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4G网络

深入浅出4G网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明和著 著
图书标签:
  • 4G
  • 移动通信
  • 无线网络
  • 通信工程
  • 网络技术
  • LTE
  • 通信协议
  • 移动互联网
  • 技术入门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09591
商品编码:10102361691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张明和 著 定  价:59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26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5409591 第1章概述1
1.1关于4G的几个概念1
1.2长期演进,演进到哪里了2
1.3认识EPC网络的网元5
1.4移动宽带网络的本质7
1.5EPC网络的接口8
1.6EPC网络的协议11
1.7EPC网络的业务14
第2章EPC网络基本流程19
2.1历史从未走远19
2.2为什么会有状态21
2.3需要澄清的概念22
2.4EPC网络中有哪些状态22
2.5协议对附着流程的描述25
2.6关于4G网络的承载31
2.7分解附着过程32
2.8S1接口信令连接的建立和获取用户标识35
2.8.1S1接口信令连接的建立35
2.8.2获取用户身份标识38
2.9鉴权流程和安全流程42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介绍4G网络内容的图书。本书首先介绍了4G核心网(EPC)的概念、接口和演进特点,然后从用户状态和基本的附着流程介绍EPC网络的流程和业务——包括日常4G网络运维工作中常见的切换、服务请求和跟踪区更新等流程,并对鉴权和网络拓扑选择等难点进行深入讲解;紧接着,本书探讨了CDMA网络的历史、特点、CDMA与3GPP移动数据核心网的区别,以及CDMA如何演进到3GPP架构下的4G网络;然后,本书针对4G网络3个技术难点—CSFB语音方案、QoS、VoLTE和SRVCC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在本书的末章,对优选移动数据网络靠前漫游架构进行了分析。
本书来源于作者在公司内部社区的博客连载。本书在讲解流程知识的过程中,尝试探究技术方案产生的背后原因,使读者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作者相信“一图胜千言”,因此本书采用大量图表来说明复杂的技术原理。另外,本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图等
张明和 著 张明和,华为公司不错工程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通信行业十年,从事过GPRS网络、3G网络、4G网络的工程建设、培训和维护等工作。熟悉移动数据核心网的架构、流程和业务,有着丰富的实际网络规划、建设和维护经验。在华为公司多次荣获“技术尖兵”、“金笔奖”等荣誉,技术资料写作和授课经验丰富,所写文章被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现代数据科学实践指南:从原理到应用》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和商业决策的核心要素。从智能手机中的用户行为分析,到金融市场的风险评估,再到医疗领域的疾病预测,数据科学的触角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理解世界和互动的方式。然而,驾驭海量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洞见的技能,绝非易事。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现代数据科学实践指南:从原理到应用》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极具操作性的学习路径,帮助您在数据科学的广阔领域中打下坚实基础,并逐步迈向精通。我们深知,数据科学的学习过程可能充满挑战,但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本书将努力为您扫清障碍,激发您对数据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培养您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据科学家。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数据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基础的数据获取与清洗,到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构建,再到最终的洞察解读与可视化呈现。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力求让读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掌握具体的工具和技术。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们将把多年的实践心得和宝贵经验倾注于本书之中,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我们相信,掌握数据科学将为您打开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无论您是渴望进入这个令人兴奋的领域的新手,还是希望深化理解和拓展技能的在职专业人士,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场数据探索的奇妙旅程。 第一章:数据科学的基石——理解与准备 在深入探索数据科学的奥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起对数据的基本认识,并掌握有效的数据准备技术。本章将引导您穿越数据科学的入门迷宫,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数据科学的定义与范畴 1.1.1 数据科学的内涵: 本节将清晰界定数据科学的定义,阐述其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特性,融合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学、领域知识等多个关键要素。我们将深入剖析数据科学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洞见,并将其转化为可行的决策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1.1.2 数据科学的应用领域: 为了让读者对数据科学的广泛影响力有直观的认识,本节将详细列举数据科学在各个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从电子商务中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到金融领域的欺诈检测与信用评分,再到医疗健康中的疾病诊断与药物研发,以及制造业的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数据科学如何赋能各行各业,驱动创新与发展。 1.1.3 数据科学家的角色与技能: 本节将聚焦于数据科学家这一关键角色。我们将深入剖析数据科学家所需具备的多方面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熟练的编程与算法知识、出色的沟通与可视化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域知识与商业洞察力。同时,我们将探讨数据科学家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的职责,以及不同层次的数据科学家(如初级、中级、高级)的侧重点。 1.2 数据获取与收集 1.2.1 数据源的多样性: 真实世界中的数据来源极其丰富多样。本节将介绍常见的数据源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如关系型数据库、CSV文件)、半结构化数据(如JSON、XML)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我们将分析不同数据源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场景。 1.2.2 数据获取方法: 掌握有效的数据获取方法是数据科学项目的起点。本节将详细介绍几种主流的数据获取技术,包括: API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阐述如何利用公共或私有的API接口获取外部数据,并提供实际的代码示例(如使用Python的`requests`库)。 网络爬虫(Web Scraping): 深入讲解网络爬虫的基本原理、常用工具(如`BeautifulSoup`、`Scrapy`)和注意事项,并演示如何从网页中提取结构化数据。 数据库查询: 介绍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基本语法,讲解如何从关系型数据库中高效地检索所需数据,包括`SELECT`、`FROM`、`WHERE`、`JOIN`等核心操作。 文件读取: 演示如何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读取本地存储的数据文件,如CSV、Excel、JSON等格式。 1.2.3 数据获取的挑战与伦理考量: 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合法性、隐私保护、数据质量以及数据偏见等多重挑战。本节将探讨这些挑战,并强调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遵守数据隐私法规(如GDPR)、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风险。 1.3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1.3.1 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是数据科学领域的金科玉律。本节将强调数据质量对后续分析和建模结果的决定性影响,并介绍影响数据质量的常见问题。 1.3.2 处理缺失值: 缺失值是数据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本节将介绍多种处理缺失值的方法,包括: 删除法: 逐行或逐列删除包含缺失值的记录,并分析其适用场景和潜在缺点。 填充法: 使用统计学方法(如均值、中位数、众数)或模型预测来填充缺失值,并讨论不同填充方法的选择依据。 插值法: 介绍基于时间序列或空间邻近性的插值技术。 1.3.3 处理异常值(Outliers): 异常值可能对模型的训练产生误导。本节将介绍识别和处理异常值的方法,如: 可视化检测: 使用箱线图(Box Plot)、散点图(Scatter Plot)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发现异常值。 统计方法: 如Z-score、IQR(Interquartile Range)方法。 处理策略: 如删除、替换或视为特殊值。 1.3.4 数据类型转换与格式统一: 实际数据往往存在数据类型不一致或格式混乱的问题。本节将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类型转换(如字符串转数值、日期格式统一)和格式标准化,以确保数据能够被算法正确处理。 1.3.5 数据去重: 重复记录会引入偏差,影响分析结果。本节将介绍如何识别和移除数据集中的重复项。 1.3.6 数据规范化与标准化(Normalization & Standardization): 许多机器学习算法对特征的尺度敏感。本节将详细讲解数据规范化(将数据缩放到0到1之间)和标准化(使数据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技术,并说明它们在不同算法中的作用。 1.3.7 处理类别不平衡: 在分类问题中,类别不平衡(即某些类别的样本远多于其他类别)是常见挑战。本节将介绍过采样(Oversampling)、欠采样(Undersampling)和合成数据生成(如SMOTE)等技术,以应对类别不平衡问题。 1.4 数据探索性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EDA) 1.4.1 EDA的目标与重要性: EDA是理解数据、发现模式、形成假设的关键步骤。本节将阐述EDA的核心目标——在不预设模型的情况下,通过可视化和统计方法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关系和特征。 1.4.2 描述性统计: 本节将介绍描述性统计量,如均值(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百分位数(Percentiles)等,用于概括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 1.4.3 数据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是EDA的强大工具。本节将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及其适用场景: 单变量分析: 直方图(Histogram)、密度图(Density Plot)、箱线图(Box Plot)用于展示单个变量的分布。 双变量分析: 散点图(Scatter Plot)用于展示两个数值变量之间的关系,条形图(Bar Chart)用于展示分类变量的计数或均值。 多变量分析: 热力图(Heatmap)用于展示相关性矩阵,堆叠条形图/面积图用于展示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 地理空间可视化: 如地图可视化,用于分析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 1.4.4 相关性分析: 本节将讲解如何计算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如何使用相关性矩阵来初步判断变量间的线性关系。 1.4.5 特征工程初探: 在EDA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识别出创建新特征的需求。本节将简要介绍特征工程的概念,即根据领域知识和数据特性,创造出更具信息量的特征,以提升模型性能。 第二章:数据分析的利器——统计学基础与推断 数据分析的根基在于统计学。本章将为您铺开统计学的宏伟大幕,从描述性统计的精妙到推断性统计的严谨,帮助您真正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并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2.1 描述性统计的深入 2.1.1 分布的度量: 除了均值与方差,本节将深入探讨偏度(Skewness)和峰度(Kurtosis),帮助您更精细地刻画数据的分布形态。 2.1.2 分位数与百分位数的应用: 详细讲解分位数在理解数据范围、识别潜在异常值以及进行更精细的数据分段时的重要作用。 2.1.3 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的进阶技巧: 结合Python的`Pandas`和`Matplotlib`/`Seaborn`库,提供更为详尽和实用的EDA案例,展示如何通过代码实现对数据的深入探索,包括如何自动生成报告、发现隐藏的模式等。 2.2 概率论基础 2.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从样本空间、事件、概率定义等基础概念出发,构建对随机性的基本认知。 2.2.2 常见概率分布: 深入讲解几种重要的概率分布,如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高斯分布)等。本节将重点阐释正态分布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普遍性,以及其在统计推断中的核心地位。 2.2.3 中心极限定理: 详细阐述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及其在统计推断中的重要性,解释为何即使原始数据分布未知,样本均值的分布也趋于正态。 2.3 统计推断 2.3.1 参数估计: 点估计: 介绍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用于从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 区间估计: 详细讲解置信区间的概念,如何构建基于样本统计量的总体均值、比例、方差等参数的置信区间,并理解置信水平的含义。 2.3.2 假设检验: 基本原理: 引入零假设(Null Hypothesis, H0)与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H1)的概念,阐述P值(p-value)的含义,以及如何根据P值做出统计决策。 常见检验方法: t检验(t-test): 用于比较两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包括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卡方检验(Chi-squared test): 用于检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检验样本数据的分布是否与理论分布相符(拟合优度检验)。 方差分析(ANOVA): 用于比较三个或三个以上组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3.3 相关性与回归的统计检验: 介绍如何检验两个数值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显著,以及如何评估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 2.4 实验设计与A/B测试 2.4.1 实验设计的原则: 介绍随机化、对照、重复和阻塞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4.2 A/B测试的流程与分析: 详细讲解A/B测试在产品优化、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包括如何设计A/B测试方案、确定样本量、执行测试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测试结果,判断哪个版本效果更优。 第三章:数据建模与机器学习入门 本章将为您开启数据建模的奇妙世界,从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介绍不同类型的模型,并讲解如何构建、评估和优化模型,让您的数据具备预测和决策能力。 3.1 机器学习概述 3.1.1 机器学习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阐述机器学习的定义,即通过让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规律,而无需进行显式编程。重点介绍机器学习的三大主要范畴: 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 学习从带有标签的数据中学习映射关系,用于预测。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 学习从无标签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结构和模式。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通过与环境交互,学习最优策略以最大化累积奖励。 3.1.2 模型评估的核心指标: 在进入具体模型之前,本节将介绍通用的模型评估指标,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 分类任务: 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F1-Score)、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与AUC(Area Under the Curve)。 回归任务: 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决定系数(R-squared)。 3.1.3 过拟合(Overfitting)与欠拟合(Underfitting): 深入剖析模型训练过程中常见的挑战——过拟合(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好,但在新数据上表现差)和欠拟合(模型在训练和新数据上表现都不好),并初步介绍应对策略。 3.2 监督学习模型 3.2.1 回归模型: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 讲解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包括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的概念,以及如何解释回归系数。 多项式回归(Polynomial Regression): 介绍如何通过增加多项式特征来拟合非线性关系。 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与Lasso回归(Lasso Regression): 讲解L1和L2正则化在防止过拟合、提高模型泛化能力方面的作用。 3.2.2 分类模型: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阐述逻辑回归如何将线性模型输出映射到概率,用于二分类问题,并介绍其在多分类场景的扩展(如Softmax回归)。 决策树(Decision Trees): 讲解决策树的构建原理(如ID3、C4.5、CART算法),如何通过特征划分来构建树结构,以及其易于解释的特点。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 介绍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的概念,以及随机森林如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投票来提高预测精度和鲁棒性。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讲解SVM的基本思想,包括最大间隔分类器、核技巧(Kernel Trick)以及其在处理高维数据时的优势。 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 KNN): 介绍基于距离度量进行分类或回归的KNN算法,并讨论k值的选择。 3.3 无监督学习模型 3.3.1 聚类算法(Clustering): K-Means聚类: 详细讲解K-Means算法的迭代过程,如何确定聚类中心和分配样本,以及k值的选择问题。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介绍凝聚型(Agglomerative)和分裂型(Divisive)层次聚类方法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树状图(Dendrogram)来展示聚类结构。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讲解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其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能有效处理噪声点。 3.3.2 降维算法(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深入讲解PCA的原理,如何通过线性变换找到数据方差最大的方向(主成分),以达到降维和去除噪声的目的。 t-SNE(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 介绍t-SNE在可视化高维数据时的强大能力,其能够保留数据的局部结构。 3.4 特征工程的高级技巧 3.4.1 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 介绍过滤法(Filter Methods)、包裹法(Wrapper Methods)和嵌入法(Embedded Methods)等特征选择技术,以选出对模型最重要的特征,减少计算量并避免过拟合。 3.4.2 特征构建(Feature Construction): 结合具体场景,讲解如何创造新的、更有意义的特征,例如: 多项式特征: 结合已有的数值特征创建其高次项。 交互特征: 创造两个或多个特征的组合项。 类别特征编码: One-Hot Encoding、Label Encoding、Target Encoding等。 日期/时间特征提取: 从日期/时间戳中提取年、月、日、星期、小时等信息。 3.5 模型训练与调优 3.5.1 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 详细讲解K-Fold交叉验证等方法,以更可靠地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并有效利用数据。 3.5.2 超参数调优(Hyperparameter Tuning): 网格搜索(Grid Search): 介绍如何系统地搜索最优超参数组合。 随机搜索(Random Search): 阐述随机搜索在效率上的优势。 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 简要介绍更高级的超参数优化方法。 第四章:数据可视化与沟通——呈现洞察 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最终需要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洞察,并有效地传达给相关方。本章将聚焦于数据可视化的艺术和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让数据说话,驱动决策。 4.1 数据可视化原则与技巧 4.1.1 可视化的目的与受众: 强调在设计可视化图表时,必须明确其目的(探索、解释、报告)以及目标受众(技术人员、业务决策者),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图表类型和风格。 4.1.2 选择正确的图表类型: 比较图: 条形图、分组条形图、堆叠条形图、折线图(趋势比较)。 分布图: 直方图、密度图、箱线图、小提琴图。 关系图: 散点图、气泡图、热力图、成对关系图。 组成图: 饼图(慎用)、环形图、堆叠面积图。 地理空间图: 地图、热力图、地理散点图。 4.1.3 有效的视觉元素设计: 颜色选择: 讨论颜色在传达信息、区分类别、突出重点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和谐、对比鲜明的配色方案,并考虑色盲用户的需求。 标签、轴和标题: 强调清晰、准确的标签、轴刻度和信息丰富的标题对于理解图表的重要性。 数据墨水比例(Data-Ink Ratio): 讲解如何最大化图表中用于展示数据的“墨水”,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元素。 避免误导: 警惕截断的Y轴、不恰当的比例尺等可能导致的视觉误导。 4.2 数据可视化工具与实践 4.2.1 Python可视化库: Matplotlib: 介绍Matplotlib作为基础绘图库的强大功能,讲解其基本绘图流程和自定义选项。 Seaborn: 演示Seaborn如何基于Matplotlib提供更美观、更便捷的统计图形绘制功能。 Plotly: 介绍Plotly的交互式可视化能力,如何创建动态图表,适用于Web应用和报告。 Altair: 简要介绍Altair的声明式可视化语法。 4.2.2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工具简介: 简要介绍Tableau、Power BI等主流BI工具,以及它们在企业级数据可视化和仪表板(Dashboard)构建中的作用。 4.2.3 仪表板设计: 仪表板的构成要素: 介绍仪表板如何整合多个图表和指标,以提供业务概览和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实时监控。 仪表板的交互性: 讲解如何设计具备筛选、钻取等交互功能的仪表板,以增强用户体验和洞察挖掘的便利性。 4.3 有效的沟通策略 4.3.1 讲故事(Storytelling)与数据: 构建叙事框架: 强调数据分析报告应像一个故事,有开端(背景)、发展(分析过程)、高潮(核心发现)和结局(结论与建议)。 突出关键洞察: 学习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洞察,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出来。 4.3.2 报告结构与内容: 介绍一份完整数据分析报告应包含的关键部分:摘要、问题陈述、数据描述、分析方法、结果与发现、结论与建议、附录。 4.3.3 倾听与反馈: 强调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分析方向和报告内容。 4.3.4 避免技术术语滥用: 针对非技术背景的听众,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和结果。 4.4 案例研究:从数据到商业价值 4.4.1 电子商务用户行为分析: 以电商平台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分析用户浏览、购买、点击等数据,发现用户偏好,优化商品推荐策略,提升转化率。 4.4.2 金融风险评估可视化: 展示如何可视化信用评分、交易行为等数据,辅助风控部门识别高风险用户和潜在的欺诈行为。 4.4.3 社交媒体情感分析可视化: 演示如何通过分析用户评论和社交媒体帖子,量化公众对某个品牌或产品的态度,为市场营销提供支持。 结语 数据科学的旅程是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本书为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但真正的精通,源于您在实际项目中的不断探索和尝试。我们鼓励您将书中所学应用于解决您身边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数据整理,还是工作中的数据分析挑战。 数据科学领域日新月异,新的算法、工具和技术层出不穷。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积极参与社区交流,将是您在数据科学领域不断进步的关键。愿您在这趟数据驱动的探索之旅中,收获满满,创造非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编码理论充满浓厚兴趣,虽然在学校时接触过一些基础知识,但总觉得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高速数据传输方面,始终存在一个模糊的理解。偶然间,我读到了《深入浅出4G网络》这本书,它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书中关于4G网络中引入的各种先进编码技术,例如Turbo码和LDPC码的原理和优势,我读来觉得非常受启发。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结合4G网络的设计理念,详细解释了这些编码技术如何有效地抵抗噪声和干扰,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速率。此外,书中对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好奇为何4G能够支持如此高的吞吐量,阅读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OFDM如何将数据流分割成多个并行的子载波进行传输,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多径衰落问题,并提升了频谱利用效率。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语言生动,将晦涩的技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示和比喻,这对于我这样偏向理论研究的读者而言,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评分

作为一名对技术革新和社会影响有着敏锐观察力的科技爱好者,我对移动通信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 《深入浅出4G网络》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从技术发展的根源去理解这种改变。书中不仅仅聚焦于4G的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描绘了4G网络是如何催生出一系列革命性的应用和服务的。从高清视频流的普及,到移动办公的常态化,再到物联网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4G网络所具备的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等关键特性,是如何为这些创新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4G网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算法,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万物,驱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本书的视角是宏大的,它将4G技术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对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对网络架构和系统设计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对于复杂的电信网络如何协同工作,我一直感到有些困惑。 《深入浅出4G网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为我揭示了4G网络的“庐山真面目”。书中对LTE(长期演进)架构的详细解读,包括EPC(演进分组核心网)的各个网元及其功能,以及eNodeB(演进节点B)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协议,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信令流程、业务切换、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描述,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对一个稳定高效的4G网络是如何构建起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提及了4G网络在漫游、互联互通以及与其他网络(如Wi-Fi)协同工作时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现实世界中网络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整本书的体系结构非常清晰,仿佛一张详尽的网络蓝图,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了4G网络的核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4G网络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能用”的层面。虽然日常工作中也离不开4G,但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演进过程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总觉得有所欠缺。最近,我恰巧翻阅了一本名为《深入浅出4G网络》的书籍,这本厚重的著作,与其说是让我“深入浅出”地理解了4G,不如说是它打开了我对整个移动通信发展脉络的新视角。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从宏观的通信需求演变出发,层层递进,将复杂的4G技术体系拆解得既有条理又易于消化。它详细阐述了4G之所以能实现从3G到质的飞跃,其核心技术如OFDMA、MIMO等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网络部署中扮演的角色。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4G网络的安全机制、业务承载能力以及与后续5G技术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持续提升技术认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作者就在身边,循循善诱地引导着读者一同探索4G世界的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IT运维工程师,我一直致力于理解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运维策略。 《深入浅出4G网络》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运维宝典”。书中关于4G网络性能优化、故障诊断以及网络安全加固的章节,我读来觉得尤为实用。作者通过对4G网络关键性能指标(KPIs)的解读,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优化建议。例如,在讨论网络拥塞问题时,书中提出的拥塞控制算法和资源分配策略,让我对如何提升用户体验有了新的思路。此外,书中对4G网络安全威胁的分析,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鉴权、加密和抗DoS攻击等,都为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理论技术与实际运维场景紧密结合,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如何解决现实中的网络问题,这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个还没看。。

评分

赞!

评分

赞!

评分

不错

评分

满意

评分

赞!

评分

书内容详实

评分

这个还没看。。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