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应用卫星气象学

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应用卫星气象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尚城 著
图书标签:
  • 大气科学
  • 卫星气象学
  • 气象学
  • 遥感
  • 教学用书
  • 理科基础科学
  • 人才培养
  • 气象遥感
  • 大气遥感
  • 应用气象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6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1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最新的一本气象卫星应用教材,包括世界各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卫星遥感的基本原以及各种卫星资料的观测原理、方法和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简洁,重点放在卫星资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一本卫星气象应用的入门教材。
  本书尽量收集卫星气象应用发展的新方向,增加了微波的应用,多通道应用以及卫星资料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监测和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中国业务极轨与静止气象风云1号和风云2号的最新发展,应用了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产品,其中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气象卫星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有相关专业高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气象、海洋、航空、水利、农业、地质、地理、环境和遥感等有关业务、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全球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的发展
1.1 气象卫星的观测特点
1.2 气象卫星的轨道
1.2.1 不同轨道的意义
1.2.2 描述轨道的参数
1.3 气象卫星的种类
1.3.1 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
1.3.2 实验卫星和业务卫星
1.4 气象卫星姿态的稳定性
1.4.1 卫星的姿态
1.4.2 卫星姿态不稳定对观测资料的影响
1.4.3 卫星姿态稳定的方式
1.5 气象卫星的资料产品
1.5.1 图像产品和数值产品
1.5.2 业务产品
1.6 气象卫星的发展历史
1.6.1 极轨卫星的发展历史
1.6.2 静止卫星的发展历史
1.6.3 世界气象卫星监测网
1.7 未来的气象卫星发展
1.7.1 极轨卫星的发展
1.7.2 静止卫星的发展
1.7.3 气象卫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气象卫星的辐射遥感原理
2.1 遥感的基本知识
2.1.1 遥感的定义
2.1.2 遥感的分类
2.1.3 遥感的要素
2.2 辐射的基本知识
2.2.4 辐射基本定律
2.2.5 辐射物理量
2.2.6 大气的选择吸收性
2.3 大气辐射传输方程——卫星探测大气的理论基础
2.3.1 大气辐射传输方程
2.4 气象卫星遥感的基本原理
2.4.1 气象卫星遥感的物理原理
2.4.2 气象卫星通道的选择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卫星图像的基本解释
3.1 业务上常用的卫星图像
3.2 可见光图像的基本解释
3.2.1 可见光图像的基本原理和解释
3.2.2 可见光图像解释中存在的问题
3.3 红外图像的基本解释
3.3.1 红外图像的基本原理及解释
3.3.2 红外图像解释中存在的问题
3.4 水汽图像的基本解释
3.4.1 水汽图像的基本原理
3.4.2 水汽图像的解释
3.5 短红外图像的基本解释
3.5.1 短红外图像的基本原理
3.5.2 夜间短红外图像的解释
3.5.3 白天短红外图像的解释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卫星图像在航空中的应用
4.1 雾和层云
4.1.1 识别陆地上的雾和层云
4.1.2 雾和层云的形成
4.1.3 雾和层云的消散
4.1.4 海雾
4.2 飑线
4.3 阵风锋
4.4 海风锋
4.5 大气气溶胶
4.6 飞机积冰
4.7 高空急流
4.8 湍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卫星观测的风
第六章 卫星对降水的估算
第七章 卫星探测大气温湿度垂直廓线和气溶胶臭氧
第八章 卫星观测海表温度
第九章 卫星监测冰雪盖
第十章 卫星观测的辐射气候学
第十一章 卫星观测的热带大气环流系统
第十二章 卫星反演的热带散度风及大气低频振荡
第十三章 卫星观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卫星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应用卫星气象学》内容的图书简介,重点突出其他大气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 --- 图书名称:现代气象学导论:从理论基石到前沿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现代气象学知识框架。我们摒弃了对特定应用技术(如卫星遥感具体应用)的详尽介绍,转而聚焦于构成现代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大气环境理解的核心理论与基本原理。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展现大气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广阔前景。 第一部分:大气科学的基石——理论与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整个大气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我们首先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对大气运动和能量交换的数学描述。 第一章:大气结构与热力学基础 详细阐述大气的垂直分层、气压的定义与垂直分布,以及静力平衡的概念。重点讲解理想气体定律、湿空气热力学,包括混合比、露点、相对湿度、位势温度、假相当位温等关键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对流和垂直运动分析中的作用。我们深入探讨相变过程中的能量收支,如潜热释放对大气稳定度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湿绝热廓线和干绝热廓线的绘制与判读。本章致力于建立起对大气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定量认知。 第二章:大气的运动与环流 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析驱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力学:气压梯度力、地转风、地转平衡、摩擦力、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的物理本质及其在不同尺度运动中的体现。详细阐述了流体运动方程组(原始方程组的简化形式)的推导思路,而非专注于复杂的数值求解技术。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大尺度环流的理论模型,如温度风关系、涡度方程的物理含义(绝对涡度、相对涡度、行星涡度),并结合气柱的辐合辐散机制,解释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机理。 第三部分:天气现象的物理机制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释我们日常观测到的具体天气现象。 第三章:云的形成与降水物理 本章聚焦于微物理过程。详细阐述水汽凝结的云雾形成条件,包括凝结核的作用、云滴的增长机制(云内凝结增长与碰撞合并过程)。对不同类型的云的形成环境和结构进行分类描述。在降水方面,深入分析冰相过程(如温冰过程)在热带和温带降水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讨论雨、雪、霰、雹的物理成因及其粒子特征的区分。 第四章:中尺度与天气系统分析 超越行星尺度的分析,本章关注影响区域性天气的关键系统。详细解析锋面(冷锋、暖锋、锢囚锋)的动力学结构和伴随的天气特征。重点讨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飑线、下击暴流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包括CAPE、CIN等能量指标的计算与应用,为理解强对流预报提供理论支撑。此外,也将探讨气象要素场(如等压面图、等温线图)的分析方法,为天气图判读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气候学与长周期变化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长期大气过程和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辐射、能量平衡与气候因子 本章深入探讨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过程,包括太阳短波辐射在大气层中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以及地球长波辐射的温室效应机制。详细分析地球表面的净辐射收支,引入辐射强迫的概念。同时,系统介绍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及其相互耦合关系,并阐述影响区域气候分布的核心因子,如地理位置、下垫面性质、海陆分布等。 第六章:全球气候变化动力学 本章关注气候的长期变率。讨论米兰科维奇旋律对冰期-间冰期循环的驱动作用。着重剖析主要的自然气候振荡,如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物理机制、传播路径及其对全球气候的遥相关效应。深入探讨人为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变化)对辐射平衡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如何通过反馈机制(如水汽反馈、冰雪反照率反馈)放大或抑制气候变暖趋势,并简要介绍古气候重建的基本原理。 第四部分:天气预报的理论框架 本部分侧重于天气预报的数学和动力学基础,而非具体的业务流程或技术实现。 第七章:数值天气预报的动力学基础 详细介绍数值天气预报(NWP)的理论框架——将大气运动方程组在有限网格上进行离散化求解。本章讨论初始化、边界条件设定、时间积分方案(如欧拉、龙格-库塔法)的基本思想,以及预报误差的增长与可预测性极限(混沌理论在气象中的体现)。我们关注的是模型的动力学框架和误差来源的理论分析,而非具体数值模式的架构。 结语 本书在叙述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的逻辑推演,力求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本书旨在培养读者运用物理学和数学工具解决复杂大气科学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深入研究天气动力学、气候建模、大气边界层或更专业化的应用方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是一份面向未来大气科学家的理论指南,而非操作手册。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现代气象学是如何借助科技进步的著作,而《应用卫星气象学》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虽然我暂时还无法深入探讨其具体内容,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绝对是一本分量十足的书。我想象中,它应该详尽地解释了卫星作为我们“眼睛”在太空,如何全天候、大范围地观测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从可见光、红外到微波,不同的探测手段如何揭示大气中千变万化的现象,这是我非常好奇的部分。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那些我们熟悉的卫星,比如EOS系列、NOAA系列,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主要观测对象?我期待能了解到,科学家们是如何从那些看似杂乱的卫星图像和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构建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天气预报模型,以及如何监测那些影响全球的大气现象。这本书的出现,意味着我将有机会触及到大气科学研究中最尖端、最实用的领域之一。我深信,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和详实的案例分析,那么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被引导着一步步领略到卫星气象学的魅力,并对其在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巨大贡献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应用卫星气象学》——光是听名字,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和前沿的科技感。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品读这本书,但我的脑海中已经描绘出了一幅画面:一本内容翔实、体系完整、并且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卫星气象学教材。我猜想,书中会从最基础的卫星遥感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如何利用卫星数据来探测和分析大气层中的各种要素,比如温度、湿度、云的类型和覆盖度、降水分布,甚至包括大气环流模式的监测和研究。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科学家们是如何将那些来自太空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精美天气预报图,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预警和应对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有志于在大气科学领域深造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它将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出独立运用卫星技术解决实际气象问题的能力。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出其作为一本教学用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看见”大气,并利用这份“看见”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我们地球的指南。

评分

仅仅是书名《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应用卫星气象学》,就传递出一种严谨、专业和前瞻性的信息。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对“应用卫星气象学”这个领域感到既陌生又着迷。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本书会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我们头顶上那片复杂而神秘的大气层,以及人类如何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来“审视”它。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大量的科学原理,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应用”二字。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讲述理论,更重要的是阐述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大气监测和研究中。比如,如何利用卫星数据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如何监测空气污染的扩散,甚至如何预测和应对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我想象中,书中会充满各种精美的卫星图像,它们不仅仅是照片,更是蕴含着丰富信息的科学数据。比如,那些五彩斑斓的云图,背后隐藏着对风向、风速、湿度等关键气象要素的推断;那些代表不同温度的区域,能够揭示大气层的垂直结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去了解那些支撑我们现代气象科学发展的幕后英雄——那些在太空默默工作的卫星,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革命性的观测能力。

评分

当我看到《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应用卫星气象学》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必定是一本非常权威且深入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的定位,就已经让我对其学术价值有了极高的认可。我猜测,这本书将会全面系统地介绍应用卫星气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现代气象科学是如何突破地面观测的局限,利用卫星这一强大的工具来观测和研究大气层。书中或许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气象卫星的特点、它们携带的遥感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处理和解析海量的卫星数据。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监测各种大气现象,比如台风的生成和移动、沙尘暴的传播、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等等。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现代气象科学,尤其是对卫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关于卫星,更是关于如何运用卫星这一先进技术来揭示大气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应用卫星气象学》。光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用书”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对它的学术严谨性和前沿性充满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凭书名,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这是一本凝聚了国内顶尖大气科学研究者智慧的教材,旨在为未来的科研和教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很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卫星观测技术、以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的宝贵资源。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浅出地介绍卫星遥感的原理,如何利用卫星数据进行大气参数的探测,比如温度、湿度、风场、云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到更复杂的对流系统、大气环流模式的模拟与验证。我对其中的“应用”二字尤为关注,这表明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大量引用实际的卫星观测案例,分析如何将卫星数据转化为解决实际大气科学问题的强大工具。例如,如何通过卫星监测臭气层空洞的演变,如何预警和追踪台风、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甚至可能触及到气候变化研究中,卫星遥感在监测全球变暖趋势、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以及所有对大气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应用卫星气象学的绝佳机会。

评分

书不错。相关专业的不要错过。

评分

中洱 云南特产 松茸干菌100g袋装

评分

不错哦,下次准备买一些列的

评分

比卫星气象学浅显易懂

评分

一般般,没传的那么好

评分

不错哦,下次准备买一些列的

评分

nice to buy it

评分

书不错。相关专业的不要错过。

评分

比卫星气象学浅显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