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杜威为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选译的是杜威早期的六部教育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
精彩书评
目录
译者前言
我的教育信条
学校与社会
儿童与课程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明日之学校
附录一
附录二
精彩书摘
什么是教育
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我认为惟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作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我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教育者的努力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我认为为了正确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儿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在我们能够把这些本能和倾向转化为它们的社会对应物之前,我们不知道它们所指的是什么。我们必须能够把它们带到过去的社会中去,并且把它们看作是前代人类活动的遗传。我们还必须能把它们投射到将来,以视它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在前一个例子中,正是这样能够在儿童的呀呀的声音里,看出他将来的社会交往和会话的希望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这种本能。
我认为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间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有人说,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给我们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与文明相适应)会使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
我认为假如把一个方面看做与另一个方面孤立不相关而加以反对的话,那么这两种反对的论调都是对的。我们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必须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这些是无法知道的,除非我们认为个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现在情况下,我们能给予儿童的惟一适应,便是由于使他们充分发挥其能力而得到的适应。由于民主和现代工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种定型的状况。准备使儿童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运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它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情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程度。除非我们不断地注意到个人的能力、爱好和兴趣——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把教育不断地变成心理学的名词,这种适应是不可能达到的。
总之,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因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和它们相对应的社会用语来加以解释——用它们在社会服务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
前言/序言
《育人之路:探索教育的边界与可能》 教育,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一段塑造未来的旅程。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离不开教育的接力;社会进步的步伐,更与教育的革新紧密相连。本书《育人之路:探索教育的边界与可能》,并非简单罗列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而是试图穿透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触及教育的本质,追问教育的意义,并引领读者一同思考教育的未来走向。 本书的构思源于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的深切关怀。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科技飞速,社会结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个体?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教育体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育人之路》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教育图景。 第一部分:教育的基石——理解学习者的生命力 学习者是教育的核心,理解学习者的生命力,是构建有效教育的基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更包括认知、情感、社交和道德的多元发展。我们将剖析学习动机的来源,探讨如何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奖励或惩罚。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会审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信息处理、问题解决、记忆形成等方面的特点,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部分也将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学习风格和背景。如何在集体教育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这些个体差异?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此外,情绪和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习者是否感受到安全、被尊重、被支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效率。我们将探讨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关注学习者的情绪健康,以及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第二部分:课堂的智慧——重塑教与学的互动 课堂是教育发生的主要场域。本部分将聚焦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探讨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我们不仅仅关注“教什么”,更强调“怎么教”。这意味着要审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并探索更加多元、互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深入研究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这些模式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如数字资源、在线平台、交互式工具等,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 此外,评价体系的革新也是本部分的重要议题。传统的以分数和排名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习者的真实能力和成长过程。我们将讨论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的意义和实践,强调评价应服务于学习者的发展,而非仅仅是结果的衡量。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诊断学习者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习者自我反思和进步,将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内容。 第三部分:学校的温度——构建支持性的教育生态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学习者社会化、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本部分将超越课堂本身,审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教育功能。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支持性的学校文化。这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倡导尊重、信任、理解的沟通方式;关注校园欺凌、心理健康等问题,建立有效的干预和支持机制;以及如何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也应该成为一个促进社会公平的平台。我们将讨论如何克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挑战,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这可能包括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注,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学习者的支持,以及通过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和阶层融合。 此外,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氛围。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建立更加民主、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性,发挥家长的参与度,最终形成一个协同共进的教育生态系统。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都应该紧密围绕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体验。 第四部分:教育的远航——展望未来的教育蓝图 在深刻理解当下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之后,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畅想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需要做出的相应调整。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必须预见并适应这些变化。 我们将讨论如何培养学习者在不确定性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例如适应性、韧性、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软技能”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教育的重心需要从知识的灌输转向能力的培养,从“是什么”转向“怎么做”。 此外,我们也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学习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理解和全球公民的意识。如何借鉴世界各地的先进教育经验,同时也要保持教育的本土特色,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案,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系统的梳理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提供一个思考教育的全新视角和框架。我们相信,教育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通过持续的探索、不懈的努力和开放的心态,我们可以共同绘制出一幅更加美好、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教育蓝图,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育人之路:探索教育的边界与可能》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意义非凡的教育旅程,共同思考、共同实践,为我们的下一代,也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