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而制造工艺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本书以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变压器制造工艺为基础,同时也收集了国内外其他变压器制造厂的先进工艺方法,介绍了现代变压器制造工艺。
全书分为5章,包括绝缘件制造工艺、线圈制造工艺、铁心制造工艺、油箱及结构件制造工艺、变压器装配工艺。
本书可供变压器制造厂工艺人员使用,对提高变压器生产技术人员和技师的技术有一定帮助,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变压器制造工艺》介绍了电力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的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其中包括绝缘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各种绝缘件、部件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各种导线的性能和用途,各种形式线圈的绕制工艺、处理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线圈整体套装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硅钢片的性能参数,铁心片的剪切工艺、铁心叠装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磁屏蔽的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各种焊接方法及设备,钢板预处理、下料工艺,油箱、升高座、联管、储油柜的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焊缝试漏及无损检测工艺,表面处理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铜、铝屏蔽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器身套装插铁工艺,引线装配工艺,器身干燥处理及变压器油处理工艺,真空浸油、总装配工艺,试漏检漏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各工序主要工装、设备的技术参数;作业环境基本要求。
《变压器制造工艺》可作为变压器制造厂工艺人员和高等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绝缘件制造工艺
1.1 绝缘(材料)的基本知识
1.2 常用绝缘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1.2.1 绝缘纸板
1.2.2 电工层压木
1.2.3 上胶纸
1.2.4 电缆纸
1.2.5 电工皱纹纸
1.2.6 铝箔皱纹纸
1.2.7 酚醛纸板、酚醛布板
1.2.8 环氧玻璃布板
1.2.9 酚醛树脂
1.2.10 聚乙烯醇(PVA)
1.2.11 蒸馏水
1.3 绝缘件制作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
1.3.1 绝缘纸板的下料
1.3.2 纸圈的制作
1.3.3 层压纸板压制
1.3.4 端圈的制作
1.3.5 静电环的制作
1.3.6 屏蔽板的制作
1.3.7 线圈撑条的制作
1.3.8 线圈垫块的制作
1.3.9 线圈小角环的制作
1.3.10 油隙撑条的制作
1.3.11 硬紙板筒的制作
1.3.12 酚醛纸筒的制作
1.3.13 压板、托板的制作
1.3.14 角环压制
1.3.15 导线夹的制作
1.3.16 铁心油道的制作
1.3.l7 夹件绝缘的制作
1.3.18 拉板绝缘的制作
1.3.19 特形绝缘件的制作
1.3.20 瓦楞纸板的制作
1.3.21 折弯件的制作
1.4 工艺流程、工艺布置的设置方法,作业环境基本要求
1.4.1 绝缘车间工艺布置
1.4.2 绝缘件制造中的基本要求
1.5 绝缘件检验量具及工具
第2章 线圈制造工艺
2.1 线圈的基本知识
2.1.1 线圈的基本概念
2.1.2 线圈的作用及结构形式
2.1.3 常用导线妁形式和用途
2.1.4 常用绝缘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2.2 绕制线圈的设备及工装
2.2.1 卧式绕线机
2.2.2 立式绕线机
2.2.3 箔式绕线机
2.2.4 卷铁心线圈绕线机
2.2.5 绕线模
2.2.6 铜焊机
2.2.7 线圈检查工具
2.3 线圈绕制工艺
2.3.1 基本操作过程
2.3.2 圆筒式线圈的绕制
2.3.3 箔式线圈的绕制
2.3.4 连续式线圈的绕制
2.3.5 螺旋式线圈的绕制
2.3.6 纠结式线圈的绕制
2.4 线圈的干燥及压装
2.4.1 线圈干燥压装用工装、设备
2.4.2 线圈的修整
2.4.3 线圈压装
2.4.4 线圈干燥工艺
2.5 线圈车间厂房设置、作业环境基本要求
2.5.1 线圈车间厂房设置
2.5.2 作业环境基本要求
第3章 铁心制造工艺
3.1 铁磁材料与磁路
3.1.1 铁心磁路
3.1.2 铁心材料(硅钢片、非晶合金)
3.2 铁心结构类型
3.2.1 铁心的组成与作用
3.2.2 铁心的发展与分类
3.2.3 常用铁心的结构形式
3.2.4 铁心截面与心拄直径
3.2.5 片形
3.2.6 铁心的接缝结构
3.2.7 铁心的填充、叠装、叠片与工艺系数的基本概念
3.2.8 铁心的绝缘与接地结构
3.3 铁心片的剪切
3.3.1 剪切设备
3.3.2 铁心片下料套裁
3.3.3 铁心片纵剪
3.3.4 铁心片横剪下料
3.3.5 铁心片检验工具
3.3.6 铁心片的存放与运输
3.4 铁心叠装
3.4.1 铁心叠装用设备、工装
3.4.2 铁心叠装
3.4.3 铁心起立
3.4.4 铁心绑扎
3.5 卷铁心制造
3.5.1 铁心卷制
3.5.2 铁心退火
3.6 铁心的质量控制与问题处理
3.6.1 铁心的检查与测量
3.6.2 常见铁心叠装问题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处理方法
3.6.3 重大铁心问题的处理
3.6.4 铁心退火的常见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3.7 铁心噪声
3.7.1 变压器噪声的产生机理
3.7.2 影响铁心片磁致伸缩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
3.7.3 影响铁心噪声的因素
3.8 铁心损耗
3.8.1 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的概念
3.8.2 影响铁心损耗的因素
3.8.3 降低铁心损耗的某些技术性措施
3.9 磁屏蔽的制作
3.9.1 磁屏蔽的作用与分类
3.9.2 板式磁屏蔽的制造工艺
3.9.3 立式磁屏蔽的制作
第4章 油箱及结构件制造工艺
4.1 变压器油箱的结构形式
4.1.1 钟罩式油箱
4.1.2 桶式油箱
4.1.3 波纹式油箱
4.1.4 壳式变压器油箱
4.2 油箱及结构件制造的焊接方法及设备
4.2.1 焊条电弧焊
4.2.2 气体保护焊
4.2.3 埋弧焊
4.2.4 螺柱焊
4.2.5 手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焊接质量的检测
4.3 材料准备
4.3.1 常用材料的牌号表示方法
4.3.2 常用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4.3.3 常用材料的焊接性及加工性能
4.3.4 常用材料的采购及预处理
4.4 零件下料
4.4.1 气割下料
4.4.2 等离子切割下料
4.4.3 激光切割
4.4.4 剪切下料
4.4.5 锯割下料
4.4.6 常用零部件的下料
4.5 箱沿制作
4.5.1 箱沿的结构形式
4.5.2 箱沿用料及加工
4.5.3 箱沿的组焊
4.6 箱壁分片制作
4.6.1 箱壁下料
4.6.2 箱壁调平
4.6.3 箱壁加强铁焊装
4.6.4 整体折板式箱壁的分片制造
4.7 油箱组立
4.7.1 截面为矩形的油箱组立工艺步骤及方法
4.7.2 其他形状油箱箱壁的组立
4.8 钟罩式油箱的制作
4.8.1 装配的原理与方法
4.8.2 变压器油箱概述
4.8.3 下节油箱的制造
4.8.4 上节油箱的制作
4.8.5 火焰矫正方法
4.9 桶式油箱制造
4.9.1 桶式油箱的焊装
4.9.2 箱盖制造
4.9.3 桶式油箱的焊接
4.10升高座及联管的配装
4.10.1 箱顶通气联管配装
4.10.2 储油柜及储油柜系统联管的配焊
4.11冷却装置的配装
4.11.1 概述
4.11.2 片式散热器式冷却装置的配装
4.11.3 冷却器式冷却装置的配装
4.11.4 联管的加工
4.12储油柜及升高座的制造
4.12.1 储油柜的加工
4.12.2 升高座的加工
4.12.3 变压器油箱及结构件的制作流程图
4.13波纹式油箱简介
4.14夹件制造
4.14.1 拼接式夹件
4.14.2 板式夹件制作
4.14.3 槽钢式夹件
4.14.4 折弯式夹件
4.14.5 夹件焊接变形的预防及焊后整形
4.15焊接的消除应力处理
4.15.1 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
4.15.2 热应力分布形式
4.15.3 避免应力集中的结构形式
4.15.4 焊接应力与变形的预仿
4.15.5 焊后消应力的方法
4.16油箱、附件检漏及无损探伤.、
4.16.1 气压试漏
4.16.2 氦气检漏
4.16.3 氨检漏法
4.16.4 焊缝气压试漏
4.16.5 水压检验
4.16.6 无损检测
4.16.7 油压试漏
4.17油箱强度试验
4.17.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4.17.2 测量点的选择及测量基准线固定
4.17.3 各状态下的数据测量与记录
4.17.4 进行机械强度试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4.17.5 判定试验结果并编制试验报告
4.18油箱及附件的二次试装
4.18.1 二次试装的范围
4.18.2 二次试装过程申问题的处理及试装时注意事项
4.18.3 油箱准备就位
4.18.4 储油柜及其所属联管的试装
4.18.5 升高座及通气联管的试装
4.18.6 有载开关、滤油机联管的试装¨
4.18.7 冷却装置联管试装
4.18.8 灭火装置联管的试装
4.19油箱及附件除锈
4.19.1 机械抛丸
4.19.2 手工喷丸(砂)
4.19.3 酸洗磷化除锈
4.19.4 人工清理
4.20油箱及附件喷漆
4.20.1 对喷漆环境的要求
4.20.2 油漆的性能要求及技术指标
4.20.3 喷漆的操作工艺
4.20.4 油箱及附件喷漆所用的设备工具
4.20.5 涂漆的病态特征及预防措施
4.20.6 涂漆场所及个人的安全与防护
4.21油箱车间布置和安全与环保
4.21.1 油箱车间的选址
4.21.2 油箱车间的生产能力
4.21.3 油箱车间的必要设施
4.21.4 油箱车间的安全保障
4.21.5 油箱车间的采暖及采光通风
4.21.6 油箱车间的工业管线
4.21.7 油箱车间的三废处理
第5章 变压器装配工艺
5.1 变压器器身装配
5.1.1 组部件验收
5.1.2 拆上铁轭(叠上铁轭铁心)
5.1.3 拆除紧固装置(不叠上铁轭铁心)
5.1.4 安装下铁轭绝缘
5.1.5 线圈套装
5.1.6 线圈整体套装
5.1.7 插上铁轭(含步进方式)
5.1.8 插板试验
5.2 变压器器身引线连接
5.2.1 准备
5.2.2 引线焊接
5.2.3 焊线试验
5.3 变压器器身试装配
5.4 变压器器身干燥
5.5 真空浸油
5.6 变压器总装配
5.6.1 线圈轴向压紧
5.6.2 器身的清理和紧固
5.6.3 油箱及屏蔽安装
5.6.4 器身下箱和扣罩
5.6.5 升高座及套管式电流互感器的安装
5.6.6 储油柜的安装
5.6.7 套管的安装
5.6.8 变压器真空注油
5.6.9 冷却装置安装
5.6.10变压器整体试漏
5.6.11中小型变压器总装配
5.7 拆封、包装、运输
5.7.1 拆卸
5.7.2 包装
5.7.3 运输
5.8 变压器解体运输与现场组装
5.9 变压器油的处理与储存
5.10总装车间厂房设置、作业环境基本要求
5.11主要设备及工装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电介质的电导。绝缘材料并不是绝对不导电的材料,当对绝缘材料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后,绝缘材料中会流过极其微弱的电流,这种现象为电介质的电导。
流过电介质的电流随着时间的增加是逐渐减少的,并达到一恒定值。此电流分为三部分:
1)瞬时充电电流。此电流由介质的几何电容和位移极化产生,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衰减。
2)吸收电流。由缓慢极化、导电离子产生的体积电荷等产生,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衰减。
3)泄漏电流。绝缘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原料本身的离子不能消除,又可能混入导电的离子,这些离子在直流电压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就形成了泄漏电流。泄漏电流与时间无关,而决定于电压,并且与绝缘的工艺处理质量有关。如果绝缘材料中含水率较高,油中及固体绝缘表面含有杂质,都会引起绝缘的泄漏电流增大。
当电场强度不太高时,泄漏电流密度和直流电场强度的商即为电介质的电导率,电导率的倒数即为电介质的电阻率。
影响电介质电阻率的主要因素如下:
1)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电阻率呈指数式下降。这是因为,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分子动能达到活化能的概率增加,离子容易迁移。
2)湿度。绝缘电阻随湿度的增大而降低。这是因为水分的侵入使电介质增加了导电离子,水又能促使杂质及极性分子的离解。
3)杂质。电介质表面受杂质污染并吸附水分,会使表面电阻率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这些杂质在电介质内部直接增加了导电离子,使材料的电阻率下降。杂质又特别容易混入极性材料中,混入后又能促使极性分子的离解,造成电介质内部导电离子增加。4)电场强度。在电场强度不太高的情况下,电场强度对固体、液体电介质的离子的迁移能力和电阻率的影响很小。在高的电场强度下,离子的迁移能力随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使电阻率下降。当电场强度达到使电介质临近击穿时,出现大量电子迁移,使绝缘电阻呈指数式下降。在电场强度足够大的情况下,电介质的绝缘电阻几乎消失,泄漏电流急剧增大,导致绝缘发生电击穿。
(2)电介质的极化。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不呈现电的极性,而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两端出现了等量的异性电荷,呈现了电的极性,这种现象为电介质的极化。
介电常数是表征在交变电场下介质极化程度的一个参数,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相对介电常数。影响相对介电常数的因素如下:
1)频率。由于极化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当电场频率增高到某种极化来不及形成时,则这种极化形式在此频率以上就不存在。因此,随电场频率增高而逐级下降。
2)温度。温度上升,使缓慢松弛极化及时建立,从而增大了极化强度,但当温度继续上升时,又会使偶极子热运动增强,使他们在电场方向定向困难,减小极化强度,所以,在某一温度下会出现峰值。随着频率的升高,曲线的峰值向高温方向移动。
3)湿度。水的相对介电常数很大,由于绝缘材料中的介质不均匀,所以绝缘材料受潮后会增加夹层极化,使其增大。
前言/序言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电网的安全运行,而制造工艺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本书以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变压器制造工艺为基础,同时也收集了国内外其他变压器制造厂的先进工艺方法,介绍了现代变压器制造工艺,对提高变压器生产技术人员和技师的技术水平有一定帮助。
本书共分5章。第1章由邵晓静高级工程师、张庆高级工程师编写;第2章由刘克昌高级工程师编写;第3章由于新才高级工程师、谢银祥高级工程师编写;第4章由康运和高级工程师、屈永建高级工程师、葛惠卿高级工程师、张海燕高级工程师编写;第5章由戴普辉高级工程师、张丙旭高级工程师、李强高级工程师、赵静月高级工程师编写。全书由赵静月担任主编,康运和、张庆担任副主编。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气设备结构有限公司的领导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衷心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变压器制造工艺》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涵盖了除实际变压器制造工艺之外的其他相关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 《变压器制造工艺》相关领域深度解析:电力系统集成、材料科学前沿与未来趋势 书籍概述: 本书旨在拓宽读者对电力系统和能源转换设备领域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尽管书名聚焦于“制造工艺”,但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探讨支撑现代电力基础设施运行的关键学科、材料创新以及技术演进的宏观视角。它并非一本传统的工艺操作手册,而是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变压器在整个能源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平台,同时探讨驱动行业进步的跨学科知识。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集成与变压器运行环境 本部分着重分析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核心组件的地位,强调其在电网稳定性和效率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章:现代电力系统的结构与挑战 本章系统梳理了从发电端到用电端的完整电力传输路径。深入探讨了当前电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接入带来的间歇性波动、分布式电源的普及以及负荷侧需求日益复杂化的问题。 电网拓扑结构演变: 分析了传统集中式电网向智能电网(Smart Grid)和微电网(Microgrid)过渡的架构变化。重点讨论了变压器在这些新拓扑结构中如何适应双向潮流和动态负载需求。 电能质量与标准: 详述了电压暂降、谐波污染、三相不平衡等电能质量问题对变压器寿命和效率的影响。阐述了IEC、IEEE等国际标准对变压器运行性能的严格要求,以及合规性测试的重要性。 并网稳定性分析: 探讨了大型变压器组(Transformer Banks)在并网运行中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的影响,包括短路电流的计算与控制策略。 第二章:变压器在电力市场与经济学中的定位 本章从非技术层面剖析了变压器对电力经济性的影响。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 详细介绍了评估变压器总成本(包括初始采购、安装、维护和运营损耗)的方法论。强调了低损耗设计如何直接转化为长期的经济效益。 可靠性工程与冗余规划: 讨论了电力基础设施中对高可靠性的需求。分析了变电站布局中变压器冗余配置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必要性。 资产管理策略: 介绍基于风险和状态的资产管理(RCM/CBM)框架,指导电力公司如何优化变压器设备的退役和替换决策。 第二部分:先进材料科学在电力设备中的前沿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高性能变压器和未来能源设备所需的基础科学突破,而非具体的绕组或铁心制作过程。 第三章:绝缘介质的革新与替代材料 本章深入探讨了传统矿物油绝缘体系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了替代技术的研究进展。 新型合成酯类绝缘液: 分析了生物可降解酯油(如天然酯)在防火安全性、环保性能和介电强度方面的优势与挑战。讨论了其与传统绝缘纸的兼容性问题。 干式绝缘技术: 聚焦于环氧树脂浇注和真空浸渍无绝缘(VPI)技术在特殊环境(如隧道、室内高压配电)中的应用潜力。重点分析了先进复合材料在提高局部放电抵抗力方面的作用。 固体绝缘体的老化机制: 从分子层面解析了高分子绝缘材料的热老化、电化学降解和水树效应,为评估设备寿命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章:磁性材料与先进软磁技术 本章着眼于磁性元件的性能极限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点。 非晶合金与纳米晶材料: 深入研究了这类新型软磁材料的微观结构特性,如晶粒尺寸、磁致伸缩效应,及其在降低铁损方面的巨大潜力。讨论了这些材料加工成型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硅钢片表面处理与涂层技术: 分析了先进的绝缘涂层(如新型磷酸盐或高分子涂层)如何优化铁心片间的电阻率,从而有效抑制涡流损耗。 高温超导磁体应用基础: 探讨了低温电力设备领域(如超导变压器)对新型高Tc超导材料的需求,及其在未来超高功率密度设备中的理论应用前景。 第三部分:预测性维护与数字化转型 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来管理和优化变压器资产的运行寿命。 第五章:基于传感器的状态监测系统(CMS) 详细介绍了用于非侵入式评估变压器健康状况的技术方法。 溶解气体分析(DGA)的进阶应用: 不仅介绍DGA的基本原理,更侧重于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气体特征图谱进行故障模式识别和早期预警的先进方法。 局部放电(PD)在线监测: 阐述了超高频(UHF)和声发射(AE)等技术在检测绕组绝缘早期缺陷中的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热成像与红外技术: 讨论了利用先进的热成像技术来识别内部连接点、套管接触不良导致的早期过热隐患。 第六章:数据驱动的变压器寿命预测模型 本章将重点放在数据科学工具在电力设备管理中的集成应用。 大数据架构与数据清洗: 讨论如何构建稳定可靠的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来汇集来自不同监测点的数据流。 机器学习在退化建模中的应用: 介绍回归分析、支持向量机(SVM)及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在基于历史运行数据预测剩余寿命(RUL)方面的性能比较与优化。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概念框架: 描述如何构建一个实时的、高保真的变压器虚拟模型,用于模拟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衰减和潜在故障场景,以指导预防性维护决策。 总结: 本书通过对电力系统集成、前沿材料科学以及数字化维护策略的深入剖析,构建了一个超越传统“制造工艺”范畴的知识体系。它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现代电力设备高性能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理论框架和技术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