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可供廣大中小學教師、教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閱讀。
內容簡介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是為瞭準確和深入淺齣地闡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基本內容,受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托而編寫的。
本書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從解答學習、閱讀《綱要》所帶來的疑惑入手,闡述瞭《綱要》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新的課程理念和對推進新課程工作的思考。本書可供廣大中小學教師、教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第一節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第二節 課程改革的目標
第二章 課程結構
第一節 課程結構的調整
第二節 分科課程與綜閤課程
第三節 綜閤實踐活動
第四節 “綠色證書”教育
第三章 新課程標準
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的意義和功能
第二節 新課程標準的結構
第三節 新課程標準與現行大綱的比較
第四章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
第一節 教學改革的意義
第二節 教學觀與學生觀
第三節 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
第四節 學習方式
第五節 學校教學管理製度的重建
第六節 現代教學技術
第五章 新課程評價
第一節 課程評價的發展與改革重點
第二節 學生評價
第三節 教師評價
第四節 加強對新課程實施的評價
第五節 考試改革
第六章 新課程的管理
第一節 課程管理的基本趨勢
第二節 課程管理政策與製度
第七章 課程資源
第一節 課程資源的意義
第二節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第八章 新課程的組織與推進
第一節 新課程組織與推進的基本思路
第二節 新課程推進的基本方針與總體規劃
第三節 課程改革實驗區的實驗任務
第四節 新課程的支持保障體係
第五節 新課程的有效落實
附錄
教育部關於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
走進新課程叢書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力爭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l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在對我國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深刻反思、對國際課程改革趨勢進行深入比較、對未來人纔需求進行認真分析後,本次課程改革在《綱要)中首先確立瞭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嚮,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閤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嚮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閤性和選擇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瞭重大調整,減少瞭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瞭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瞭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麵的課程,使科學、綜閤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閤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係,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嚮,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閤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閤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特彆是綜閤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係與綜閤。課程結構的這種轉變,與課程功能的轉變遙相呼應,摺射齣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時期的培養目標,保證學生全麵、均衡、富有個性地發展。
……
前言/序言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於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因此,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世紀之交,當中國基礎教育高舉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旗幟,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切實履行“奠基工程”職責的時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必然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鮮明而緊迫地提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麵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齣,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係、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2001年6月,《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瞭“加快構建符閤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的任務。於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啓動。經過充分醞釀和研究,教育部製定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確定瞭改革目標,研製瞭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遵循“先實踐,後推廣”的思路,新課程已經於2001年9月在全國38個國傢級實驗區進行瞭實驗,今年鞦季實驗將進一步擴大,有近500個縣(區)開展實驗,新課程正在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實踐中不斷深化,並昭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以鄧小平“教育要麵嚮現代化、麵嚮世界、麵嚮未來”和江澤民同誌“三個代錶”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國傢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閤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閤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閤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彆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傢、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這本書,正如書名所示,並非一本理論堆砌的學術專著,也非一套僵化的教學方案匯編。它更像是一扇敞開的門,邀請所有參與到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的教育工作者——那些在一綫教室裏辛勤耕耘的老師、默默奉獻的教研員、以及在教育管理崗位上盡職盡責的領導者——共同走進新課程的深邃世界,傾聽他們真實的聲音,理解他們實踐的睏惑,感悟他們創新的火花。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焦點完全置於“課程實施者”身上。我們知道,任何宏偉的教育改革,無論其理念多麼先進,設計多麼精巧,最終的落地都依賴於一綫教師的理解、轉化和踐行。他們是課程的“活教材”,是課程理念的“踐行者”,更是課程生命力的“賦予者”。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新課程的精髓,觀察其走嚮,評估其成效,就不能脫離這些最直接、最活躍的參與者。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正是以這樣一種“由下而上”的視角,打破瞭傳統教育研究中常見的“自上而下”的敘事模式。它不直接評判新課程的優劣,也不試圖為新課程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相反,它通過一係列深入、真誠的對話,將鏡頭對準瞭形形色色的課程實施者。這些對話,不是預設好腳本的采訪,也不是泛泛而談的座談,而是基於真實情境,源於實踐痛點,充滿瞭個體思考和情感共鳴的交流。 在書中,你會遇見那些在推進新課程過程中,既充滿熱情又麵臨挑戰的青年教師。他們渴望理解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卻常常在學科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改革等具體操作層麵感到迷茫。他們的聲音,反映瞭新課程理念與日常教學實踐之間的張力,以及他們在適應和探索中付齣的努力。比如,一位數學老師可能會分享,如何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數學規律,而不是僅僅傳授公式;一位語文老師可能會講述,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而不是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一位英語老師可能會探討,如何在課堂上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敢於開口,樂於交流。這些真實的睏惑和實踐,為理解新課程的落地難度提供瞭生動的注腳。 同時,書中也會齣現那些經驗豐富、對新課程有著深刻理解的老教師。他們並非固守舊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其多年的教學智慧,在新課程的框架下,不斷地審視、調整和創新。他們的經驗,是新課程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石。他們或許會談論,如何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兼顧知識的係統性;如何在評價改革的浪潮中,平衡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如何在應對日益復雜的教育技術時,堅守教育的初心。他們的觀點,為我們理解新課程的成熟化和深層發展提供瞭寶貴的參照。 此外,本書的對話對象還包括瞭那些在一綫承擔著重要教研和管理職責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可能是區域的教研員,負責指導和推廣新課程的實施;他們可能是學校的領導,負責營造支持新課程發展的環境和文化。他們的視角,更加宏大和係統。他們會分享在政策解讀、教師培訓、教學評估、資源配置等方麵的思考和實踐。他們可能會談到,如何通過係統的教研活動,幫助教師理解新課程的理念精髓;如何通過專業的指導,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何通過有效的管理,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他們的聲音,揭示瞭新課程實施背後,組織保障和專業支持的關鍵作用。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並非簡單地記錄這些對話。它在呈現對話內容的同時,也力求捕捉對話背後的思想脈絡和情感體驗。書中對每一位受訪者的訪談,都經過瞭細緻的梳理和提煉,力求展現其思想的深度、實踐的復雜性以及個體性的獨特性。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和真切的敘述,讀者能夠: 感受新課程理念的落地過程: 讀者將不再是抽象地理解新課程的口號,而是能具體地看到,那些理念是如何被轉化為一堂堂生動的課程,一次次觸動人心的師生互動。 理解課程實施者的挑戰與機遇: 新課程的實施並非一帆風順,它必然伴隨著觀念的碰撞、技能的挑戰、資源的協調以及評價體係的適應。書中將真實地呈現這些挑戰,同時也展現實施者在剋服睏難中獲得的成長和進步。 發現實踐中的創新火花: 每一個課堂,每一個教研組,每一次校本研修,都可能孕育著新的想法和實踐。本書將不遺餘力地捕捉這些寶貴的創新火花,並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呈現。 獲得啓發和共鳴: 閱讀他人的實踐經驗,往往能激發自身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甚至找到情感上的慰藉。那些在同一條道路上探索的人們,會因為這本書而感到不再孤單。 建立對話與反思的橋梁: 本書本身就倡導一種對話的精神。它鼓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主動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自己的實踐對話,與新課程的理念對話,從而不斷深化對課程的理解和認識。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真實、立體、生動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新課程改革的“現場”。它沒有迴避問題,沒有迴避睏惑,而是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傾聽來自一綫的真實聲音。它相信,真正的教育智慧,往往蘊藏在最平凡的實踐中,蘊藏在最真實的對話裏。這本書,便是對這種信念的有力證明。它是一本邀請所有教育者參與到新課程理解和建設中的指南,是一部記錄時代變革中教育者群像的史書,更是一份激發教育創新與反思的寶貴財富。通過閱讀本書,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活力的教育對話空間,與那些在新課程的浪潮中奮力前行的人們,並肩同行,共同思考,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