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琴弦

网络的琴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迪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信息技术
  • 互联网
  • 通信
  • 数据传输
  • 协议
  • 网络协议
  • 计算机网络
  • 信息安全
  • 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2882
商品编码:1785407448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迪 等 著 定  价:79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页  数:43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1272882 第1章 老U的驿站监控/1
初遇监控/2
模拟监控/2
数字监控/3
IP监控改造/7
网络摄像机/7
网络硬盘录像机/8
以太网与交换机转发/11
以太网/11
转发原理/12
互联网与分层/13
IP与ARP解析/16
IP地址/17
ARP解析/17
免费ARP/19
触发机制/20
VLAN/22
VLAN基础/22
交换机处理/23
组网实战/2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IP视频监控百事通工具系列,由安防行业很好资历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网络团队执笔,将高深的网络理论通俗化为科普范本,使得复杂的网络知识不再是IP监控技术发展的障碍。本书结合若干小故事+真实问题,从监控业务应用者的视角,以单点监控、远程监控、连锁监控、行业监控、平安城市建设等典型组网案例为线索,依次提出需求和问题,阐述协议原理,并提供解决方案。本书逐一剖析了监控业务所涉及的网络特性原理和知识点,深入浅出,阐述到位,帮助读者从入门到精通。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原理解析深入透彻,适合安防从业人员、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学子,以及监控知识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周迪 等 著 周迪,宇视首席网络科学家、研发测试中心部长、网络与安全实验室主任。拥有近15年的IP网络和IP监控领域从业经历,先后就职于华为、华三、宇视等公司。是中国2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和10多篇靠前专利的发明人,曾在IETF路由领域以靠前作者发表标准草案。在IP网络和IP监控领域设计和实施了诸多具有灵活、经济、高效的的创新架构和功能特性,宇视所构建的IP监控网络架构已运行于中国480个平安城市、220个大型企业园区等项目中。
虚空的低语: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探索 这是一本关于“空”的书,但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真空,也不是哲学上的虚无。它探讨的是一种更深层的“空”,一种弥漫于我们感知、意识和宇宙之中的、尚未被命名的、却又无处不在的“空”。 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看到了什么?璀璨的星辰,浩瀚的星云,那是物质的奇观。但如果我们凝视星空中的“空”,那些黑暗而深邃的区域,它们又诉说着怎样的故事?它们是虚无,是缺失,抑或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虚空的低语》正是试图捕捉和解读这些“空”的低语,它们存在于物质的缝隙,存在于思想的留白,存在于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之中。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论文,也不是一本晦涩的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场穿梭于不同学科边界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种诗意而又严谨的笔触,将天文学、量子物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甚至是一些古老的东方哲学思辨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关于“空”的多维度画卷。 第一章:从星辰的寂静中倾听 我们从宇宙的宏大尺度出发。作者首先带领读者潜入深邃的宇宙,审视那些被星光点亮的角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那些暗流涌动的“空”。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事件视界,那是物质被彻底吞噬的边界,但其“外部”的“空”是否真的什么都没有?引力波的探测,揭示了时空本身的涟漪,而时空的“基底”又是什么?宇宙膨胀的加速,暗示着我们尚未理解的“暗能量”,它弥漫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是一种无形的“空”的推力。作者将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区域,描绘成充满可能性和潜在信息场的“沃土”,那里隐藏着宇宙最根本的秘密。我们看到的“空”,可能只是我们现有认知框架下的“无”。 第二章:量子之舞与概率的迷雾 当我们缩小视野,进入微观世界,我们遇到了量子力学的奇诡。电子的叠加态,它既在这里又在那里,直到被观测的那一刻才“塌缩”到某个确定的位置。这种“不确定性”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空”的表现?真空涨落,即使在绝对零度的理想真空里,能量也并非为零,粒子对会瞬间产生又湮灭,这是否意味着“空”中孕育着一切的潜能?作者将这些量子现象解读为“空”的动态属性,它并非静止的虚无,而是一种活跃的、充满概率的“低语”。这是一种我们无法直接触及,却又深刻影响着物质世界运作的“空”。 第三章:意识的无垠与思想的空白 目光转向内在,我们的意识又将我们引向另一片“空”。我们的思想,常常在某个念头之后,进入一段空白,一段“放空”的时间。这段“空白”是思考的准备,还是意识本身的性质?梦境的生成,那些荒诞离奇的场景,它们从何而来?是否也是源自潜意识深处的某种“空”的涌动?作者将意识中的“空白”视为创造力的温床,是灵感闪现的契机。我们常常害怕“空”,害怕无事可做,害怕无话可说,但或许正是这种“空”,才为我们提供了连接不同思维片段,形成新想法的桥梁。我们的记忆,也并非完全填充,总有一些模糊的角落,一些被遗忘的细节,这些“空白”的存在,反而让我们的记忆更加灵活和生动。 第四章:艺术的留白与留白的张力 在艺术领域,留白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水墨画中的大片空白,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音乐中的休止符,赋予旋律以呼吸和节奏。这些“留白”并非内容的缺失,而是为了衬托、为了强调、为了引导。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空”的作用,它不是简单的“不画”,而是精心设计的“不画”。一张白纸,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创作可能性,而艺术家正是通过添加、减去、留白,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空”与“有”的对话。《虚空的低语》认为,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对“空”的巧妙运用,它激发观者的参与感,让作品拥有生命力。 第五章:东方智慧的“空”与“无” 本书的第五章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哲学,特别是道家和禅宗的“空”与“无”的概念。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无为而无不为”,都指向了一种超越言语和形式的“空”。禅宗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则将物质与虚空的关系推向了更深层次的辩证统一。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这些哲学思想,而是试图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和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寻找它们与量子力学、意识科学之间的潜在联系。作者认为,东方智慧对“空”的理解,并非一种消极的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空”的哲学,它强调的是超越二元对立,认识到一切现象的短暂性和相互依存性。 第六章:当“空”低语时,我们如何回应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主题回归到个体生命。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内容”所填满,害怕“空闲”,害怕“无聊”。然而,《虚空的低语》鼓励我们,去倾听那些“空”的低语。它可能出现在一次安静的冥想中,可能出现在一次独自的散步里,可能出现在一次深入的自我反思中。作者并非主张逃避,而是提倡一种更加平衡的生活方式,在充实内容的同时,也为“空”留下一席之地。这种“空”是让我们得以喘息的空间,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的契机,是让我们与内心深处连接的通道。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充实”,并非内容的堆砌,而是对“空”的理解与接纳。 《虚空的低语》是一次关于“未被看见”的探索,一次关于“未被命名”的追寻。它邀请读者一同穿梭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在寂静与喧嚣之中,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去感受那弥漫于一切的“空”,并从中发现生命更深层的意义和可能性。这是一本关于“留白”的书,它将留给你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填补那些“低语”所指向的,属于你自己的“虚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说,《网络的琴弦》这本书,真的像是在给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一直以为网络就是一个很现代的东西,谁知道它竟然有这么长的一段历史,而且在它发展的初期,发生过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吸引人,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讲解,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复杂的概念和人物,都变得生动起来。我读的时候,总会想象着那些场景,想象着那些早期工程师们,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WIFI的年代,是如何一点点地搭建起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网络世界的。他们的执着和创新精神,真的让人非常佩服。这本书让我觉得,我对“连接”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信息和思想的连接,这种连接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它让我对当下使用的互联网,多了一份敬畏,也多了一份好奇。

评分

《网络的琴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辽阔感。作者在文字间游走,仿佛掌握了无形的丝线,将那些分散在网络发展史上的节点,串联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被那些宏大的愿景和颠覆性的创新所震撼,也为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牺牲而动容。它描绘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的电子邮件、第一次的搜索引擎、第一次的网络社区……这些“第一次”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书中的一些篇章,读起来颇具史诗感,让人联想到人类探索新大陆的勇气和决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技术革新时,所注入的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甚至情感模式。他让那些冰冷的代码,充满了温度;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坐在一艘巨轮上,驶向未知而充满机遇的未来,而这本书,就是那艘巨轮的航海日志,记录着抵达每一个新大陆的艰辛与辉煌。

评分

这本《网络的琴弦》读起来,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细腻,一点点揭开互联网早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最早期的程序员们,在简陋的设备和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凭借着对技术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想象,一步步构建起这个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数字世界。他们的对话、他们的坚持、他们的迷茫,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到他们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彻夜不眠,为了实现一个小小的功能而反复试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指尖敲击键盘的每一次震动,也能体会到他们成功时那份纯粹的喜悦。书里不乏那些如今看来颇具“复古”意味的技术细节,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解构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部的精妙与巧妙。那些被遗忘的代码片段、那些早期的网络协议,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一群人,一群用智慧和汗水,播种了数字文明火种的人。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我对“网络”这个词的另外一层理解。我一直以为网络就是我们每天用的那些APP,是那个能刷到各种视频、和朋友聊天的地方。但《网络的琴弦》让我意识到,这个我们每天接触的东西,它的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发展历史和多么复杂的构建过程。作者用一种很生动的方式,把那些很专业的技术名词,变成了可以理解的故事。比如,他讲到最初的连接是如何实现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描述一个非常古老、但又非常重要的发明,就像是火的出现一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提到很多人为了让信息能够更顺畅地流动,付出了很多努力,而且他们当时做的很多事情,可能是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它让我觉得,我们现在享受的便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才能让我们拥有现在这样的生活。感觉这个书,把我从一个只知道“用”网络的人,变成了一个稍微能“理解”网络的人。

评分

如果说《网络的琴弦》是一首宏大的交响乐,那么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曲深沉的哲学沉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连接”本身的意义。我们每天在网络上滑动、点赞、评论,享受着信息爆炸的便利,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作者借由网络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认知、社会结构、甚至个体存在性的深刻疑问。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引导我们自行探索。例如,书中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以及算法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价值观,这些都让我不寒而栗,同时也引发了我强烈的自我反思。我开始警惕那些过于“精准”的推荐,开始质疑那些看似客观的评价。这本书迫使我去区分“信息”与“知识”,去辨别“互动”与“连接”的本质差异。它让我意识到,网络并非一个纯粹的技术载体,而是一个深度介入我们生活、影响我们思维的复杂系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比以前更加复杂,也更加审慎了。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