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世界名家名作】本丛书精选了世界文学长廊上具代表性的32种名著,不仅是全译本,而且是名家名译。所选书目均与语文新课标同步。
★【修养与素质的养成书】本丛书对塑造青少年的人格有很大益处。不朽的文学名著,不仅可以让青少年感知纷繁芜杂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有更直观的判断,而且还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教育。
★【名家翻译,全本不打折】本丛书由翻译大家孙致礼、刘月樵、姚锦镕、高中甫、陈筱卿等精心翻译。参照原版翻译,未做删减,是外国文学名著的全本和足本。
★【精美插图】本丛书每部作品中均绘制了精美插图,图文并茂,不仅便于青少年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能让名著更加生动有趣,引导阅读兴趣,增加全书的可看性。
★【精装典藏】每一本都经历多次认真编校,并采用国际流行大32开本,精装装帧,既适合阅读,又便于收藏。
★【装帧环保精美】为保护青少年的视力,本套丛书选用环保油墨印刷,内文选用高档、环保、不伤眼睛的本白胶版纸,高清绿色印刷,封面选用精致的特种纸和特殊工艺,让读者享受阅读。
★【附赠增值服务】本套书另有的增值服务,可点击“阅读领袖“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826533619
其中含名著阅读应考攻略、得分对策、备考指津和阅读题集锦。
内容简介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全书以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穿插了四起姻缘的故事,小说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语言清新流畅,充满机智,是奥斯丁很受欢迎的一部小说。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英国女作家。因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擅长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描绘一方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精彩书摘
第一卷
第一章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一天,贝内特太太对丈夫说道,“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啦?”
贝内特先生回答说没有。
“的确租出去啦,”太太说道。“朗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全告诉我了。”
贝内特先生没有理睬。
“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道。
“既然你想告诉我,我听听也不妨。”
这句话足于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朗太太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说他星期一那天乘坐一辆驷马马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下就和莫里斯先生讲妥了;说他打算赶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新居,下周末以前打发几个佣人先住进来。”
“他姓什么?”
“宾利。”
“成家了还是单身?”
“哦!单身,亲爱的,千真万确!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好福气!”
“这是怎么说?跟女儿们有什么关系?”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太太答道,“你怎么这么令人讨厌!告诉你吧,我在琢磨他娶她们中的一个做太太呢。”
“他搬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个打算?”
“打算!胡扯,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的哪一个,因此,他一来你就得去拜访他。”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不过现在却不敢硬充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
“这么说来,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久的念头啦。”
“不过,亲爱的,宾利先生一搬到这里,你可真得去见见他。”
“告诉你吧,这事我可不能答应。”
“可你要为女儿们着想呀。请你想一想,她们谁要是嫁给他,那会是多好的一门亲事啊。卢卡斯爵士夫妇打定主意要去,还不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因为你知道,他们通常是不去拜访新搬来的邻居的。你真应该去一次,要不然,我们母女就没法去见他了。”
“你实在过于多虑了。宾利先生一定会很高兴见到你的。我可以写封信叫你带去,就说他随便想娶我哪位女儿,我都会欣然同意。不过,我要为小莉齐美言两句。”
“我希望你别做这种事。莉齐丝毫不比别的女儿强。我敢说,论长相,她没有简一半漂亮;论脾气,她没有莉迪亚一半好。可你总是偏爱她。”
“她们哪一个也没有多少好称道的,”贝内特先生答道。“她们像别人家的姑娘一样,一个个又傻又蠢,倒是莉齐比几个姐妹伶俐些。”
“贝内特先生,你怎么能这样糟蹋自己的孩子?你就喜欢气我,压根儿不体谅我那脆弱的神经。”
“你错怪我了,亲爱的。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啦。至少在这二十年里,我总是听见你郑重其事地说起它们。”
“唉!你不知道我受多大的罪。”
“我希望你会好起来,亲眼看见好多每年有四千镑收入的阔少爷搬到这一带。”
“既然你不肯去拜访,即使搬来二十个,那对我们又有什么用。”
“放心吧,亲爱的,等到搬来二十个,我一定去挨个拜访。”
贝内特先生是个古怪人,一方面乖觉诙谐,好挖苦人,另一方面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他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这位太太的心性就不那么难以捉摸了。她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
第二章
贝内特先生是最先拜访宾利先生的人儿之一。本来,他早就打算去拜见他,可在太太面前却始终咬定不想去。直到拜访后的当天晚上,贝内特太太才知道实情。当时,事情是这样透露出来的。贝内特先生看着二女儿在装饰帽子,便突然对她说道:
“我希望宾利先生会喜欢这顶帽子,莉齐。”
“既然我们不打算去拜访宾利先生,”做母亲的愤然说道,“我们怎么会知道人家喜欢什么。”
“你忘啦,妈妈。”伊丽莎白说道,“我们要在舞会上遇见他的,朗太太还答应把他介绍给我们。”
“我不相信朗太太会这样做。她自己还有两个侄女呢。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一点也瞧不起她。”
“我也瞧不起她。”贝内特先生说道。“我很高兴,你不指望她来帮忙。”
贝内特太太不屑搭理他,可是忍不住气,便骂起一个女儿来。
“别老是咳个不停,基蒂,看在老天爷分上!稍微体谅一下我的神经吧。你咳得我的神经快胀裂啦。”
“基蒂真不知趣,”父亲说道,“咳嗽也不拣个时候。”
“我又不是咳着玩的,”基蒂气冲冲地答道。
“你们下一次舞会定在哪一天,莉齐?”
“从明天算起,还有两个星期。”
“啊,原来如此,”母亲嚷道。“朗太太要等到舞会的前一天才会回来,那她就不可能向你们介绍宾利先生啦,因为她自己还不认识他呢。”
“那么,亲爱的,你就可以占你朋友的上风,反过来向她介绍宾利先生啦。”
“办不到,贝内特先生,办不到,我自己还不认识他呢。你怎么能这样戏弄人?”
“我真佩服你的审慎。结识两周当然微不足道。你不可能在两周里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过,这件事我们不抢先一步,别人可就不客气了。不管怎么说,朗太太和她侄女总要结识宾利先生的。因此,你要是不肯介绍,我来介绍好了,反正朗太太会觉得我们是一片好意。”
姑娘们都瞪大了眼睛望着父亲。贝内特太太只说了声:“无聊!无聊!”
“你乱嚷嚷什么?”贝内特先生大声说道。“你以为替人家做做介绍讲点礼仪是无聊吗?我可不大同意你这个看法。你说呢,玛丽?我知道,你是个富有真知灼见的小姐,读的都是鸿篇巨著,还要做做札记。”
玛丽很想发表点高见,可又不知道怎么说是好。
“趁玛丽深思熟虑的时候,”贝内特先生接着说道,“我们再回头谈谈宾利先生。”
“我讨厌宾利先生,”太太嚷道。
“真遗憾,听见你说这话,可你为什么不早对我这么说呢?假使我今天早上了解这个情况,我肯定不会去拜访他。非常不幸,既然我已经拜访过了,我们免不了要结识他啦。”
正如他期望的那样,太太小姐们一听大为惊讶,尤其是贝内特太太,也许比别人更为惊讶。不过,大家欢呼雀跃了一阵之后,她又声称:这件事她早就料到了。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你真是太好啦!不过我早就知道,我终究会说服你的。你那么疼爱自己的女儿,决不会不去结识这样一个人。啊,我太高兴啦!你这个玩笑开得真有意思,早上就去过了,直到刚才还只字不提。”
“好啦,基蒂,你可以尽情地咳嗽啦,”贝内特先生说道。他一边说,一边走出房去,眼见着太太那样欣喜若狂,他真有些厌倦。
“孩子们,你们有个多好的爸爸啊,”门一关上,贝内特太太便说道。“我不知道你们怎样才能报答他的恩情,也不知道你们怎样才能报答我的恩情。我可以告诉你们,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谁也没有兴致天天去结交朋友。但是为了你们,我们是什么事情都乐意去做。莉迪亚,我的宝贝,虽说你年纪最小,可是开起舞会来,宾利先生肯定会跟你跳。”
“哦!”莉迪亚满不在乎地说,“我才不担心呢。我尽管年纪最小,个子却最高。”
当晚余下的时间里,太太小姐们猜测起宾利先生什么时候会回拜贝内特先生,盘算着什么时候该请他来吃饭。
……
前言/序言
《傲慢与偏见》:一部关于误解、成长与爱情的经典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影响深远,引人入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妙的笔触,深入描绘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社会中,几对年轻男女在爱情、婚姻、社会地位以及个人成长中所经历的种种磨砺与蜕变。故事围绕着班内特家的五位小姐展开,特别是其中聪明伶俐、个性独立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以及她与那位声名显赫、性格冷傲的达西先生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 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 奥斯汀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角色,他们各自带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共同编织出这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伊丽莎白·班内特: 她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伊丽莎白美丽、聪慧,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她不像当时的许多年轻女子那样,只追求虚荣和物质,而是看重个性和内在的价值。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不畏权贵,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然而,她也并非完美无缺,她的“偏见”正是她性格中最大的弱点,她容易根据第一印象做出判断,并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她与达西先生的理解。她后来的成长,正是克服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识到自己判断的失误,并开始学会更全面地看待他人。 菲茨威廉·达西先生: 达西先生是一位极其富有且地位显赫的绅士,他英俊、博学,但初次见面时却显得傲慢、冷漠,甚至有些目中无人。他的“傲慢”源于他优越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以及他内心的正直和对虚伪的厌恶。他不愿意与那些他认为“低俗”或“浅薄”的人交往,这使得他在社交场合显得格格不入,并给人留下难以接近的印象。然而,在他的高傲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以及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他后来的转变,体现在他为了伊丽莎白而放下身段,主动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并且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真心。 简·班内特: 作为班内特家的大小姐,简美丽、善良、温柔,性格温和,总是看到别人最好的一面。她的善良有时会显得天真,容易被欺骗,并且在面对误会时,不善于主动辩解,这导致了她与宾利的恋情经历了许多波折。她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形象,是伊丽莎白坚实的后盾和倾诉对象。 查尔斯·宾利先生: 宾利先生是一位风度翩翩、性格开朗的年轻绅士,他富有且平易近人,对人真诚热情。他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来自其姐妹和达西先生的压力时,显得不够坚定。他对简一见钟情,但因为误会和外界的干预,他们的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班内特太太: 班内特太太是典型的庸俗市侩的母亲形象,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将自己的五个女儿都嫁入豪门,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她言语粗俗,目光短浅,常常做出令人尴尬的事情,是当时许多中下层社会女性的缩影。她的愚蠢和急切,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女儿们的婚姻制造了障碍。 班内特先生: 班内特先生是一位博学但有些玩世不恭的绅士,他聪明、幽默,对妻子的愚蠢言行颇为无奈,但又不愿过多干涉。他喜欢自己的次女伊丽莎白,并欣赏她的独立和智慧。他对女儿们的婚姻采取了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这既是他的性格使然,也让他错失了一些推动女儿们幸福的机会。 乔治·韦翰: 韦翰是一位英俊潇洒、口才极佳的年轻军官,他表面上温文尔雅,实则是一个玩世不恭、虚伪狡诈的骗子。他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子,并编造谎言来博取同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反派角色,他的出现为伊丽莎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辨别真伪的重要性。 凯瑟琳·德·伯克小姐: 凯瑟琳小姐是达西先生的姑姑,一位骄横跋扈、固执己见的贵族老太太。她自以为是,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并且认为只有像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才能与达西先生匹配。她的阻挠和干涉,成为了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感情道路上的又一道障碍。 威廉·柯林斯先生: 柯林斯先生是班内特先生的亲戚,一位迂腐、虚伪、奉承拍马的教士。他极其注重礼节,言行举止都充满了奴颜婢膝的味道。他继承了班内特家族的财产,并认为自己有责任娶班内特家的一位小姐。他对伊丽莎白求婚被拒后,又立刻转向简的闺蜜夏洛特·卢卡斯,暴露了他功利和现实的一面。 社会背景的深刻折射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是一个社会阶级森严、婚姻观念相对保守的时代。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婚姻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策略: 在那个时代,尤其对于中下层阶级的女性而言,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结合,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手段。嫁给一个富有的丈夫,意味着家庭的未来得到了保障,也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升。班内特太太对女儿们婚姻的焦虑,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阶级观念的根深蒂固: 社会阶级是影响人们交往和判断的重要因素。达西先生初次见到班内特一家时,对他们的“出身”和“品位”感到不满,正是阶级偏见在他心中的体现。而伊丽莎白的独立思考和对物质的超脱,也挑战了这种僵化的阶级观念。 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困境: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虽然身份各异,但大多都受到社会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她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婚姻,个人的才华和抱负往往难以施展。伊丽莎白的反叛和独立,正是对这种困境的一种抗争。 情节发展的精巧设计 小说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误会、巧合、人物的言行以及环境的烘托,将故事层层推进。 初见的误解与恶劣印象: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厌恶,始于他们在舞会上的初次见面。达西先生的傲慢言论,以及他对伊丽莎白的轻视,给伊丽莎白留下了极其负面的第一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成为了他们之间感情发展的一大阻碍。 虚假信息与情感操纵: 韦翰的出现,以及他关于达西先生虐待他的虚假故事,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误解。韦翰的欺骗性表演,让伊丽莎白更加确信达西先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关键的转折点——达西的信: 达西先生在被伊丽莎白严词拒绝后,写给她的长信,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封信揭露了韦翰的真实面目,以及达西先生当年在宾利与简的恋情中扮演的角色。这封信让伊丽莎白开始反思自己的判断,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是多么的错误和盲目。 真相的揭露与情感的升华: 随着真相的逐渐揭开,以及达西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展现出的成熟和改变,伊丽莎白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她看到了达西先生内心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对自己的真挚感情。 克服困难,走向幸福: 尽管面临着家庭的压力、社会偏见以及来自凯瑟琳小姐的阻挠,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最终通过相互理解和真诚的沟通,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不仅是爱情的胜利,也是对当时社会上虚荣、势利和偏见的有力反击。 主题的深刻内涵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于其深刻的主题和普适的价值: “傲慢”与“偏见”的危害: 小说最核心的主题便是对“傲慢”与“偏见”的批判。达西先生的傲慢让他错失了与伊丽莎白进一步了解的机会,而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偏见则让她一度错过了真爱。小说告诉我们,固执于自己的看法,不愿去了解他人,往往会带来遗憾。 认识自我与改变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成长过程,强调了认识自我和不断改变的重要性。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并通过努力去克服,最终获得了幸福。这种自我反省和成长的力量,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真诚的爱情与心灵的契合: 在这个充斥着物质和虚荣的社会中,小说歌颂了真诚的爱情。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心灵契合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外在的财富和地位。他们的结合,是对纯粹爱情的最好诠释。 批判社会虚伪与势利: 奥斯汀通过对班内特太太、韦翰等角色的刻画,以及对社会上流行观念的描绘,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的虚伪、势利和拜金主义。她提倡一种更真诚、更重内在价值的生活态度。 智慧与独立人格的赞美: 伊丽莎白·班内特这个角色,是奥斯汀对独立、智慧女性的赞美。她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陈规,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追求幸福,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榜样。 《傲慢与偏见》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它以其隽永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巧妙的情节,以及深刻的主题,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从中获得启迪。这部作品教会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理解,以及对真诚情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