內容簡介
     《投入産齣及其擴展分析》較為全麵係統地介紹瞭投入産齣及其擴展分析的知識體係及相關新進展。全書共分十章,其中一至第四章屬於投入産齣分析的基本內容,包括投入産齣分析的核算基礎、投入産齣分析的基本原理、投入産齣錶的編製方法、投入産齣錶的分析與應用;第五至第十章屬於投入産齣擴展分析的內容,第五、第六章屬於應用範圍的擴展,包括地區與地區間投入産齣模型、部門與企業投入産齣模型;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章屬於分析內容的擴展,包括動態投入産齣模型、投入産齣優化模型、存量投入産齣模型、投入産齣擴展模型。《投入産齣及其擴展分析》可作為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經濟管理人員的學習參考書。     
作者簡介
     廖明球,湖南省安鄉縣人,1982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係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1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係,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投入産齣與國民經濟核算分析、計量經濟分析。共主持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題8項,已結項6項;參與國傢級自然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以第一完成人或作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奬勵7項,其中一等奬1項,二等奬2項,三等奬4項,獲得國傢級科研成果證書1項。齣版學術專著3部,在國傢級和省級刊物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1 投入産齣分析的核算基礎
1.1 國民經濟核算
1.2 國內生産總值核算
1.3 中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係
思考題
2 投入産齣分析的基本原理
2.1 投入産齣分析
2.2 投入産齣錶
2.3 投入産齣模型
2.4 投入産齣模型的基本假定和求解條件
思考題
3 投入産齣錶的編製方法
3.1 編錶的一般問題
3.2 直接分解法編錶
3.3 UV錶推導法編錶
3.4 延長錶的編製
思考題
4 投入産齣錶的分析與應用
4.1 投入産齣係數的分析
4.2 經濟結構分析
4.3 宏觀經濟效益分析
4.4 政策模擬
4.5 經濟預測與計劃論證
思考題
5 地區與地區間投入産齣模型
5.1 地區投入産齣模型的作用和特點
5.2 地區投入産齣錶及其數學模型
5.3 地區間投入産齣模型的作用與基本結構
5.4 幾種特殊的地區間投入産齣模型
思考題
6 部門與企業投入産齣模型
6.1 部門投入産齣模型
6.2 部門投入産齣模型的應用
6.3 企業投入産齣模型
6.4 企業投入産齣模型的應用
思考題
7 動態投入産齣模型
7.1 動態投入産齣模型的基本問題
7.2 動態投入産齣基礎模型
7.3 不同時滯方法的動態模型
7.4 靜態化處理的動態投入産齣模型
思考題
8 投入産齣優化模型
8.1 投入産齣優化模型的原理
8.2 投入産齣優化模型的分解
8.3 CGE模型
8.4 大道模型
思考題
9 存量投入産齣模型
9.1 投入占用産齣模型
9.2 存量投入産齣模型
9.3 經濟、資源、環境投入産齣模型
9.4 投入産齣模型乘數體係
思考題
10 投入産齣擴展模型
10.1 投入産齣擴展模型的提齣
10.2 投入産齣擴展模型的編製
10.3 市場條件下的宏觀循環矩陣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  投入産齣分析的核算基礎
  投人産齣分析是建立在投入産齣核算基礎之上的,要學習投入産齣方法必須先瞭解國民經濟核算體係。
  1.1  國民經濟核算
  國民經濟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和方法,對一個國民經濟總體(通常指一個國傢)所進行的係統定量描述。投入産齣核算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介紹國民經濟核算的有關概念、形成過程以及在我國的實踐。
  1.1.1  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概念
  1.1.1.1  國民經濟
  國民經濟核算是對國民經濟總體的係統描述,要瞭解國民經濟核算必須先瞭解什麼是國民經濟。國民經濟包括三個方麵的含義,一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和:農業、工業、建築業等;二是指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兩大運動:實物運動和資金運動;三是指社會再生産的四個環節:生産、分配、流通(交換)、使用(消費)。實際上這三者是結閤在一起的,不同部門從事不同的再生産活動,而各部門又在再生産過程中得到調整和發展。同時,不同部門從事不同的再生産活動,離不開實物運動與資金運動。各部門、各運動、各環節之間互為條件、相互結閤、共同發展,結成極其復雜、宏偉壯觀的國民經濟運行的圖景。      
前言/序言
     本書是在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數量經濟學專業研究生講授《投入産齣擴展分析》課程講義的基礎上編輯而成的。
  本書較為全麵係統地介紹瞭投入産齣及其擴展分析的知識體係及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全書共分為十章,其中第1至第4章屬於投入産齣分析的基本內容,包括投入産齣分析的核算基礎、投入産齣分析的基本原理、投入産齣錶的編製方法、投入産齣錶的分析與應用;第5至第10章屬於投入産齣擴展分析的內容,第5、第6章屬於應用範圍的擴展,包括地區與地區間投入産齣模型、部門與企業投入産齣模型;第7、第8、第9、第10章屬於分析內容的擴展,包括動態投入産齣模型、投入産齣優化模型、存量投入産齣模型、投入産齣擴展模型。
  本教材的前期課程為高等數學、綫性代數、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統計學。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投入産齣及其擴展分析歸屬於應用經濟學範疇,是國民經濟學與數量經濟學結閤的産物,其應用性、技術性較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它無論在宏觀經濟領域還是在微觀經濟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投入産齣分析方法已誕生70多年,在中國的應用也已有40多年,目前我國投入産齣調查與編錶已形成製度,中國投入産齣學會也走過瞭20多年的曆程,希望本書的編寫能夠為投入産齣方法的應用盡一點微薄之力。本書可作為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經濟管理人員的學習參考書。    
				
 
				
				
					好的,這是一本圖書的簡介,該書旨在為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提供一套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分析工具,專注於宏觀經濟結構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産業政策評估。  ---   書籍簡介:宏觀經濟結構、區域發展與政策評估:基於高級計量經濟學與應用模型的分析框架  麵嚮對象: 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産業經濟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  核心聚焦: 本書突破瞭傳統經濟學教材中對靜態均衡模型的過度依賴,將重點置於動態、結構性的經濟分析,特彆是強調跨部門、跨區域的復雜關聯性以及政策乾預的實際效果評估。全書構建瞭一個從理論基礎到前沿應用的完整分析體係,旨在培養讀者運用現代經濟學工具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第一部分:現代宏觀經濟理論的結構性視角  本部分重構瞭宏觀經濟學的核心框架,強調經濟係統內部的結構演化和非綫性特徵。我們摒棄瞭對代錶性個體(Representative Agent)的過度簡化假設,轉而采用結構性宏觀經濟學(Structural Macroeconomics)的視角,關注異質性主體(Heterogeneous Agents)對總體經濟行為的纍積效應。  1. 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與結構轉型: 深入探討瞭技術進步的內生化機製,特彆是“創造性破壞”在不同部門間的擴散速度與效應。詳細分析瞭從傳統製造業嚮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轉型的動態過程,包括勞動力的跨部門流動障礙、資本迴報率的結構性差異,以及技術溢齣(Technology Spillover)在不同經濟層級中的錶現。這部分內容將利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進行基礎設定,但重點在於如何校準和利用現實世界的結構參數來模擬産業結構的調整軌跡。  2. 宏觀波動與金融摩擦: 傳統的IS-LM模型已無法有效解釋金融危機後的宏觀波動。本書引入瞭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機製,詳細闡述瞭金融市場不完善性如何放大實際經濟衝擊。研究內容包括抵押約束(Collateral Constraints)、信息不對稱對信貸市場的影響,以及央行在應對資産泡沫和信貸緊縮時的政策反應函數。特彆關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在結構性失衡下的扭麯效應。  3. 收入不平等與宏觀經濟反饋: 本部分探討瞭收入分配結構如何反作用於宏觀經濟穩定性和長期增長。分析瞭頂層收入集中如何影響總需求、儲蓄傾嚮以及人力資本積纍。引入瞭基於微觀基礎的異質性模型,用以模擬財富再分配政策(如纍進稅製或財富稅)對資本形成和技術采納率的動態影響。   第二部分:區域經濟分析與空間計量經濟學前沿  本部分將分析的尺度從國傢層麵下沉至區域和城市群,引入空間經濟學的視角,處理地理因素對經濟活動分布的決定性影響。  1. 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基石: 係統梳理瞭新經濟地理學(NEG)的核心模型,特彆是剋魯格曼(Krugman)的“中心-邊緣”模型及其在解釋城市集聚(Agglomeration)現象中的應用。重點討論瞭規模經濟、運輸成本和要素流動性如何在空間上塑造産業布局。  2. 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應用: 這是本書區彆於一般經濟學教材的關鍵部分。讀者將係統學習如何構建和應用空間計量模型來識彆地理鄰近性對經濟變量的影響。內容涵蓋:      空間計量模型的設定: 空間滯後模型(SAR)、空間誤差模型(SEM)、空間杜賓模型(SDM)的理論推導與選擇標準。      空間關聯性的檢驗: Moran's I、Geary's C 指數的深度解析,以及如何在迴歸分析中處理空間自相關和空間異質性問題。      溢齣效應的量化: 如何利用空間麵闆數據模型識彆區域間的政策溢齣(Spillover Effects)和擴散效應,例如,一個地區的産業補貼政策如何影響鄰近地區的就業和投資決策。  3. 城市化與基礎設施投資的績效評估: 針對中國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實踐,分析瞭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如高鐵網絡、産業園區)對區域經濟收斂或發散的影響。運用匹配(Matching)方法和雙重差分(DiD)模型,結閤空間計量方法,嚴格評估此類投資是否真正促進瞭要素的有效配置,而非僅僅是産生瞭“尋租”或“圈地”效應。   第三部分:政策評估與多部門資源配置模型  本部分聚焦於將前述理論和計量工具應用於具體的産業政策和資源配置決策中,強調政策乾預的成本效益分析。  1. 投入産齣錶的深化應用與擴展: 雖然書名提到瞭投入産齣,但本書將其作為一種結構分析工具而非終點。我們將超越傳統的“增加值率”和“最終需求拉動”分析,重點探討結構變遷下的投入産齣錶動態更新。      結構性約束分析: 引入“列昂惕夫逆矩陣”的結構解耦,識彆在技術進步或環境約束下,哪些核心産業部門對整體經濟增長構成瞭最主要的瓶頸。      跨部門的技術依賴測度: 利用層級分析法(AHP)與投入産齣數據的結閤,構建更精細的産業鏈關聯強度指標,用以指導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政策傾斜。  2. 産業政策的有效性與乾預模型: 評估政府在特定産業(如新能源、高端製造)進行乾預的理論依據和實際後果。      福利經濟學基礎: 迴顧庇古稅、科斯定理在處理外部性問題上的局限性,為政府乾預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論支撐。      部分均衡與一般均衡的結閤: 在評估特定補貼或關稅政策時,本書倡導使用局部一般均衡(CGE)模型的構建思路,以捕捉因政策改變導緻的要素價格重估及其對其他未受直接影響部門的連鎖反應,避免“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分析偏差。  3. 資源配置效率與環境可持續性: 探討經濟增長與環境目標之間的權衡。引入投入産齣環境影響分析(EIOL)框架,量化不同産業結構對碳排放、水資源消耗的結構性貢獻。分析綠色技術推廣政策對傳統高汙染産業的擠齣效應和資源再配置的效率。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框架,用以構建兼顧經濟效率與環境約束的多目標優化模型,指導製定可持續發展戰略。  ---  總結: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性和方法論的先進性。它不僅要求讀者掌握紮實的經濟學理論,更要求讀者能夠熟練運用空間計量、結構模型和高級應用模型(如CGE的理念)來解剖復雜的現代經濟現實。它是一本為未來經濟學者和政策分析師量身定製的、麵嚮實踐的分析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