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作品:中国文学史话

胡兰成作品:中国文学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兰成 著
图书标签:
  • 胡兰成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思想
  • 传记
  • 文学评论
  • 近现代文学
  • 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6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76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胡兰成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收藏价值:1.胡兰成巅峰之作,绝版20多年的经典之作,纵论文学、科学、哲学、佛学,究天人之际,穷东西之辩,代表作最完整简体版,大陆首次出版。2.专业人士校订,胡家后人充分认可。
  阅读价值:胡兰成的文字别具特色,现代文学别开蹊径,民国风情流泻笔端,他的气象与格局当代无人能比。著名诗人柏桦称胡兰成是“文学水平的试金石、人品人格的照妖镜”,周作人大弟子俞平伯谓之“清新素朴”,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文笔轻灵圆润,用字遣词别具韵味”,安妮宝贝说“胡兰成的文字让我惊艳”,贾平凹认为胡兰成的文字“慧美双修”。
  学术价值:他对文化的阐述,对文明的见解,对东西文化的辩论,及他文学、佛学、哲学上的观点都非常深刻独到,深得梁漱溟器赏,备受唐君毅、牟宗山的推崇,乃至当代许多大学教授、博士对他引起新的关注和评价。
  

内容简介

  胡兰成于1974年受聘到中国文化学院讲学,1976年返回日本侨居。彼时,仙枝、朱天文、朱天心等一群年轻人正通过胡兰成的书信指导,在文坛领袖朱西宁的直接引导下,办起了文学刊物《三三集刊》,开始追求文学理想。为了鼓励青年写作者,胡兰成亲自撰文指导,遂有此书《胡兰成作品:中国文学史话》,实际上是胡兰成给仙枝、朱天文等年轻弟子的文学教材。

作者简介

  胡兰成(1906—1981 ),出生于浙江嵊县胡村,卒于日本东京。青年时代曾于燕京大学旁听课程,后在浙江、广西等地任教。抗战时任《中华日报》总主笔等职,期间与张爱玲结婚。1974年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其文学才能影响深远,日本和中国的部分作家颇受其影响。
  晚年与唐君毅、钱穆、牟宗三、徐复观、冈洁、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人过从甚密。著有中文著作《山河岁月》《今生今世》《革命要诗与学问》《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日文著作《自然学》《建国新书》《心经随喜》《天人之际》等。

目录

序/小北

上卷
礼乐文章
天道人世
对大自然的感激
忠君
好玩与喜反
中国文学的作者
文学与时代的气运
尧典与虞书
文体
魁星在天
论文的时代
新情操的时代
士弱民犹强
今日何日兮
文学的使命
论建立中国的现代文学

下卷
周作人与路易斯
路易斯
周作人与鲁迅
论张爱玲
张爱玲与左派
随笔六则
闲记
评鹿桥的《人子》
来写朱天文
读张爱玲的《相见欢》
关山月
女人论

精彩书摘

  礼乐文章
  一
  中国文学是人世的,西洋文学是社会的。人世是社会的升华,社会惟是“有”,要知“无”知“有”才是人世。知“无”知“有”的才是文明。大自然是“有”“无”相生,西洋的社会惟是物质的“有”,不能对应它,中国文明的人世则可对应它。文明是能对应大自然而创造。
  大自然有五基本法则,其第一法则是:大自然有意志与息,而意志亦即是息。人世亦是有意志与息。有意志是有向上的自觉,凡物之生都是善的。有息则是有灵气。西洋社会不能对应,而说世界末日,则是志气先已短了。也不知万物皆有生。也不知有息,所以西洋的东西缺少幅。
  第二是阴阳法则。人世的是礼乐风景。礼尚异而乐尚同,即是阴阳的变化,异是个性,同则统一。但是西洋社会不能对应阴阳法则,故不知同异之理,现在的东西即是多样而重复,雷同而不统一,成不得风景。
  第三是有限时空与无限时空统一法则。中国文明就是能以有理数表现无理数,凭栏处可以是无限江山,草草离伤,可以贻千年之思,永生乃在于人生。西洋社会可是只有有限的时空,而现在更是在要把有限时空也都破坏尽了。
  第四是因果性与非因果性统一法则。人世的是报应不爽而亦每有天幸,所以喜气。西洋社会则一个个死于合理主义,讲目的论而不知有明日。挑战只是向着可知的,不是向着未知的。
  第五是循环法则。人世是天道好还。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文明是当初发明了轮,至今用之不尽,但西洋人自己的作为则都是直线的,他们用数学也求证不得一个圆。现在的环境污染就是因为不能物质还元。
  张爱玲有说“出去到日月山川里”,最是句好话。中国的第一首诗歌虞舜的: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后来如李白苏轼的诗文里的都是这样的人世。
  二
  有限的社会而涵无限的风景,这是人世。
  文明是悟得了“无”与“有”,这也才知神,而如希腊人的惟知世界是有,那宙斯神就是个大俗物。无与有的话,在今世纪的物理学上可得新的见证。原子的核假如一粒豆大,则其电子轨道有数十公尺大,其间当然是无,连所谓宇宙尘亦没有的。然而有着息,但因息不是物质,所以不能说是有。无即是息。人世的风景即是生在息里。
  古希腊人发见了无理数非以数学的方法可对应,所以他们说绝对精密是没有的。如今日本东大的生物化学教授野田春彦义说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十亿年的岁月中,其进化所选择条件的回数是十之四十次方,即百亿倍的百亿倍,又百亿倍,又百亿倍,所以他断其他星球上不可能有生物,因为不能再有这样的凑巧。但是中国文明的造形因悟得了无与有之际,可以做到绝对精密。所以人世皆真。记得看过旧小说上有这样的写法:
  那秀才自於潜到临安去,一路上的景致,山是真山,水是真水,他,看之不足,观之有余。
  我就喜爱的这真山真水说得好。
  还有十之四十次方的话是,便如当初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轮与数学与音乐,若要说是选择条件得来的,那就回数还不止十之四十次方。但那是因为悟得了,遂而妙手偶得之,并非经过选择条件斗辏了得出来的。是所谓结论在先,方法在后。中国的日常器物,皆有与发明轮与数学与音乐的那种创意的新鲜,不像西洋的只是依照轮与数学与音乐的方法来加以结构而已。
  中国的器物如殷铜器、汉陶器、宋瓷器,非他国可及,是因中国人制器用的方圆与直线曲线,皆有着个无限,所以一盆一碗皆是个意思的存在。数学上有这样的圆与方,与直线曲线,但是不得以数学的方法去求得,而在中国的器物里则皆为自然之姿。
  中国文明的人世是真山真水,器物皆真,人也真。中国人是已离了动物身,人身是如来身。素粒子为究极的自然的意志与息所生,所以充满灵气,是物质亦非物质,是象征亦非象征,是尚在于无与有,空与色之际。
  人身亦可以是像这样的。旧时婚姻单凭媒灼,结果远比现在男女自己拣中的好,因为旧时的姑娘都是花,虽分等级,总也是花,男子也都生于人世的礼教,有相差也不会太差到哪里。如日本的和服,是悟得了一个无字,裁制得虚实之妙,所以谁穿了都可以合适,人与人之间也可有这种亲和。《大学》的一句“在亲民”,人与人的亲情才是保证男女的和合的,现代社会的男女是个霸占的存在,找结婚的对手像定制适合于自己身材的西装,穿穿又不合适了。
  现在是对物但有贪欲,没有了爱惜之心,对人亦岂知爱惜?用的东西都是短命的,对人的情意亦岂能长久。凡有东西,不带一个无字的,原来亦是没有得可思念。不带一个无字的,原来亦是不得长久的。数学的圆与点线不毁,因为是无的圆,无的点线,但用圆规与三角板画成的圆与点线就粗恶,不得永生。而中国文明能以色表现空,以物质表现无与息,所以得永生。
  中国向来是朝廷与民间皆生在人世的风景里,其间也有荣华富贵,与忧患贫苦,但是都像昆曲与平剧里的,富,富得有贵气,穷,穷得有志气,忧患也有喜气与运气。这个气字就是从大自然的息而来。平剧里一个小偷,还比西洋的绅士可爱。旧剧里李三娘落难,多得小叔子照应她,她在戏台上唱:“那有情有义小叔叔”,真是惊心动魄。我多爱这人世,愿意此刻就可以为它死,若说爱国,这就是我的爱国。
  三
  在绍兴城内高等小学读书时,问同学借了几十种林纾译的西洋小说来看,从侦探小说到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有,看完之后只觉心都黯淡、杂隘了,很不喜。在蕙兰一年级时,读英文讲一个小孩爬树到了天上,只见一个蓝灰色的妖魔坐在门边要吃他,那妖怪没有一点风情。蕙兰是教会中学,上课有《天国历程》,我不喜它的没有一点景致。七月放假住在上虞人家,暑夜读厨川白村的《现代文学十讲》,很激情。及回学校,路上在曹娥旅馆读孟浩然集,当下觉得亲切、安舒,心里着实,像仰天睡在草地上。原来西洋的文学里就没有人世的风景,不可以逍遥游,又总是使人不安。
  拜伦与雪莱的诗有名的《哀希腊》、《西风》、《夜莺》,我读了都不觉得好。中国诗如刘禹锡的怀古,有渔樵闲话里的天意人事,拜伦的哪里算得。要讲西风,单是范仲淹的词“塞上秋来风景异”一句,就好过雪莱的不知多少。又那《夜莺》,也怎及《牡丹亭》里的“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贝多芬的《月光曲》与英国王尔德童话里的写月光,也单调冷严。唐诗里的月亮是远比宇宙火箭到达的月亮,于文明更有意义,岂是西洋文学的所可及。
  西洋文学没有人世,其冷淡的严刻的境界是天主教的,有热情亦如唱的男高音女高音,都是肉声,不像平剧的嗓子是以息。西洋的音乐与文学因为不知息,所以没有息之波为调,而以力的旋律,而到头是趋向事务文学。和这比起来,我还是喜欢他们中世纪的,如张爱玲说:
  上帝坐在他的天庭里,
  地上都和平了。
  像我也爱看果戈理的小说,那里写古老俄罗斯农村家过的笨重凝固的日子。但亦是人与神不得在一道。
  西洋的人世,是早在希腊以前已因奴隶社会与征服而失去了,遗留在旧约圣经里的纪念是失乐园。这也已想象不起了人世的风景,那伊甸园其实没有什么好,惟是从此人与神不在一起了的重大事实,可记忆得不错。中国文明的人世是人与神同在,即在这里是永生,是归宿,但西洋的社会则无可归宿,凡是人所为的都不能算数,所以托尔斯泰晚年要离家出走,到神那里去。
  四
  日本文明也有人世。但中国的是清平世界,荡荡乾坤,日本天皇的御宇却是悠远的,有朱色的明丽与紫色的深艳,朱色是日本神道的,而深邃则是佛教极乐世界的。这成了日本文明的境。
  人世原是文明的境,但是不可成定为境,如《红楼梦》里黛玉宝钗等谈《六祖坛经》,说的“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中国文明的人世是现实的,而且有一种求仙思想,如秦始皇汉武帝与李白的,是人世的自己否定,可比年青人并不以自己的青春为得意。是要这样才好。而日本人于天皇的御宇与佛教的极乐世界则想要安住,如佛教的住于涅槃。日本人的情思与美术,便是深溺于此人世之境。日本民族是美术的,中国民族则不是,中国民族比日本民族有美术的发想,但是不耽溺于美术。
  中国文明的人世的现实性,多有政治与产业制度的发想。是多有作为的,无为之为。日本人却只信御宇是无为的。文人如保田与重郎即以为天皇可以不必亲政事,最好是长于宫女之手的幼帝,以诗歌与管弦为王朝之美。作家如海音寺潮五郎等,亦多是以为天皇以不亲政为宜。如保田甚至对明治天皇的维新大业亦不以为好。
  但这使我想起西藏喇嘛教亦有其悠悠的极乐世界,而安住于此,但是无为,所以只要奉幼儿为喇嘛。日本许多尊奉神道与天皇的人,却连天皇亲政这个道理亦不去想想。
  日本文明的人世,亦称天皇的御宇,是神道高天原与佛教极乐世界的混合。日本民族的传说里尚有早先迁来的古老记忆,在原住地的彼土有“常世”,亦称“妣之国”,与中国传说的西王母瑶池相似。我喜欢这说的常世,使人缅想。但中国文明的人世称为礼乐之治,是学问化了的,礼乐是人世自身的言语,是知性的,行动的,而日本的则是情的,所以美术化。日本的人世未能有它自己知性的言语,所以于思想理论不亲切,其历史上每有大的行动亦多是情绪的,少是知性的。
  日本人的于思想理论不亲切,见于头山满犬养毅等对于孙文先生。他们同情孙先生革命,帮助筹军资,运武器,可是对于孙先生如何创建中国自己的政治的与产业的新制度的发想,则不感兴趣。对于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与《建国大纲》,他们连不提及。现在也有日本友人同情我是个志士,也肯热心相助,但是我所提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则,以及政治的与产业的制度新案,他们多是不在心上。像冈洁与汤川秀树讲要做思想运动,到得制度的问题就不去触及。
  日本人除了美术优异,还有是科学技术也在世界上称优异,因为他们做科学技术亦是以情操,有如做手工业品。
  而因此日本的文学不及中国的,虽然日本文学远比中国的更美,日本的人世不及中国的有创造性,日本文学是人世的风景不足,而以艺术的境来代替。日本的人世是成了艺术的境。但是艺术也要不宜境才好。
  五
  一个民族的程度,是看它是怎么的对待自然界。中国人于自然界亲,对之是知;日本人亦于自然界亲,对之是情;西洋人于自然界不亲,对之是欲,讲征服掠夺。
  中国人知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是物质的自然界连同在其背后的,未有物质的究极的自然。对物质的自然界讲情,对大自然却要讲知。而对物质的自然界讲攻打掠夺的西洋人,则终要被大自然所除灭。
  文学的程度,也是看它怎样的对待自然界。这里西洋文学是完全落第。小时喜爱希腊神话,那其实并不好。
  小时喜爱的东西有的不可算数,但那喜爱的自身是好的就是了。我而且其后还佩服了荷马史诗好多年,自叹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这个。在文章里写出对荷马史诗不佩服的只有保田与重郎。我是后来虽佩服而已渐渐失去了喜爱,但要到了现在我才能说明那原因,取消了对它的佩服了。一句话,荷马史诗是怪力乱神。
  特罗伊的战争,有郊野的战地篝火,有城砦市街,有许多人群,奥地赛出征回来路上,有海有岛,有风浪,只觉是像油画的光影浓重,有光也只是篝火的光。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没有张爱玲说的日月山川。
  我每想马其顿的青年亚历山大在军队的前头骑马入雅典,他平埃及,灭波斯,东征印度,是古代西方世界一大英雄事业,然而何以没有一篇伟大的文章来写他。原因就在于没有能把英雄事业与大自然的无限风景结合在一起。美国电影有亚历山大的片子,也是没有日月山川的,成吉思汗也没有一篇伟大的文学。近代是两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只是事件的报告与追记。
  海音寺潮五郎写历史小说,受文化功劳赏,我赠以诗:
  人事历然天道疑,英雄无赖有真姿。
  女子关系天下计,渔樵闲话是史思。
  没有渔樵闲话里的天道人事,是不能写大文学的。
  希腊的东西是数学与物理学好,还有是神殿建筑与神像雕刻好。其神话与文学则不好。后世西洋是连建筑与雕刻都变恶了,因为多了个巫魇与力,而把巫魇与力除去了,又只有功利主义。后世西洋的文学也一直没有好过,像他们的唱歌,都是肉声。
  买了《星座与神话》的图本来看,希腊的那些神话真是把星星都事件化,俗物化了,还不及中国的讲牵牛织女,斗与芭箕,有天上人间的亲切,又如说紫微星是帝星,有文星与客星,太白星是主兵气,与荧惑星化为绯衣小儿在暑夜与众小儿唱童谣,预兆天下将大乱的话,虽然也是与希腊的星座神话一般的不合科学,但是中国的说着了天道消息。中国的是诗,借星座为兴,与科学可以两不相妨,却远比科学更直接说着了大自然。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学史话》: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文明根脉的追溯 这是一部邀您一同走进中国文学璀璨星河的著作,一部并非旨在梳理枯燥年代、列举纷繁名录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今文人灵魂对话的旅程。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史书,更像是一杯温润的茶,邀请您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国文学独特的韵味与生命力。 本书试图以一种更具温度和人情味的方式,触碰那些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星辰。我们不执着于严谨的学术考证,也不追求面面俱到的全景描绘。相反,我们更愿意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篇章、那些足以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以及那些塑造了中国文人心灵与气质的独特基因。 从先秦的磅礴到汉唐的恢弘,感受文明初啼的震撼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一同回到那个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洪荒时代。《诗经》的质朴与真挚,那是先民对生活最原始的呐喊,是爱恨情仇最直接的表达。那些关于农事、祭祀、战争、爱情的歌谣,宛如一面古朴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最纯粹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敬畏。我们会细细品味《蒹葭》中那份朦胧的思慕,感受《伐檀》中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仿佛能听到先民们在篝火旁吟唱的余音。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先秦诸子的思想盛宴。孔子的“仁”与“礼”,老子的“道”与“无为”,庄子的“逍遥”与“齐物”,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法”与“术”……他们不仅是哲人,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会尝试去理解,为何《论语》中的只言片语,至今仍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为何《道德经》的晦涩,却蕴含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为何《庄子》的寓言,总能带领我们摆脱尘世的束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这不仅仅是对思想的解读,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一次探索。 楚辞的出现,则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离骚》中屈原那炽烈而悲壮的爱国情怀,那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世界,那瑰丽的辞藻,无不展现了楚国浪漫主义的独特魅力。我们会跟随屈原的脚步,去感受他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体会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 汉朝,一个帝国崛起的时代,文学也随之呈现出新的气象。汉赋的铺张与华丽,是帝国繁盛的象征。《史记》的雄浑与史诗性,司马迁以笔为剑,写下了中华民族的宏伟画卷。我们会惊叹于赋的辞藻之繁复,但更会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我们也会被《史记》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感受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壮志豪情,理解他为何能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乐府诗的民间色彩,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普通百姓生活的窗户,那些《陌上桑》的俏皮,《孔雀东南飞》的哀怨,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唐朝,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更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诗歌的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在李白豪放飘逸的笔下,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句中,体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我们将探索王维的诗画一体,感受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我们将品味白居易的通俗与讽刺,理解他为何能写出“老妪能解”的诗篇。我们也会关注边塞诗的雄浑,唐传奇的浪漫,以及初唐四杰的清新。这不仅仅是诗歌的盛宴,更是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包容开放精神的集中体现。 宋元的风雅与市井,明清的跌宕与市井 宋朝,一个文人治国的时代,文学呈现出更细腻、更内敛的特质。词的兴盛,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苏轼的豪放与旷达,辛弃疾的悲壮与爱国,李清照的婉约与哀愁,都将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会理解,为何宋词能如此精准地捕捉人生的悲欢离合,为何能成为千古传唱的绝唱。理学思想的影响,也渗透到文学之中,但我们更关注那些在儒家框架下,依然保持着独立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文人。 元朝,民族融合的时代,戏曲的繁荣成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白《乔太守断狱》,马致远的《汉宫秋》,这些元杂剧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间疾苦。我们会感叹于这些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是普通人心声的呐喊,是对不公命运的控诉。 明清时期,小说迎来了巅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波澜壮阔,《水浒传》的侠肝义胆,《西游记》的神奇想象,《红楼梦》的世情百态,都将成为我们深入探讨的对象。我们会尝试去分析这些巨著为何能成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其他的文学体裁,如晚明的公安派、清代的桐城派,以及各种笔记体小说、戏曲作品,展现明清文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跨越时空的思想回响:文学的精神价值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简单介绍,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挖掘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思想与精神价值。我们关注文学是如何反映时代变迁的,又是如何塑造民族精神的。我们会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承担了怎样的社会功能,又如何成为中国人情感寄托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 从《诗经》中对生活的热爱,到诸子百家的智慧启迪;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唐诗的昂扬与悲悯;从宋词的细腻情感,到元曲的直抒胸臆;从明清小说的世俗百态,到近代文学的变革与探索,每一个时期,文学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中国人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们也会思考,文学的力量究竟体现在何处?是它能够触及人最柔软的内心,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是它能够以超然的视角,让我们审视人生的无常与虚无?还是它能够以一种宏大的叙事,让我们理解民族的过去,思考当下的处境,并对未来充满期许? 一本“非线性”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没有设定严格的阅读顺序,您可以从任何您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跟随您的心绪,在不同的文学时代之间跳跃。也许您会被某位诗人的某句诗所吸引,从而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也许您会被某部小说的某个情节所打动,从而去探究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我们鼓励您以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方式来阅读,让文学成为您探索自己内心与理解世界的向导。 《中国文学史话》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您成为这场文学之旅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在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希望您能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闪光点,感受到那些穿越古今的精神共鸣,并最终,让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在您的心中,留下深刻而动人的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刻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我最近翻看的书,虽然我本身对中国文学史并非专家,但胡兰成的笔触却能将那些古老而沉甸甸的名字,以及他们字里行间的情感,一点点拨弄出来,让它们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讲的不是枯燥的年代划分和流派分析,而是将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诗歌、词赋,看作是文人内心最真实的回响。读到苏轼的词,他描绘的不是“大江东去”的壮阔,而是其中蕴含的那份豁达与超脱,那种即便身处逆境,依然能看到生活美好,并与之共舞的智慧。他仿佛能走进这些古人的灵魂深处,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用一种近乎诉说的口吻,将其娓娓道来。我常常被他引用的诗句打动,有时是寥寥数语,却仿佛凝聚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文人心中的世界。他对于“情”的解读尤为深刻,认为文学最终都要归于情,无论是家国情怀、离愁别绪,还是山水之乐、人生感悟,都是情感的载体。这种以情观史的方式,让原本疏离的文学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挖掘出我之前从未留意到的深度和美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颠覆了我之前对文学史的许多认知。胡兰成先生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更关注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和“生命力”,而非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影响力。他常常会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然后用一种充满洞见的语言,揭示出隐藏在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他的很多观点都极具启发性,比如他对“才”与“情”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让我对许多文学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边缘”文学的关注,他不会拘泥于主流的“正史”,而是愿意去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从中发现独特的美。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和一位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者促膝长谈,他将自己对文学、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诉给你。虽然有时会觉得他的论述过于跳跃,但这种不设限的思维方式,正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极具争议性的作品,但正是这种争议,反而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胡兰成先生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深刻的见解,将中国文学史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谈话”。他对待文学作品的态度,与其说是在“分析”,不如说是在“共鸣”。他不是在给文学作品下定义,而是在与作品中的灵魂对话,与作家们的心灵产生碰撞。他所描绘的中国文学,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弥漫着人性的光泽,也跳动着情感的脉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那些失意文人的描写,他没有回避他们的落魄和痛苦,而是用一种充满同情的笔触,去体察他们内心的挣扎和不屈。这种对“人”的关注,让我觉得,文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根植于生活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虽然书中不乏一些他个人的主观臆断,但正是这些“不羁”之处,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真实和动人,也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相当奇特的旅程。胡兰成先生的叙事风格极其个人化,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体系和严谨论证,更多的是一种随性的、散漫的、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解读。他常常会跳跃式地在不同的作者和作品之间穿梭,但每一次跳跃又似乎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内在逻辑,仿佛他脑海中有一张无形的网,将这些文学片段以他自己的方式串联起来。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介绍作品本身,而是热衷于探讨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甚至是一些旁枝末节的轶事,并试图从中挖掘出作品的“真意”。我时常感到,他写这本书,与其说是为了梳理中国文学史,不如说是为了与他所喜欢的作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对待那些他欣赏的作家,比如李清照,那种近乎痴迷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仿佛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的契合。这种强烈的个人主观性,既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也可能成为一些读者难以适应的地方。你需要放下对“客观”的期待,准备好接受一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文学解读。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胡兰成先生对于“趣味”的极致追求。他笔下的中国文学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辉。他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品茶师,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为读者精挑细选出那些最醇厚、最甘甜的“茶”,然后带着你一同细细品味。他讲述《红楼梦》,不是从它的社会意义或艺术成就说起,而是从贾宝玉的“情不情”,从林黛玉的“愁”谈起,将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描绘得如同眼前发生的真人真事。他对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也总是带着一种温情脉脉的笔触,仿佛他亲身经历过那段风花雪月。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适合那些对文学充满兴趣,但又对学术理论感到枯燥的普通读者。他用一种通俗易懂、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文学大师和经典作品拉近了距离,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学的温度和魅力。

评分

举报

评分

中国文学的作者

评分

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使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

评分

水,平均分來吃。

评分

大自然有五基本法则,其第一法则是:大自然有意志与息,而意志亦即是息。人世亦是有意志与息。有意志是有向上的自觉,凡物之生都是善的。有息则是有灵气。西洋社会不能对应,而说世界末日,则是志气先已短了。也不知万物皆有生。也不知有息,所以西洋的东西缺少幅。

评分

,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评分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评分

礼乐是人世自身的言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