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教育

论儿童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米歇尔·德·蒙田 著,单中惠 编,马振骋 译
图书标签:
  • 儿童教育
  • 幼儿教育
  • 教育理念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教育心理学
  • 儿童发展
  • 教育方法
  • 早期教育
  • 蒙台梭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8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335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63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家长、幼儿园和中小学老师、幼教和教育研究者

  《论儿童教育》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之一种,选自蒙田的《随笔集》。选题的起因是,有的教育研究者把蒙田列为教育家,认为他写的《论儿童教育》等篇目阐述了儿童教育的真知灼见,是“教育名著”。同时,蒙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前瞻的现代意识对后来17世纪的英国教育家弥尔顿和洛克、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者吸收了蒙田的教育思想。如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P. Monroe)指出:“通常,洛克与蒙田、弗兰西斯?培根、夸美纽斯或与卢梭归在一起”,他们“与蒙田一致的观点是非常多的”。英国教育学者劳顿(D. Lawton)和戈顿(P. Gorton)也指出:“他的教育思想后来被洛克和卢梭所接受。” 法国教育史学家孔佩雷(G. Compayre)指出:“如果说蒙田的教育思想没有对他自己生活的时代产生影响的话,那至少在三个世纪之后蒙田成了智育问题的优秀导师。”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J. S.. Brubacher)也指出:“到18 世纪,由于近代科学的兴起,因此,对于教学自由观念有了新的态度。实际上,早在两个世纪之前,法国教育家散文家蒙田的著作就有这种先见之明。”美国教育史学家格莱夫斯(F. P. Graves)就指出:“蒙田的教育原理对于当时的学校并不见得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当时著作既有许多人读他,那关于教育的内容方法上许多应改良的地方都通俗地传播殆遍了。……蒙田的理论似乎直接影响到洛克和卢梭,再由二氏又影响到别家。”英国教育家伊丽莎白?劳伦斯(E. S. Lawrence) 对蒙田儿童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及所凸现的现代精神论述得十分透彻:“在蒙田的著作中,较为自由的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他的不少思想和著作都是我们今天认为更现代的教育概念…… 他比同代人更具有远见卓识,对这一问题有许多标新独到之处。”“如果说蒙田的《随笔集》的不同章节都体现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那 么,这种关注不仅来自他对自己早年教育的回忆,而且更来自他对教育的哲学思考和判断。”

内容简介

  《论儿童教育》选取了13篇文章,包括论儿童教育、论学究式教育、论书籍、论习惯、论友爱、论交谈艺术、论父子情、论懒散、论荣誉、论自命不凡、论意志的 掌控、论阅历。蒙田在《论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说实在的,在这件事上我知道的只是,人文科学中较难与较伟大的学问似乎就是儿童的抚养与教育。” 蒙田在儿童教育上特别强调精神的自由和判断的独立。他明确反对在教育中对儿童有任何粗暴对待,以及具有奴役意味的强制行为。在他看来,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什 么要知与什么要不知,训练一颗温柔的心灵向往荣誉和自由。他反对学究式教育和学究式教师;主张儿童教育不是培养一个文法学家,也不是培养一个逻辑学家,而 是要培养热情的、勇敢的、完全的绅士,即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兼有知识和判断力、有才能有本事的人;指出儿童教育必须提供必要的和实用的教育,包括身体训 练、德行养成、知识传授;在教育方法上,一是注意儿童的资质和天性,二是发展判断力和思考力,三是注重观察和经验,四是应用知识和实际练习,五是养成好习 惯,六是宽严结合,七是游历,八是导师选择。在阐述这些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蒙田引述了许多实际例子,引用了大量古代哲人的箴言,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例, 妙笔生花,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有《随笔集》(Essais)三卷留名后世。《随笔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

目录

论儿童教育001
论学究式教育045
论书籍061
论习惯与不轻易改变已被接受的法律077
论友爱089
论交谈艺术104
论父子情134
论懒散148
论撒谎150
论荣誉157
论自命不凡176
论意志的掌控197
论阅历224

精彩书摘

  我还从未见过哪个父亲,因儿子是癞子或驼背而不愿认他的。这不是因为过于钟爱而看不到这个缺陷,而因为这总是他的骨肉。我也是比谁都看得清楚,我的这些文 章只是在儿时对学问学了些皮毛的人在说梦呓而已,只记得一个模糊不全的印象,东扯西拉,一知半解,倒是十分法国式的。

  因为,总的来说,我知道有一门医学,一门法学,数学分四学科,以及它们大致针对的是什么。可能我还知道学问一般是为人生服务的。但是我从没深入探讨,苦心 孤诣研究现代知识之父亚里士多德[1],或者对哪门学科锲而不舍。也没能对一门艺术进行概括。中级班的哪个学生都可以说比我懂得多,我甚至没有资格用他的 第一课书去考他这里面说什么。若要逼我这样去做,我只能勉强出些一般性题目,以此考查他们天生的判断力,这课目对他们是陌生的,就像他们的课目对我也是陌 生的。

  我从来不曾扎扎实实读过一部有分量的书,除了普鲁塔克[2]和塞涅卡[3];我从他们的著作中汲取知识,但像达那伊得[4],不断地往无底洞里灌水与放水。我有什么领会就写在纸上,很少记在心里。

  历史是我的狩猎目标,还有诗歌我对它情有独钟。因为,如克里昂特斯[5]说的,声音钻过狭窄的喇叭管,出来时更尖更响,我觉得名句受到诗韵的种种束缚,挣脱出来更有力量,对我的冲击也更大。至于我的天赋——这部书对它是一场考验——我感到它在重压下弯下腰来。

  我的观点与看法只是在摸索中渐渐形成,犹豫摇摆,趔趄不前。当我尽量往前走远时,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可以看到远处的城郭,但是如坠云雾中模糊不清。使用自 己的语言如实表达偶然出现在思想中的东西时,经常会在名家的著作中碰巧遇到我已尝试谈论的主题,例如不久前在普鲁塔克作品中正好读到他对想象的论述,我必 须承认与这些人相比,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麻木鲁钝,也不由得自怜自贬起来。

  但是也使我感到欣喜的是,我的看法有幸与他们的看法相遇在一条路上,虽则我远远落在后面。我还知道——不是人人都这样明智——我与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然 而我还是照样发表我的一得之见,浅薄孤陋,不因在比较中发现缺陷而用他们的话来粉饰和掩盖。跟这类人物并肩而行必须有挺直的腰板。我们这个世纪里那些下笔 轻率的作家,在他们不值一提的作品中整段照抄古人文章炫耀自己,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两者的文采高下悬殊,判若云泥,反使抄袭者显得更加苍白丑陋,实在是 得不偿失之举。

  这是两条迥然不同的奇怪做法。哲学家克里西波斯[6]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但整段抄袭,还整本照搬其他作家的作品,欧里庇得斯[7]的《美狄亚》就在他的一部 书里。阿波罗多罗斯[8]说,谁要是把他抄袭的内容删去,他的纸上就只留下一片空白。伊壁鸠鲁[9]则相反,在他传世的三百卷作品中没有一句引语。

  有一天,我偶然遇到一段文章。那些法语句子无血无肉,空洞抽象,真是法国式废话,读来索然无味。无精打采读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篇富有文采,精美绝伦的文 章。要是觉得坡度平缓,攀登不急,这还可理解。而这是一座悬崖,笔直陡峭,刚读了六句话,就把我带往另一个世界。从那里我发现刚才走过来的那个渊谷,实在 是太浅太低了,再也无心回到那个地方去。如果把这样的美文塞到我的一篇文章中,反衬出我的其他文章更加不堪入目了。

  批评别人身上自己也有的缺点,还有批评自己身上别人也有的缺点(我常这样),我不觉得两者是不相容的。我们必须揭露它们,使之无处藏身。而且我知道这需要 有多大的勇气,让我时时尝试去赶上我的抄袭之作,跟那些作者平起平站,还怀着侥幸的希望,瞒住评论家的眼睛不让辨认出来。这要依靠我应用得法,还有赋予新 意和表达有力。

  此外,我不会和这些先师正面冲撞,打肉搏战;反复轻微骚扰而已。不会迎头痛击,只是虚晃几招;也不会表示出非得这样做不可。

  我若能使他们感到为难,那是我这人言之有物,因为确是说中了他们牵强附会的地方。

  我发现那些人在做的事,就是穿上别人的盔甲,连个手指头也不露出来,把古人的思想东拼西凑来实行自己的计划,这对于有知识的人做这类人云亦云的题目还不易 如反掌。对那些人偷偷摸摸窃为己有,首先是不正义和怯懦行为。他们自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见解,千方百计盗用别人的来标榜自己,更为愚蠢的是乐于用欺诈去骗 取庸人的盲目赞扬,在有识之士面前自贬身价,其实只有他们的称颂才是重要的,而今他们对于剽窃的文句只会嗤之以鼻。

  我做什么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不是指那些集句诗,这本来作为汇编出版的,我见过除了古人以外,当今也有编得很精致的集 子,尤其是卡庇鲁普斯[10]主编的那部书。从这些著作中处处看出时代的智慧,利普修斯[11]在那部博学的巨作《政治》中也这样。不管怎样,我想说的是 不论什么荒谬的想法,我都不会去有意掩饰,就像我的一张秃顶灰发的肖像画,画家画上的是我的脸,不要是一张十全十美的脸。因为这里写的是我的想法与意见; 我写出来的是我信仰的东西,不是要人相信的东西。我在这里的目的是袒露自己,要是新学的东西使我改变的话,这个自己到了明天可能会不同了。我没有权威要人 相信我,也不奢望这样的事,觉得自己学识浅陋,不配去教育别人。

  读过上一篇文章的那个人,一天在我家里对我说,我应该对儿童教育的理论再深入谈一谈。那么,夫人,我在这方面还有什么看法的话,最好是把它献给即将出世的 小公子(夫人生性慷慨,头胎不会不是个男孩)。从前我有幸为您服务,自然希望您万事如意;除此以外,我还曾积极促成您的婚事,有权利关注一切由此而来的门 第光耀昌盛。但是说实在的,在这件事上我知道的只是,人文科学中最难与最伟大的学问似乎就是儿童的抚养与教育。

  如同在农业中,播种前的耕作以及播种本身,方法都可靠简单;可是让种下的作物存活茁长,这里面就有无数的学问与困难;人也是这样,受孕怀胎无什么技巧,但是一旦到了人世,大家就要给他种种关怀,教育他,抚养他,需要终日操心与害怕。

  幼年时,孩子的性格倾向不强烈不明显,天资也没有那么确定无疑的表现,很难对此作出任何有根据的判断。

  您看西门[12]、瑟米斯托克利[13]和其他许多人,他们早年与后来的行为多么不一致。小熊与小狗显出自然天性;而人受困于习俗、看法和法律之中,很容易改变自己或伪装自己。

  强迫天性还是很难的。由于选错了道路,训练孩子去做今后无法让他们立足的事,往往多年心血白费,这样的事常有发生。由于这样的困难,我主张引导他们去做最有 益最有效的工作,不应该从他们童年的行为对他们的前途妄加猜测。即使柏拉图[14],我也觉得他在《理想国》一书中给予儿童过多的权力。

  夫人,学问是华丽的装饰,也是奇妙的服务工具,尤其对于夫人这样富贵人家来说。说实在的,学问在贫贱者手里起不了应有的作用。学问用于指挥战争、统治百姓、跟君王 或异国结盟,远比用于找论据、写诉状或开药方显赫得多。因而,夫人,我相信您不会忘记对自己孩子的这部分教育,因为您出身书香门第,受过闺中教育(因为我 们至今保存几代德·弗瓦伯爵们的文稿,您的丈夫伯爵阁下和您都是这一脉的后裔,您的叔父弗朗索瓦· 德·弗瓦·康达勒伯爵每日写作,将使贵府的文章才华绵延几个世纪不绝),我只想对您献上一条不同于世俗做法 的拙见,这也是我对夫人的效力。

  儿童教育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您对教师的选择,教师的职责涉及许多其他重大方面;但是对此我没有值得一听的见解也就略 过不谈;关于职责我向教师提出一己之见,他若认为有可取之处不妨采纳。对一位贵族子弟,学知识不是为了谋生(因为这个庸俗的目的不配得到缪斯女神[15] 的垂青与眷顾,此外这还关涉到别人,取决于别人),不是为了跟外界交往,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求,丰满心灵,提高修养,更有意培养成一个能干的人,而不是有学 问的人。我还要进一言,就是用心给他选择一名导师,不需要学识丰富,而需要通情达理,两者兼备自然求之不得,但是性格与理解更重于学问;他必须以一种新方 式工作。

  有的教师不停地在我们的耳边絮聒,仿佛往漏斗里灌水,我们的任务只是重复他跟我们说的话。我要他改正这种做法,一开始,根据他所教的人的 智力,因势利导,教他体会事物,自己选择与辨别;有时给他指出道路,有时让他自己开拓道路。我不要老师独自选题,独自讲解,我要他反过来听学生说话。苏格 拉底[16],后来的阿凯西劳斯[17]都是首先让弟子说话,然后再是他们对弟子说话。

  执教的人高高在上,大部分时间损害要学习的人。

  ——西塞罗

  教师让学生在前面小跑,判断他的速度,然后决定自己该怎样调节来适应学生的力量,这是个好方法。如果缺了师生的这种配合什么都做不好。善于选择这种配合,稳 步渐进,据我所知这是最艰难的工作之一;名师高瞻远瞩,其高明处就是俯就少年的步伐,指导他前进。我上山的步子要比下山更稳健,更踏实。

  我们这里的做法是,不论学生的资质与表现如何不同,都是用同一的教材与规则来教导,于是在一大群儿童中只能培养出两三个学有所成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师不但要学生记住课本中学过的词,还要理解词的意义与要旨;评估学生的成绩不是去证明他记住了多少,而是生活中用了多少。按照柏拉图的教学法循序而进,对 学生刚学到的知识,要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检查他是否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吞进的是肉吐出的还是肉,这说明生吞活剥,消化不良。吞进胃里的东西是 需要消化的,胃没有改变它的内容与形状,那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受五花八门思想的影响,受书本权威的束缚,我们的心灵都是在限制中活动。脖子套了绳索挣不脱,也就不会有轻快的步伐。我们失去了活力与自由。

  我们永远做不到自己驾驭自己。

  ——塞涅卡

  我在比萨城[18]私访一位正人君子,是个极端的亚里士多德信徒,他最大的信条是: 衡量一切正确思想与真理的试金石,就是看它是否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除此以外,都是胡思乱想;亚里士多德什么都见了,什么都说了。他这个信条得到广泛和 歪曲的传播,从前使他长时期成为罗马宗教裁判所里的常客。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筛选一切,不要仅仅因是权威之言而让他记在头脑里。亚里士多德的原则对他就不是原则,斯多葛派[19]和伊壁鸠鲁派[20]的原则也不是。要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学说向他提出,他选择他能选择的,否则就让他存疑。只有疯子才斩钉截铁地肯定。

  我乐于知道,也同样乐于怀疑。

  ——但丁[21]

  因为,如果他通过自己的理念接受色诺芬[22]和柏拉图的学说,这些学说不再是他们的,而是他自己的。跟在人家后面的人,跟不到什么东西。什么都没找到的人,是因为他没寻找。

  我们头上没有国王,让各人自己支配自己。

  ——塞涅卡

  至少让他知道他知道什么。他必须吸收他们的思想精华,不是死背他们的警句。他可以大胆忘记从哪里学到的,但必须知道把道理为我所用。

  真理与理智对谁都是一样的,不看谁说在前谁说在后。也不是根据柏拉图说的还是我说的,只要他与我理解一致,看法一致。蜜蜂飞来飞去采花粉,但是随后酿的蜜 汁,这才完全是它们的。不管原来是荚莲还是牛至了。这也像学自他人的知识,融会贯通,写成自己的一部作品,以此表达自己的主张。他的教育、他的工作和研 究,都用于对自己的培养。

  让他把学到的东西藏之于心,把创新的东西呈之于外。剽窃者、人云亦云者炫耀的是他们造的房屋,他们购的东西,而不是他们学自他人的心得。你看不到一名法官收受的礼品,只看到他为孩子招来好亲事和猎取荣誉。没有人公开他的收入;每个人都不隐瞒他的获得。

  我们在学习上的获得,才使自己更完美更聪明。

  ……

前言/序言

  儿童教育的真知灼见

  ——蒙田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为文艺复兴后期一位思想敏锐的人文主义者,蒙田在西方被认为是人类思想的启迪者和经院主义教育的抨击者。关于儿童教育问题,他在《论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说实在的,在这件事上我知道的只是,人文科学中最难与最伟大的学问似乎就是儿童的抚养与教育。”因此,儿童一旦来到了人世,大家就要给他种种关怀,教育他,抚养他。而对于国家来说,其主要职责就是要对儿童教育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注。正是基于这一点,蒙田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基础上,对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当然,应该看到,“如果说蒙田的《随笔集》的不同章节都体现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那么,这种关注不仅来自他对自己早年教育的回忆,而且更来自他对教育的哲学思考和判断”。[1]

  一、 蒙田的人生及《随笔集》

  16世纪,以培养绅士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播到法国,但由于传统保守派势力的强大,因此它仅仅得到了有限的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文主义学者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对中世纪学究式教育进行了有力抨击和对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具体论述。其中有很大影响的是法国散文作家和教育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英国教育史学家、莱斯特大学教授班托克(G.H.Bantock)曾这样指出:“蒙田的特性和他的时代在他的关于儿童养育的观点上是密切相关的。”[2]

  (一) 自由发展的人生

  蒙田出生在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父亲曾担任过波尔多市副市长和市长。蒙田接受的家庭教育所呈现的是儿童自由发展的快乐场景。他自己后来这样写道:“我童年也受到宽松自由的教育,从不强制约束。”但是,他从小就受到教诲要走正道。幼年时,蒙田把学习拉丁语作为启蒙教育。6岁时[3],他就被父亲送入由人文主义者开办的居耶纳中学读书,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憎恨在当时学校里盛行的体罚和其他严厉的纪律规则。居耶纳中学是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学校的楷模。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E.Durkheim)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一书中 这样指出,蒙田亲眼目睹了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居耶纳中学付诸实践,他在那所中学结束了自己的孩童时代,而文艺复兴的教育学说也开始在那里转变成实践”[4]。

  后来,蒙田进入图卢兹大学学习法律,同时还喜爱历史和诗歌。他自己这样写道:“历史是我的狩猎目标,还有诗歌我对它情有独钟。”他博览群书,每天读书不分学科,研究的不是内容而是作者对待主题的方式。1554年大学学习后,蒙田曾在波尔多市各级法院工作。后来他在波尔多市议会任职16年,曾连任两届市长。市长这个职位除了职责的荣誉以外,没有薪俸,也没有津贴。1568年,父亲过世后,蒙田成为了蒙田城堡的领主。1571年,他从公共行政事务中隐退后,回到故乡隐居,尽量摆脱杂务,不管闲事,埋头于著述活动,在摸索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1580—1581年间,蒙田曾到意大利、德国和瑞士等地游览访问。

  “我知道什么?”(Que sais�瞛e?)这是蒙田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出的著名问题,它对新的时代产生了主导性影响。美国教育史学家伯茨(R.F.Butts)在《西方教育文化史》中强调指出:“蒙田不是牧师,不是教师,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却是一位非常有学识的绅士,也是一位见过世面而又有学问的人。”[5]

  (二) 脍炙人口的《随笔集》

  蒙田的《随笔集》分三卷,共107篇。《随笔集》的准备工作始于1572年。他在40 岁之后开始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写作,到年逾50岁时完成了第三卷。他最初的两卷于1580年问世,在1588年的版本中增加了第三卷。在他去世前三年,蒙田不断修改补充他的《随笔集》,出版了4次。1589年是蒙田的《随笔集》在他生前的最后一次出版。

  在《随笔集》那篇十分简短的“致读者”中,蒙田明确指出:“这是一部真诚的书。” 他自己在《论儿童教育》一文中这样写道:“这里写的是我的想法与意见;我写出来的是我信仰的东西。”在蒙田看来,这部书可以比作他自己的孩子。因此,在《论父子情》一文中,他又这样写道:“它们是我们的智慧、勇气和才干孕育的,比肉体孕育的更高尚,更可以说是我们的孩子。”“这样一部书在体裁上独树一帜,表现上也不免惊世骇俗。这部作品会因新异而引人注目……值得大家一读。”正是在《随笔集》中,蒙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被认为是一位古典作家和人文主义者。

  二、 蒙田的儿童教育思想

  蒙田在儿童教育上特别强调精神的自由和判断的独立。他明确反对在教育中对儿童有任何粗暴对待,以及具有奴役意味的强制行为。在他看来,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要知与什么要不知,训练一颗温柔的心灵向往荣誉和自由。因为“聪明人内心必须摆脱束缚,保持自由状态,具备自由判断事物的能力”。在总结他自己的人生经验《论阅历》一文中,蒙田更是敞开心扉地写道:“我那么酷爱自由……只要觉得哪里天地宽阔,我就不会甘心待在我必须躲藏的地方。”

  (一) 批判学究式教育和学究式教师

  蒙田是中世纪教育形式的批判者。他结合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对学究和学究式教育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他是现代学校的先驱,不如说他是教育制度批判传统的奠基人”[6]。

  一是对学究式教育的批判。蒙田反对学究式教育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教育缺少活力。在他看来,进行学究式教育的学校“是一座真正的少年犯拘留所。在他们没有堕落以前就惩罚他们堕落,才使他们真正堕落了。不妨在他们上课时候去看看,您只听见孩子的求饶声和教师的怒吼声。对着这些幼小害怕的心灵,面孔铁青,手执鞭子赶着他们,这算是什么样的启智求知的好方法?这种方式极不公正和有害”。首先,在学习内容上,“选择的不是观点较为健康、较为真实的书籍,而是希腊文、拉丁文写得最好的书籍。用最美好的词句在我们的思想中灌输古代毫无意义的糟粕”。其次,在心灵发展上,“受五花八门思想的影响,受书本权威的束缚,我们的心灵都是在限制中活动。脖子套了绳索挣不脱,也就不会有轻快的步伐。我们失去了活力与自由”。还有,在教学方法上,“虽然知识会学到更多,但是人不会变得更能干,这是不足为奇的。当今的父辈花费心血与金钱,其实只是在让我们的头脑灌满知识。至于判断力与品德则很少关注”。

  二是对学究式教师的批判。蒙田反对学究式的书呆子,讥讽经院学者是一群驮着书的驴子。他们“不停地在我们的耳边絮聒,仿佛往漏斗里灌水,我们的任务只是重复他跟我们说的话”。在蒙田看来,“这类学究遍布各地,谁对他们仔细观察,就会像我一样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懂自己说什么,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他们记的事很多,判断力很差,莫不是他们这方面就是天生与众不同”。因此,蒙田在教育随笔中无情地嘲笑这样的学究式教师,他们无力使儿童吸收自己的所学,只满足于让他们自夸、狂妄自大。“他们自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见解,千方百计盗用别人的来标榜自己,更为愚蠢的是乐于用欺诈去骗取庸人的盲目赞扬。”

  (二) 儿童教育的目的

  蒙田认为,儿童教育不要培养一个文法学家,也不要培养一个逻辑学家,而要培养热情的、勇敢的、完全的绅士。具体来讲:

  一是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他不仅具有强健的身体和优美的体态,而且具有健全的心智。蒙田明确指出:“我希望在塑造他的心灵的同时,也培养他的举止、待人处世与体魄。这不是在锻炼一个心灵、一个身体,而是在造就一个人;不该把这两者分离。”他还以生活谐和为例来进行阐述:“我们的生活犹如世界的和谐,都是由相反的事物、不同的色彩构成的,温和的与暴烈的,尖的与平的,柔弱的与严厉的。音乐家只喜欢一种音色,会表达出什么?他必须善于调配各种声音,合成交响。”总之,应该使身体和心智两者和谐一致,而不相背相斥。

  二是兼有知识和判断力的人。他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更具有判断力。热爱和崇敬知识的蒙田十分强调知识的作用。他这样写道:“我喜爱与敬重学问,不亚于喜爱与敬重有学问的人;使用得法,学问是人类最高尚和强有力的收获。”但是,在蒙田看来,与知识相比,判断力更为重要。因此,他又强调指出:“实际上对知识的要求不及对判断的要求重要。有判断可以不要知识,有知识不可不要判断。”因为儿童“有了相当的判断力,他选上无论什么学科,都会很快精通。……依我说的,心灵就会找到哪儿有粮食,哪儿得到营养。结出的果子硕大无比,也更快成熟”。尽管记忆力是一件可以巧妙使用的工具,但少了判断它就不能完成任务。在蒙田看来,“运用判断与机智的人,做得比较利落……他达不到目标,不烦恼,不丧气,准备一切从头开始,往前走缰绳从不脱手”。因此,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C.L. de Montesquieu)在《不同的思考》中指出:“在其他的作家那里,我们看到的是写作的人;而在蒙田那里,我们却看到了思考的人。”


《静谧的 garden》 引言 在喧嚣的尘世中,总有一些角落,它们不事张扬,却蕴含着深邃的宁静与力量。它们像古老的庭院,在岁月的流转中,沉淀着人生的智慧与平和。本书《静谧的 garden》便是这样一座通往内心宁静的入口,它不谈论宏大的叙事,不追逐浮躁的潮流,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却能滋养心灵的细微之处。它是一次关于“慢下来”的探索,一次关于“看见”的练习,一次关于“回归”的启示。 第一章:晨曦微光下的观察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大地,世界仿佛刚从沉睡中苏醒,带着一种尚未被完全唤醒的柔和。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大脑通常还处于一种相对纯净的状态,容易捕捉到那些平时被喧嚣所淹没的细微之处。 露珠的哲学: 观察一颗露珠如何在草叶尖上凝聚,如何折射出小小的世界,又如何在阳光的照耀下悄然蒸发。它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短暂与绚烂,以及存在的痕迹。这并非是关于生命轮回的宏大论断,而是关于当下瞬间的美好与渺小。 鸟鸣的语言: 聆听清晨第一声鸟鸣,它不是人类语言的符号,却传递着自然的讯息。它是对新一天的宣告,是对存在的喜悦,也是一种纯粹的生命力表达。不必去分析它属于哪种鸟,它的音调意义如何,仅仅是去感受那份未经雕琢的生机。 风的低语: 感受微风拂过面颊,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凉意,还有空气中漂浮的细微气味——泥土的芬芳,植物的清新。风没有固定的形态,却能触碰到万物,它是一种连接,一种无形的流动。 这一章,我们鼓励读者放下功利的心态,仅仅以一种孩童般的纯粹去观察身边的微小事物,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诗意与哲理。这些观察并非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看见”的能力,一种对当下世界细致入微的感知。 第二章:指尖触碰的温润 触觉,是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感官之一。当我们用指尖去感受物体时,我们的思绪会不自觉地被带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忘却烦恼,专注于当下的触感。 石子的质感: 拾起一块河边的石子,感受它光滑的表面,冰凉的温度,以及它在掌心沉甸甸的分量。每一块石子都经过千百万年的磨砺,它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时间的印记。我们不需要去考证它的地质成分,只需去感受那份来自大地深处的古老与坚韧。 泥土的芬芳: 亲手在泥土中播种,感受泥土的湿润、细腻,以及它散发出的特有清香。那种生命萌发的味道,混合着雨水和阳光的气息,能唤醒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生命本能。这无关乎园艺技巧,而是关于与大地直接的连接,一种回归本源的体验。 布匹的纹理: 触摸一件手织的毛衣,感受羊毛的柔软、蓬松,以及它细微的纹理。这种触感传递着制作者的用心与温度,以及纤维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物质世界并非冰冷无情,而是可以蕴含着温情与故事。 在这一章,我们引导读者通过主动的触碰,去重新认识和感受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这种对触觉的关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思维的束缚,回归到一种更本能、更直接的体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第三章:味蕾中的记忆回响 味觉,是与情感、记忆最紧密相连的感官之一。某些特定的味道,往往能轻易地勾起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回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某个熟悉的场景,重温那段时光。 一杯清茶的甘醇: 细品一杯未加糖分的清茶,感受它入口时的微苦,随之而来的回甘,以及茶香在口中久久不散的余韵。这是一种纯粹的味道,不带任何矫饰,能涤荡心灵,带来片刻的安宁。它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感受那份清雅与宁静。 一碗白粥的朴实: 煮一碗简单的白粥,感受它温热的质地,米粒的软糯,以及它朴实无华的口感。这种最基础的味道,往往能唤醒童年的记忆,想起那个温暖的家,想起长辈细心的照顾。它是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回归,一种对温暖的怀念。 应季蔬果的鲜甜: 品尝当季成熟的蔬果,感受它们天然的甜味、清新的汁水。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其本身就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品尝它们,就像在品尝土地的恩赐,感受生命的循环。 本章旨在通过对味觉的细致品味,帮助读者连接内在的情感世界,唤醒沉睡的记忆。这些味道,不一定非要与童年相关,也可以是任何能带来温暖、宁静感受的食物。关键在于,放下评判,仅仅去感受那份纯粹的味道,以及它所带来的心绪。 第四章:鼻息间的岁月痕迹 气味,是无形却极具力量的感官通道,它们能够瞬间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某个特定的时刻,唤醒那些被遗忘的情感。 雨后泥土的气息: 当空气中弥漫着雨后泥土的清新味道时,闭上眼睛,感受那份湿润、纯净的气息。它如同大地的一声叹息,混合着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净化。这股味道,能洗涤心灵的尘埃,带来一种洗礼后的平静。 老书页的墨香: 翻开一本泛黄的旧书,深吸一口气,感受那股混合着纸张、油墨和时光的味道。这股古老而沉静的气息,仿佛能让你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思考。它不带有任何压迫感,而是邀请你进入一个宁静的精神空间。 某种花香的淡雅: 偶然闻到某种熟悉而淡雅的花香,例如栀子花、茉莉花,那股淡淡的、不张扬的香气,能轻易地勾起心底最柔软的思绪。它或许与某个特定的季节,某个温暖的午后,某段不经意的相遇有关。 这一章节,我们将焦点放在气味上。通过捕捉和体味各种不同的气味,尤其是那些带有岁月痕迹、自然气息或是回忆色彩的味道,来帮助读者打开情感的闸门,与过去建立温和的连接,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 第五章:耳畔的沉默之音 当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放慢节奏,除了外界的声响,我们也能开始听到另一种“声音”——那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更深沉、更宁静的“沉默之音”。 心跳的节奏: 安静地坐着,闭上眼睛,感受自己心跳的节奏。它是一种生命脉搏的律动,一种最基本的存在证明。这种有规律的跳动,本身就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力量与规律。 呼吸的起伏: 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每一次吸气、呼气时的胸腔起伏,气息的进出。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生命的循环,它持续不断,不请自来。专注于呼吸,能将我们拉回到当下,平复焦躁的情绪。 万籁俱寂时的细语: 在完全寂静的环境中,你或许能听到一些极其微弱的声音,例如远处的虫鸣,或是家具木材轻微的响声。这些细微的声音,在喧嚣中被淹没,但在寂静中却格外清晰。它们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安静的时刻,生命也从未真正停止。 这一章,我们探讨的是一种更内在的“听”。它并非是辨别声音,而是去感受生命最基本的律动,去体味寂静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通过专注于心跳、呼吸,以及对微弱声音的感知,我们能够进入一种更深的宁静状态,聆听内心深处的“沉默之音”。 第六章:目光所及的空白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眼睛永远在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空白”的区域,却变得越来越少。然而,正是这些“空白”,才是我们心灵得以休憩与重生的空间。 天际线的延伸: 凝视远方,看着天际线的那条模糊的界限。它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明确的边界,却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它是一种辽阔,一种未知,一种让人暂时摆脱琐碎思绪的辽远。 墙壁上的光影: 观察房间里,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墙壁上的光影。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幻莫测。这种流动的光影,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它无需任何解读,只是在那儿,安静地存在。 虚无的意境: 在创作时,留白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有意地创造一些“空白”的时刻,让思绪自由地飘荡,不做任何限定。这种“虚无”,并非空洞,而是孕育着无限可能。 本章鼓励读者去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空白”。这些空白,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它们给予我们喘息的空间,让我们从信息洪流中抽离,回归到一种更纯粹的存在状态。 第七章:足迹下的土地 行走,是一种最古老的与大地连接的方式。每一步的落下,都与土地发生着最直接的联系,也让我们与脚下的这片土地建立起深刻的羁绊。 泥泞小路的触感: 在雨后的泥泞小路上行走,感受脚下泥土的松软、湿润,以及鞋底与泥土摩擦的声响。这是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它真实而朴素。 石板路的坚实: 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感受石板的坚实与光滑,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之上,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沙滩的柔软: 在沙滩上赤脚行走,感受脚下沙粒的细腻、柔软,以及海浪温柔的拍打。这种轻盈的触感,能洗去心灵的疲惫,带来一种自由与舒展。 这一章,我们强调行走的力量。无论是漫步在乡间小道,还是穿梭于古老街巷,亦或是在海边悠闲踱步,每一次的行走,都是一次与大地的对话,一次对身体与心灵的滋养。它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探索,让我们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第八章:目光之外的风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视觉信息过度填充的世界,而那些“看不见”的风景,却往往蕴含着更深刻的意义。 空气中的温度变化: 即使看不见,我们也能感受到空气温度的变化,从早晨的微凉到午后的温暖,再到傍晚的渐凉。这种温度的变化,是自然的呼吸,是季节的更替,它无声地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时间流逝。 声音中的情绪: 即使听不到具体的话语,我们也能从一个人的语气、语调中感受到他的情绪。这种对声音的情绪解读,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是一种对他人内在世界的感知。 无形的能量流动: 在一些自然环境中,例如森林深处,或者靠近大海的地方,我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能量”。这种能量或许没有科学的解释,却能给人带来平静、安宁,甚至是一种生命的活力。 本章旨在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目光之外”的风景。这些风景,可能是温度、声音中的情绪、或者是某种难以名状的能量。通过对这些无形之物的感知,我们能够拓展感知的边界,获得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 结语 《静谧的 garden》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扇门,一处引人进入的路径。它邀请读者放下平日的匆忙与焦虑,去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感知那些被遗忘的感官体验,去聆听内心深处的宁静之音。在这座静谧的花园里,没有需要征服的山峰,也没有需要解答的难题,只有一次次与自我,与世界,与生命的温和相遇。愿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宁静之地,让心灵得以栖息,让生命重焕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书籍,市面上充塞着各种“速成”教育法,让我感到有些疲惫。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这本书,立刻被它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它没有给你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邀请你像侦探一样,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从而发现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光芒。书中关于“激发内在动力”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奖励和惩罚来驱使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扼杀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乐趣。作者提出的“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让我明白了,与其强迫孩子学习,不如为他们搭建一个充满探索可能性的舞台,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失败是一种学习机会”的章节,它纠正了我过去对孩子犯错的恐惧和回避。现在,我更愿意鼓励孩子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汲取经验,而不是一蹶不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孩子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也找到了更具智慧的教育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但仅仅是阅读了一部分,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管理”孩子的书,而是更侧重于如何“理解”和“连接”孩子。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引导我去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界限”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因为孩子的情绪而影响自己的状态。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区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更好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它强调了“高质量的陪伴”,让我意识到,陪伴孩子并非一定要抽出大块时间,而是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用心去感受、去回应。我开始尝试在和孩子玩耍时,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在听他讲故事时,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给予积极的反馈。这种改变让孩子变得更加放松和信任我,我们之间的连接也变得更加牢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家长,也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一直对“游戏化学习”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理论化太强,不容易落地。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学习融入到各种游戏中。比如,作者提到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比如厨房的锅碗瓢盆,变成孩子们探索声音和节奏的工具;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在扮演不同职业的过程中,理解社会分工和协作的重要性。我尝试着和孩子一起玩了一些书中提到的游戏,比如“寻宝游戏”,我们在家里藏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简单的谜语,让孩子去寻找,不仅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他对探索未知充满了热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并非一定要坐在书桌前,枯燥地背诵知识,而是可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体验,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趣、更有创意的家长,也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朋友推荐下入手的,当时她就说这本书的理念很新颖,跟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都不太一样。我拿到手的时候,这本书的装帧就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内容排版也十分清晰,读起来很舒服。我最开始是被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就是关于“看见孩子”,作者强调我们不应该只是盯着孩子的成绩或者行为,而是要尝试去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感受。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平时确实会比较关注孩子有没有完成作业,有没有听话,但很少去问他“今天开不开心”、“有什么烦恼”。书里有很多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眼神、肢体语言来判断他的情绪,以及如何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责骂,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我试着在生活中实践了一些方法,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哭闹时,我不再是简单地说“不哭”,而是蹲下来,问他“是不是觉得很生气?是因为这个玩具是你最喜欢的吗?”然后和他一起想办法,比如下次可以先玩一会儿,再轮流玩。让我惊喜的是,孩子的情绪似乎真的有了改善,不再那么容易失控。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监督者”变成了一个“陪伴者”,感觉和孩子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评分

坦白说,我对市面上很多教育类书籍都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它们往往过于理想化,或者给出的建议脱离实际。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我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给我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像朋友一样,和我分享她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章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会孩子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真伪,比单纯灌输知识更为重要。作者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引导孩子提问,如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能与大人不同。我开始尝试在和孩子交流时,更多地去倾听,少做评判,鼓励他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他的一些想法虽然幼稚,但却充满了创意,这让我看到了他身上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听话的“乖孩子”。

评分

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看的一本教育著作

评分

很好,大家作品,对家长教育孩子十分有益!

评分

比较经典,还没看呢

评分

正版书籍 质量值得信赖

评分

非常的不错哟,我很喜欢。

评分

好书,纸张质量好

评分

好书经典和朋友一起读很有收获!

评分

看了,但是不太容易理解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很有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