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備份與恢復》以Oracle 10g為基礎,對Oracle
RAC進行瞭全麵的介紹和分析。全書分為兩個部分,共14章,第1部分是集群理論篇,這部分從集群基礎知識入手,通過分析集群環境和單機環境的不同,介紹瞭集群環境的各個組件及其作用,以及集群環境的一些專有技術,包括Oracle
Clusterware、Oracle Database、ASM、Cache
Fusion等。第2部分是實踐篇,每一章都針對RAC的一個知識點展開講解,包括Oracle
Clusterware的維護、HA與LB、備份、恢復、Flashback傢族、RAC和Data
Guard的結閤使用、RAC和Stream的結閤使用,最後對ASM進行深入介紹,並給齣性能調整的指導思想。
《大話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備份與恢復》按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與理論相結閤”的方式進行介紹,首先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然後提供閤適的解決方案,最後自然地引齣Oracle中的理論知識點,這種講解方法能夠有效地降低閱讀難度,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
《大話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備份與恢復》可以作為數據庫開發人員、數據庫管理員、數據庫初學者及其他數據庫從業人員的工作參考手冊,也可以作為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用書和相關培訓機構的培訓教材。
第1部分 集群理論篇
第1章 RAC初體驗
1.1 本書使用環境
1.1.1 硬件環境
1.1.2 軟件環境
1.1.3 本書使用的環境
1.2 如何在PC機上搭建RAC環境
1.2.1 需要下載的軟件
1.2.2 安裝過程
1.3 任務列錶
1.4 規劃階段
1.4.1 確認主機名和3個IP地址
1.4.2 存儲方案選型
1.5 實施階段
1.5.1 主機配置
1.5.2 安裝Oracle Clusterware
1.5.3 安裝Oracle Database
1.5.4 配置Listener
1.5.5 創建ASM
1.5.6 創建數據庫
1.6 客戶端測試
1.6.1 客戶端配置
1.6.2 體驗Failover
1.6.3 體驗LoadBalance
1.6.4 修改歸檔模式
第2章 集群、RAC和MAA
2.1 什麼是集群
2.1.1 係統可靠性
2.1.2 係統性能
2.1.3 集群的技術基礎
2.2 集群術語
2.2.1 兩大關鍵特性:可擴展性和高可用性
2.2.2 兩大核心能力:負載均衡和故障轉移
2.2.3 集群組成元素
2.2.4 集群分類
2.3 Oracle的高可用架構(MAA)
2.3.1 MAA實例
2.3.2 雙機熱備——一個被遺漏的技術
2.4 RAC集群
2.4.1 存儲層
2.4.2 網絡層
2.4.3 集群件層
2.4.4 應用層
2.5 RAC集群環境的特殊問題
2.5.1 並發控製
2.5.2 健忘癥(Amnesia)
2.5.3 腦裂(Split Brain)
2.5.4 IO隔離(IO Fencing)
2.6 RAC的前世今生
2.6.1 Oracle Database的曆史
2.6.2 Oracle RAC的曆史
2.6.3 OPS和RAC的區彆
2.7 RAC的好處
2.7.1 增加可用性
2.7.2 擴展性
2.7.3 更容易管理
2.7.4 其他選擇
2.8 小結
第3章 Oracle Clusterware
3.1 Clusterware和RAC的關係
3.2 Oracle Clusterware組成
3.2.1 磁盤文件
3.2.2 Clusterware後颱進程
3.2.3 網絡組件
3.3 Clusterware的日誌體係
3.4 Clusterware和廠商集群的關係
3.5 小結
第4章 RAC原理
4.1 數據庫基本原理
4.1.1 並發訪問和數據一緻性
4.1.2 事務和隔離級彆
4.1.3 Oracle支持的隔離級彆
4.2 Oracle單實例的並發控製機製
4.2.1 Lock
4.2.2 數據記錄的行級鎖
4.2.3 Latch
4.2.4 Latch和Lock對比
4.2.5 進一步理解
4.3 RAC下的並發控製
4.3.1 DLM中資源和鎖
4.3.2 Non-Cache Fusion資源
4.3.3 Cache Fusion資源
4.3.4 GRD(Global Resource Directory)
4.3.5 PCM Lock
4.3.6 Cache Fusion
4.3.7 RAC並發控製總結
4.4 RAC架構
4.4.1 SGA的變化
4.4.2 後颱進程的變化
4.4.3 文件
4.4.4 SCN
4.4.5 Cache Fusion、GCS、GES
4.5 RAC和Clusterware的交互
4.5.1 Clusterware層
4.5.2 RAC層
4.6 小結
第5章 存儲方案——ASM初步
5.1 Shared-Disk和Shared-Nothing架構
5.2 Oracle 10g RAC的存儲方案介紹
5.3 ASM架構
5.3.1 ASM實例
5.3.2 文件
5.4 配置ASM
5.4.1 安裝位置
5.4.2 創建ASM磁盤
5.4.3 配置ASM實例
5.4.4 創建磁盤組
5.4.5 在數據庫中使用ASM的磁盤組
5.4.6 如何從遠程訪問ASM實例
5.5 ASM實例:將數據庫遷移到ASM
5.5.1 試驗說明
5.5.2 操作步驟
5.5.3 最後驗證
5.6 小結
第2部分 實戰篇
第6章 RAC維護工具集
6.1 Oracle Clusterware工具集
6.2 節點層
6.3 網絡層
6.3.1 公有網絡
6.3.2 私有網絡
6.3.3 私有網絡的參數調整
6.3.4 oficfg命令
6.3.5 工程中解決不能識彆心跳網絡的故障
6.4 集群層
6.4.1 crsctl
6.4.2 OCR命令係列
6.4.3 一個Bug引起的係統重啓
6.5 應用層
6.5.1 crs_stat
6.5.2 onsctl
6.5.3 srvctl
6.5.4 恢復
6.6 小結
第7章 HA和LB
7.1 什麼是高可用性
7.2 Failover
7.2.1 Client-Side Connect Time Failover
7.2.2 TAF(Transparent Application Failover)
7.2.3 Client-Side Failover和TAF的對照試驗
7.2.4 Server-Side TAF
7.2.5 深入TAF細節
7.3 Oracle Clusterware HA框架
7.3.1 術語介紹
7.3.2 配置命令
7.3.3 完整實例
7.4 LoadBalance
7.4.1 Connection Balancing
7.4.2 利用Service分散負載
7.5 測試LoadBalance
7.5.1 通過Listener日誌區分路由來源
7.5.2 測試方法
7.5.3 測試過程
7.6 小結
第8章 備份
8.1 概述
8.1.1 歸檔模式和非歸檔模式
8.1.2 備份分類
8.1.3 User-Managed Backup
8.2 使用Flash Recovery Area
8.2.1 配置Flash Recovery Area
8.2.2 Flash Recovery Area的空間監控
8.3 RMAN架構
8.3.1 Target Database
8.3.2 Catalog Database
8.3.3 通道(Channel)
8.3.4 閃迴恢復區(Flash Recovery Area)
8.3.5 備份集(Backup Set)和拷貝(Copy)
8.3.6 介質管理器
8.3.7 連接到數據庫
8.4 使用RMAN
8.4.1 RMAN工具的使用方法
8.4.2 RMAN配置
8.5 完全備份和增量備份
8.5.1 完全備份
8.5.2 增量備份
8.5.3 其他RMAN命令
8.6 RAC的備份實例
8.7 小結
第9章 恢復
9.1 Oracle事務基本原理
9.1.1 SCN
9.1.2 檢查點
9.2 日誌
9.2.1 日誌內容
9.2.2 日誌綫程(Redo Thread)
9.2.3 日誌寫
9.3 恢復種類
9.3.1 Instance Recovery
9.3.2 Crash Recovery
9.3.3 Media Recovery
9.3.4 Online Block Recovery
9.4 介質恢復
9.4.1 完全恢復
9.4.2 不完全恢復
9.4.3 恢復到單實例
9.5 其他一些有用的恢復演示
9.5.1 從自動備份的中恢復spfile
9.5.2 控製文件的恢復
9.6 利用恢復的控製文件進行數據庫恢復
9.6.1 使用alter database open resetlogs的場閤
9.6.2 重建控製文件
9.6.3 使用using backup controlfile的場閤
9.6.4 例子1:使用備份的控製文件做恢復
9.6.5 例子2:用noresetlogs方法重建控製文件
9.6.6 例子3:用resetlogs方法重建控製文件
9.7 DBID的重要性和獲得DBID的方法
9.7.1 通過數據文件、日誌文件(聯機或者歸檔)
9.7.2 根據自動備份的控製文件得到
9.8 小結
第10章 其他恢復技術
10.1 數據塊恢復
10.2 如何檢查數據塊一緻性
10.2.1 使用初始化參數
10.2.2 DBV工具
10.2.3 Analyze命令
10.2.4 RMAN工具
10.2.5 dbms_repair包
10.3 模擬數據塊不一緻
10.4 數據塊不一緻處理辦法
10.4.1 收集信息
10.4.2 設計恢復方法
10.4.3 恢復操作
10.5 數據塊恢復實例
10.6 Flashback傢族介紹
10.7 Flashback Database
10.7.1 Flashback Database架構
10.7.2 啓用Flashback Database
10.7.3 Flashback Database
10.7.4 命令和視圖
10.8 Flashback Drop
10.8.1 Tablespace Recycle Bin
10.8.2 Flashback Drop操作
10.8.3 Recycly Bin的維護
10.9 Flashback Query和Flashback Table
10.9.1 Oracle 9i的Flashback Query
10.9.2 Flashback Version Query
10.9.3 Flashback Transaction Query
10.9.4 Flashback Table
10.9.5 UNDO Retntion
10.10 迴滾段損壞後的修復
10.10.1 AUM(Automatic Undo Management)
10.10.2 如何處理迴滾段損壞
10.11 小結
第11章 RAC和Data Guard
11.1 Data Guard介紹
11.1.1 Data Guard架構
11.1.2 日誌發送(Redo Send)
11.1.3 日誌接收(Redo Receive)
11.1.4 日誌應用(Redo Apply)
11.1.5 Data Guard環境中的重要進程
11.1.6 Standby Log File(SRL)
11.1.7 數據保護模式
11.1.8 自動裂隙檢測和解決
11.1.9 實時恢復(Real-Time Apply,RTA)
11.1.10 RTA引發的思考——關於同步的速度
11.1.11 如何監控恢復的性能
11.2 RAC和Standby配置實例
11.2.1 RAC Primary和Single Standby
11.2.2 RAC Primary和RAC Standby
11.3 角色轉換
11.3.1 Switchover
11.3.2 Failover
11.3.3 Failover步驟
11.3.4 Failover的例子
11.3.5 Failover之收尾
11.4 Standby環境下維護聯機日誌
11.4.1 手工添加日誌文件
11.4.2 手工刪除日誌文件
11.4.3 通過控製文件重新同步
11.5 小結
第12章 RAC和Stream Replication
12.1 Stream的工作原理
12.2 Data Guard和Stream對比
12.3 RAC Stream配置實例
12.3.1 Single(Source)和RAC(Target)
12.3.2 RAC對RAC的復製
12.3.3 STRMMON工具
12.4 小結
第13章 深入ASM
13.1 非ASM的存儲結構
13.2 ASM存儲結構
13.3 ASM文件係統
13.3.1 ASM Metadata
13.3.2 Physical Metadata
13.3.3 Virtual Metadata
13.3.4 Disk Recovery
13.3.5 條帶化(ASM Striping)
13.4 ASM中的文件布局規律
13.4.1 OMF
13.4.2 OFA
13.4.3 FRA(Flash Recovery Area)和OMF
13.4.4 ASM文件模闆(ASM File Template)
13.4.5 ASM彆名(ASM File Alias)
13.5 RDBMS和ASM之間的交互
13.6 ASM的實例恢復
13.7 ASM和OS Filesystem之間交互
13.7.1 dbms_file_transfer包
13.7.2 RMAN的CONVERT方法
13.7.3 ASM和TTS
13.8 ASM的限製
13.9 小結
第14章 性能與RAC
14.1 RAC性能的若乾特點
14.1.1 RAC環境的一些特殊注意點
14.1.2 RAC特有的性能指標
14.1.3 對於延遲時間的深入分析
14.1.4 RAC特有的等待事件
14.2 AWR
14.2.1 啓用AWR
14.2.2 修改AWR配置
14.2.3 産生AWR報告
14.3 ASH
14.4 GC的調整策略
14.5 SQL調整策略
14.5.1 SQL語句的執行過程
14.5.2 SQL性能調整的基本方法
14.5.3 PL/SQL和SQL
14.6 小結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給Oracle RAC技術的愛好者們注入瞭一劑強心針!我一直覺得,在企業級數據庫領域,RAC技術就像一塊閃耀的金字招牌,代錶著穩定、高效和不間斷的服務。然而,要真正駕馭RAC,其復雜性足以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尤其是涉及到集群、高可用性、備份與恢復這些核心命題時,更是需要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講解。市麵上關於Oracle的書籍琳琅滿目,但專門針對RAC進行如此全麵且深入的探討,並且涵蓋瞭這些關鍵技術點的,確實不多見。我個人對高可用性尤為關注,畢竟在數據驅動的今天,任何宕機都可能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能夠有一本書,將RAC的集群架構、故障轉移機製、以及如何設計健壯的備份恢復策略娓娓道來,讓我覺得學習的道路不再那麼荊棘。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實戰指南,能夠帶領我們一步步解開RAC的神秘麵紗,從理論到實踐,都有詳實的論述,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瞭期待。
評分說實話,市麵上關於Oracle RAC的書籍,有太多偏重於理論或者過於深奧,往往讀完之後,感覺自己明白瞭概念,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寸步難行。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將復雜的技術概念,用更易於理解的語言去解釋,並配以清晰的圖示和案例的書籍。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想會吸引很多像我一樣,希望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快速應用所學知識的技術人員。特彆是關於“備份與恢復”這一塊,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知道要備份,但具體如何針對RAC環境進行高效、可靠的備份,以及在發生數據丟失或損壞時,如何快速、準確地恢復,這些細節往往是決定性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和策略,比如如何進行RMAN的配置和使用,如何進行PITR(Point-in-Time Recovery),以及在RAC環境中進行備份和恢復時需要注意的特殊事項。如果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處理RAC備份恢復問題的“一本通”,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評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在於它能夠幫助我係統地理解Oracle RAC的整體架構和工作原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零散地接觸RAC的某個組件或某個功能,但對於它們之間如何協同工作,如何構成一個高可用的整體,卻缺乏清晰的認識。這本書如果能夠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逐步深入到集群的內部機製,比如共享存儲、網絡通信、心跳機製等等,那麼對於建立紮實的RAC基礎至關重要。同時,高可用性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實現,更涉及到策略的製定和規劃。我希望它能講解如何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下,選擇最適閤的高可用性方案,以及如何進行容災和業務連續性規劃。備份與恢復更是重中之重,一本好的關於RAC的書,應該能詳細闡述RAC環境下的備份策略,包括全備、增量備份、歸檔備份等,以及在不同故障場景下的恢復流程和注意事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些方麵的知識盲區,讓我能夠更自信地應對Oracle RAC相關的技術挑戰。
評分對於Oracle RAC的學習,我一直認為“實踐齣真知”。再多的理論講解,不如一次成功的配置和一次有效的故障排查來得深刻。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大量的實戰案例和操作演示,就像是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一步步搭建和維護一個RAC集群。從初識RAC的安裝部署,到集群的日常管理,再到高可用性的配置和優化,最後是關鍵的備份和恢復策略。我希望書中能夠針對一些常見的RAC問題,提供詳細的診斷和解決思路,讓我能夠觸類旁通,不僅僅是學會書中的內容,更能舉一反三,應對未知的挑戰。例如,在高可用性方麵,如何測試RAC的故障轉移能力?在備份恢復方麵,如何模擬各種故障場景並進行驗證?這些在實際工作中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如果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集理論、實踐、故障排除於一體的“寶典”,那我絕對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並且在日常工作中頻繁翻閱。
評分這本《虎彩 按需齣版】大話Oracle RAC》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實操性”!我不是那種喜歡啃理論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書中的例子是否貼近實際工作場景,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Oracle RAC的集群部署和管理,尤其是在麵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和存儲配置時,常常會齣現各種預料之外的問題,而這些往往是理論書籍難以覆蓋的。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不僅能講解“是什麼”,更能告訴我“怎麼做”,並且在“怎麼做”的過程中,還能提示我“要注意什麼”。比如,在配置RAC集群時,有哪些細節是容易被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在高可用性設計方麵,有沒有一些最佳實踐可以藉鑒?當發生故障時,如何纔能快速定位問題並有效地恢復服務?這些都是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痛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詳細的操作步驟、命令示例,甚至是排查問題的思路,那對我來說,就如同找到瞭寶藏一般,能夠極大地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