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真水无香》是朱良志教授近年来研究中国艺术观念的一本新著,通过对中国艺术和审美生活的考察,突出师法造化、逃避人工秩序是中国艺术的根本法则,围绕这个中心,全书对中国艺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究。                 
内容简介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作者简介
     朱良志,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出版有《石涛研究》、 《八大山人研究》、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国美学十五讲》等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研究的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引言
前编
第一章 由幻境入门
一、幻化:关于变幻的思想
二、幻有:关于形式即幻象的思想
三、幻相:关于幻与真实的问题
第二章 超越美丑分别
一、以丑来质疑美
二、以丑来规避美
第三章 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
一、寂寞的云林
二、活泼在何处
三、总非人间所有,即是人间所有
四、至静至深的宇宙
第四章 最高的巧是天巧
一、超越机心
二、超越机巧
三、荡涤机锋
四、存养生命
第五章 萧散之谓美
引子:由《石门颂》谈起
一、关于“萧散”的概念
二、文人意识与萧散
三、萧散之美
第六章 生命的态度
一、是造境,不是比喻、象征
二、“生命的态度”的特点
三、发现意义的“生命态度”
第七章 以心源为洪炉
一、心源为本
二、妙悟玄道
三、造化心源不二
四、心源即生知
后编
第八章 顽石的风流
一、石的“秩序”
二、石的“美”
三、石如何“可人”
四、作为艺术品的“石”
第九章 假山是真的山
一、真假之间
二、假山的“南北风”
三、“散漫”的秩序
第十章 盆景的生意
一、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
二、盆景的以小观大问题
三、盆景的古拙和苔痕问题
四、捆缚的盆景是否有违自然的原则
五、境界是中国盆景的审美理想
第十一章 篆刻的天趣问题
一、汉印精神
二、文人之印
三、天的秩序
第十二章 明清印学的南北宗问题
一、朱简的印章南北宗说
二、浙派的印学南北宗分派观
三、印学南北宗论中的巧拙说
第十三章 瓷器的天青云破
一、开片:自然延伸的纹理
二、窑变:不可逆料的奇迹
三、色晕:瓷器上的水晕墨章
第十四章 中国画的荒寒境界
一、荒寒画境之体现
二、荒寒画境之特点
三、荒寒画境产生之根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由幻境入门
  清画家戴熙论画每有惊人之语,他说:“佛家修净土,以妄想入门;画家亦修净土,以幻境入门。”这个“以幻境入门”,为画道一大因缘,也是中国艺术的一大关键。它反映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思想,这一思想至今仍然有价值。它和西方艺术史中讨论的幻觉是不同的(如贡布里希),后者主要指人的感觉中出现的虚假现象,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传统哲学和艺术论中的“幻”则是一个有关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
  佛教从幻相、幻有、幻化三个方面看“幻”的特点。从性上说,一切法(包括可见的事象和大脑中的概念)都无实体性,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又由因缘离散而灭,所呈现的是假相,这叫“幻相”。故幻是与真相对而言的。从存在形式上说,万事万物以及人们的心念,都是幻的存在,不是真有,而是假有,佛教称此为“幻有”。幻有是相对于无而言的。从万事万物的产生过程看,一切显现的现象,都是幻象,就像魔术师点化一样,所以称“幻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幻是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这种幻化现象,既是一种“乍现”——刹那刹那,忽生忽灭,都无暂住;又是一种“诈现”——以不真实的面目来迷惑人。如辽代僧觉苑《演密钞》卷四说:“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先无形质,假因缘有,名为幻化。      
前言/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浮光掠影》  内容简介:  《浮光掠影》是一部以写实主义笔触描绘当下社会生态的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围绕着几位身处不同生活轨迹的普通人展开,他们共同面对着时代的洪流、个人的选择与命运的跌宕。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只有在琐碎日常中涌动的情感暗流,以及他们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下,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成长。  故事的开端,我们遇见了林晓,一个初入职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的年轻女孩。她挤在拥挤的地铁里,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城市景象,心中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也有对现实压力的隐忧。她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每天面对着无休止的加班、竞争和办公室政治。她的领导是一位精明强干、但也有些冷漠的女性,同事们各有各的心思,有的热情友善,有的则勾心斗角。林晓努力适应着这个环境,学习着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被吞噬。她渴望一份稳定而有意义的工作,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她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学会在失望中寻找希望,在迷茫中坚定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跟随李国强,一位即将退休的中年男子。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生勤勤恳恳,为家庭付出了全部。退休对他而言,既是解脱,也是一种莫名的失落。几十年的工作习惯让他一时难以适应闲暇时光,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曾经的责任和忙碌填满了他的生活,如今,当这些都烟消云散,他开始感到无所适从。他试图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比如养花、钓鱼,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开始关注家中的琐事,与妻子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争执也多了起来。他怀念过去那个充满活力的自己,也困惑于当下这个似乎被边缘化的自己。他与儿女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孩子们的独立让他既欣慰又有些不习惯,他渴望参与他们的生活,但又害怕打扰。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都在晚年开始在心头萦绕。  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我们认识了张丽,一位独立抚养着孩子的单亲母亲。她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生活并没有给她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她独自一人在一家小餐馆打工,每天起早贪黑,用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一个家。生活的重担压在她肩上,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顾及自己的感受。她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自己则省吃俭用。她害怕孩子在同龄人面前感到自卑,所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些合理愿望,即便这让她更加辛苦。她也渴望爱情,但生活不允许她有太多冒险,她害怕再次受伤,更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她的生活是坚韧的,也是充满爱的,她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在付出中获得慰藉。她对未来并没有太多宏大的设想,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自己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  随着故事的推进,这几位主人公的生活开始出现微妙的交集。林晓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在李国强曾经工作过的社区图书馆看到了他精心打理的盆栽,并被李国强身上那种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一份温和的姿态所吸引。她开始主动与李国强交流,从他身上看到了时间的沉淀和生活的智慧。李国强也从林晓身上看到了年轻人的活力与冲劲,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并尝试着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林晓。  而张丽的孩子,在学校里偶然与林晓的孩子成为了朋友,这使得林晓和张丽之间产生了联系。起初,她们只是因为孩子而见面,但渐渐地,她们开始在闲聊中分享彼此的生活琐事和育儿经验。张丽的坚韧和乐观感染了林晓,让林晓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多了几分勇气。而林晓的年轻和活力,也让张丽在沉重的现实中,看到了一丝轻松和希望。  小说并没有刻意制造冲突,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细腻的情感互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羁绊。即使生活充满不如意,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一些人,能够照亮彼此的人生。林晓在李国强的指引下,开始思考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不再盲目地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充实和价值的实现。她开始尝试着去发现工作的意义,去寻找那些能够让她感到快乐和有成就感的事情。李国强在与林晓的交流中,也逐渐走出了退休后的迷茫期,他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的人,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张丽在与林晓的友谊中,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支持和理解,这让她在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不再感到那么孤单。她也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小小的规划,比如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一条后路。  《浮光掠影》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种种困境:青春的迷茫、中年的焦虑、现实的压力、情感的缺失,以及亲情的维系。小说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也没有刻意宣扬某种价值观,它只是真实地呈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有阳光,也有阴影;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希望,也有失落。然而,正是这些真实的描绘,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生图景。  书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去爱,努力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价值。他们或许微不足道,他们的故事或许普通至极,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汇聚成了时代前进的河流。他们就像浮光掠影,在人生的长河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最终融汇成这片广阔而深邃的海洋。小说结尾,并没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林晓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方向,李国强在社区里乐享晚年,张丽也在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他们的人生,依然在继续,依然会有挑战,但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如何在平淡中发现美好,如何在寂寞中给予彼此温暖。  《浮光掠影》试图呈现的,正是那些藏在生活表面之下的,最真实的情感与肌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关注的是“此时此刻”,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喜怒哀乐,所做出的每一个微小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或轻微或深远的影响。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也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闪烁着属于生命的光芒。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关于理解的书,关于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立足之地,并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的书。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我们又紧密相连,彼此影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那些最朴素的情感,那些最真挚的付出,才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