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杂记

语文杂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叔湘 著
图书标签:
  • 语文
  • 随笔
  • 散文
  • 学习
  • 教育
  • 读书笔记
  • 语言文字
  • 文学
  • 思考
  • 积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0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678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学图书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吕叔湘先生(1904-1998)是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语言学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杂记》是一直为人称道的: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虽历经数十年,这些文字读来仍饶有兴味。表现了高屋建瓴的大家风范。大家写小书,对作者而言是厚积薄发;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更具有实际效用。

内容简介

  《语文杂记》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国古代有讲究用典的传统,但现代人对于这些典故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将无同”是什么意思?“莫须有”指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吗?为什么还要安上个“一”和“二”呢?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了的一些说法是否就是正确的?报刊上经常能够见到的“情况基本属实”的说法对吗?口语表达与书面语有什么不同?文学和语言有什么样的关系……虽然每篇札记一般只有几百字,但涉及面广,包括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方面。吕叔湘先生在自序称“其中有些篇是仅仅起了个头,要深入下去还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出版的《语文杂记》,还收入吕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书”——《未晚斋语文漫谈》(1991)。书中的文章,最初是为《中国语文》杂志所写,共计29篇。这些文章亦同《语文杂记》中的文章一样,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将二者置于一书,想必会得到读者的首肯吧。

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是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他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七十余年,撰写专著和编译著作近二十种,论文和其他文章六百余篇;内容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词典编纂,文字改革、语文教学等广泛领域。

目录

语文杂记

后序
一 将无同
二 莫须有
三 一不作,二不休
四 结果
五 主腰
六 五指子
七 恶发
八 外后日
九 “所由”本义
一0 生前、身后
一一 花溅泪、鸟惊心
一二 “很”和“狠”
一三 读《三国志》
一四 读《北梦琐言》
一五 读《癸已有稿》
一六 酒泉子的句法和韵式
一七 典故的形成
一八 背景知识一
一九 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
二0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二一 文学作品体裁
二二 散文用韵
二三 儿化
二四 博喻
二五 说“达”
二六 说应用文
二七 我对于“修辞”的看法
二八 学文杂感
二九 语句次序(一)
三0 语句次序(二)
三一 语句次序(三)
三二 一首诗的两种语序
三三 临时单音词
三四 双音节优势的一种表现
三五 节律压倒结构
三六 整齐和参差
三七 同义反复
三八 重复得好
三九 重复“一个”、“这个”、“那个”
四0 掉个过儿还是一样
四一 辽代的南京”辽代的北京
四二 汽车医院和水果医院
四三 说“互相”
四四 说“该”
四五 “谁是张老三?”和“张老三是谁?”
四六 “吾”是“我”,“我”是谁?
四七 “您们“和“妳”

四八 关于“您们”
四九 动物称“们”
五0 “他”和“她”
五一 他爹,他儿子
五二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
五三 立足点
五四 语境
五五 用词不当
五六 “安”字两解
五七 “要”字两解
五八 “抢”的对象
五九 念的什么经?
六0 何谓“特殊化”?
六一 “什么”和“那个”的特别用法
六二 “黎明”的定义
六三 “老北京”及其他
六四 好
六五 看
六六 “笑”和“乐”
六七 “片面”和“全面”
六八 “以上”和“以下”(答问)
六九 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
七0 关于否定的否定
七一 动作时间的肯定和否定
七二 反义形容词
七三 反义动词
七四 带否定成分的词的反义词
七五 好不
七六 中性词与褒贬义
七七 有“大”无“小”和有“小”无“大”
七八 是、算、像
七九 “稍微点儿”,“多少点儿”
八0 一嗓子
八一 “把”字用法二例
八二 “动趋式+宾语”的语序
八三 “也、又、都、就、还”的轻重读音
八四 “儿”是后缀
八五 作状语用的形名短语
八六 五七
八七 “二”和“两”
八八 “不怎么”
八九 连用“是”,连用“不知道”
九0 标点四则
九一 连动、联谓和标点
九二 领格表受事及其他
九三 代词领格的一项特殊用法
九四 “他的老师教得好”和“他的老师当得好”
九五 关于“的”、“地”、“得”的分别
九六 再论“的”和“地”的分合问题
九七 驱之不去的“的”

九八 简称的滥用
九九 “合流式”短语
一00 “恢复疲劳”及其他
一0一 论“基本属实”
一0二 一个“被”字见高低
一0三 “之所以”起句
一0四 “请见某书某页”
一0五 “勿庸讳言”
一0六 “悬殊很大”
一0七 “有人”和“某报”
一0八 “不管部长”
一0九 “人际”和“人与人之间”
一一0 偏偏不告诉读者他所最想知道的
一一一 髪生、並甫、常寕、凡鳥
一一二 由苏东坡作《黠鼠赋》的年龄问题引起的

未晚斋语文漫谈

一 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
二 动词性语素组成的名词
三 太阳、雨、客人
四 “绘声绘影”与“绘声绘色”
五 “爹爹”和“哥哥”
六 关于成语
七 张恨水的幽默
八 熟语变形、变义
九 一个“普通人”的话和他自己的解说
一0 “使功不如使过”的出处
一一 词类活用
一二 “物”作“人”讲
一三 宋人笔记中某些字音字义
一四 馒头和包子
一五 五奴
一六 奇文共欣赏
一七 陈刚的《北京方言词典》
一八 新华社电讯中的文字失误
一九 单名以及有关写信的用语
二0 拉开帷幕和降下帷幕
二一 衬字性质的“它”
二二 指示代词二分法和三分法能不能比较
二三 “他(她、它)”到哪里去了?
二四 由笔误想到的
二五 人称代词图解
二六 有感
二七 多事和省事
二八 苏东坡和“公在乾侯”
二九 剪不断,理还乱

精彩书摘

  1955年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的整理异体字的通知里说:从1956年2月1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翻印古书可作例外。这作废的异体字里边就有这个“癔”字和前边讲的“棵”字。
  第八版上有一篇讲苏州的宝带桥的特写,里边有一句:
  苏州的宝带桥……建有五十三个桥孔……这在国内遣桥
  史上还是先例。“先例”这个词没有这样的用法。“还是先例”应该是“还没有先例”。
  看了这张旧报,触动了早就在脑子里折腾的关于汉字和汉文的问题。我说“汉文”,不说“汉语”,不是说谁说话都那么美好,只是因为说话如果不记录下来,影响不大,记录下来那就是“汉文”了。
  汉字有什么问题呢?早年间,就说是百儿八十年以前吧,人们在公开场合写的字有一定标准,印书印报更不能马虎。可是汉字的笔划实在太多,所以很早就有所谓俗字,也就是“手头字”。但是这些字只能在私下流通,不能用于正式文件,更不能用来印书,除了在民间流通的唱本之类。这不但对于人民大众很不方便,对于国家普及识字教育也增加了困难。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务院就公布了一批简化字,作为正式应用的文字。这些字的繁体只用来印古书,以及供书法家挥毫。同时也把许多字的异体淘汰了。这样,汉字之中有一部分字只有一种写法;有一部分有繁体和简化两种写法,以简化为正式通用的写法,繁体的写法加以限制;没有字有三种写法。人民大众也都以为这样好,遵照执行。
  如此相安无事有将近十年。忽然来了个“文化大革命”,大字报满天飞,什么稀奇古怪的字都出现了。连文字改革委员会这样的国家专管单位,在造反派的压力下也公布了第二批简化字,有的字简化得面目全非。虽然不久就停止试用以及最后正式报废,但是所起的消极作用已经相当广泛。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不合法的简写字。
  同时,已经不作为通用字体的那些繁体字也静极思动。以香港影片的进口为契机,繁体字开始出现在银幕上,接着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于是大为时行。于是大街小巷看到的汉字是繁繁简简,五光十色,有时连书刊上也不免出现混乱。(《人民日报·海外版》是用繁体字排印的,可是记者、编辑,以及投稿人,不见得都在文字之学(不是专门意义的“文字学”)上下过功夫,抱定“多两笔比少两笔更保险”的信念,于是出现了“桥棵”和“痊癔”。
  讲过汉字,再讲汉文。汉族人写文章,远的不说,从春秋战国算起,到本世纪初为止,二千几百年,基本上是一个格式,通称叫做文言。都20世纪了,还按着二千年前老祖宗的模样写,实在混不下去了,于是来了个白话文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斗争,白话文终于胜利了,取得了统治的地位。可是白话文原来只是用来写写小说什么的,一旦要它主持大局,照顾全面,免不了缺这少那,只好四面八方取经。无论是词汇,是语法,都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外国语拿,从文言拿。文言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词汇丰富,成语、典故多,白话文在这方面取精用宏,确实得益不少。可是现在离白话文取得全面胜利已经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小时候受过文言训练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人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得不够,往往只是人云亦云,用错了也不知道错。像上面引的“先例”的例子,“竞相充斥”的例子,都属于这一类。

前言/序言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语言学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和《语文杂记》是一直为人称道的。虽历经数十年,这些文字读来仍饶有兴味。它们的篇幅,与宏篇巨著相比,算是两本很小的“小书”,但表现了高屋建瓴的大家风范。大家写小书,对作者而言是厚积薄发;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更具有实际效用。
  《语文杂记》的写作,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致力于语言的规范性研究,认为说话和写文章有着相互的影响,要“耳濡”和“目染”交相为用,写文章更要多推敲,避免许多人说话的毛病。同时,他对已经发表的文章中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不时耐心地指点一二。据说他有一个习惯,平时读报、听广播时,一发现问题就立即记录下来,日后写成短文,发表在各种报刊上,教大家怎样说话,怎样写文章,怎样正确地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也促使语言随之发生转化而变得复杂、活跃。吕叔湘先生常常对社会上流传的种种“不正规”的语言发表看法,以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性。1988年,他将几十年间写下的112篇随笔、札记辑录成册,名为《语文杂记》出版。
  其中,最初的80篇曾印于1955年版的《汉语语法论文集》中,80年代初所写的42篇曾收入《语文近著》。
  《语文杂记》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国古代有讲究用典的传统,但现代人对于这些典故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将无同”是什么意思?“莫须有”指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吗?为什么还要安上个“一”和“二”呢?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了的一些说法是否就是正确的?报刊上经常能够见到的“情况基本属实”的说法对吗?口语表达与书面语有什么不同?文学和语言有什么样的关系……虽然每篇札记一般只有几百字,但涉及面广,包括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方面。吕叔湘先生在自序称“其中有些篇是仅仅起了个头,要深入下去还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出版的《语文杂记》,还收入吕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书”——《未晚斋语文漫谈》(1991)。书中的文章,最初是为《中国语文》杂志所写,共计29篇。这些文章亦同《语文杂记》中的文章一样,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将二者置于一书,想必会得到读者的首肯吧。
《语文杂记》是一本旨在探索语言文字背后深层意蕴的读物。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生僻词汇或讲解晦涩语法,而是试图透过字词的演变、句法的灵活运用、修辞的巧妙之处,以及不同语境下语言的生命力,来展现汉语的无穷魅力与智慧。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语言学的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篇:字词的生命之旅——从溯源到演变 本篇将追溯汉字起源的洪荒时代,从甲骨文、金文的古朴形态,一路走向篆书、隶书、楷书的成熟与规范。这不仅仅是书写形式的变迁,更是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与审美趣味在文字上的折射。我们将探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理解古人如何将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凝练在方寸之间。 词语的演变同样充满故事。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词汇,在古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或是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情感色彩。我们将剖析词义的引申、转移、褒贬变化,例如,“窈窕”从最初形容水深,如何演变成形容女子美好;“餐饮”中的“饮”为何最初与祭祀有关。本书还将关注词语的构成,如单音节词如何向双音节、多音节发展,以及外来词汇如何悄然融入汉语,丰富我们的表达。我们将深入探讨词语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轨迹,让读者感受语言的活力与韧性。 第二篇:句法的诗意与力量——结构中的哲学 句法是语言的骨架,是思想得以组织与表达的桥梁。本篇将聚焦汉语句法的独特之处,解析其在结构上的灵活性和表达上的张力。我们将探讨主谓宾的经典组合,以及其在不同句式中的变奏,如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它们如何赋予语言以节奏感和强调意味。 “一词多用”和“词类活用”是汉语句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书重点探讨的内容。一个动词可以充当名词,一个形容词可以化为动词,这种灵活的转换极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解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如何让语言更加经济、精炼,充满韵味。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语序对句意的微妙影响。汉语的语序相对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且语序的变化往往能产生不同的语感和强调效果。我们将分析被动句、状语前置等句式,理解它们在营造特定语境和情感氛围方面的作用。句法的学习,将带领读者领略语言逻辑的精妙,以及结构中蕴含的哲学思考。 第三篇:修辞的魔力——语言的画笔与雕塑 修辞是语言的华彩,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精妙呈现。本篇将带领读者走进修辞的世界,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我们将系统梳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深入剖析它们如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描绘,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说服力和表现力。 本书不仅仅是列举修辞手法的定义,更注重分析它们在具体语篇中的运用效果。例如,一句恰当的比喻,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一次生动的拟人,能赋予 inanimate objects 以生命与情感。我们将选取历代文学作品、经典演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语例,来展示修辞手法的多样性与强大功能。 同时,本书还将探讨一些较为复杂和精妙的修辞技巧,如通感、借代、用典、反语等,理解它们如何通过暗示、联想、曲折表达等方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学习修辞,就是学习如何更精准、更生动、更有创意地使用语言,让我们的表达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能够描绘出斑斓的色彩,又如同雕塑家手中的刻刀,能够塑造出鲜活的形象。 第四篇:语境的变奏——语言在不同舞台的绽放 语言并非孤立存在,它总是与具体的语境紧密相连,并在不同的语境下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本篇将从语境的角度,探讨语言的丰富性与适应性。我们将分析不同文体(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口语交流)的语言特点,理解它们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语体风格上的差异。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语言的社会性,关注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地域、时代背景下的变迁与发展。我们将探讨方言的魅力,理解不同方言如何承载着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分析网络语言的兴起,探讨新词汇、新表达方式如何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而产生和传播。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理解在不同的交流场景下,我们如何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达到沟通的目的。例如,如何进行礼貌得体的交际,如何在说服他人时运用有效的语言策略,如何在辩论中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境的研究,将帮助读者理解语言的动态性与生命力,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类的沟通与思想交流。 第五篇:思维的印记——语言与认知、文化的互动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是文化的体现。本篇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语言与人类认知、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将理解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例如,某些语言结构是否会引导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以及语言的词汇量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概念的细致区分。 本书还将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我们将看到,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人情”、“关系”等词汇,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念。我们将分析文化习俗如何体现在语言表达中,例如,敬语的使用,以及一些习语、谚语中承载的民族智慧。 我们将探讨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理解语言如何作为文化基因,在代际之间传递,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对语言背后思维方式和文化印记的探索,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语言的本质,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语文杂记》希望通过以上五个篇章的深入探讨,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发现与启迪的语言世界。它既有对语言现象的细致分析,又不乏对语言背后文化与思想的深刻洞察。本书的目标是激发读者对汉语的兴趣,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更自如、更有效地运用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语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没有激烈的词语,没有夸张的修辞,反而在平淡朴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一种深邃的洞察力。读起来,就像是在一条静谧的河流边散步,河水看似缓慢,却有着强大的侵蚀力,一点一点地塑造着河岸的风景。作者对于词语的运用,非常讲究,往往一个看似寻常的词语,在它那里,却能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比如,他会用“凝滞”来形容某种停顿,用“弥散”来形容一种情绪的蔓延,这些词语的选择,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却又不过分张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情感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他不直接点明情感的性质,而是通过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以及场景的烘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暗流。这种“留白”的艺术,赋予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共鸣。它不像那些“大开大合”的作品,让你一眼就能看穿,而是像一位低语者,在你耳边轻轻诉说,却能让你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杂记”,不如说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细腻情感。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细节上。比如,对一片落叶飘零的姿态的描摹,可以写得如此动人,仿佛整个秋天的萧瑟都凝聚在那一瞬间;又比如,对一次偶然相遇的陌生人眼神的捕捉,能够写出人与人之间转瞬即逝的微妙联系。我读到其中关于“等待”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等待的过程有多么煎熬,而是通过对一个被雨水打湿的窗台、一盏不灭的灯,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气味的多角度描写,营造出一种无声却极具张力的等待氛围。这种写作手法,让我印象深刻,它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感受到是什么”。它教会我,生活中的许多意义,恰恰就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文字去捕捉。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不拘泥于形式,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排版,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因为现在的书里,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常常会用一些奇奇怪怪的字体或者过大的行距,显得空洞无物。然而,“语文杂记”的排版却恰恰相反,它用的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宋体,字号适中,行距紧凑而不拥挤,每一页都仿佛精心计算过一样,信息量十足,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压迫。阅读起来,目光能够很自然地在字里行间流淌,思绪也随之深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旁边,会用一种非常小的、略显淡雅的符号做标注,我一开始不解其意,后来才发现,那些标注,似乎是对某些意象、典故或者情感色彩的某种隐喻,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解读。这种“留白”式的引导,不像一些书那样直接将答案摆在眼前,而是鼓励读者主动思考,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排版,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用一种极为克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让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文字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一种温润的米白色纸张,没有多余的装饰,只在中央用一种复古的墨色印着书名“语文杂记”。字体是那种略带行书意味的,不张扬,却自有韵味。触感也是极好的,纸张的纹理清晰可见,带着一种朴素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油墨在纸上晕染开来的那一刹那的静谧。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一个微雨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下斑驳的光影,随手翻开,书页散发出的淡淡的纸张和油墨混合的气息,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这是一种很纯粹的审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浮夸的色彩,却能轻易地触动人心深处对美的感知。它不像那些设计得过于花哨的书籍,一眼看去就让人觉得“时尚”,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内敛而有深度,越品越有味。这种设计,恰恰契合了我对于一本“杂记”的期待,它不应该是耀眼夺目的,而应该是耐人寻味的,能够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惊喜和启迪。我甚至想象,如果这本书的扉页能够留白,让读者可以随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让每一本“语文杂记”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评分

当我读到书中的一些段落时,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画面,就好像在看一部老电影,画面虽不清晰,却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质感和怀旧的情绪。例如,作者在描写孩童时代的某个场景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年份或地点,而是通过对阳光洒在泥土地上的尘埃、耳边隐约传来的蝉鸣,以及手边玩弄的野草的气味进行细致的描写,瞬间就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种“意象式”的表达,非常有效地勾勒出了一种氛围,一种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叙述事件。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最动人的描写,并非依赖于大量的形容词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而有代表性的意象,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这些意象,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尘封的记忆,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曾经的美好,或者,去感受那些从未有过的、却又如此贴切的体验。这种写作技巧,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明白,真正有力量的文字,是能够唤醒读者内在情感和记忆的。

评分

包装不错,看完后再追加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随时翻开随时看,看哪一页都行。可以深思可以解疑,更多的是为老先生的幽默绝倒。

评分

还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

评分

经典

评分

值得收藏的书,看了很长知识。

评分

今天天气不错

评分

物流很快,书籍也很好。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也快。

评分

ISBN:978-7-5327-5906-4/I·350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