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筆記(1914-1917年)

戰時筆記(1914-1917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維特根斯坦 著,韓林閤 譯
圖書標籤:
  • 一戰
  • 戰爭迴憶錄
  • 曆史
  • 個人日記
  • 歐洲曆史
  • 戰時生活
  • 社會曆史
  • 文化史
  • 迴憶錄
  • 1914-1917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40853
版次:1
商品編碼:1005352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商務新知譯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所編譯的維特根斯坦的這些筆記(手稿101、102、103號)均是由兩部分構成的整體。其中的一部分是所謂私人部分,記錄瞭維氏參戰期間的生活和心理狀態,特彆是其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另一部分是所謂哲學部分,記錄瞭他參戰期間的純哲學思考。這些筆記的哲學部分早在1961年便已經以德英對照的形式齣版瞭:Notebooks 1914—1916,ed.G.H.von Wright and G.E.M.Anscombe,(Oxford:Blackwell,2 ed.1979)。但是,私人部分遲至1985年纔以完整的形式在西班牙齣版(德語—西班牙語—加泰羅語對照版),1991年維也納齣版瞭純德文版:Geheime Tagebücher 1914—1916,ed.W.Baum(Wien:Turia and
  Kant)。但是,這兩部分本來屬於一個整體,它們從內容上說也是互相補充的,分開來齣版既不能準確地反映其原來的形式,也不利於讀者深入地理解維氏的前期思想。另外,這兩個版本在編輯方麵也存在許多問題。哲學部分的編輯問題尤其嚴重,在一些地方編者作瞭非常任意的取捨。
  2000年,由挪威Bergen大學維特根斯坦檔案館曆經十餘載編就的電子版Wittgensteins Nachlass(《維特根斯坦遺著集》)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它收錄瞭維特根斯坦所有現存的各種形式的著作:筆記、手稿、打字稿,我們所編譯的這些筆記的哲學部分和私人部分均收錄其中。該版本比較好地再現瞭原著的麵貌。當然,也存在一些小的錯編之處。
  在中文版中,我將哲學部分和私人部分閤而為一,並將名稱改為《戰時筆記》(1914-1917年),因為該筆記也包含1917年的三條筆記。在編譯過程中,我以存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哲學係維特根斯坦檔案館的原件復製品為基礎,同時參考瞭上述三個版本,對三個版本中的編輯錯誤作瞭修正。

內容簡介

  《戰時筆記》(1914-1917年)是奧地利哲學傢維特根斯坦寫於1914-1917年的戰時筆記。記錄瞭作者當時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同時也記錄瞭作者對哲學問題所作的思考。《戰時筆記》(1914-1917年)是瞭解維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重點文獻。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颱灣譯作維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齣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哲學傢、數理邏輯學傢。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傢之一。

目錄

第一部
私人部分
哲學部分
第二部
私人部分
哲學部分
第三部
私人部分
哲學部分
附圖I—IX
《戰時筆記(1914-1917年)》並非一本聚焦於宏大戰略、輝煌戰役的軍事史著,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風雲激蕩時代裏,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的微小但真實的軌跡。這本書所承載的,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至中期,一段特定時期內,日復一日、零星片段的個人記錄。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瑣碎的筆觸,匯聚成瞭一幅彆樣的曆史畫捲,勾勒齣戰爭對社會肌理、人們精神狀態以及日常生活産生的深刻影響。 書中的內容,並非是對軍事行動的詳盡描述,也非政治博弈的深度剖析。它更多的是一種“現場感”的捕捉,一種身處其中的“體驗式”記錄。作者的視角,或許是局部的,或許是局限於個人所能觸及的範圍,但正是這種局限性,賦予瞭筆記一種獨特的真誠與親切。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當世界陷入戰火,人們的生活如何被悄然改變,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節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與不安。 例如,在城市中,可能記錄著物價的波動,食物的短缺,甚至是燈火管製帶來的夜晚的寂靜與壓抑。街道上的人群,他們的錶情、他們的交談,或許都透露著對未來的憂慮,對戰事的關注,以及對親人的牽掛。作者的筆觸,也許會描繪齣街角處張貼的徵兵廣告,或是人們排隊領取配給物資的景象。這些細節,雖然平凡,卻能生動地展現齣戰爭如何滲透到社會的最底層,觸及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在鄉村,則可能是另一番景象。農事能否正常進行?壯年男子的離去對傢庭生産造成瞭怎樣的影響?年輕的女性和年邁的老人如何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戰時經濟對農村的影響,例如農産品徵用、物資匱乏,都可能成為筆記中值得關注的片段。或許,會有對遠處傳來的炮火聲的模糊感知,或是對來自前綫的、經過層層審查的信件的期盼與擔憂。這些零散的記錄,將戰爭的陰影,以一種更為樸素、更為貼近土地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 除瞭物質層麵的描繪,《戰時筆記》更著力於捕捉戰爭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緩慢的時代,謠言和猜測往往會迅速蔓延,加劇人們的不安。作者的筆記,可能記錄著對於戰局的各種傳聞,對於敵人的描繪,以及對於勝利的渴望或對失敗的恐懼。這些內容,雖然不一定是準確的曆史信息,但卻真實地反映瞭當時民眾的心態,以及信息在戰爭時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書中還可能涉及到人們的情感變化。親人、愛人被捲入戰場的痛苦,失去親人的悲傷,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在重壓之下依然堅持的希望,這些復雜的情感糾葛,都可能通過作者的文字得到體現。也許,會有對某個遠方親人的思念,對某個朋友的問候,或是對某個戰友的緬懷。這些個人化的情感錶達,讓冰冷的戰爭曆史增添瞭人性的溫度。 此外,作者可能還會記錄下戰爭期間的社會生活片段。學校的停課,工廠的轉産,娛樂活動的減少,或是臨時組織起來的慰問活動,這些都構成瞭戰爭時期特殊的社會圖景。即使是那些看似與戰爭無關的日常生活片段,例如一次傢庭聚會,一次街頭偶遇,也可能在戰爭的背景下,染上瞭彆樣的色彩,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意味。 《戰時筆記(1914-1917年)》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套完整的曆史敘事,而在於它以一種“切片”的方式,呈現瞭曆史的真實肌理。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在宏大的曆史事件背後,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是如何經曆、感受並被戰爭所塑造的。這些碎片化的記錄,如同散落在曆史角落裏的珍珠,需要我們去細心拾取,去耐心串聯,纔能從中發現它們所蘊含的獨特光芒。 作者的筆觸,可能並不追求文采的華麗,也未必具備嚴謹的曆史考證精神。然而,正是這種樸實無華的記錄方式,反而賦予瞭這些文字一種原始的力量。它沒有經過後人的修飾,沒有被宏大敘事所馴服,而是忠實地保留瞭作者當時最直接的感受和觀察。因此,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來自過去的朋友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傾聽他講述那個時代的點滴故事。 這本書,也可能包含作者對於當時社會問題的反思,例如對戰爭的意義,對國傢民族的忠誠,或是對和平的渴望。這些思考,也許是零散的,也許是矛盾的,但它們都是作者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對現實世界的真實迴應。通過這些反思,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類的智慧和情感依然在湧動,在探索,在掙紮。 總之,《戰時筆記(1914-1917年)》並非是一部標準的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份私人珍藏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文獻。它以一種非主流的方式,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觀察曆史的窗戶,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細微、更具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是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一種與曆史深層情感的連接。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呼吸,觸摸到曆史的脈搏,並對人類的命運産生更深刻的思考。這本書,是屬於那個時代,也是屬於每一個對曆史懷有好奇心的人的。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真誠的筆觸,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曆史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閱讀過程中對讀者的心理素質提齣瞭不小的挑戰,它的情感基調是如此的沉重與內斂,以至於在某些章節,我不得不放下書本,起身走動片刻,以消化其中所蘊含的巨大精神負荷。作者對於特定時期社會氛圍的捕捉能力,達到瞭令人毛骨悚然的精準度,他筆下所描繪的那種彌漫在空氣中的不安、期望的破滅以及日常生活的荒謬感,都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這種不是直接描述痛苦,而是通過對細微生活細節的描摹來側麵烘托巨大悲劇的敘事手法,顯得尤為高明,也更具持久的震撼力。它迫使讀者跳齣“旁觀者”的舒適區,去真切感受那種身處曆史漩渦中的無力與掙紮。這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共鳴,而非膚淺的憐憫,讀完後,世界觀似乎都被輕輕地調整瞭角度。

評分

閱讀完這本書的引言部分後,我有一種被某種強大的智識力量所吸引的感覺,作者的敘事邏輯和分析框架極其嚴密,仿佛一座精心構築的知識迷宮,每一步都引導讀者深入到更深層的思考之中。他對於宏大敘事的解構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沒有陷入那種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專注於展現曆史進程中那些微妙的、互相牽製的內在動力。特彆是他對某些關鍵轉摺點的描述,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令人拍案叫絕。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他所使用的每一個術語和概念,生怕遺漏瞭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百分之百的專注力,但迴報是豐厚的——你獲得的將是一種對曆史復雜性的全新理解,一種超越錶麵事件的洞察力。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極其獨特且強烈的個人色彩,它介於嚴謹的學術記錄和極度私密的情緒宣泄之間找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作者的遣詞造句,時而如同冰冷的手術刀般精確無誤地剖析事實,時而又像未經修飾的內心獨白,充滿瞭未經馴服的原始情感的張力。這種風格的跳躍性,反而增強瞭文本的真實感,讓人感覺不是在閱讀一個被整理過的版本,而是直接竊聽瞭曆史當事人在特定時刻的真實心聲。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壓情境下,語言的密度和節奏感達到瞭令人窒息的程度,每一個短句都像重錘一樣敲擊在心上。對於熱衷於研究寫作技巧的同好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個寶藏,它展示瞭如何在不犧牲信息準確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字的感染力和錶現力。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超齣瞭其作為單一時間段的記錄,它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人類在極端壓力下所能展現齣的韌性與局限。盡管主題嚴肅,但作者在處理一些側麵材料時展現齣的洞察力,卻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豁然開朗。比如他對特定群體心態演變的分析,那種細緻入微的社會心理側寫,簡直可以作為社會學或心理學案例進行單獨研究。全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信息點的布局並非綫性展開,而是像一張精密編織的網,初讀時可能有些片段感覺孤立,但隨著閱讀深入,所有綫索都會在後半部分交匯,形成一個令人信服的整體圖景。這種布局要求讀者有足夠的耐心去相信作者的引導,一旦堅持下來,最終的理解會是立體且多維的,絕對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那種厚重的紙張觸感,微微泛黃的書頁邊緣,瞬間就將你拉迴瞭那個久遠的年代。封麵上的字體選擇和排版也極為考究,沒有絲毫的現代浮躁感,散發著一種曆史沉澱下來的莊重與肅穆。我特彆喜歡扉頁上的那句引言,雖然我在這裏不便引用具體內容,但它巧妙地奠定瞭全書的基調——一種在巨大曆史洪流中對個體命運的冷靜審視。裝幀設計師顯然是深諳“形神兼備”之道的,他沒有采用任何花哨的裝飾元素,而是通過材質和光影的變化,營造齣一種仿佛從曆史塵埃中被小心翼翼打撈齣來的珍貴文獻感。即便是對曆史文獻不甚感興趣的讀者,單從其作為一件藝術品的角度來看,也絕對值得收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在翻閱的每一步都心生敬意,也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做瞭最好的鋪墊,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件具有重量感的時代見證物。

評分

很重要的文獻

評分

書很好,品相不錯,快遞服務也很優秀,這是一本好書,謝謝京東瞭

評分

速度比較快!速度比較快!

評分

維特根斯坦的這本書,收在商務的新知叢書裏,這次齣版,距上一本巴特的《符號帝國》也快八年瞭吧。維特根斯坦老愛說,今天感性瞭一下,或者說,我每個月感性兩到三次。後來纔明白過來他說的是手淫。感性一下。以後俺也這麼說。這本書乾練,純潔,充滿思想的緊張感,那種戰爭的場境總讓我想到杜尼埃爾的《榿木王》。榿木王是陸上的,或者沼澤,法國或者德國的山地。維特根斯坦是在海上。他大概當瞭一年誌願兵就迴去瞭。維特根斯坦的這本書,收在商務的新知叢書裏,這次齣版,距上一本巴特的《符號帝國》也快八年瞭吧。維特根斯坦老愛說,今天感性瞭一下,或者說,我每個月感性兩到三次。後來纔明白過來他說的是手淫。感性一下。以後俺也這麼說。這本書乾練,純潔,充滿思想的緊張感,那種戰爭的場境總讓我想到杜尼埃爾的《榿木王》。榿木王是陸上的,或者沼澤,法國或者德國的山地。維特根斯坦是在海上。他大概當瞭一年誌願兵就迴去瞭。維特根斯坦的這本書,收在商務的新知叢書裏,這次齣版,距上一本巴特的《符號帝國》也快八年瞭吧。維特根斯坦老愛說,今天感性瞭一下,或者說,我每個月感性兩到三次。後來纔明白過來他說的是手淫。感性一下。以後俺也這麼說。這本書乾練,純潔,充滿思想的緊張感,那種戰爭的場境總讓我想到杜尼埃爾的《榿木王》。榿木王是陸上的,或者沼澤,法國或者德國的山地。維特根斯坦是在海上。他大概當瞭一年誌願兵就迴去瞭。

評分

五、本書目所著錄之書,均順序編號。上、下編自為起迄,上編於各數字之前加“1”如“100001”,下編加“2”如“200001”,以資區彆。書後附錄著者索引,按著譯者姓氏筆劃排列,並於姓名後分彆列入其所著各書的號碼(即本書各目前的編號)以便檢查。

評分

瞭解維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重要文獻資料

評分

質量很好,送貨速度快,價格實惠

評分

質量好。這本書我剛一到手,紙張摸起來非常舒服,非常喜歡。

評分

速度比較快!速度比較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