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是当时朝廷颁布的医学教材,包含临床主要分科的内容。该书的编纂者医学素养很高,编纂得法,内容精当,易于记诵,便于实用。因此该书自颁行以来,成为清代运用广泛的基础读物之一,也是现代学习中医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本次整理汲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历次整理校点本的合理部分,并以英武殿版为底本再次校订。《医宗金鉴(上)》为上册,内容包括《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
《医宗金鉴(上)》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上册《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医宗金鉴(上)》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此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末附方剂索引,更加方便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阅读。
《御纂医宗金鉴(上)》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顿悟。它就像一个古老的宝箱,里面装满了先贤们留下的智慧结晶。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其中关于“五脏六腑”的论述。这本书没有将五脏六腑孤立地看待,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人体其他部位的联系。例如,在讲到“肝”的时候,它不仅仅是描述肝在体内的位置和功能,更是将其与“怒”的情志、眼睛的生理功能,甚至与四时的“春季”联系起来。这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让我对人体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他的眼睛经常干涩,同时又容易发脾气,当时我只看到了眼睛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可能与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有关。通过疏肝理气,同时配合养肝明目的药物,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疾病的表现,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信号,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那个失调的“根”。它的语言虽然古朴,但其蕴含的智慧却是永恒的,让我不断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评分《御纂医宗金鉴(上)》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中医理论的深度重塑。我一直对“方证相对”的理念有所理解,但这本书将这一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罗列方剂,而是强调了每个方剂所对应的“证”。也就是说,我们在应用某个方剂之前,首先要明确它所针对的“证”,然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治疗。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关于“桂枝汤”,它不仅仅是治疗表虚感冒的方子,更重要的是,它所针对的“证”是“太阳中风”,其核心病机是营卫不和,风邪侵袭。理解了这个“证”,才能更好地理解桂枝汤的配伍原理,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加减变化。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治疗,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基于对疾病“证”的精准把握,然后选择相应的“方”来解决问题。这种“方证相对”的理念,对于我提升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御纂医宗金鉴(上)》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如同一个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中医学习的另一扇大门。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病机”的论述。病机,也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石。这本书对各种病机的分析,都非常透彻,例如“邪正相争”、“虚实转化”、“标本缓急”等。它让我明白,疾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我曾遇到过一个反复发作的咳嗽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阅读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的“咳”,而没有深入分析其深层的病机。是痰饮阻肺,还是肺气虚弱?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多种角度去分析病机,并且理解了“见一病,知百病”的道理。它让我明白,掌握了病机,就掌握了治疗的关键。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病机的辨别,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征,让我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判断。
评分对于《御纂医宗金鉴(上)》,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它所蕴含的“整体观念”。在阅读书中关于“经络”的章节时,我感到无比震撼。它将人体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经络就是这个整体中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的通道。书中详细描述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所主病症,以及它们与脏腑、肢体的联系。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治疗一个部位的疾病,需要从另一个看似无关的部位入手。例如,足三里穴,它不仅是胃经的穴位,与脾胃消化功能密切相关,而且通过经络的循行,它还能影响到其他脏腑。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观点,在我平时的临床工作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曾遇到过一个颈椎病患者,伴有头晕、恶心。按照书中的经络循行图,我注意到颈部与督脉、膀胱经等都有联系,通过疏通这些经络,同时配合颈部的局部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体出发,找到疾病的根源。
评分这部《御纂医宗金鉴(上)》当我初次翻开,就被其厚重感和精炼的文字所吸引。书中收录的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藏。我尤其欣赏它系统性的编排,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那些关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阐述,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领略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我曾花费数日,仔细研读其中关于“六淫”的章节,作者对于外感六邪的演变、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识的论述,简直如临现场,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单单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教会我如何“望、闻、问、切”,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抓住关键,找到病根。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讲解,更是细致入微,不仅列出了药物组成、剂量,还详细阐述了配伍原理、加减变化,以及针对不同病证的应用,这对于我平时在临床上思考方药选择,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有时,我在思考某个疑难杂症时,会不自觉地翻阅这本书,总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又充满智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无穷的临床经验和医学哲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指引我在中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评分翻阅《御纂医宗金鉴(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伟的医学殿堂,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书中对“阴阳”的阐述,是我最为着迷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整个医学体系的精髓。作者从多个角度,解释了阴阳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的体现。例如,身体的阳气充足,则能够抵御外邪,身体温暖;一旦阴气过盛,阳气被抑,则会出现寒象。这种对阴阳平衡的细致描绘,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阳化气,阴成形”的道理。在临床上,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寒热错杂的患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种错杂并非简单地存在寒热两种症状,而是阴阳两虚、寒热互结的复杂病机。通过书中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以及辨别阴阳虚实的方法,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比如在治疗寒热错杂时,需要辨别是阳气虚衰导致寒象,还是阴液亏少导致虚热,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这本书教会我,中医的治疗,本质上就是调整阴阳平衡的过程。
评分这部《御纂医宗金鉴(上)》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个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来说,是全新的冲击。它所阐述的一些理论,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可能有些“古老”,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我最近在思考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比如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这本书中对“湿”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将“湿”视为一种病理因素,而是从多方面阐述了“湿”的成因,包括外湿、内湿,以及水湿停滞所产生的各种表现。书中对于“健脾化湿”的论述,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看似普通的健脾药物,在化解体内湿邪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回想起一些案例,当时处理起来有些吃力,但现在看来,如果能早些结合书中对“湿”的辨识和处理方法,或许结果会大不相同。另外,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精神压力巨大,很多疾病都与情志失调有关。这本书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详细分析了喜、怒、思、忧、恐等不同情志对人体脏腑的影响。这让我更加重视在临床上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将其纳入到整体的治疗方案中。它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身体的疾病,更是关注人的整体,包括精神和情绪。这本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它不会直接告诉你招式,而是让你去领悟其中的精髓,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评分这部《御纂医宗金鉴(上)》,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宝典”。它所蕴含的“医理”之深邃,常常让我拍案叫绝。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精气神”的论述所吸引。它强调了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精是物质基础,气是功能动力,神是精神意识。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书中对“精”的阐述,让我更加重视“肾精”的养护,而“气”的论述,则让我明白了“补气”的重要性,同时,“神”的论述,则让我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我曾遇到过一个因长期焦虑而导致失眠的患者,书中对“神”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单纯的安神药物效果有限,还需要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情志”,疏导其内心的焦虑,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善失眠。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治病,更是“治人”,是将人的精、气、神都纳入到治疗的范畴。
评分《御纂医宗金鉴(上)》的阅读,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沉淀。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对于“脉象”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中医诊断学的精妙之处。它不仅仅是描述脉象的“滑、涩、虚、实”,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以及它们与脏腑、病邪的关系。例如,浮脉常常代表表证,沉脉则可能表示里证,而滑脉则可能与痰湿阻滞有关。这本书让我明白,脉象并非孤立的诊断依据,而是需要结合其他“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我曾遇到过一个患者,他的脉象看似平和,但身体却出现了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可能需要关注一些更细微的脉象变化,例如“弦脉”,它可能与肝气郁结有关,而肝气郁结正是导致腹胀的原因之一。这本书让我更加敬畏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更加坚信,唯有掌握了精准的诊断,才能谈得上有效的治疗。
评分初次接触《御纂医宗金鉴(上)》,我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态,毕竟“御纂”二字,本身就带着不凡的意义。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严谨和权威。在讲解一些核心的医学概念时,它引经据典,引用了大量古代医家的论述,并且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这让我看到了中医体系的传承和发展,也让我明白,很多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气血津液”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这三者的定义,而是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例如,气对于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气出现问题,血和津液也可能随之失调。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在临床上,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血虚或者气虚的患者,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气为血之帅”、“气能行津”等概念,从而在方药选择上,能够更加精准地考虑补气、行气、固气等多种治法。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做”。这种科学的、系统性的讲解,对于我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买了很多中医书。有时间慢慢学习?
评分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率很重要,其中书更重要,出版社要出好书,良心书,同时卖书的也要有良心,不要卖盗版的书,此书为正版。
评分《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内容完整,条目清晰,适合广大中医工作者阅读。
评分经典版式,养眼阅读,价廉书好。
评分正版好书,纸张、排版、印刷都很好
评分中医经典,习医必知,研医必读,扬医必精。
评分买了很多中医书。有时间慢慢学习?
评分包装太糟糕。薄的书也是一层包装厚的书也是一层包装。送到的时候包装已经破损,里面也是灰尘。希望京东改善。
评分很好!各方面都满意,感谢商家及块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