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上卷)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环境保护局,联邦环境评估中收办公室,美国环境保护局研究和发展办公室 编,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译
图书标签:
  • 颗粒物
  • 空气质量
  • USEPA
  • 环境监测
  • 环境标准
  • 大气污染
  • 污染控制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基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78020946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3146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字数:10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是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在其网站上发布的《Air Quality Criteria for Particulate Matter》译成,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九章,
  本册是上卷是第1~5章,本卷系统地描述了颗粒物的属性、监测方法、污染来源、室外环境浓度以及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适合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事业的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
1.1.1 立法要求
1.1.2 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审查过程
1.1.3 前一版颗粒物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审查的历史
1.1.4 颗粒物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7年修订版)
1.1.5 颗粒物研究合作计划

1.2 现行颗粒物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审查
1.2.1 文件准备的重要里程碑和程序
1.2.2 评估方法
1.3 基准文件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2 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监测
2.1 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2.1.1 基本概念
2.1.2 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和形成过程
2.1.3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
2.1.4 粗细颗粒物的比较

2.2 颗粒物的监测
2.2.1 颗粒物监测的重要性
2.2.2 颗粒物监测中的问题
2.2.3 半挥发性颗粒物的监测
2.2.4 美国环境保护局监测方法
2.2.5 化学物种监测
2.2.6 无机元素分析
2.2.7 颗粒物中的EC、OC
2.2.8 离子种类
2.2.9 连续监测
2.2.10 单粒子测量
2.2.11 多日低流量颗粒物滤膜样品

2.3 小结和关键点
2.3.1 大气颗粒物理化学
2.3.2 大气颗粒物的监测
2.3.3 关键点
参考文献

附录2A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技术
2A.1 用溶蚀器系统测定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2A.2 收集介质的作用
2A.3 减少溶蚀器的尺寸
2A.4 在溶蚀器中的停留时间
2A.5 扩散溶蚀器在石英膜上的影响
2A.6 采样过程中样品化学组成的改变
2A.7 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2A.8 撞击器涂层的影响

附录2B 分析技术
2B.1 无机元素
2B.1.1 能量散射X射线荧光法(EDXRF)
2B.1.2 同步加速器诱导x射线荧光法(S-xRF)
2B.1.3 质子诱导的X射线发射光谱法(PIXE)
2B.1.4 质子弹性散射分析法(PESA)
2B.1.5 全反射X射线荧光法(TRXRF)
2B.1.6 中子活化分析法(INAA)
2B.1.7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2B.1.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2B.1.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2B.1.10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
2B.2 有机碳和无机碳

2B.3 连续测量方法
2B.3.1 质量浓度连续测量方法
2B.3.2 有机碳和/或元素碳的连续测定法
2B.3.3 硝酸盐与硫酸盐的连续测定法
2B.4 其他连续测量方法

3 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来源和排放
3.1 前言
3.2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形态和发展趋势
3.2.1 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3.2.2 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逐时变化
3.2.3 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3.2.4 颗粒物各化学组分质量浓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3.2.5 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空间变化

3.3 一次和二次粒子的来源
3.3.1 生成二次粒子的化学反应
3.3.2 用受体模型确定环境颗粒物的来源贡献
3.3.3 美国的大气颗粒物背景质量浓度
3.3.4 美国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前体物(SO2、NOx、VOCs、NH3)排放量估算
3.3.5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
3.4 小结和重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3A 全国空气污染信息检索系统PM2.5和PM10~2.5数据集的空间和时间可变性
参考文献

附录3B 由特定任务网络得到的大气气溶胶组成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3C 颗粒物的有机组成
参考文献

附录3D 排放源颗粒物的组分
参考文献
附录3E IMPROVE网站观测到的PM2.5、PM10和PMl0~2.5的质量浓度特征

4 空气中颗粒物的环境影响
4.1 前言
4.2 空气中颗粒物对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4.2.1 生态特征
4.2.2 颗粒物沉积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4.2.3 大气颗粒物沉积的环境影响评估
4.2.4 城市生态系统

4.3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
4.3.1 前言
4.3.2 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因素
4.3.3 颗粒物和能见度的关系
4.3.4 用照相法模拟能见度的下降
4.3.5 能见度监测方法和监测网
4.3.6 能见度下降的趋势和现状
4.3.7 颗粒物型能见度损害的社会影响

4.4 颗粒物对材料的影响
4.4.1 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对人造材料表面的腐蚀作用
4.4.2 人造物表面的污垢和褪色

4.5 大气颗粒物对气候变化和太阳紫外辐射UV-B传播的影响
4.5.1 大气颗粒物与太阳和陆地辐射的交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5.2 大气颗粒物对太阳紫外辐射传播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冲击

4.6.小结和主要结论
4.6.1 颗粒物对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6.2 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
4.6.3 颗粒物对材料的影响
4.6.4 大气颗粒物对全球变暖过程和紫外辐射传播的影响
参考文献

5 颗粒物及其组分对人的影响
5.1 前言
5.1.1 研究目标
5.1.2 颗粒物及其组分
5.1.3 本文件和旧版文件的联系
5.1.4 本章的结构

5.2 暴露的基本概念
5.2.1 暴露水平的概念
5.2.2 暴露的要素
5.2.3 暴露的量化方法
5.2.4 个体暴露水平的计量方法

5.3 颗粒物暴露的主要资料汇总
5.3.1 颗粒物暴露水平计量研究的类型
5.3.2 现有的资料
5.3.3 影响颗粒物暴露水平的因素和关键性结论

5.4 颗粒物组分资料汇总
5.4.1 前言
5.4.2 颗粒物组分监测研究
5.4.3 关键性发现
5.4.4 影响大气环境颗粒物组分质量浓度和个人微环境暴露水平关系的因素
5.4.5 现有资料的局限性

5.5 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在颗粒物健康影响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5.5.1 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5.5.2 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可能导致的误差
5.5.3 颗粒物流行病学的暴露水平计量误差分析
5.5.4 流行病学研究的颗粒物暴露水平计量误差分析的有关结论

5.6 观测资料小结及其局限性
5.6.1 暴露水平的定义及其构成
5.6.2 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暴露水平的因素
5.6.3 个体暴露水平、室内外和大气环境质量浓度监测值之间的关系
5.6.4 流行病学分析中采用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后可能引入的误差
5.6.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精彩书摘

  1 绪论
  这份文件是美国环境保护局(EPA)《颗粒物空气质量基准文件(1996)》的更新版本,并将作为经国会授权,对颗粒物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 NAAQS)进行定期审查的依据。该文件对研究环境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健康福利影响之问关系的最新文献进行了中肯的评价。该文件的基础是美国环境保护局前一次发表的《1996年颗粒物空气质量基准文件》的评估结果,它集中对与颗粒物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 NAAQS)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评估和综合,这些资料包括2002年12月之前出版的和即将出版的同期审议文献,还包括近期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项目。前言章节介绍了3个部分内容:背景信息,概述了立法要求,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的审查过程,颗粒物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 NAAQS)审查的历史,其中包括标准中一些重要内容变更的编年表以及颗粒物研究合作计划,该计划已经指导了该领域许多新的研究工作;全面评述现行颗粒物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包括其中重要的里程碑)的审查情况以及编写这份文件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和程序;这份文件总体组织结构的定位。
  1.1 背景
  1.1.1 立法要求
  正如美国联邦法典(u.S.C)(1991)中所指出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CAA)第l08节和第109节(总第7408节和第7409节)对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订、审查和修改做了规定。第108节(a)规定美国环境保护局行政官员根据自己合理的评价,列出会引起空气污染和危害公共卫生或福利的污染物,并制订这些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基准。空气质量基准将反映最新的科学资料,这些信息中描述了环境空气污染物对公共卫生和福利造成影响的种类和程度。
  ……

前言/序言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由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发布,其目的是满足美国清洁空气法案(CAA)第108款和第109款提出的要求。该条款要求美国环境保护局管理人员:①将普遍存在的、可能危害公共卫生或福利的空气污染物逐一列出:②向公众颂上述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基准,对有关这些污染物自然属性以及环境暴露后果的可用的最新科学情报进行评估;③制定“国家环境空气质量Ⅰ级标准”,其设定的限值具有足够安全的余量以充分保护人类健康。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前沿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城市规划专家、环境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聚焦于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韧性与宜居的现代城市。全书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系统阐述了从宏观战略规划到微观技术应用的全面治理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塑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与挑战,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与成熟城市在应对快速扩张与结构转型时所面临的共性与特殊性问题。重点探讨了“紧凑城市”、“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三大主流发展范式的内在逻辑、相互关系及适用性边界。 城市增长的驱动力分析: 考察了技术创新、全球供应链重构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如何重塑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引入了多尺度耦合模型,用以预测不同干预措施(如区域交通一体化、产业集群升级)对城市整体承载力的长期影响。 韧性城市理论的实践落地: 区别于传统抗灾规划,本书强调系统性韧性。详细分析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能源、水务、交通)如何实现冗余设计、快速恢复与学习适应。收录了若干案例研究,展示了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从而提升抵御极端天气事件能力的经验。 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平: 城市发展不应以牺牲弱势群体利益为代价。本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可负担住房的供给机制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确保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构建更具社会凝聚力的城市环境。 第二部分: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服务集成 本部分侧重于城市环境的物质基础——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旨在超越传统的“灰色工程”思维,实现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协同增效。 水资源综合管理(IWRM)的新范式: 重点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化应用。内容涵盖了雨洪管理的技术路径,包括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工程参数优化、地下水资源涵养策略以及城市水循环的闭合路径设计。特别关注了城市水体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集成方法。 城市能源系统低碳转型: 探讨了分布式能源(如屋顶光伏、小型风力发电)在城市电网中的渗透策略,以及建筑能效提升的最新规范与技术。分析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与挑战,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实时负荷平衡与需求侧响应。 城市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廊道建设: 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态廊道规划,连接破碎化的城市绿地,支撑本地野生动植物的迁徙与繁衍。提供了本土植物选择指南,以及如何利用城市边缘区域(如棕地、工业遗址)进行生态恢复与再野化(Rewilding)的实践案例。 第三部分:城市交通流的智能化与可持续化重构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命脉,也是主要的能源消耗源与污染源。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城市交通的“零拥堵、零排放”目标。 多模式集成与出行即服务(MaaS): 详细介绍了MaaS平台的架构设计、数据标准与运营模式,旨在将公共交通、共享出行(单车、汽车)、出租车服务无缝集成。探讨了如何通过动态定价与激励机制,引导市民从私家车转向更可持续的出行方式。 自动驾驶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预测了自动驾驶车辆(AVs)普及后对道路设计、停车需求以及城市街道空间分配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变化。提出了适应未来交通模式的城市街道功能重组方案。 货运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优化: 针对城市内部物流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引入无人机、自动化配送站以及夜间物流窗口等综合解决方案,以减少白天时段的货运交通压力。 第四部分:固废资源化与循环经济在城市中的部署 本部分超越了传统的末端处理,强调将城市视为一个资源流动的系统,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物质循环体系。 源头减量与消费行为的引导: 分析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在不同城市环境下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如区块链追溯)提升供应链透明度的策略。 复杂废弃物的分类与高值化利用: 深入探讨了建筑垃圾、电子废弃物(E-waste)以及有机废弃物(厨余垃圾)的先进处理技术,如热解气化、厌氧消化与生物燃料转化。特别关注了城市矿产的回收效率提升路径。 构建城市层面的工业共生网络: 介绍了如何通过跨行业协作,将一家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流的闭环管理,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第五部分:数字孪生与城市治理的效能提升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赋能城市管理是提升效率的关键。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城市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构建逻辑、数据集成要求以及在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与治理: 探讨了如何安全、合规地整合来自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移动通信网络和社会媒体的PB级数据。强调了数据标准化、清洗与实时性保障的关键技术环节。 模拟仿真与压力测试: 阐述了如何利用数字模型对洪水蔓延、热岛效应加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复杂场景进行高精度模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预警与干预策略的评估工具。 人机协作的决策流程: 关注AI算法在辅助决策中的作用,包括交通信号优化、能源调度分配等。强调在算法设计中嵌入伦理约束与透明度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的可靠性与公正性。 第六部分:政策创新与跨界治理的机制设计 有效的城市管理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灵活的跨界合作机制。本部分着眼于政策工具箱的创新与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动员。 环境规制工具的选择与组合: 比较了基于市场的工具(如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与基于命令控制的规制措施在不同城市类型中的效果差异。提出了混合规制策略的设计原则。 公私伙伴关系(PPP)在基础设施升级中的应用: 提供了关于如何设计公平、透明的PPP合同框架,以吸引私营部门资本投入到长期、高风险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中。 公众参与的深度化: 探讨了从传统的意见征询到深度共创的转变。介绍了利用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平台,激发市民参与环境监测与政策反馈的有效机制,增强城市治理的民主基础与执行力。 本书适合于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师、公共管理学者、政策分析师以及所有致力于推动现代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士与决策者阅读。它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实用的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环境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经历了近年来频发的空气污染事件后,我更渴望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上卷》》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个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颗粒物污染。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 USEPA 的基准作为核心,而是围绕着这些基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详尽地解释了颗粒物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如何在大气中传播和沉降的,以及不同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风险评估”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地区和某些人群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也让我理解了制定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标准的重要性。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即使是对非专业读者而言,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让我对空气质量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公众的可理解性完美结合,而《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上卷)》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一种更加叙事性的方式,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基准”概念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出一个数值,而是详细阐述了建立这些基准所依据的科学原理、风险评估方法以及社会经济考量。这种透明的阐释方式,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基准并非随意设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讨论的产物。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虽然我目前还无法完全解析其中的模型和数据,但这些生动的例子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得以窥见这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产生具体的影响。它促使我去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在宏观的环境质量数据中留下印记,而这些基准,正是我们衡量和改进的标尺。

评分

当我拿起《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上卷》时,我并没有期望它能像一本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它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吸引了我。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关注了“是什么”的问题,更着重于“为什么”和“如何做”。它深入剖析了颗粒物污染的成因,从工业排放到交通尾气,再到自然界的扬尘,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详细介绍了USEPA是如何制定和更新这些空气质量基准的,以及这些基准在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制定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不确定性”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反而将其作为推动研究和政策改进的动力。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敬意。尽管我不是环境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传递出的科学精神和对公众健康的责任感,这让我对环境保护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这部《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上卷)》在我家中书架上的位置,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基石,静静地承载着我对环境科学深切的关注。尽管它以一个相当学术的名称示人,但当我翻开它时,并没有被晦涩的术语所吓倒。相反,我被书中条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图景,描绘了颗粒物污染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美国环保署(USEPA)在此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特别欣赏它并非单纯罗列数据和法规,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颗粒物形成的复杂过程,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广泛影响。书中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PM10、PM2.5等)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来源和危害,这一点对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空气质量指数,并形成更具象化的认知。尽管我尚未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技术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空气污染问题,并对相关政策和研究方向产生更深入的兴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确实有些“硬核”,但当我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中要 approachable 得多。《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上卷)》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环境健康报告”。它从最基础的定义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颗粒物的种类、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检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介绍,虽然我对此领域不甚了解,但作者用清晰的语言和类比,让我大致理解了科学家们是如何“捕捉”和“解读”空气中的颗粒物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空气质量的认知,是建立在大量细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之上的。尽管我尚未深入到书中的“基准”部分,但单凭前期的铺垫,我就已经能够感受到这些基准的重要性,它们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尺”,是保护我们健康的重要依据。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有用。

评分

全书是对EPA《Air Quality Criteria for Particulate Matter》的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有用。

评分

全书是对EPA《Air Quality Criteria for Particulate Matter》的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送货很快

评分

冶金工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工业之一。自18世纪产业革命后,由于钢铁工业迅速发展,造成严重的烟尘污染,有色冶炼工业又随之兴起,进而产生了重金属和二氧化硫的污染问题。近50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了几十起重大公害事件,有代表性、闻名于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四件其直接肇事者就是冶金工业,其中包括: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烟客事件(1930年12月初)、美国客诺拉烟雷事件(1948年10月)和日本富山事件(1968年查明),而前三件主要是钢铁工业含二氧化硫的重金属烟尘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在炼铁及有色冶金等生产过程中,能产生焦油、铁及其氧化物颗粒、氧化镉、铬酸盐等致癌污染物,使冶金行业成为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者。   冶金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环境重要的污染源,为了促进冶金工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进步,本书力图系统详细的描述冶金过程废气处理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冶金工业中各种典型废气的处理方法。根据冶金行业的不同类别,分别介绍铝工业废气、钢铁冶金行业废气、有色冶金和稀有金属冶金行业废气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在第7章和第8章对冶金粉尘除尘及冶金粉尘的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在第9章对冶金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施工及营运进行描述。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工厂和科研院所从事冶金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参考。 大气污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条件,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定义明确了形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指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包括火山活动、森林火灾、地震、土壤岩石风蚀、海啸、雷电、动植物尸体的腐烂及大气圈空气的运动等产生的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人为因素包括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来自人类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中的废弃物、燃烧、排放等,导致一些非自然大气组分的有害物质如粉尘、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进人大气,在大气中积累后超过自然大气中该组分的含量而形成污染。通常说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与人类活动相比较,自然因素引起的大气污染大多是暂时性的。因为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白净化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能,如扩散、稀释、沉降、雨水冲洗、地面吸附、植物吸收等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除大气污染,以恢复、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冈此,人类活动,尤其足生产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定义还强调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必要条件,即污染物在大气中要含有足够的浓度,并且停留足够的时问,超过了允许限度。定义中所说的舒适和健康,是包括了对人体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牛理机能的影响,直至引起慢性病、急性病以致死亡等非常广泛的范围;而所谓的福利,则认为是指与人类协调共存的牛物、自然资源、财产以及器物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生物、建筑物及其他受体对污染物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反应存在各种差异,大气污染的“允许限度”难以准确界定,但是对污染物浓度和停留时间总要有允许值。根据人类生存对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逐渐制定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评分

很不错,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