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仲景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金匮要略
  • 临床
  • 中医经典
  • 方剂
  • 医古文
  • 温病
  • 伤寒
  • 中医养生
  • 中医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7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47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很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学习本书,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内容简介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全书共25篇,介绍了40余种疾病,计260多首方剂。第1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本书总论;第2~17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第18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气、蛔虫等病的论治;第20~22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3篇。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设有介绍《金匮要略》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以及学习方法的“导读”。

作者简介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按《水经注》:"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今赵诃)之阳,故名。"张仲景的里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嗣后廖国王、张炎二氏考涅阳故城在今邓县稂东镇。尚启东考为南阳郡棘阳(故城在今河南新野东北)),《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目录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 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3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6
栝蒌桂枝汤 7
葛根汤 7
大承气汤 7
麻黄加术汤 8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9
防己黄芪汤 9
桂枝附子汤 9
白术附子汤 10
甘草附子汤 10
白虎人参汤 11
一物瓜蒂汤 11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1
百合知母汤 12
滑石代赭汤 12
百合鸡子汤 12
百合地黄汤 12
百合洗方 13
栝蒌牡蛎散 13
百合滑石散 13
甘草泻心汤 13
苦参汤 14
雄黄熏方 14
赤豆当归散 14
升麻鳖甲汤 14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5
鳖甲煎丸 15
白虎加桂枝汤 16
蜀漆散 16
附《外台秘要》方 16
牡蛎汤 16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16
柴胡桂姜汤 17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7
侯氏黑散 17
风引汤 18
防己地黄汤 18
头风摩散 18
桂枝芍药知母汤 19
乌头汤 19
矾石汤 19
附方 20
《古今录验》续命汤 20
《千金》三黄汤 20
……

精彩书摘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日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日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日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日血分。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人,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藏不泻,经络不通,名日血分。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日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日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

前言/序言


《伤寒论》:温病论治的基石,寒温辨证的典范 《伤寒论》,这部承载着华夏医学智慧的经典著作,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中国医学史的长河之中,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源泉。《伤寒论》并非仅仅是一本论述“伤寒”的医学典籍,它更是一部系统阐述外感热病传变规律、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方药配伍精义的宏篇巨著,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辨证论治的鼻祖,理论体系的奠基石 《伤寒论》的核心贡献在于其创立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诊疗原则。“证”是疾病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向。《伤寒论》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归纳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并根据六经的病理变化,结合邪正关系、症状体征等,将疾病细分为不同的“证”。每一种“证”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要求医者在诊治疾病时,不能仅仅依据疾病的名称,而要深入分析疾病的根本原因,把握其内在规律,然后根据所出现的“证”来制定治疗方案。这种以“证”为中心的治疗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诊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使得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加系统、严谨。 六经辨证的精妙,揭示疾病的传变规律 《伤寒论》的另一项重要成就,便是其独创的“六经辨证”体系。作者张仲景根据疾病从表入里、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将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形象地概括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阶段,即“六经”。 太阳病:通常是外感疾病的初期,病邪刚刚侵犯肌表,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等。 阳明病:病邪由表入里,进入阳明经,病情发展迅速,热势高,可出现高热、大汗、口渴、烦躁、脉洪大等实热证候,也可因汗出津伤出现里虚证候。 少阳病:病邪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既不完全在表,也不完全在里,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 太阴病:病邪深入脏腑,影响脾胃功能,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呕吐等。 少阴病:病邪进一步深入,累及心肾,病情危重,可出现心悸、失眠、烦躁、尿少、肢冷等虚寒或虚热证候。 厥阴病:病邪最深,累及肝脏,病情更为复杂,可出现上热下寒、吐血、下痢、消渴等。 六经辨证,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也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医者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来判断疾病处于六经中的哪个阶段,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药。 方证对应的典范,遣方用药的智慧 《伤寒论》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其精妙的方证对应。书中提出的许多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柴胡汤、承气汤、四逆汤等,都是根据特定的证候而创立的。这些方剂的组成、配伍,都经过了反复的临床实践检验,具有确切的疗效。 张仲景在方剂的运用上,强调“审证求因,临证施治”。医者需要通过细致的辨证,准确地判断患者所处的证候,然后选择相应的方剂。例如,对于太阳中风证,选用桂枝汤;对于太阳伤寒证,选用麻黄汤。这种方证对应的原则,使得方药的运用更加精准,避免了盲目用药。 传承与发展,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 《伤寒论》自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阐释,留下了无数的注疏和发挥。从晋代的王叔和、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成无己,到明清时期的张景岳、叶天士,再到近现代的唐容川、曹颖甫、谢观等,众多医家在继承《伤寒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体系,使其在临床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伤寒论》不仅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不朽经典,更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六经辨证体系以及方证对应的原则,至今仍是中医临床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内容。研习《伤寒论》,不仅能够掌握一套有效的诊疗方法,更能深刻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作为对《伤寒论》的深入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著作的精髓。通过对其理论体系、辨证方法、方剂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和阐述,希望能够为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以及医学生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共同传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部生动而充满智慧的医学史。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关于人体的健康哲学。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疑难杂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辨证思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病症简单地归类,而是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严谨而不失变通的治疗理念,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着濃厚興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金匮要略》的入门读物。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医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金匮的殿堂。我最看重的是它对每一个方剂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深挖其背后的病机、药理以及临床辨证施治的思路。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古代名医对话,学习他们是如何洞察病情、遣方用药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读完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古籍时,会因为时代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而感到隔阂。但在这套书中,我看到了作者们是如何巧妙地将古老的医学理论与现代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他们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更用现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了重新阐释,使得原本一些看似遥远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中医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甚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践行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翻开这套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编排所吸引。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显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仿佛作者早已为我铺设好了学习的道路,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金匮要略》这部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难懂的病症和方剂时,所采用的深入浅出的方式。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医案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这些方剂在实际应用中的神奇效果。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从而真正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评分

刚拿到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医的经典著作充满敬畏,但又常常觉得有些理论晦涩难懂,实践起来更是摸不着头脑。这套丛书的出现,简直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就显得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字体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深入研读的冲动。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落俗套的设计风格,既保留了古籍的典雅,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考究,让人赏心悦目,这对于我这样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加分项。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的出现,极大地减轻了我学习中医经典的压力。我曾经尝试过阅读原著,但常常因为术语的晦涩和理论的复杂而望而却步。然而,这套丛书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轻松和易懂的方式,将《金匮要略》的精髓呈现在我面前。每一个概念的解释都清晰明了,每一个方剂的运用都详实具体。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组成的团队中,他们耐心地为我解答每一个疑问,指引我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评分

阅读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我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 holistic(整体的)和 dynamic(动态的)的眼光来看待健康和疾病。不再是简单地将疾病看作是某个器官的故障,而是将其理解为人体整体失衡的一种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对自身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评分

在我看来,《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是一套真正能够“润物细无声”的教材。它没有刻意去卖弄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强求读者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严谨的逻辑、生动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将中医的智慧传递给读者。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也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为我打开了学习《金匮要略》的大门,更点燃了我对中医研究的持久热情。

评分

在我看来,《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个充满温度的学习伙伴。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贴近读者的姿态,分享着中医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病理过程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与一位老友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而中医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这套书,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瑰宝。我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方剂时,所强调的“辨证论治”的原则,这让我明白,中医的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以及对病症本质的深入探索,是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

评分

在没有买这本书之前,我都是看的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在那个时候我就因为那就是伤寒论。直到看的多了,才知道学习伤寒论是需要看白文的。后面很多家的注解都是医家自己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自己的体悟。如果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学习个别医家的注解,不去看张仲景的原文伤寒论的话,是会背离伤寒论的原来的旨意的。所以我逐渐的开始学习白文本的中医经典古籍了。特别是中医四大名著。

评分

质量特别好送货特别快的

评分

中医经典必读,扫写工具书,临床参考。用券很划算,物流快,是正版书。好评。

评分

很好,物流挺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好

评分

东西好、速度快、下次还买

评分

还可以?,学习学习总会有收获的!

评分

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视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

评分

这书给自己屯的,京东有活动时买划算

评分

书本很好 质量很好有些个别破损 不影响整体!双十一活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