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青花瓷》里包含十五首绝妙好词创作心得+方文山手作长安城精美图片。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内容简介
《青花瓷》这样令人惊艳的词作,并不是如神迹般突然降临文山脑海,它也一样经历了先立意,再定题的过程,而一句被构思出的诗句,竟然是“天青色等烟雨”。方文山的新书《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可算是对他近十年中国风歌词创作的总结。书中收入了《东风破》《菊花台》《发如雪》《青花瓷》等十五首流传甚广的中国风词作,分别讲述了他创作这些歌词时的思考脉络与心得体会,使读者得以窥见这些绝妙好词产生的全过程:如何构思选题;如何选词;不同的用字又会引发出何种不同的意境与心情;该怎么用少的文字,传递出大的意义,让浓厚的情感共鸣,穿透每个人的心。方文山还在其间穿插讲述了自己对历史、文化及感情的看法。
“他到底是怎样写出这样的词句?他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个字?”在周杰伦模糊不清的演唱之中,竟然隐藏着这样优美的诗句和意境,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认识文山之路”。
用“常被模仿,未被超过”这句滥熟的话来形容方文山,似乎再准确不过了。2000年至今,华语乐坛的“中国风”热潮在《娘子》《东风破》《千里之外》的领导之下一路升温,到《青花瓷》到达了一个高峰,不单方文山自认这是他满意的一首中国风词作,甚至有媒体评论:“《青花瓷》究竟是谁的胜利?与其说是周杰伦的,不如说是方文山的。是他,令文字的美超过了偶像的魅力和声线。”
由于对古老中国怀有浓厚情怀,方文山甚至自己制作了一座规模宏大、建制精细的长安城建筑模型,这座长安城是方文山心爱的私家珍藏,耗时近一年的时间花了约5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12.5万)才完成。模型中的一草一木一城一瓦都是他亲手切割加工染色黏贴而成的。这份心血连台湾十三行博物馆都万分佩服,并且力邀这件作品借出展览。方文山谈起这座“少数一座微型长安城”眼里尽是得意,他称当初是为写《青花瓷》一书突发奇想,虽然是无心插柳,但是长安城模型曝光后大受好评。模型借新书首次向大陆读者展示,上百幅精美图片穿插在他或情意绵绵、或豪气万千、或俏皮洒脱的文字间,两者共同营造出一种怀旧、优美,又不乏阳刚之气的古典风格。就让我们泡上一杯茶,在氤氲的热气与渐浓的秋意中,在方文山的娓娓讲述里,回忆起这些词作带给我们的初的感动。
作者简介
方文山,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乐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更是各种音乐奖项的常客。方文山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另外,其从职业背景歌词韵脚中所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则无疑是一股辨识度极高、旗帜鲜明的新兴新诗流派!
获奖纪录 台湾地区
曾连续八次入围台湾第十二至十九届金曲奖最佳作词奖,并在第十三届同时入围三首作品,最终并以《威廉古堡》荣获该年度最佳作词人奖。入围作品有:《娘子》《上海一九四三》《爱在西元前》《爷爷泡的茶》《东风破》《止战之殇》《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等。
荣获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89.90.92.94.95.等年度十大单曲作词奖,入围作品有:《印第安老斑鸠》《威廉古堡》《东风破》《牡丹江》《菊花台》等。
2006年Hito流行音乐奖最佳作词人奖:《夜曲》
第42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主题曲入围:《飘移》
第44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主题曲奖:《不能说的秘密》
第19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青花瓷》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何谓中国风歌曲──从编曲、旋律、唱腔与词意去解读
壹、歌词里的中国风
1.《花恋蝶》
由《花恋蝶》漫谈中国风创作
花恋上了生性自由的蝶,却只能守着泥土引颈眺望,直到枯萎……
我就像是在草地上无法移动的花蕊,只能被动苦等自由纷飞的那只我心仪的蝶。一直等到盛开的花慢慢的枯萎,缓缓的凋谢,你却始终头也不回!
2.《小小》
当爱情来临时,每个人的心里都住了一个人
童年总是特别令人回忆与珍惜,因为当时并没有后来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人情世故,那么多的欲望,那时的快乐是直接的,没有那么多的附加条件。一段遥远的岁月,像泛黄的照片一样,一些小怀旧,一些对逝去岁月的小感伤。
3.《东风破》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东风破》是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随着轻柔的小调娓娓道来的是一段带点甜味的忧伤,其浑然天成的旋律与词风,彷佛真有首宋朝传世的曲破词牌叫《东风破》流传至今。
4.《牡丹江》
牡丹江,一个视觉上的美满
我一直偏爱在歌词中经营具画面感的文字,总觉得这样的歌词比较有生命力,因为它有一个扎实的出生,一个可被想象的背景时空。
5.《千年之恋》
其实能穿梭千年的,也就只有文章!
其实能穿梭千年的,也就只有文章,藉由文章我们还原了好几个前世,那瞬间短暂的爱情却被一代代的恋人们寄予殷切的盼望、美好的想象,于是爱情透过文字,透过故事,被人传唱……
6.《菊花台》
菊花已残,两鬓已霜
对于描述古代题材的新诗或歌词,我总信手拈来,下笔成文,自己也说不上来,为何对于一个已经消失的时空如此憧憬与向往。我喜欢赋予一个已经消失的时空,一种关于那个年代的美学想象。
菊花台之白话散文
象征着哀悼怀念的菊花,已经随季节的逝去而残破散落了满地,就好像是我俯拾皆是的悲伤。而你惹人怜爱的微笑模样,也在我记忆里逐渐老去,像黑白照片一样的泛黄。
7.《娘子》
我说店小二,三两银够不够
在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下,是杰伦自己选用了《娘子》这首落差极大的歌词。说它落差极大,是因为其词意跟原有的旋律给予人的想象画面感毫无相关。
8.《敦煌》
敦煌,一个光听名字就具有历史感的地方
敦煌,一个光听名字就具有历史感的地方,古来即为众民族间交战的古战场。这样的一个敦煌,在千年的岁月里苍凉,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悲壮,在时空轮回交错的爱情里感伤……
9.《发如雪》
那一年,我们在长安
那年你转身离开时,香肩上飘扬起如丝绸般的华发,在月光照耀下,宛如雪白的霜雪如瀑布流泻而下,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竟然美化了我们当下那段伤痛欲绝的离别。
10.《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话据传是柴世宗对其御用柴窑的赞语,意思是:最上等的陶瓷色为雨过天青色,同时希望国家的将来也如同这种天青色一样,朗朗晴空没有任何阻碍。
11.《茶汤》
茶汤,回荡在大年夜里的歌声
不管你在哪个大城市工作或求学,不管你还有多少的理想尚未实现,也不管你在职场中遭遇什么挫折与打击,现在都暂且搁着,轻轻放下吧!
12.《胡同里有只猫》
憧憬中的北京胡同
我在当地人陪同下捡拾了一些即将被拆除的胡同门牌。如今那些胡同早已灰飞烟灭,彻底消失在北京的历史时空中,而见证过那个时期的一个具体而微的象征──胡同门牌却被我保存下来。
13.《上海一九四三》
一九四三,一个充满魅力的年代!
一九四三年,是一个时局混乱、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但这篇歌词中却没有任何的硝烟味与流离失所的场景描述,有的只是一段段关于回忆的倒述画面,甚至还有点小温馨。
14.《爷爷泡的茶》
由茶道漫谈日本文化
日本这种不受外国侵略与粗暴干预的稳定文化发展,长期以来形成宁静的、素雅的、接近“禅”的一种美学价值观。一个民族对美学的认知是会直接反应在其设计层面上的。
15. 《周大侠》
一边写中国风,一边搞笑中
我有时会创作出感情丰沛内敛的情歌,有时则写一些轻松随性的快歌。这就好像我来台北发展这几年的际遇,有时深夜里独自一个人在办公室安静的创作,有时又跟一群朋友出去狠狠地热闹一番。
贰、素颜韵脚诗里的中国风
1. 灯下
2. 泼墨山水
3. 心事
4. 脑前叶的某些记忆层
5. 英雄冢
6. 行云流水般的断魂
7. 佛经里的茶渍
【附录】
中国风歌词获奖与入围纪录
中国风歌词创作年表
精彩书摘
壹、歌词里的中国风
《花恋蝶》
《花恋蝶》……花恋上了生性自由的蝶,却只能守着泥土引颈眺望,直到枯萎……“泼墨中的山水,你画了谁,我摊开滚动条上,人物描写。我从未拥有过你,一整夜,他却有你手绘的体贴。落款中署名悔,你伤过谁,不忍看宣纸内,晕开的泪。你细腻触摸有他,的一切,我在你的周围,你没感觉。”以下这段是《花恋蝶》副歌改编的散文:
你亲手绘制了一幅泼墨山水,并且在滚动条里仔细描绘那个曾让你魂萦梦系的谁。而我一直都在你的周围,日夜细心地照顾相陪,但你却完全都没有任何感觉,并且随时都准备离开去找你心目中的那个谁。我就像是在草地上无法移动的花蕊,只能被动苦等自由纷飞的那只我心仪的蝶。一直等到盛开的花慢慢地枯萎,缓缓地凋谢,你却始终头也不回!爱情中最大的悲伤,莫过于你悲伤的对象,正在为他人悲伤;你在意的人只在意别人;你喜欢的他,有另一个喜欢的他。然后有一天,那个人在你面前伤痛欲绝地哭诉某个让他伤痛欲绝的人,接着你给了他一整夜的安慰,他却从未给过你一滴感激的泪;他所有的伤悲,都给了那个永远不会为他伤悲的谁。
前言/序言
《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 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揭开瓷器之魂的深邃密码。 当一抹幽蓝在洁白如雪的胎骨上晕染开来,当器物的弧度在光影中流转,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工艺,更是数千年东方文明积淀的灵魂。本书并非一本浅显的鉴赏指南,也非仅仅对青花瓷器形制、年代的枯燥罗列。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挖掘,一场静谧却又波澜壮阔的文化对话,旨在破解隐藏在青花瓷那迷人釉色之下,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承载着厚重历史信息的“文字秘密”。 我们都知道,青花瓷,这个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以其温润如玉的质感、清雅脱俗的风格,在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宋代的萌芽,到元代的巅峰,再到明清的辉煌,青花瓷的演变轨迹,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画卷,反映着社会的变迁、技术的革新、审美的流转,乃至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然而,青花瓷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那抹蓝色中蕴含的、超越视觉的深刻内涵。 本书将带领读者,超越对瓷器本身的直观欣赏,走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精微的文化场域。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青花瓷器上,或许是器底暗款的年号、或许是肩部或颈部的吉祥语,又或许是画面之中隐藏的寓意符号,甚至是绘师笔触中流露出的时代气息。这些“文字”,虽然形态各异,却都如同古老的回响,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一、 墨分五彩:釉色背后的编码与叙事 青花瓷的“蓝”,并非单一的色彩,而是钴料在不同烧制条件下呈现出的丰富层次。从早期进口的苏麻离青,到国产的平等青、回青,再到后期使用更趋成熟的落青,每一种钴料的选择与运用,都与当时的贸易往来、技术水平、甚至是统治者的偏好息息相关。而这些色彩的深浅、晕染的痕迹,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编码”,记录着窑口的信息、工匠的技艺,甚至是时代的烙印。 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青花纹饰中那些“意象化”的文字。龙、凤、祥云、海水、缠枝莲,这些图案的演变,不仅仅是审美风格的变迁,更是承载着礼制、宗教、哲学思想的符号体系。它们是视觉化的文字,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皇权的神化、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出青花瓷器作为一种载体,所承载的宏大叙事。 二、 笔走龙蛇:款识、铭文与时代的印记 青花瓷上最直接的“文字”,莫过于那些或清晰可见、或隐约难辨的款识与铭文。从官窑年款的严谨规范,到民窑款识的自由奔放,这些文字信息,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真伪的至关重要线索。我们将系统梳理历代官窑的年款特征,解读其背后的政治含义和文化背景。例如,明代宣德年款的“宣德年制”与“宣德辛丑”的细微差别,不仅仅是书写习惯的差异,更可能与当时的礼制活动或特定事件有关。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器物上题写的诗句、祈福语、甚至是简短的故事片段。这些“铭文”,如同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制作者、拥有者,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一首寥寥数字的古诗,或许能唤醒一段被遗忘的尘事;一句朴实的祈福,则能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期盼。本书将尝试对这些铭文进行解读,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理解其背后的人物、情感与时代精神。 三、 匠心独运:技法中的“隐语”与创新 青花瓷的制作,是一门集艺术、科学与哲学于一体的复杂工艺。从钴料的选择、研磨,到釉水的配制、施釉,再到高温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经验。而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往往也伴随着一些“隐语”式的知识体系。例如,不同窑口对釉料配方的微调,对烧制温度的精准控制,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可能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秘诀。 本书将探讨,在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不易被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技法文字”。例如,某些绘饰技法,如“点染”、“勾勒填色”、“写意”,它们不仅是装饰的手段,更是匠人对线条、色彩、空间关系的理解与表达。这些技法本身,就如同一种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工匠的功力、审美取向,以及对器物整体意境的追求。我们还将审视,在工艺的革新中,例如元代对青花钴料的改良,明代对釉面的精进,这些技术突破,是如何改变了青花瓷的“表情”,从而影响了其“文字”的载体与表达。 四、 跨越时空: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书写” 青花瓷的出现,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鲜活见证。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陆上丝绸之路,青花瓷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远播四方,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陶瓷文化。本书将追溯青花瓷的国际贸易轨迹,分析其在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与演变。 在这一过程中,青花瓷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书写者”。例如,在伊斯兰世界,青花瓷的蓝色和纹饰风格,就与当地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有趣的互动,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风格青花”。而在欧洲,青花瓷一度被视为来自东方的神秘珍宝,引发了西方对瓷器制作技术的狂热模仿,最终催生了欧洲的硬质瓷。我们将探讨,在这些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青花瓷如何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解读、被理解,甚至被重新“书写”。 五、 走进“字里行间”:一次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邀请读者共同参与的文化探险。我们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精美的器物图片,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引导读者“阅读”青花瓷。每一次对一件器物的审视,都将是一次对历史的“文本”的解读;每一次对细节的发现,都将是一次对文化“密码”的破译。 我们相信,当您再次面对一件青花瓷时,您将不再仅仅看到那抹蓝,而是能够“听”到它在低语,能够“读”懂它隐藏的古老信息。它不再只是一个静止的艺术品,而是一个鲜活的、能够与您进行跨越时空对话的文化符号。 《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是一本关于传承、关于发现、关于理解的书。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别样的青花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件瓷器都是一部未曾讲完的故事,每一抹蓝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深情。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去感受青花瓷那穿越千年,依然璀璨夺目的“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