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身应付外界侵袭的能力逐渐加强,人们对“山地”这一自然屏障的依赖减弱了;同时,由于农耕经济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游牧经济,人们的生存空间逐渐移向平地;此外,由于平原地带的易通达性,加速了人口集聚和信息传播,使平地对人类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以上诸般原因,促使山地与平原地带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平原地带的不断发展,愈加显示了山地区域在各方面的落后,而山地区域的落后,又愈促使人们流向平原。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基本概念
(一)山地
(二)地貌
(三)山地地形
(四)山地地肌
二、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二)山地建筑的可行性
导论注释
第一篇 观念篇
第一章 传统观
一、人类启蒙时期的山地观
二、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
三、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
四、中国传统山地建筑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哲学观
一、“天人合一”自然观
二、系统观
(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二)研究体系的综合性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生态观
一、山地生态观
(一)山地生态观是“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必然体现
(二)山地生态观是山地灾变历史反思的总结
(三)山地生态观是景观研究的需要
二、生态系统论
三、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地质的不稳定性
(二)地形的复杂性
(三)气候的多变性
(四)水文的动态性
(五)植被的重要性
四、山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原则
(一)“共生”整体性原则
(二)生态链调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技一艺观
一、山地建筑的技术属性
二、山地建筑的艺术属性
三、山地建筑的技一艺观
第四章 注释
第二篇 设计篇
第一章 山地建筑的自然影响因素
一、地质
二、地形
(一)坡度特征
(二)山位特征
三、气候
(一)日照
(二)风状况
(三)降水
四、水文
五、植被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山地建筑的形态
一、概述
二、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一)减少接地
(二)不定基面
(三)山屋共融
三、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
(一)地下式
(二)地表式
(三)架空式
四、山地建筑的形体表现
(一)融人型
(二)共构型
(三)超越型
五、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一)线网联系型
(二)踏步主轴型
(三)层台组合型
(四)空间主从型
(五)空间序轴型
(六)空间穿插型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山地建筑与景观
一、山地景观的特点
(一)环境原生性
(二)视景独特性
(三)生态脆弱性
(四)情感认同性
二、山地建筑与景观
(一)山地建筑——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
(二)景观与观景
(三)建筑布局与山地景观
三、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
(一)景观生态设计
(二)景观视觉设计
(三)景观空间设计
(四)景观情感设计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山地建筑与交通
一、山地交通的特点
二、山地车行交通
(一)纵坡设置
(二)道路布线
(三)道路截面
(四)停车场地的设置
三、山地步行交通
(一)基本要求
(二)踏步
(三)联系建筑空间
(四)联系城市空间
四、山地机械传动交通
第四章 注释
第五章 山地建筑与工程技术
一、山地工程技术的要求
(一)防灾
(二)结构稳定
(三)技术设施的满足
二、山地工程技术的特点
(一)山地工程技术的内在取向——生态观念的体现
(二)山地工程技术的外在表现——技-艺观念的运用
三、山地建筑的工程技术
(一)绿化技术
(二)水文组织
(三)挡土墙
(四)防水技术
第五章 注释
精彩书摘
此外,生活于现代物质文明中的人类,渴望舒缓由高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带来的紧张、压抑心情。于是,亲近自然,寄情山水,成了人们逃离物质文明喧嚣的最好手段。这样。人们需要回归“山地”——一个便于人们旅游、休闲的胜地。
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大致可有以下三个方面:1.开拓生存空间的需要;2.获取资源的需要;3.回归自然的需要。1.开拓生存空间的需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要保障人类有足够的粮食,就必须首先保证有足够的耕地面积。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耕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却日益明显。一方面,人口数目的急剧增长需要愈来愈多的农业用地;而另一方面,地球上许多适宜耕种的平原已经人满为患,人类的聚居地日益膨胀,削减了可耕地的供给总量,而且,随着工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许多原有的农田正逐步被厂矿、道路、机场和各类市政建设所代替,可耕地的损失日趋严重。耕地面积的不足愈来愈成为困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难题。
1972年,美国的麦多斯教授应罗马俱乐部之求提出了名为《增长极限》的研究报告。他认为,根据人口增长与耕地需求之间关系(图导-12),按当时人口与经济发展速度继续下去,世界耕地就会绝对不足,自然资源枯竭,人类会有毁灭的危险。显然,麦多斯的悲观并不是空穴来风。
前言/序言
山地,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到处存在。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在剩下的陆地面积中,平原地区占33%,山地占了将近70%①,远远超过了平原面积。可以说,在地球上,只要有陆地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山地。大量居民依靠山地而生存,在山地生产劳动,营造房屋,建设城市。大量的山村、山城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例如我国的重庆、青岛、香港和攀枝花等,美国的旧金山,意大利的热那亚,捷克的布拉格,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阿尔及利亚的轧喀达雅城等。
山地,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易·系辞》中说到“上古穴居野处”,其“穴居”的场所就是山地。可以说,山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们或利用山地来避免自然侵袭,或凭借山势之险要来筑城设防、抵御外侵,或取山势之雄伟来修建宗教建筑,以达到震慑人心的目的。
山地,在社会发展中,又是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的地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身应付外界侵袭的能力逐渐加强,人们对“山地”这一自然屏障的依赖减弱了;同时,由于农耕经济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游牧经济,人们的生存空间逐渐移向平地;此外,由于平原地带的易通达性,加速了人口集聚和信息传播,使平地对人类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以上诸般原因,促使山地与平原地带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平原地带的不断发展,愈加显示了山地区域在各方面的落后,而山地区域的落后,又愈促使人们流向平原。于是,山地逐渐被人们忽视。
山地,还是遭受破坏较严重的地域。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平地资源的消耗殆尽,人类不得不向山地扩张。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较少从事对山地开发的研究工作。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对山地开发的无知,使人们热衷于“移山为平地”、乱砍乱建……对山地建设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缺少准备,对土地的利用缺乏合理性,致使生态环境失衡、景观质量下降。这些状况,不仅直接造成了山地区域的环境恶化,甚至会进而影响广大的平原地区,最终给整个地球的环境带来不良后果,贻害子孙后代。
山地,也是值得人们利用、大有前途的建设场所。首先,尽量利用山地作为建筑基地,就能多留出平地,增加耕地面积;其次,山地还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资源的环境地带,出于对各种资源(诸如矿藏、水利等)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必然会增加对山地的开发;第三,由于山地环境具有接近自然、远离城市喧嚣的特点,因此,它也是吸引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经济基础的提高,山地建筑的功能适应性已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在大多数山地环境中具有了相当的建设可行性。
《山野低语:自然栖居的诗意探索》 引言: 在这片被群山拥抱、被林海低语浸润的土地上,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它们仿佛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汲取着山川的灵气,回应着四季的轮回。本书《山野低语》并非一本关于技术手册的指南,也不是对某一特定建筑风格的刻板梳理。它是一场关于“如何在地”的深刻反思,一次对“诗意栖居”的感性追寻。我们试图剥离城市喧嚣的浮躁,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去聆听山野的低语,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自然肌理中的建筑智慧。 第一章:根植的语言——场所精神的唤醒 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是风的痕迹,是水的流淌,是岩石的记忆,是植被的生长。场所精神,便是这土地赋予建筑的灵魂。在山野之中,这种精神尤为鲜明而强烈。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去“读懂”这片土地。 地形的对话: 山地建筑的起点,是对地形的敬畏与理解。并非简单的填平削夷,而是顺应坡度、利用高差、融入曲线。我们将分析不同地貌特征如何影响建筑的朝向、体量、空间布局,以及如何通过建筑语汇来呼应山峦的起伏。例如,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欣赏壮丽景致,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山体扰动的建筑?如何通过层叠的平台、悬挑的露台,将室内外空间无缝衔接,让居住者仿佛置身自然之中?我们将考察那些在极端地形中展现出非凡智慧的案例,它们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一同呼吸。 气候的韵律: 山地的气候多变,日夜温差大,风雪雨晴交替频繁。建筑必须成为抵御严酷环境的港湾,同时又能拥抱宜人的自然馈赠。本章将聚焦于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应对气候挑战: 阳光的运用: 如何巧妙利用朝向和开窗,最大化冬季的日照,避免夏季的暴晒?建筑的遮阳系统如何巧妙融入整体设计,而非突兀的附加物? 风的引导: 如何利用地形和建筑形态,形成自然通风廊道,带走湿热,带来清凉?建筑的开窗方式、庭院的设置,如何与风的流向互动? 雨水的收集与疏导: 如何设计坡屋顶、集水系统,将珍贵的雨水转化为资源?又如何确保雨水能被妥善引导,避免对建筑和环境造成损害? 保温与隔热: 建筑材料的选择、墙体的厚度、屋顶的设计,如何构成有效的保温隔热屏障,实现冬暖夏凉?我们将探讨那些模仿自然保温机制的建筑设计策略。 文脉的低语: 山野并非荒芜之地,它承载着人类活动的痕迹,留存着世代相传的智慧。本章将关注建筑如何从地域的文化、历史、民俗中汲取养分,而非生硬地复制。 材料的传承: 那些根植于土地的材料,如石头、木材、夯土,它们不仅是建筑的骨架,更是历史的载体。如何将传统材料的质感、色彩、工艺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赋予建筑独特的生命力? 聚落的智慧: 传统的山村聚落,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在空间布局、邻里关系、资源共享等方面,蕴含着值得借鉴的经验。建筑设计如何借鉴这种“集体性”,创造既独立又互联的居住模式? 生活的节奏: 山野的生活节奏与城市截然不同,它与自然周期紧密相连。建筑的空间组织、功能划分,如何回应这种节奏,满足不同生活场景的需求? 第二章:形态的呼吸——融汇与共生 在山野环境中,建筑的形态不应是突兀的闯入者,而应是自然肌理的延伸。它需要一种“低语”般的姿态,巧妙地融入周围环境,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几何的灵动: 传统的几何形态在山地环境中可能显得生硬。本章将探索如何运用更具“流动性”的几何语汇,如曲线、斜面、折角,来呼应山峦的柔和轮廓。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建筑体块的穿插、错落,打破单调,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感。例如,一个屋顶如何设计成缓坡,仿佛山体的一部分,又如何通过窗户的几何形态,将远处的山景框入室内? 材料的低语: 材料的选择是建筑“融入”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可能性的组合: 原生材料的质感: 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石头、原木、泥土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如何通过精湛的工艺,让这些材料呈现出温润、粗粝、朴实的独特韵味? 现代材料的调和: 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并非不能用于山地建筑。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例如,大面积的落地玻璃,是否能通过木质或石质的窗框来弱化其冰冷感?金属屋顶,是否能通过哑光处理或深色系来降低其反射,使其更易融入山色? “无缝”连接的技巧: 如何通过巧妙的节点设计,让材料与材料之间、建筑与大地之间,实现视觉上的“无缝”过渡?比如,墙体与地面如何处理,屋顶与墙体如何衔接,才能让建筑仿佛“长”出来,而不是“搭建”上去。 穿行与眺望: 建筑的空间序列,是对山野体验的引导。本章将关注如何通过内部空间的组织,引导居住者从外界的喧嚣,逐步过渡到宁静的内在世界,并在此过程中,与山野风景进行持续的互动。 入口的仪式感: 如何设计一个富有仪式感的入口,让居住者在踏入建筑之前,便能感受到与自然的连接?一个被绿植环绕的廊道,一个由石头铺就的小径,都是不错的选择。 视线的引导: 建筑的每一个角落,是否都可能成为一个观景点?如何通过窗户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室内空间的转折,将最美的风景引入室内,或是在居住者不经意间,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视野? 内外空间的渗透: 露台、阳台、庭院、阳光房,这些半开放或开放的空间,是室内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如何设计这些空间,让它们成为居住者享受自然、休憩放松的场所,同时又与建筑主体浑然一体? 第三章:栖居的诗意——生活与自然的融合 山野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更贴近自然、更富诗意的生活方式。本章将回归到“人”本身,探讨建筑如何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 空间的温度: 冰冷的建筑无法带来温暖的居住体验。本章将关注如何通过空间设计,营造出温馨、舒适、富有情感的居住氛围。 尺度与比例: 过于空旷或压抑的空间都会影响居住的舒适度。如何根据人的活动尺度,设计出宜人、亲切的空间? 光影的艺术: 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结合,是营造空间氛围的关键。如何利用光影的变化,增添空间的层次感和戏剧性?例如,一道斜阳透过木格栅投下的斑驳光影,便是最美的装饰。 材料的触感: 细腻的木质扶手,温润的石材地面,柔软的织物,这些触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如何选择触感舒适的材料,让居住者在与建筑的互动中,感受到贴心的关怀? 自然的邀请: 建筑不应将人与自然隔离开,而应是连接的纽带。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邀请自然进入建筑,让居住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室内庭院与绿植: 在建筑内部设置庭院,或是在室内空间点缀绿植,都能为居住空间注入生机。 全景落地窗与开放式设计: 在保证私密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引入自然光线和视野。 与外部景观的互动: 设计一个可以直接通往花园的卧室,一个可以在清晨欣赏日出的露台,让生活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 精神的栖息: 山野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建筑的设计,应当进一步放大这种力量,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能够放松身心、滋养灵魂的庇护所。 冥想与阅读的空间: 设计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供人沉思、阅读、与自己对话。 艺术与自然的结合: 建筑本身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成为承载艺术的载体。如何将艺术品、雕塑、音乐等元素融入建筑设计,提升居住者的精神体验? 与自然的仪式: 比如,一个可以在室外露营的平台,一个可以观星的屋顶花园,都为生活增添了仪式感,也让我们与自然的连接更加深刻。 结语: 《山野低语》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去发现隐藏在山川之间的建筑智慧,去感受那份来自自然最纯粹的诗意。我们希望本书能启发你对“何为美好栖居”的思考,鼓励你在设计中,倾听土地的声音,回应自然的律动,创造出真正属于山野,也真正属于心灵的居所。这不仅仅是建筑的设计,更是一种关于生活态度的表达,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