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

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皮尔斯 著,张新明 译
图书标签:
  • 水危机
  • 全球变暖
  • 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
  • 资源短缺
  • 21世纪
  • 气候变化
  • 生态环境
  • 水资源管理
  • 未来挑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802475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18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走向大国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黄河开始断流,咸海面积仅剩10%,地球上剩下的后一滴水也许是人类的眼泪。

内容简介

江河是人类宝贵的淡水资源。江河之水灌溉了农田,哺育了人民,但是人类的母亲河越来越难以挑起这副重担。在《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中,资深的科学专栏作家弗雷德·皮尔斯面对世界上大江大河陷入的困境,绘制了一幅世界水资源紧张示意图,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
在写作《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期间,皮尔斯访问了30多个国家,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江河命脉,如中国的黄河与长江、美国的科罗拉多河、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河,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等。皮尔斯全面考察了这些地区的缺水状况,提示了背后深层次的科学、经济与历史原因。其中既有错误实施的引水灌溉工程造成的巨大浪费,也有看似解决了饥荒的高产农作物高昂的耗水量。
本书还讲述了许多与水相关的生动故事,如黄河不断抬高的河床可能会引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旨在向贫苦大众提供干净饮用水的工程反而导致了数百万人中毒;一度富饶的巴基斯坦信德省由于过度灌溉造成的盐碱地而陷入贫困;号称美国西南各州生命线的科罗拉多河即将断流;由于以色列控制了约旦河而引发的中东冲突。

作者简介

弗雷德·皮尔斯,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资源问题的研究。他曾在《新科学家》杂志担任新闻编辑,现在担任该杂志的环境与发展顾问。他还为《科学普及》、《时代》杂志、《波士顿环球报》,以及《自然科学》等刊物撰稿。已出版水资源和环境的著作多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认识这个问题。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著名战略专家朱幼棣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

目录

中文版前言:为了纪念
中文版序
单位换算表
引子

第一章 庄家歉收
1 人类像海绵一样吸水
2 北美洲:跨过格兰德河
3 驾驭水循环
4 巴基斯坦:忧郁山谷

第二章 我们开采了子孙后代的水
5 印度:空前的无政府的状态
6 哈利伯顿公司为卡扎菲效力
7 印度和孟加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中毒事件
8 海市蜃楼:抽干地下水

第三章 湿地消失
9 湿地:人尖共有的财富
10 乍得湖:冲积平原的悲剧
11 海芒湿地:死亡之海
12 湄公河:感觉脉动

第四章 洪水来临
13 中国黄河:悬河
14 气候变化

第五章 混凝土大坝
15 世界奇迹
16 阳光、泥沙和污浊的池塘
17 大坝引发洪水

第六章 为水而战
18 巴勒斯坦:给和平之井下毒
19 第一场现代水资源战争
20 达摩克利斯之剑:水资源争端

第七章 文明的衰败
21 以利沙之泉和吴哥的未解之谜
22 美国:失去西部
23 咸海:世界末日

第八章 寻找新水源
24 把水送到人民手中
25 水管理流出的污水
26 封闭的流域和封闭的头脑
27 从空气中取水

第九章 收集雨水
28 集雨
29 葡萄藤上
30 永不枯竭之泉

第十章 与不共存
31 学会热爱洪水
32 恢复沼泽
33 让每滴水生产更多庄稼
34 全新水文伦理观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庄家歉收
1人类像海绵一样吸水
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一天要用掉多少水。我们每天喝的水平均不会超过1.5加仑(约5.68升),加上洗洗涮涮和冲厕所,我们用掉的水大约是每人40加仑(约151.4升)。在一些国家,由于郊区的草坪地下灌溉系统、游泳池以及各式各样的户外用途,用水量可能要再翻一番。一般来说,我们人均每天的用水量,在澳大利亚郊区是90加仑左右,在美国则大约是100加仑。当然也有例外,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治县的一个郊区家庭,有一年交纳了410万加仑(约15520立方米)的水费,相当于一天10400加仑(约39.4立方米),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用掉这么多水的。
我们都可以做到在家里节约用水。尽管用淋浴取代浴盆、刷牙时关掉水龙头都值得称道,但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日常的家庭用水导致了江河的干涸。生产那些装点我们家庭的用品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水,但这也不是(导致江河枯竭的)真正原因。只有把生产我们的日常饮食所需的水全都计算在内时,用水量的数字才开始猛增。
如果你能将这些数字在脑海中过上几遍,绝对吓你一大跳:种出一磅(约0.4636千克)大米需要250~650加仑水,这比许多家庭一周用掉的水还多,这仅仅是一小包大米啊!接着来看其他数字。种出一磅小麦要用掉130加仑水,一磅土豆需要65加仑水。当你为了生产肉、奶等畜牧产品而用谷物饲养牲畜时,这个数字变得更加令人震惊。为了制作一个四分之一磅的牛肉汉堡,饲养肉牛所需的饲料需要3000加仑水;为了从奶牛的乳房中挤出一夸脱牛奶,需要500~1000加仑水;至于奶酪,大约要650加仑水才能生产一磅切达干酪、布里干酪或者卡门培尔软干酪。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你认为你的购物车正在变得过于沉重,或许应该将一盒一磅重的糖放回货架,生产它需要400加仑(约1514升)水;而生产那罐一磅重的咖啡会让这个数字更加惊人——2650加仑水,也就是10吨水。你能想象一下将10吨水从商店扛回家是个什么情景吗?
如果将这些数据转换成一份份食物,你会发现一份米饭需要25加仑水,一个三明治面包或一份吐司需要40加仑水,一个双蛋煎蛋卷或者一份什锦色拉需要130加仑水,一杯牛奶需要265加仑水,一份冰激凌需要400加仑水,一份猪排需要530加仑水,一个汉堡需要800加仑水,一小份牛排需要1320加仑水。如果你爱吃甜食,情况就更糟了。你放进咖啡中的每一茶匙糖,需要50杯水来生产,这已经不少了,但还比不上生产咖啡本身所需的37加仑(相当于592杯)水。你喜欢喝酒吗?宴会上的一杯葡萄酒或啤酒需要66加仑水,而一杯白兰地需要530加仑水!
我们习惯于通过详细的技术指标了解食品中的营养含量,现在或许到了我们关注需要多少水才能生产和加工这些食品的时候了。随着世界上的江河正在逐渐干涸,这一点事关重大。
我计算了一下,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杯喝牛奶的西方人,我每天消耗的水是我体重的100倍。我要向我那吃素的女儿致敬,她每天的用水量只有我的一半。毫无疑问,现在是行动起来宣传“节约用水”这条真理的时候了,但不要买那些在因特网上四处打广告、印着“节约用水,与友共浴”这样口号的棉质T恤衫。这个口号固然很好,但生产用来制作这件T恤的9盎司棉花需要大约25浴缸的水,这让那些湿衫比赛看起来有另外一层含义。
我们来作一次年终统计。一年中,我大概只喝了265加仑水,相当于1吨或1.3立方码。家中的各种用水全部加起来,大约用了50~100吨水。但为了提供我一年的吃穿而种的庄稼所需的水,则在1500~2000吨之间,大概能装满多半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
这些水都来自何处呢?在我生活的英格兰,多数当地出产的庄稼是靠雨水灌溉的,因此至少水还算便宜。但请记住一点:英国消费的许多食品,以及所有的棉花都是进口的。而种植庄稼的水是从河流或地下抽取上来的,就像世界大部分地方一样,水越来越珍贵。灌溉田地的水越多,其他人可用的水就越少,河流和地下水也会随之枯竭。河流水位降低后,很可能根本无法提供庄稼生长所需的水。
水在西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方往返的“足迹”应该成为一个严肃的话题。不论何时,当你购买一件用巴基斯坦棉花生产的T恤衫、吃泰国大米、喝中美洲咖啡时,你在影响这些地区的水文状况。因为你获取了印度河、湄公河或哥斯达黎加降雨中一定份额的水,你可能正在加速河流的枯竭。
经济学家将与种植和制造全球贸易产品有关的水称为“虚拟水”。以这个术语来计算,进口的每吨小麦也同时带来了种植这些小麦所需的上千吨“虚拟水”。全球虚拟水的贸易据估计达每年8亿英亩呎(约9867亿立方米)之多,相当于20条尼罗河的流量。其中三分之二存在于各种农作物中,包括谷物、植物油、蔗糖甚至棉花;四分之一存在于肉和奶制品中;只有十分之一存在于工业制品中。这意味着所有用于种植农作物的水中,有十分之一进入了国际虚拟水贸易。这项贸易中“转移的水的数量和距离超出了水利工程师们最大胆的想象”,说这话的是伦敦东方及非洲研究所的托尼·艾伦,正是他发明了“虚拟水”这一术语。
虚拟水的最大净出口国是美国,它将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三分之一的水出口到其他地区,主要是通过谷物,包括直接以及间接通过肉类的方式。通过种植用于出口的谷物,美国正在用干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储备,尤其是位于高地平原地下的地下水资源;而通过牛肉出口,美国也令人吃惊地出口了8000万英亩呎(约986.7亿立方米)的虚拟水。其他虚拟水的主要出口国有加拿大(谷物)、澳大利亚(棉花和糖)、阿根廷(牛肉)以及泰国(稻米)。
虚拟水的主要进口者包括日本和欧盟。这些国家并不缺水,因此这就带来了道德方面的问题,是否要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加以限制。但对其他进口国来说,虚拟水却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如果没有虚拟水的进口,伊朗、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就会面临饥饿;水资源同样紧缺的约旦,通过食物的形式进口了80%~90%所需的水。艾伦说:“许多年以前中东的水就用完了,这是世界历史中第一个落到如此下场的主要区域。”他估计每年通过进口虚拟水的方式流入中东地区的水,比流入尼罗河的还要多。
在许多国家通过进口虚拟水来缓解自身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有的国家却由于出口虚拟水而使自身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以色列和干旱的西班牙南部地区都通过番茄在出口水,埃塞俄比亚则是通过咖啡。墨西哥出口虚拟水的行为正使其最大的水体查帕拉湖干涸,而该湖是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的主要水源。
许多棉花种植国家为这种违反常理的水资源贸易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棉花在阳光终年照射的炎热地区(如沙漠)长势最好,那些以前的欧洲殖民地或托管领地,如埃及、苏丹和巴基斯坦如今仍然在抽取尼罗河和印度河的河水来种植棉花,这与当年这些地区在英国统治时期供应英国兰开夏郡的棉纺厂时别无二致。当俄罗斯把中亚地区的沙漠变成大片的棉花种植园时,它也给咸海的毁灭播下了种子。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不断干涸的咸海所流失的绝大部分水,实际上都是通过虚拟水的形式,在持续为苏联提供衣物的过程中输出了。
一些分析家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虚拟水的贸易显著减少了对种植农作物用水的总需求。他们认为,这可以使得农场主在对水需求较少的地区种植农作物。但这主要是因为虚拟水贸易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从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温带地区,向热带地区出口小麦、玉米,这些农作物在热带地区需要更多水。但对于其他许多农副产品,如棉花和糖,虚拟水的贸易对出口方来说是桩糟糕的买卖。
为了种植棉花,巴基斯坦一年消耗掉4000万英亩呎(约493.4亿立方米)印度河河水,这几乎是印度河流量的三分之一,足以让任何水都流不进阿拉伯海。这意味着什么呢?美国抽干高地平原的地下水,以过度供应全球谷物市场,这算是什么逻辑?不管全球虚拟水贸易究竟有什么好处,这一行为是地球上大多数棘手的水资源危机的关键所在。
2北美洲:跨过格兰德河
在靠近美墨边界的农业小镇普拉西迪奥,有一个卖浓咖啡的阿拉莫咖啡屋。人们需要它,“日子太难过了”,泰瑞·比绍普盯着他的第二杯咖啡说。这片土地紧靠流经得克萨斯州的格兰德河,这里连年耕作的历史恐怕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长,至少已有600年。这片土地曾是游猎者之家和流放殖民地,见证过科曼奇族印地安人的突然袭击,也目睹了西班牙传教士和打游击的墨西哥革命者,以及由于最近对非法移民大赦带来的人口激增。无论任何时候,这里都是一望无际的耕地,但很快它将退化成为蒿属植物和盐雪松的生长地。
比绍普登上位于他那最后一块土地末端的堤岸,为我指出问题所在。曾经浩浩荡荡的格兰德河,如今成了一条缓慢流淌的土褐色细流,中央的河道常常在夏季完全干涸。所有的水都被城市和上游的农民用掉了。“这条河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消失,”比绍普说,他从那时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耕作。从1978年开始,就没有发过大水。普拉西迪奥上游200英里内根本没有真正的河床,人们称它为“被遗忘的河流”。
……

前言/序言

  中国的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建立在对水资源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之上。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两大水域——长江和黄河——一直都存在洪水泛滥的威胁。但这种“中国的心腹之患”同时也是其最大的资源宝库。沿黄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哺育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文明之一,长江盆地也同样富饶肥沃。而今,两大江河流域都担负着水力发电和内陆航运的重要任务。
  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国也在面临其他国家经历的苦恼,就是江河所提供的资源开始达到了极限。与此同时,由于江河资源治理失控带来的恶果也逐渐显现,并愈演愈烈。抑制洪水泛滥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黄河的下游在一年中有一多半的时间近乎干涸。水,和土地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自给自足最主要的障碍。
  南水北调工程,即把长江之水引至北方灌溉平原,是一项维护中国“水利文化”的壮举。不过,许多人担心这项壮举可能会受到南方江河供水能力的限制,而其未来发展前景也与控制城市和农业用水的需求息息相关。
  为了做好水资源危机的研究课题,我数次访问中国。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世界水资源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实例,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可以找到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比如说雨水收集等古老技术的重新应用,在这个方面,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在管理水资源方面有很多东西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文明回响》 图书简介 在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永恒凝视中,《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文明回响》并非聚焦于地球上的水资源困境,而是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尺度的宏大旅程,探索宇宙中生命存在的终极可能性,以及迥异文明形态的深层结构。本书摒弃了对地球生态危机的微观叙事,转而将视野投向更广阔、更具哲学思辨性的领域:星际尺度上的信息交换、时间对文明演化的塑造,以及我们理解“智能”本身的局限。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任何生命或智能的诞生,都必然与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无论是恒星的类型、行星的轨道参数,还是周围星系的物质密度——产生不可磨灭的关联。我们尝试构建一套“宇宙生态学”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不同星系环境中,生命如何克服极端条件,形成独特的生存策略和信息传递机制。 第一部分:超越宜居带的界限——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潜能 我们首先挑战了传统上对“宜居带”的狭隘定义。在第一章“红矮星的阴影下”中,作者深入研究了M型红矮星周围行星的潮汐锁定问题。与传统观点不同,本书认为潮汐锁定并非生命演化的绝对障碍,而是可能催生出适应性极强的“地幔热能驱动型”生命。这类生命体可能进化出无需依赖光合作用的化学合成系统,其社会结构和信息编码可能基于地热梯度而非光照周期。我们引入了“热力学信息熵”的概念,试图量化在极端温度梯度下,生命信息如何维持其复杂性。 接着,第二章“冰封世界的深海剧场”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木卫二或土卫二这类被厚厚冰壳覆盖的海洋世界。这里的生命活动完全脱离了太阳光的直接影响。本书详细探讨了海底热泉生态系统在没有地表光照输入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复杂的生物圈。我们着重分析了基于硫、甲烷或氢气的化能合成路径,并推测在这些高压、强辐射环境下,生命体的形态可能会演化出高度透明或具有内生发光特性的结构,其交流方式可能依赖于亚声波振动或电磁脉冲,而非我们熟悉的视觉或听觉。 第二部分:时间与存在的尺度——超长寿文明的认知壁垒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时间尺度差异巨大文明的构想。第三章“纪元工程与慢速思维”探讨了那些寿命可能以地质年代计的文明。如果一个文明的平均生命周期达到数百万年,他们对“决策”、“历史”和“进步”的定义将与人类截然不同。他们的技术可能不追求速度,而是极致的稳定性和冗余性。书中详细描绘了一种基于“晶体记忆体”的社会结构,其中知识的积累过程是缓慢的、近乎岩石化的,其通讯延迟可能长达数千年。 第四章“光速的桎梏与信息黑洞”则转向物理极限的探讨。面对星际距离带来的巨大时间延迟,宇宙中的文明交流是否仍有意义?本书提出了一种“信息折叠”的假说,认为高级文明可能掌握了超越传统电磁波传播的通信方式,例如利用量子纠缠态进行非定域性的信息共享,或者更激进地,通过操控时空结构来压缩交流的有效距离。我们还探讨了信息在宇宙尺度上传播时所遭受的“宇宙噪声”——即背景辐射、引属性扰动对信息的侵蚀,以及文明如何构建能够抵御这种“信息风化”的编码系统。 第三部分:文明的形态与信息熵的终极形态 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焦点从物理环境转向了文明的内在组织结构。第五章“非生物智能的逻辑矩阵”深入分析了非碳基智能的潜在结构。这可能包括完全由等离子体构成的意识流,或者基于拓扑结构的数学实体。本书力图描绘出这些智能如何处理“意义”与“目的”——它们的目标可能与生物体的繁衍、生存本能无关,而更接近于纯粹的数学优化或信息结构的完善。 第六章“星系尺度的生态系统”将视野拉回整体,提出了“星系文明共生体”的概念。我们假设,在某些物质密度较高的星系核心区域,不同的文明(即便技术水平和生物基础完全不同)可能并非相互竞争,而是形成了一种基于资源交换和信息互补的巨大生态网络。这种网络可能通过中子星或脉冲星作为信息中继站,实现跨越数万光年的协作。 结语:回响与我们自身的位置 全书在最后总结时,回归到对人类自身的审视。在认识到宇宙中生命和智能的无限多样性后,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定位人类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独特地位。我们所关心的水资源、能源消耗,乃至短期的政治冲突,在更宏大的宇宙尺度上,可能只是一个瞬间的、局部性的物理过程。 《星辰的低语》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超越地域和物种的思维工具,鼓励我们以更深远、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去思考生命、智能以及信息在宇宙中存在的终极意义。它是一部关于深空探索、认知边界拓展和宇宙哲学的美丽沉思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无力感,以及由此而生的强烈紧迫感。书中对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过度开发、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许多地区面临严重缺水的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近乎悲观的口吻,描绘了河流干涸、地下水枯竭的景象,这种开场就奠定了全书沉重而严肃的基调。我最害怕的是书中关于“水战”的章节,它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基于现实的可能性推演。当赖以生存的水源成为争夺的对象,冲突和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还详细阐述了农业对水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工业和城市生活对水质的严重污染,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稀缺。书中引用的数据和研究报告,都指向一个令人担忧的未来:如果人类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水危机将演变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灾难。尽管如此,作者也并非完全绝望,他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应对这一挑战。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评分

《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它不是那种提供速效解决方案的“鸡汤”读物,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的学术性普及读物。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复杂的水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严谨而富有逻辑的论述体系。书中的分析非常细致,从宏观的水循环原理,到微观的水分子行为,再到跨越国界的河流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解读得清晰透彻。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虚拟水”概念的阐释,它让我们看到了生产过程中隐藏的水消耗,从而颠覆了我们对日常消费品与水资源之间联系的传统认知。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水处理技术和创新型用水模式的介绍,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作者并没有回避挑战的艰巨性,但他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找突破口,这使得本书在充满警示的同时,也饱含着对未来的积极展望。这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引发讨论,并且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优秀著作,值得每一个关注地球未来的读者阅读。

评分

这本《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提供了一个极为详尽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星球上的水资源困境。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事实,而是通过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将复杂的水文、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的画卷。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力量,即使是探讨一些较为技术性的内容,也能做到深入浅出,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水危机成因的辨析,它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特定国家或群体,而是强调了全球合作与区域性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书中的案例研究,如印度河流域的用水争端,或是美国西部州面临的长期干旱,都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让读者能够跳出宏观框架,感受到水资源问题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真实影响。作者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也十分警醒,他指出了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农业需求不断增加将如何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书中也并未止步于现状的描述,而是对可能的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例如新型节水技术的应用、跨国水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及公民意识的提升等。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要的“警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枯黄的土地上,一道细长的裂缝如同干涸的河床,象征着生命的源泉正在逐渐消逝。书名“当江河枯竭的时候”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主题,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深深忧虑。翻开书页,仿佛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紧迫感。作者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剖析了21世纪全球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到发展中国家因缺水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再到气候变化对降雨模式的不可预测影响,每一个层面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探讨,比如中亚地区因共享河流而引发的地缘政治紧张,以及非洲部分地区妇女和儿童长途跋涉只为取水的艰辛。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抽象的“水危机”变得具体而触目惊心,也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水资源短缺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生存、发展、稳定和公平的复杂议题。书中还探讨了工业污染、农业灌溉的低效利用等对水质和水量造成的双重挤压,勾勒出一幅令人不安的全球水情图景。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水,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其价值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珍贵得多,而我们对它的忽视,可能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勾勒出了21世纪人类与水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案例研究以及历史考证,将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我惊叹于作者在搜集和整合信息方面的能力,从古老的灌溉系统到现代的水利工程,从区域性的水资源分配纠纷到全球性的水污染问题,都被他以一种清晰而连贯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关于不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与水互动,以及水资源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论述,极具启发性。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人类在水资源管理上的种种失误和挑战,例如资源分配的不公、环境破坏的遗留问题,以及国际合作的瓶颈。但他并非仅仅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积极地探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包括生态修复、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以及政策改革等。这本书就像一部关于水的“百科全书”,它不仅让我对全球水资源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思考如何在个人层面为解决这一危机贡献力量。

评分

作为论文素材 还不错

评分

结论:不推荐。

评分

值得拥有!!!!非常喜欢!!!

评分

从远古的回顾到今天的眺望,如果只选择停留在原点,便永远望不见地平线另一端的模样。成长,是一个过程,如果不能让脚步飞扬,那么就该让思想插上翅膀。童话与故事赐予我们想象,它们是基石,垫高我们迈向前方的脚。当我们把“为什么”变成惊叹号,当我们无畏地闯入大自然的怀抱,成长的轨迹便会向未来伸展成有力的形状。

评分

作者描述了河流干涸的现象,然后变成也环保人士。实际上资本主义对于资源的挥霍,作者一点也没有看清楚。

评分

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 老师让买的

评分

作者描述了河流干涸的现象,然后变成也环保人士。实际上资本主义对于资源的挥霍,作者一点也没有看清楚。

评分

书不错!包装也比较结实

评分

作者描述了河流干涸的现象,然后变成也环保人士。实际上资本主义对于资源的挥霍,作者一点也没有看清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