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傅海波,[英] 崔瑞德 编,史卫民 等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辽史
  • 西夏史
  • 金史
  • 元史
  • 断代史
  • 剑桥中国史
  • 历史学
  • 中世纪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22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22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剑桥中国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5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剑桥中国史》的通例和《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涉及的内容,我们将本卷中译本的书名译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本卷分为9章,辽、西夏、金朝的历史各设一章;其他6章专述元朝的历史,另有导言和书目介绍分置前后,全书原文共计864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的第六卷,英文原名是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直译为《异族王朝和边疆国家》,于 199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剑桥中国史》的通例和本书涉及的内容,我们将本卷中译本的书名译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本卷分为9章,辽、西夏、金朝的历史各设一章;其他6章专述元朝的历史,另有导言和书目介绍分置前后,全书原文共计864页。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导言的作者是本卷的两位主编,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崔瑞德。前者是著名的辽、金、元史研究专家,著述颇丰,尤长于金史研究,在本卷中还担任第3章金朝历史的写作;后者则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亦是《剑桥中国史》秦汉、隋唐、明代等卷的主编,在本卷中还与克劳斯-彼得·蒂兹合写了一章辽朝的历史。第二章西夏史的作者是肯永学院教授邓如萍,她已发表过一些有关西夏历史的论著。特伦顿州立学院教授托马斯·爱尔森主要研究早期蒙古国的历史,故撰写本卷的第四章。第五章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学院教授莫里斯·罗沙比,著有《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时代》等著作,所以专写忽必烈一朝的历史。第六章的作者萧启庆原为新加坡大学教授,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元代的军事制度》、《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等著作,此次担任元中期历史的写作,驾轻就熟。堪萨斯大学教授窦德士,主要研究元明思想史和政治史,著有《征服者与儒士》、《儒学与独裁统治》等著作,在本卷中撰写第七章元后期的历史。第八章作者是原在哈佛大学任教、现在米德尔斯伯里学院任教的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教授,她著有《蒙古在中国的统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等著作,所以专述与元代政府和行政管理的有关问题。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牟复礼研究中国史多年,在本卷中写作第九章,专门讨论元朝统治下的社会问题。如本卷原书序言所说,牟复礼还通读了本卷全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应该承认,本卷是《剑桥中国史》中难度较大的一卷,因为它所叙述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研究这些王朝的历史时,既要面临许多语言、文字问题,还要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卷的编著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探讨。

目录

中译本前言
总编辑序
第六卷序
图表

导言
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 傅海波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 崔瑞德
晚唐的力量平衡
边界
外族人
外臣与太上皇
多国制
盟约关系
政府的模式
多语状态
外族统治下的汉族中国人

第一章 辽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 崔瑞德克劳斯一彼得·蒂兹
概述
建立王朝前的契丹
阿保机起而争权的背景
阿保机的兴起
阿保机称汗与登基
继承危机与太宗朝
世宗继位
统治制度的发展
与中国境内诸国的关系
穆宗朝,951-969年
景宗朝,969-982年:与宋朝对抗
承天皇太后摄政
朝政的变化
对外关系
兴宗朝
道宗朝
天祚帝朝与辽的衰落
最后的灾难

第二章 西夏
肯永学院 邓如萍
概述
党项族的起源
归附唐朝和定居鄂尔多斯
唐朝的灭亡
五代时期的党项
党项人谋求立国,982-1002年
凉州和党项人人占河西
吐蕃宗哥朝的兴起
李德明,1004-1032年

第三章 金朝
傅海波

第四章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特伦顿州立学院 托马斯·爱尔森

第五章 忽必烈汗的统治
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学院 莫里斯·罗沙比

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
新加坡大学 萧启庆

第七章 顺帝与元朝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堪萨斯大学 窦德士

第八章 元代政府与社会
哈佛大学 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

第九章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社会,1215-1368年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 牟复礼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外来的观察者——马可,波罗即是一例——对这种基本的中国共同体并不理解。对于14世纪的欧洲人来说,Cathay-它是由契丹种族的名称派生而来的一种称呼,意为“北中国”——是一个与Manzi(蛮子,南中国)不同的国家。只是到了16世纪的“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才开始明白Cathay与Manzi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所称的中国这个更大的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政府的模式
  在中国,每一个征服国家同另一个征服国家以及同汉人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它们的制度,即使都效仿自中原,也决非该模式的简单复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更抽象的意义上说,指出某些在各种程度上都能适用于所有这些国家的普遍性原则,还是可以做到的。所有这些国家的政体在统治其管辖范围内的多种族地区时,都经受了本土主义与文化移入之间的根深蒂固的冲突。所有这些政体,都处于以独裁和官僚政治的成分为一方,以封建和世袭制为另一方的基本对抗的压力之下。这些冲突的趋向,在政府与行政的所有层面上,都影响了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正像本卷后面几章将要充分展示的那样。
  人格化的权力
  一个在蒙古人身上最清楚地体现出的共同因素,就是加强皇权的人格化。在一个很少或没有政府管理制度的好战的部落社会中,其首领与追随者之间的个人关系就是最为重要的。他们的首领或统治者从经验丰富和忠诚的战士中挑选他亲密的伙伴(蒙古语称为那可儿,而圈外人则期望有一位他们可以为其效劳的具有超凡魅力的首领。中国的政治传统中没有与这些人格化的关系十分类似的东西。即使是在后期,当统治者与其伙伴间的这种那可儿关系通过授“伙伴”以中原官称而被形式化时,社会实践中依然遵守着沿袭下来的习惯。例如,耶律楚材(1190-1244年,成吉思汗的著名顾问)在汉文史料中是作为一位拥有中原官衔的人物而出现的,但实际上更应该认为他是大汗的那可儿(他荣幸地被大汗昵称为“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而不是汉文意义上的“中书丞相”。统治者一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超越了部落和民族的界线。任何被认为能对统治者的声望和权力做出贡献的人都受到欢迎,而不论其种族或社会出身如何。在元代后期,皇帝的私人朋友被称作“依纳”[i-na],这是由突厥语词的inaq转译而来,意为“朋友”、“亲信”。当然,这种类型的关系,与其说是官僚政治的,不如说是封建的。
  另一个在辽、金、元时起了很大作用的因素是皇帝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护卫。皇权的行使,更多地取决于统治者的家人及其近亲,而较少依靠抄袭自中原的制度。在阿尔泰语系的词汇里,统治者的家庭或营帐被称为斡耳朵( orao,蒙古话),或称为斡尔都(ordu,突厥语和蒙古语),从这个词最终派生出了英语的horde -词以及其他欧洲语言里与它同源的词。在辽代,皇帝的斡耳朵是他的军事权力和他的包括所有仆人、家臣以及地位不等的皇室官员在内的家庭组织的支柱。很多用于国家办事机构的普遍性准则,似乎并不适用于对斡耳朵的管理,并由此形成了一种个人的国中之国。不仅皇帝如此,辽朝的皇后和皇室家族的亲王也有自己的斡耳朵。在汉文里与斡耳朵对应的词是“王府”,意为“被封王之人的官府”。诸如此类的官府,在纯汉人的国家(如唐、宋)中也有,但它们从本质上说还是诸王的家庭服务单位,并成为官僚机构的一个正式组成部分。斡耳朵则具有广泛得多的作用,其组织更为松散,与中原制度中的对应物有着很大区别。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辽、西夏、金、元历史的图书简介,聚焦于这一复杂动荡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演变、文化交流与经济命脉。 --- 《铁与血的交织:九世纪至十四世纪的东北亚边疆史》 本书深入剖析了公元907年至1368年间,中国历史舞台上最为独特且充满张力的一个阶段——辽、西夏、金、元的兴衰更迭。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游牧民族与农耕帝国之间冲突与融合的编年史,更是一幅描绘多民族政权并存、文化碰撞与制度创新的宏大画卷。 第一部分:游牧的崛起与文明的边界(辽与西夏)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北方。契丹建立的辽朝(907-1125年)打破了传统中原王朝对“天下”的绝对垄断。我们不将辽视为简单的“蛮夷入侵”,而是探究其独特的“两京制”下,游牧传统与汉地治理模式的复杂结合。重点分析了辽朝在边疆贸易、捺钵制度(行在制度)以及对佛教的推崇如何塑造了其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例如,契丹语与汉文的并用,并非简单的文化吸收,而是一种主动的权力策略,确保了政权对其多元化统治基础的控制。 与此同时,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党项人建立的西夏(1038-1227年)构建了一个依托佛教和独特的西夏文字、法律体系的独立王国。西夏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其生存策略高度依赖于对宋、辽、金三方的外交平衡术。本书细致考察了西夏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在文化上融合了河西走廊的佛教艺术和中原儒学,同时又保持了鲜明的党项民族特性。对西夏军事力量的分析,特别是其骑兵的组织与战术,揭示了其在多强环伺下维持独立的关键。 第二部分:女真人的帝国构建与“汉化”的深度(金朝) 公元12世纪,女真族的崛起标志着历史的又一次重大转折。金朝(1115-1234年)的建立,不仅终结了辽朝,更彻底颠覆了北宋的统治格局。本书重点探讨了女真人在建立金国后所面临的“正统性”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剧变。 金朝的统治结构呈现出显著的二元性:一方面,女真贵族试图保留其“女真本色”,实行相对严格的族群隔离政策;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统治广袤的中原地区,它不得不大规模吸纳汉族官僚体系,推动法律、赋税和土地制度的“汉化”。我们详细分析了金代在东北边疆的统治策略,以及其后期如何应对女真内部“上层汉化”与“下层保留本色”之间的张力,为蒙古人的最终胜利埋下了伏笔。对金代在城市建设、冶铁技术和农业推广方面的贡献,也进行了深入的梳理。 第三部分:蒙古的征服、帝国重塑与多元治理(元朝) 元朝(1271-1368年)的建立是中外历史上空前的事件。本书将元朝视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的雏形,其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带来的不仅仅是军事征服,更是全球性的物种、技术和思想交流。 元朝的治理模式是本书的另一核心焦点。蒙古统治者并未简单地套用宋朝的制度,而是构建了一个以蒙古人为核心的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并结合了中原的行政架构(行中书省制)。这种制度设计,虽然在初期保证了统治的有效性,却也为后期的民族矛盾和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 我们深入考察了元代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其对驿站系统的重建、大都(北京)作为首都的战略地位,以及海运贸易的复兴。在文化领域,元朝的开放政策促进了藏传佛教的盛行、色目商人群体的活跃,以及中西方科技的交流(如天文学和医学)。然而,本书也毫不避讳地分析了元末的社会危机:滥发纸币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黄河水患的治理失当,以及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结语:历史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辽、西夏、金、元这近四百年历史对后世明清中国留下的深远影响。这四个非汉族政权并非历史的“中断”,而是中国历史的“重塑者”。他们不仅重新界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更在政治哲学、军事理论和民族认同方面,为后世的中华帝国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多民族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全书力求摒弃传统史学中简单的“正统”叙事,着重展现边疆世界在冲突中寻求共存,在融合中实现创新的复杂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多维度的历史考察之旅,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成功地将“辽、西夏、金、元”这四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缠绕的政权置于一个统一的历史框架下进行审视和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中古史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跨越朝代边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连续性的洞察力,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看作是线性更迭的片段。这种整体观,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北方民族的演化路径及其对中原王朝产生的长远影响。这本书的份量和价值,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全消化,我感觉它需要反复研读,每一次重温,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是真正值得历史爱好者们珍藏和反复品味的典范之作。

评分

初读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识”之深,绝非一般学院派学者能够比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散落在不同史籍中的零碎信息,像抽丝剥茧一般,重新编织成一幅完整且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画卷。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论述,书中对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与汉地农业文明的互动、融合与冲突,分析得鞭辟入里,绝非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元对立可以概括。那种对不同文化要素如何相互渗透、共同塑造出独特时代风貌的洞察,让我这个长期关注这一时期的读者都感到耳目一新。他笔下的政治斗争不再是冰冷的权力游戏,而是被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与气候变化、人口流动乃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连。读完相关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构建那个充满活力又异常残酷的中古世界,那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叹服,足以作为我后续研究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绝非等闲之作。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历史类书展上被它的封面吸引的,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搭配,瞬间就唤起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想象。翻开内页,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大量的史料和引文,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下心来啃大部头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处配有清晰的地图和家族谱系图,这对于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地理变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比如那些罕见的文物拓片或绘画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在每一个闲暇时刻,都去触摸和品味一番,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带入感”非常强。作者对细节的描摹,特别是对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的侧写,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比如,书中对几座重要城市(如燕京、中都)的商业活动和市井风貌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卷。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物质文化和日常习俗的片段,它们构成了历史的肌理,远比帝王将相的功过更让我感到亲切和真实。通过这些细微的切口,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方方面面,体会到他们在面对动荡局势时的韧性与无奈。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的认知,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年代线,而是活生生的人群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做出的选择和挣扎。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书籍的要求很高,很多都被认为“过于学术”或“过于通俗”,但这本恰好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纯粹的考据式堆砌,文字流畅,叙事性强,读起来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朋友也能大致跟上脉络。然而,这种流畅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非常审慎地引用了多方观点,并且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种“有理有据”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记得有一段关于澶渊之盟后续影响的分析,作者不仅关注了北宋的岁币,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和平”对辽国军事集团内部结构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侵蚀,这种细腻的因果链条的梳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每每都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

评分

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对《剑桥中国史》已出的各卷,国外纷纷发表过书评,予以肯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书前为止的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我们希望这两卷中文的出版,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能有所助益。

评分

快递包装都给力,一如既往的好,囤积阅读中。。。

评分

六一八活动分开买的,全套算下来不到三百。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国史》!从来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为京豆凑活20个字!

评分

很好很好很快丿便宜,其它有券改有做活动了

评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其一编主要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的又一论述重点。

评分

秦通却不去管他,自家在大帐中微微沉吟,过了好一会才忽然笑道:“这件事儿该王长生那厮去操心,本将军却管这些做什么?禾山经这种邪门法术,本将军也还不妨在眼里。至于天河老祖的传下的天书,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若是真有此物,禾山道难道就会空守宝物,几百年都不知道?”

评分

京东购物比实体店,也比~便宜多了,优惠券加满减差不多三折多买下的,搞活动京东力度很大,物流也很快,隔日达,书质量很好,大家著作,值得品读,厚厚两大本,可以看看外国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品读西方学者严谨扎实的学风,参考文献做得都很规范,还配有不少地图,更加简明生动,一如既往支持京东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