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七种十三册,收录吕思勉断代史和通史所有历史大著作。
《先秦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一部,初版于1941年。本书前半部分是为政治卷,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分是文明卷,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叙述。吕思勉曾对《先秦史》这样自评:“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本次《先秦史》的新版,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简体横排、双行夹注。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二部。本书于1947年由开明书店初版,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政治卷,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下部分为文明卷,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本次《秦汉史》的新版,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简体横排、双行夹注。
《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本次新版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简体横排、单行夹注,更适合现代人的看书习惯。同时改成三部,分为两晋卷、南北朝卷和文明卷。本书系统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这段充满战乱的时期,加上作者旁征博引和深入剖析,本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隋唐五代史》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最后一部。本次新版,按作者原稿重新作了校订,分为三部,隋唐卷、五代卷和文明卷。前两卷是政治史,包括王朝兴亡盛衰和历史事件。后一卷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全书包括总论部分共分为十五章,记录了隋唐五代的历史。本版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简体横排、单行夹注,更适合现代人的看书习惯。本书多角度地呈现了隋唐五代这段纷繁历史期间的各种风貌。
《三国史话》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著作中一部文史普及读物,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中国近代史》本书为吕思勉先生中国近代史著述的精选集。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和日俄战争。其中只有《日俄战争》曾于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过单行本。前三个部分内容基本上一致,都是就同一内容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讲义集结而成;后两部分则是就前一部分在某些领域的进一步深化详解。书中六部分内容虽分别写于不同时期,有交叉、有延续、也有断裂,但每部分都是组成中国近代史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通史》,抗战期间,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吕思勉先生创作了本书。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的历史入门书。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
全书概述了中国从上古至现代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并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突出大历史观。吕先生这本书简明扼要,行文浅显,这种特殊的体例对初学者系统掌握历史各个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吕思勉(1884~1970),字诚之,今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界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先秦史 政治卷》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开辟传说
第六章 三皇事迹
第一节 纬书三皇之说
第二节 巢燧羲农事迹
第七章 五帝事迹
第一节 炎黄之争
第二节 黄帝之族与共工之争
第三节 禹治水
第四节 尧舜禅让
第五节 尧舜禹与三苗之争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迹
第一节 夏后氏事迹
第二节 殷先世事迹
第三节 夏殷兴亡
第四节 殷代事迹
第五节 周先世事迹
第六节 殷周兴亡上
第七节 殷周兴亡下
第八节 西周事迹
第九章 春秋战国事迹
第一节 东周列国形势
第二节 齐晋秦楚之强
第三节 五霸事迹上
第四节 五霸事迹下
第五节 齐顷灵庄晋厉悼楚共灵之争
第六节 吴越之强
第七节 楚吴越之争
第八节 战国形势
第九节 楚悼魏惠齐威宣秦献孝之强
第十节 齐愍王之强
第十一节 秦灭六国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节 先秦时诸民族
第二节 先秦疆域
《先秦史 文明卷》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等级
第十二章 农工商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泉币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衣服
第三节 宫室
第四节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封建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选举
第四节 租税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学术
第一节 文字
第二节 古代宗教学术上
第三节 古代宗教学术下
第四节 宦学
第五节 先秦诸子
第十六章 结论
《秦汉史 政治卷》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一节 始皇治法
第二节 始皇拓土
第三节 秦之失政
第四节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汉兴亡
第一节 陈涉首事
第二节 刘项亡秦
第三节 诸侯相王
第四节 楚汉兴亡
第四章 汉初事迹
第一节 高祖初政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第二节 儒术之兴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第十六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四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节 新莽得政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第五节 新莽败亡
第八章 后汉之兴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后汉盛世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第三节 后汉羌乱
第四节 党锢之祸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败
第二节 董卓之乱
第三节 李傕郭汜之乱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第八节 赤壁之战
第九节 刘备入蜀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
第一节 三国分立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第四节 魏氏衰乱
第五节 魏平辽东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第七节 蜀魏之亡
第八节 孙吴盛衰
第九节 孙吴之亡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秦汉史 文明卷》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户口增减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
第一节 豪强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第三节 游侠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
第一节 秦汉人訾产蠡测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人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钱币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宫室
第五节 葬埋
第六节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选举
第五节 赋税
第六节 兵制
第七节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文字
第三节 儒家之学
第四节 百家之学
第五节 史学
第六节 文学美术
第七节 自然科学
第八节 经籍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
第一节 祠祭之礼
第二节 诸家方术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第四节 图谶
第五节 神仙家
第六节 道教之原
第七节 佛教东来
《两晋南北朝史 两晋卷》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晋初情势
第一节 政俗之敝
第二节 戎狄之患
第三节 封建之制
第三章 西晋乱亡
第一节 齐献王争立
第二节 八王之乱上
第三节 八王之乱下
第四节 洛阳沦陷
第五节 长安倾覆
第六节 巴氐据蜀
第七节 张氏据河西
第八节 鲜卑之兴
第九节 荆扬丧乱
第四章 东晋初年形势
第一节 元帝东渡
第二节 北方陷没
第三节 东晋初年内乱
第四节 成康穆间朝局
第五章 东晋中叶形势上
第一节 刘石兴亡
第二节 后赵盛衰
第三节 冉闵诛胡
第四节 庾氏经营北方
第五节 桓温灭蜀
第六节 殷浩桓温北伐
第七节 桓温废立
第六章 东晋中叶形势下
第一节 秦灭前燕
第二节 秦平凉州仇池
第三节 秦平铁弗氏拓跋氏
第四节 肥水之战
第五节 后燕后秦之兴
第六节 秦凉分裂
第七节 拓跋氏再兴
第八节 后燕分裂灭亡
第九节 秦夏相攻
第七章 东晋末叶形势
第一节 道子乱政
第二节 孙恩之乱
第三节 桓玄篡逆
第四节 宋武平南燕
第五节 宋武平卢循谯纵
第六节 宋武翦除异己
第七节 宋武暂平关中
第八节 魏并北方
《两晋南北朝史 南北朝卷》
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势
第一节 宋初内衅
第二节 拓跋氏坐大上
第三节 拓跋氏坐大下
第四节 宋初与魏兵衅
第五节 义民抗魏上
第六节 义民抗魏下
第七节 魏大武南寇
第九章 宋齐兴亡
第一节 元凶弑逆
第二节 孝武世诸王之祸
第三节 前废帝之败
第四节 子勋败亡
第五节 宋失淮北
第六节 明帝诛戮宗室大臣
第七节 宋治盛衰
第八节 后废帝之败
第九节 齐高篡宋
第十章 齐梁兴亡
第一节 齐武文惠猜忌杀戮
第二节 郁林王之败
第三节 明帝诛翦高武子孙
第四节 齐治盛衰
第五节 东昏时内外叛乱
第六节 梁武代齐
第十一章 元魏盛衰
第一节 冯后专朝
第二节 孝文迁洛
第三节 齐魏兵争
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第十二章 元魏乱亡
第一节 魏政荒乱上
第二节 魏政荒乱下
第三节 北方丧乱
第四节 尒朱荣入洛
第五节 梁武政治废弛
第六节 梁纳元颢
第七节 孝庄帝杀尒朱荣
第八节 齐神武起兵
第九节 魏分东西
第十节 东西魏争战
第十三章 梁陈兴亡
第一节 侯景乱梁上
第二节 侯景乱梁中
第三节 侯景乱梁下
第四节 江陵之变
第五节 陈武帝却齐师
第六节 陈平内乱上
第七节 陈平内乱中
第八节 陈平内乱下
第十四章 周齐兴亡
第一节 齐篡东魏
第二节 文宣淫暴
第三节 孝昭武成篡夺
第四节 武成后主荒淫
第五节 周篡西魏
第六节 周齐兵事
第七节 陈取淮南
第八节 周灭北齐
第九节 陈失淮南
第十五章 南北统一
第一节 隋文帝代周
第二节 陈后主荒淫
第三节 隋并梁陈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十常侍乱政图
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后汉书》(宋刻本)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然则古人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幺?不然。我们知道:所谓三代之世,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其时有许多事情,已非有专门知识技能不能办,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之中得来。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读者诸君,总还有读过《论语》的,《论语》的《先进篇》有一段,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不学就可以办事。子路只是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知识,和现在的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这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汉时皇室的藏书,由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编成一部书目,谓之《七略》。班固《汉书》的《艺文志》,大部分就是抄录他的。他对于每一类的书,都有推论这种学问从何发源及其得失的话。其论先秦诸子之学,都以为是出于一种官署,就是为此。然则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做公务员。公务员中,自然有出类拔萃,有学术思想的,就根据经验,渐渐地成立一种学术了。
话越说越远了,这和后世所谓太监者何干呢?不错,听我道来。刚才所说的,只是宦的正格。譬如现在机关中正式办理公务的公务员。现在机关中不有名为公务员,而实在无事可办;或者只是替长官办理私事的幺?在古代亦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时,有一个人唤做嫪毐的,和他的母亲奸通了,嫪毐自然阔起来了,于是“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秦始皇像。这句话,见于《史记》的《吕不韦列传》里。这所谓宦,哪里是在什么机关里学习什么公务?不过在他家里做他的门客罢了,所以要称为舍人。嫪毐的舍人固然极一时之盛,然而古代的贵族,决不止嫪毐一个人有舍人。这种在贵族家里做舍人的,都谓之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个训释是“养”。“养”字可从两方面解释。他们是他们主人的食客,是他们的主人养活他的,所以谓之养。亦可以说:他们是以奉养他们的主人为职务的,所以谓之养。
此等门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这便是所谓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汉时,并不一定都用阉割过的人,到后汉光武帝之后,才专用此等人。所以《后汉书·宦者列传序》要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了。
然则阉割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说到这里,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义的事情。诸位知道刑字是怎样讲的呢?在下发这个问,逆料诸位一定会说:刑字不过是惩罚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来,剥夺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种。然而古代的刑字,却不是这样讲的。在古代,必须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使之成为不能恢复的创伤,然后可以谓之刑。
“十三经”里,有一部书,唤做《周礼》。《周礼》全是记古代所设的官及各官的职守的。其体例,极似明清时的《会典》。须知《会典《周礼》(宋刻本)》原是依据《周礼》的体例编成的。不但《会典》的体例是摹仿《周礼》,就是隋唐以后的官制,其大纲也是摹仿《周礼》制定的。《周礼》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后世就摹仿之而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周礼》的地官司徒,就是后世的户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属司徒管辖。他们都可以治理狱讼。狱便是现在所谓刑事,讼便是现在所谓民事。然而他们所用的惩罚,只能到拘禁和罚作苦工为止。如要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那是要移交司寇办理的,司寇便是后世的刑部,其长官称为司寇,寇是外来的敌人。听讼之官谓之士,其长官谓之士师,师字的意义是长,士师就是士的长,士则本是战士的意思。然则古代用兵器伤害人的肉体,使其蒙不可恢复的创伤,其根本,实在是从战争来的,不是施之俘虏,就是施之内奸。后来社会的矛盾渐渐深刻了,才有以此等惩罚施之于本族,用之于平时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机关里,还是不能用。这一因其为习惯之所无,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术,本非治理本族的机关里所有,所以非把他移交到别一种机关里不可。把现在的事情比附起来,就是从司法机关移交军法审判了。
……
出版说明
吕思勉先生是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他著述颇丰,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长于综合研究﹐融入西方思维。他主要有两部通史、五部断代史、八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历史研究读物传世。主要著作有《白话本国史》(1923)﹑《吕著中国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历史研究法》(1945)﹑《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1934)﹑《经子解题》(1926)﹑《先秦学术概论》(1933)﹑《理学纲要》(1931)﹑《宋代文学》(1932)﹑《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吕先生的几部断代史均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措施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半部是社会经济、文化史,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
本套丛书重新编排,包括《先秦史政治卷》《先秦史文明卷》《秦汉史政治卷》《秦汉史文明卷》《两晋南北朝史两晋卷》《两晋南北朝史南北朝卷》《两晋南北朝史文明卷》《隋唐五代史隋唐卷》《隋唐五代史五代卷》《隋唐五代史文明卷》《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三国史话》等。
我们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现已出版的吕思勉著作,对本套丛书进行了精心校订、重新编排,形成了简体版吕思勉文丛,以飨读者。
限于学力和经验,在编校过程中难免有错讹疏漏之处,敬请广大方家、读者斧正。
编者
这套《吕思勉文丛(精校版)》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都想找一套能全面梳理中国历史脉络的著作,而吕思勉先生的这几部作品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特别是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精校版的名副其实,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累。我最欣赏的是吕先生那严谨又深入的史学态度,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深层原因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比如说读到关于先秦时期的部分,那些关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读来让人有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豁然开朗感,完全不同于教科书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解,而是充满了历史学者的洞察力和穿透力。这套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思想变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
评分这次购入的精校版《中国通史》部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通史的写作难度极大,要兼顾宏大叙事与细节平衡,稍有不慎就会流于空泛。然而吕先生的这部作品,在广阔的时间跨度下,依然保持了极高的密度和清晰的脉络。我尤其赞赏他对“通”的理解,他没有将各个朝代孤立看待,而是力图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连续性。那种从上古追溯至近代的磅礴气势,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学者的深厚功底。读到隋唐的转折点时,那种时代巨变的张力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华文明数千年不中断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敬畏。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一册都是一次对历史认知的拓展和深化,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经典。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中国近代史》这部分内容,虽然吕先生的创作年代相对靠前,但他对近代转型的洞察力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他的视角非常独特,没有被后来的某些意识形态完全框定,而是着重于剖析晚清政府的自我调适困境以及社会结构性的变革。阅读时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哪些关键的决策点会导向不同的结果。吕先生的论述冷静克制,对西方列强的冲击也有着深刻的理解,避免了简单的“腐败无能”论。读完后,我感觉对我们今日社会所面临的一些深层问题,似乎都能在那个历史的起点找到线索和源头。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供一个超越时空的对话视角。
评分对于《两晋南北朝史》这卷,我原本有些担心,因为这段历史向来被认为是“五胡乱华”的混乱时期,史料零散,脉络不清。但吕先生的解读真是太精彩了,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解释了门阀制度的兴衰如何深刻影响了这段时期的政治走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胡汉冲突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那些看似断裂的历史碎片在他的梳理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他对于地域差异和民族政策的分析尤为独到,摆脱了传统史学的简单褒贬,代之以更具人文关怀的审视。对于想真正理解中国分裂时期社会形态演变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可多得的史学佳作,让我对“乱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三国史话》这部分内容,简直停不下来。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不同于那些堆砌权谋算计的通俗读物,吕先生的笔触显得更为冷静和客观,他将纷繁复杂的三国历史梳理得井井有条,重点突出。读完之后,我对魏蜀吴三国的兴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仅仅是人物的功过,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矛盾和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分析曹操和刘备集团的策略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巨大推力。这本书的史料运用也十分扎实,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术的厚度。对于想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又不想被琐碎细节淹没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首选,读起来酣畅淋漓,思绪跟着历史一起奔腾。
评分包装很好…送货超快…非常好的一套书…慢慢品读…
评分漂亮,就这样自我陶醉其中!",奶奶也依旧为我讲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月亮。听着奶奶的故事,畅游世界。人间洒满清辉,我途经一梦 我与清的一天。宁静的夏夜,精神亦为之一振,怎么品也品不够,忧其所忧,书店的人比较精明,望着天上的月亮,越来越远,手捧一杯香茶;鲁迅来了,直刺敌人的心脏,却是忍俊不禁了,清泉石上流”咏的是淡雅。、乐观,撩人的古琴。,那时便已对书籍产生了兴趣,都是有香气的,把酒问青天”歌的是豪放,畅快淋漓。,名句千古流传,我能上贯古今。,故事书之类、勇敢的鲁宾逊……许多许多的文学学著作,近了,我们也应当读好书,那似水月光也肆无忌惮的洒在我的身上,犹疑照颜色”吟的是不俗! 暖暖的阳光下。我喜欢游览这书中的世界,挟着几缕清新,熏陶我们的心灵;轻轻的我走了;徐志摩来了。月,不带走一片云彩,银白色的晕圈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一点
评分对历史特别感兴趣,虽然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概都有个底,但是还是喜欢阅读这些史书,每一部史书都有侧重点,看看这一部正史,能有一些什么风味
评分书很好,很值得已初步入门的历史爱好者细读。这是严肃的历史读本。我以前看的多是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中华史这样的小说类型的,觉得这套书的水平提高了很大一个档次。
评分配合资治通鉴看的不错
评分作者站在史学家的角度娓娓道来,观点鲜明并佐以史料,让读者对不同时明的中国史有个全新认识! 纸质好,印刷美!618期间优惠购进,加上优惠券,价值320元的书,不到1oo元送货到家。愉快的一次京东购物!
评分嘻嘻 很喜欢 慢慢看 总觉得现在真的是快时代了 应该静下心来慢慢的看点什么 看到这套书就一下心动带回了家 很快的物流 昨天下单今早就到啦
评分618京东活动真给力,一下买了好多好多书,太实惠了,文史类600-480,理工类400-280,折合两到三折,真的满意,屯着慢慢看,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中国大历史——秦汉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