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是李奇微关于朝鲜战争(中国方面称“抗美援朝”)的回忆录。与许多西方作者不同的是:作为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的战地总司令,李奇微身临其境,亲历了这场战争的残酷,这一点是其他类似著作作者不曾有过,也不可能拥有过的经历;另外在其回忆录中,李奇微并未过多谈及中国方面的情况,而是在书中对美国当时的亚太政策的失误,特别是对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与介绍,这也是其他写过“朝鲜战争”这个题材的西方作者所从未有过的,同时亦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李奇微,美国前陆军四星级上将,是二战后美国军界的一位传奇并富有争议的人物,也是朝鲜战争的指挥者之一。
前言
第一章 黎明静寂之地
——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第二章 挑战与应战
——史密斯特遣队的英勇抵抗
第三章 联合国军在进攻
——仁川登陆和突出重围
第四章 鸭绿江畔大祸临头
——中国人参战陆战第1师且战且退
第五章 命令改变
——我接手第8集团军——重鼓斗志——转入进攻
第六章 总统与将军
——麦克阿瑟被免职——前因后果——中国人被赶了回去
第七章 停战谈判和相持
——在山岭上苦战——敌人的本性
第八章 最后几个月
——战俘骚乱——克拉克接替了我的职务——签署停战协定
第九章 问题与答案
——麦克阿瑟辩论的意义——军事与政治影响
总结教训
——已汲取的和未汲取的——这些教训对于我们寻求和平的意义
附录
朝鲜半岛的冲突标志着“美国堡垒”时代在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再也无法仅仅通过避免外交摩擦来谋求和平了。在朝鲜战争爆发的那一刻,我们发现自己破天荒头一次,连一周的预警时间都没有就陷入了一场远在世界的另一端、我们的人民既无法理解也感知不到的战争中。
以往的每一次战争,包括造就美国的那场战争,我们都是做好充足准备,鼓足勇气,运筹帷幄以决胜千里。即便是1776年,虽然当时许多爱国志士是仓促离家直接奔赴战场,但因为“一连串滥用权力、强取豪夺的暴行”早已令我们的公民们义愤填膺,大家早就已经做好了拿起武器的准备。而在其他冲突中,我们拥有天然的海洋屏障,远离战场,因而有足够的时间将工业纳入战争轨道,训练军队,生产武器弹
药以及商讨兵力部署。
朝鲜战争则完全不同。
1950年6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朝鲜半岛就燃起了战火。
当时的美国正是一派繁荣景象,社会处于劳资和平显现的新时期,税收正逐步减少,战时的各种限制正在解除,宁静祥和的未来已经展现在眼前。朝鲜和韩国的突然交火使我们从和平状态中猛然惊
醒,意识到一场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而且,朝鲜战争可能是最后一场只使用常规武器而不用担心热核灾难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剧变。
在整个冲突过程中,我们遭遇到了一些重大问题并做出了决断,而我们的多数民众似乎对其中的某些问题理解得并不透彻。我们是应该与其他自由国家一起投入战争,还是该单独行动,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最终决定将国家安全置于集体行动的基础之上。当必须在文职政府和军方之间进行抉择时,我们再次突出了宪法赋予文职政府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骤然面对是要抵抗侵略还是任由韩国被敌人占领的问题,我们选择了道义,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而且有史以来我们还头一次了解了“有限”战争的概念。
尽管如此,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被许多难题所困扰:没有预警就爆发了如此大的冲突,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是我们的决策者中有人太无能,还是我们的情报机关不得力?蒋介石和李承晚,他们一个企图入侵中国大陆,另一个企图以武力重新统一朝鲜半岛,我们是不是成了这两个人阴谋的牺牲品?为什么战争的爆发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还有,仅仅靠一个无所畏惧的总统——这个唯一拥有决策权的人的当机立断,才得以在自由世界面前挽回我们正义的形象,我们怎么会落
到如此境地?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在于我们对全面战争先入为主的心理。朝鲜战争之前,我们所有的军事计划都是在设想打一场全世界范围的战争,在这样的战争中,对一个距离遥远而又无法设防的半岛采取防御是徒劳无功的。但是朝鲜战争告诉我们,此后的战争都必定有所限制。问题已经不再是打不打有限战争,而是如何避免打任何其他形式的战争。现在许多国家都拥有了热核武器,或者拥有制造技术,那就不再可能会爆发全面战争了,因为那意味着同归于尽。朝鲜战争之后,我们除了和朋友打交道,也努力和潜在的敌人打交道,不得不承认,这是受到了对有限战争认识的影响。
发现我们在思想上的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就预见到了会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靠武力再也无法解决我们此前在越南、老挝和刚果曾经遇到的那类问题了,我们必须要制定出让所有相关的人都能接受的、与之相辅相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并通过强势的领导力加以贯彻实施。还有一点变得非常明确,就是我们的政策再也不能只由白宫、国务院或国防部中的任何一家单独制定,军政双方各司其职,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决定美国与其他主权国家交往的方针。我们也意识到军政双方的领导者平时必须紧密协作才会产生最佳的结果,其中政府领导者负责提出所要达成的目标,而军方则要对使用军事手段能够获得多大成果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运用军事手段。
当然只有军政双方真正做到认真征求并考虑彼此的观点,才能使这种协作成为可能。根据我国宪法,文职政府拥有最高权力,所以如果政府高官不假思索地否决国家高级军事顾问的权威性建议,就无法做出明智的决断;如果根本不征求、听取和考虑资深军事顾问们的忠告,那就会大祸临头。
不过朝鲜战争带给我们国家这些改变的意义,许多公民似乎根本无暇顾及,他们一心一意地为了家庭安康和子女教育而奋斗,至今依然沉浸在那些轻率提出的诸如“全面战争”、“无条件投降”和“大获全胜”等等过时的口号中,而那些往往是为党派政治目的服务的东西,使得一提起外交政策,全国上下就众说纷纭,辩论激烈,思维混乱,情绪低落。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尽管可能对于朝鲜战争之后我们所陷入的众多变革的深度和力度并不完全了解,但还是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全新的思维和计划方式,这令我深感幸运。而那些介于从不思考和思维比较敏锐的人们之间的人,则因为两种思潮截然相反且言辞激烈而颇感困惑,到底该支持哪一方的观点是令他们感觉越来越难以决定的事。我无意在本书中为任何一种观点争辩,我更希望通过本书尽我所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朝鲜战争——这场标志着我国历史重大转折但又存在太多误解的军事冲突。
我无意自诩本书是对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海空作战行动的权威评述。关于朝鲜战争中的作战行动,各个军种都已经在自己编写的书中做了详尽的阐述,本书范围内所提及的全都是联合国军司令部指挥的地面部队的战术行动,所用术语也是他们采用的。至于地面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事实来评判:在整个战争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人数占美军战斗伤亡总人数的97%。正是地面部队的战果,最终决定了联合国军所有努力的成败,进而决定了美国和联合国军的政策方向。当然在这里我也要强调,我们勇敢的空军飞行员和海军士兵为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使他们赢得了参加地面作战的步兵和海军陆战队最由衷的敬意。必须承认,如果我们的地面部队被迫在没有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作战,那么共产主义浪潮在最初的60到90天之内就会席卷对马海峡。还有,在1950年11月底和12月初的战争紧要关头,如果不是英勇的海空军竭尽所能支援地面部队,那我们的损失一定会更大,甚至我们的行动会彻底失败。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把着眼点放在了那些在阵地前沿度过了那么多日日夜夜的步兵身上,毕竟在这场战争中,死亡主要是和他们打交道的,这一点他们的伤亡名单就可以作证。
关于《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本书,我一直对它充满了好奇。我虽然不是军事专家,但对战争史,尤其是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朝鲜战争,在我看来,是一场充满着悲剧色彩,但也深刻影响了东西方格局的冲突。而李奇微将军,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稳固战线”、“扭转乾坤”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他的回忆录时,我非常渴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战场的真实景象,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战略图。我期待他能够讲述士兵们的勇气与牺牲,指挥官们的智慧与担当,以及在战争的残酷面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尤其是在“北纬三十八度线”这个充满争议和冲突的地理节点,我期待他能够分享他如何在那片土地上,面对重重困难,做出那些关键的决策。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动荡。
评分收到《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本书,感觉像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我向来对军事历史,特别是二战后的一些重要战役,怀有浓厚的兴趣。朝鲜战争,作为冷战时期的一场代理人战争,其复杂性和对后世的影响,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而李奇微将军,作为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视角和叙述,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但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肃而又充满挑战的气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战术部署的细致描述,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客观分析,以及对战场上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能分享一些在高级指挥官层面的政治考量,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平衡军事行动与外交诉求。我想知道,在“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条狭窄而又充满血腥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塑造了最终的结局。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探求欲望。
评分这本《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紧张与凝重。我一直对朝鲜战争的历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关于战役的细节和决策过程,总觉得教科书上的文字太过冰冷,缺乏人情味和生动的现场感。因此,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从书脊和封面上那股庄重而又略显疲惫的色彩,我就能想象到作者,李奇微将军,当年身处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肩负着怎样的重任,又承受着怎样的压力。我期待他能够用他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窥探到战争机器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回忆录,更能触及人性的深度,探讨在极端冲突中,个体如何保持理性,又如何在道德的边缘挣扎。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场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收到《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本书,我感到非常激动。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亲历者的叙述之中,而李奇微将军作为朝鲜战争中的一位重要指挥官,他的回忆录无疑是了解那段历史的宝贵财富。我还没开始阅读,但仅仅是看到书名,就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遐想。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李奇微将军是如何看待他所处的那个特殊时期,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判断,以及他对朝鲜战争的战略构想。我尤其想知道,在“北纬三十八度线”这片充满争议的土地上,他是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又是如何做出那些影响战局的艰难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的描述,更能触及到战争背后的人性、道德以及政治的复杂性。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入理解那段历史的绝佳机会,我渴望从他的文字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体会那些被历史铭记的人物所经历的一切。
评分我最近收到了一本新书,书名是《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巧在读一本关于20世纪国际关系史的论文集,其中有几篇就提到了朝鲜战争及其后的地缘政治格局。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离不开关键人物的决策和行动,而将军的回忆录,无疑是最能展现这些细节的窗口。尤其是在“北纬三十八度线”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地点,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意识形态对峙、国家命运交织的象征。我迫切想知道,李奇微将军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起源,他对当时美国的战略意图有什么看法,以及在那样一个充满变数的战场上,他是如何指挥若定的。我希望他能剖析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分享他在制定战略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在面对压力时,他内心的挣扎与决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补充,更是一次与一位历史亲历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我想从他的文字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
评分此书篇幅不多,却夹带了135张中国新华社提供的照片,并不符合原作者的本意.
评分给小宝买的…装订精美
评分有时对手的看法会更能开阔视野与思路
评分非常好,很实用,物流很给力!
评分依然是非常快的到货了。
评分值得推荐。
评分好书,入的门中则欣欣有得
评分满意
评分很好的书,慢慢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