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上下)(圖文珍藏本)

三國誌(上下)(圖文珍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壽 著
圖書標籤:
  • 三國誌
  • 曆史
  • 古典
  • 戰爭
  • 人物
  • 羅貫中
  • 圖文
  • 珍藏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80665659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06707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5-12-01
頁數:985
套裝數量:2
附件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三國誌》(上下)(圖文珍藏本)(精裝)圖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學術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為底本,參校瞭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書局活字印本、清光緒十三年江南書局刻本等舊刻本和以中華書局標點本為代錶的多種新版本。書中所選圖片資料,遵循忠實於曆史的原則。

目錄

三國誌上冊目錄
捲一魏書一
武帝紀(1)
捲二魏書二
文帝紀(41)
捲三魏書三
明帝紀(67)
捲四魏書四
三少帝紀
齊王芳(85)
高貴鄉公髦(95)
陳留王奐(106)
捲五魏書五後妃傳武宣卞皇後(112)
弟秉(113)
秉子蘭(113)
文昭甄皇後(114)
侄像(116)
像子暢(116)文德郭皇後(118)
從兄錶(118)
明悼毛皇後(119)
父嘉(119)
弟曾(119)
明元郭皇後(120)
叔父立(120)
從父芝(120)
捲六魏書六
董卓(121)
李催(128)
郭汜(128)
袁紹(133)
子譚(143)
子尚(143)
袁術(148)
劉錶(150)
子琮(153)
捲七魏書七
呂布(156)
張邈(158)
陳登(164)
臧洪(165)
陳容(169)
捲八魏書八
公孫瓚(170)
鮮於輔(176)
閻柔(176)
陶謙(176)
張楊(179)
公孫度(180)
子康(180)
康弟恭(180)
康子晃(180)
康子淵(180)
張燕(186)
張綉(187)
子泉(188)
張魯(188)
捲九魏書九
夏侯悖(191)
子橋(192)
韓浩(192)
史渙(192)
夏侯淵(193)
曹仁(196)
子泰(197)
弟純(197)
曹洪(198)
族父瑜(199)
曹休(199)
子肇(200)
曹真(200)
子爽(201)
子羲(201)
子訓(201)
何晏(206)
鄧飚(206)
丁謐(206)
畢軌(206)
李勝(206)
桓範(206)
夏侯尚(210)
子玄(211)
李豐(213)
許允(216)
王經(217)
捲十魏書十
苟或(218)
子惲(226)
孫施(226)
冀(226)
苟攸(227)
賈詡(231)
子穆(235)
捲十一魏書十一
袁渙(236)
從弟霸(238)
張範(239)
弟承(239)
涼茂(240)
國淵(240)
田疇(241)
王惰(244)
子忠(246)
邴原(248)
管寜(251)
王烈(252)
寜子邈(255)
張韉(255)
鬍昭(256)捲
十二魏書十二
崔琰(260)
婁圭(262)
孔融(262)
許攸(262)
毛蚧(265)
徐奕(267)
何夔(267)
子曾(268)
邢顥(270)
鮑勛(270)
司馬芝(272)
子岐(274)
捲十三魏書十三
鍾繇(274)
子毓(281)
華歆(282)
子錶(285)
王朗(286)
子肅(291)
孫叔然(294)
周生烈(294)
董遇(294)
捲十四魏書十四
程昱(297)
孫曉(301)
郭嘉(301)
子奕(304)
董昭(304)
子胄(3()8)
劉曄(308)
子陶(312)
蔣濟(313)
劉放(317)
孫資(318)
捲十五魏書十五劉馥(322)
子靖(322)
司馬朗(324)
趙谘(325)
粱習(326,)
王思(326)
張既(328)
子緝(332)
溫恢(333)
盂建(333)
賈逵(333)
子充(336)
捲十六魏書十六
任峻(339)
蘇則(340)
子愉(341)
杜畿(342)
子恕(345)
阢武(351)
鄭渾(352)
倉慈(354)
吳罐(355)
任燠(355)
顔斐(555)
令狐邵(355)
孑L義(355)
捲十七魏書十七
張遼(357)
子虎(359)
樂進(359)
子縑(360)
於禁(360)
張邰(362)
徐晃(364)
硃靈(365)
捲十八魏書十八
李典(367)
李通(368)
臧霸(369)
子艾(370)
孫觀(370)
文聘(370)
桓禺(371)
呂虔(371)
許褚(372)
子儀(373)
兄定(373)
典韋(373)
子滿(375)
龐德(375)
子會(376)
龐清(376)
母娥(377)
閻溫(378)
張恭(378)
恭子就(379)
捲十九魏書十九任城威王彰(381)
子楷(382)
陳思王植(383)
子誌(395)
蕭懷王熊(396)
捲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
豐湣王昂(397)
相殤王鑠(397)
鄧哀王衝(397)
彭城王據(398)
燕王宇(399)
沛穆王林(399)
中山恭王袞(399)
濟陽懷王弦(400)
陳留恭王峻(40())
範陽閔王矩(400)
趙王斡(401)
臨邑殤公子上(4叭)
楚王彪(401)
剛殤公子勤(402)
榖城殤公子乘(402)
鄖戴公子整(402)
靈殤公子京(402)
樊安公均(402)
廣宗殤公子棘(403)
東平靈王徽(403)
樂陵王茂(403)
贊哀王協(z1-04)
北海悼王蕤(404)
東武陽懷王鑒(404)
東海定王霖(404)
元城哀王禮(404)
邯鄲懷王邕(404)
清河悼王貢(404)
廣平哀王儼(404)
捲二十一魏書二十一
王粲(408)
徐斡(410)
陳琳(410)
阮璃(410)
應瑒(410)
劉楨(410)
邯鄲淳(412)
繁欽(412)
路粹(412)
丁儀(412)
丁虞(412)
楊惰(412)
荀緯(412)
應璩(413)
應貞(413)
阮籍(413)
嵇康(415)
桓威(416)
吳質(416)
衛覬(418)
子璀(420)
潘勖(420)
王象(42())
劉虞(420)
劉劭(423)
繆襲(425)
仲長統(425)
蘇林(425)
韋誕(425)
夏侯惠(425)
孫該(425)
杜摯(425)
傅嘏(427)
捲二十二魏書二十二
桓階(432)
子嘉(433)
陳群(433)
子泰(436)
陳矯(439)
子本(440)
薛悌(440)
徐宣(440)
衛臻(442)
子烈(443)
盧毓(443)
子欽(445)
埏(445)
捲二十三魏書二十三
和洽(446)
子迪(447)
許混(447)
常林(448)
子告(449)
楊俊(451)
杜襲(452)
趙儼(454)
裴潛(457)
子秀(458)
捲二十四魏書二十四
韓暨(461)
崔林(462)
高柔(464)
孫禮(469)
王觀(471)
捲二十五魏書二十五
辛毗(472)
子敞(474)
楊阜(476)
薑敘母(476)
高堂隆(481)
棧潛(486)
捲二十六魏書二十六
滿寵(488)
子偉(49())
田豫(491)
牽招(493)
傅容(495)
子弘(495)
郭淮(495)
子統(497)
捲二十七魏書二十七
徐邈(498)
韓觀(499)
鬍質(499)
子威(500)
王昶(501)
子渾(505)
王基(505)三國誌下冊目錄
捲二十八魏書二十八
王浚(509)
令狐愚(509)
毋丘儉(512)
文欽(513)
諸葛誕(517)
唐谘(521)
鄧艾(521)
州泰(527)
鍾會(527)
王弼(535)
捲二十九魏書二十九方技
華佗(537)
吳普(540)
樊阿(540)
杜夔(542)
硃建平(544)
周宣(544)
管輅(545)
捲三十魏書三十
烏丸(559)
鮮卑(563)
東夷(566)
夫馀(566)
高句麗(568)
東沃沮(569)
挹婁(570)
涉(571)
馬韓(571)
辰韓(573)
弁辰(573)
倭(574)
捲三十一蜀書一劉二牧
劉焉(581)
子璋(583)
捲三十二蜀書二先主
先主備(586)捲
三十三蜀書三
後主禪(602)
捲三十四蜀書
四二主妃子
先主甘皇後(610)
先主穆皇後(610)
兄吳壹(610)、
後主敬哀張皇後(611)
後主張皇後(611)
劉永(612)
劉理(612)
後主太子培(612)
捲三十五蜀書五
諸葛亮(613)
子喬(628)
瞻(629)
董厥(629)
樊建(629)
捲三十六蜀書六
關羽(633)
子興(636)
孫統(636)
張飛(637)
子紹(638)
孫遵(638)
馬超(638)
從弟岱(640)
黃忠(641)
趙雲(641)
子統(644)
廣(644)
捲三十七蜀書七
龐統(645)
子宏(648)
弟林(648)
法正(648)
子邈(652)
捲三十八蜀書八
許靖(652)
孫遊(655)
麋竺(656)
弟芳(657)
子威(657)
孫照(657)
孫乾(657)
簡雍(657)
伊籍(658)
秦宓(658)
捲三十九蜀書九
董和(662)
劉巴(662)
馬良(664)
弟謖(665)
陳震(666)
董允(667)
陳祗(667)
黃皓(667)
呂義(668)
杜祺(668)
劉斡(668)
捲四十蜀書十
劉封(669)
孟達(669)
封子林(670)
達子興(670)
彭蒹(671)
廖立(673)
李嚴(674)
子豐(674)
劉琰(676)
魏延(676)
楊儀(678)
捲四十一蜀書
十一霍峻(679)
子弋(679)
羅憲(679)
王連(680)
嚮朗(681)
子條(681)
兄子寵(681)
張裔(682)
子髦(682)
鬱(682)
楊洪(683)
何祗(684)
費詩(684)
王衝(686)
捲四十二蜀書十二
杜微(687)
五梁(687)
周群(687)
張裕(688)
杜瓊(688)
許慈(689)
子勛(689)
孟光(689)
來敏(690)
尹默(691)
子宗(691)
陳術(691)
譙周(691)
子同(695)
捲四十三蜀書十三
黃權(702)
子崇(703)
李恢(703)
弟子球(704)
呂凱(704)
王伉(704)
馬忠(705)
張錶(705)
閻宇(705)
王平(705)
句扶(706)
張嶷(706)
捲四十四蜀書十四
蔣琬(709)
子斌(711)
斌弟顯(711)
劉敏(711)
費棉(711)
子承(712)
薑維(713)
梁緒(713)
尹賞(713)
梁虔(713)
捲四十五蜀書十五
鄧芝(719)
子良(720)
張翼(720)
宗預(722)
廖化(722)
楊戲(723)
捲四十六吳書一
孫堅(732)
子策(738)
捲四十七吳書二吳主
吳主權(748)
捲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
孫亮(774)
孫休(777)
孫皓(781)
捲四十九吳書四
劉繇(798)
子基(800)
太史慈(800)
士燮(804)
燮弟壹(804)
燮子徽(805)
壹子匡(805)
捲五十吳書五妃嬪
孫破虜吳夫人(806)
弟景(806)
吳主權謝夫人(807)
弟承(807)
吳主權徐夫人(807)
真子琨(807)
吳主權步夫人(807)
吳主權王夫人(808)
吳主權王夫人(808)
吳主權潘夫人(808)
孫亮全夫人(809)
孫休硃夫人(809)
孫和何姬(810)
弟洪(810)
蔣(810)
植(810)
孫皓滕夫人(810)
父牧(810)
捲五十一吳書六宗室
孫靜(811)
子瑜(812)
皎(812)
奐(813)
庶子壹(813)
孫賁(814)
子鄰(814)
孫輔(815)
孫翊(816)
子鬆(816)
孫匡(816)
子泰(816)
孫秀(816)
孫韶(817)
子楷(818)
孫桓(819)
捲五十二吳書七
張昭(820)
弟子奮(823)
子承(823)
休(824)
顧雍(824)
子邵(826)
邵子譚(827)
承(828)
諸葛瑾(828)
子融(831)
步騭(831)
子協(834)
闡(834)
周昭(834)
捲五十三吳書八
子玄(838)
玄子尚(838)
秦鬆(838)
陳端(838)
嚴唆(839)
裴玄(839)
程秉(839)
徵崇(839)
闞澤(840)
唐固(840)
薛綜(840)
子翊(843)
瑩(843)
捲五十四吳書九
周瑜(845)
子循(851)
惰(851)
兄子峻(851)
峻子護(851)
魯肅(852)
子淑(856)
呂濛(856)
捲五十五吳書十
程普(862)
黃蓋(863)
韓當(864)
子綜(865)
蔣欽(865)
子壹(865)
休(866)
周泰(866)
子劭(866)
陳武(867)
錶(867)
施明(867)
董襲(868)
甘寜(868)
浚統(871)
徐盛(873)
潘璋(874)
丁奉(874)
弟封(875)
捲五十六吳書十一
硃治(876)
硃然(877)
子績(879)
呂範(879)
子據(880)
硃桓(881)
子巽(883)
捲五十七吳書十二
虞翻(884)
子汜(891)
忠(891)
聳(891)
畏(891)
陸績(892)
子宏(892)
毅(893)
張溫(893)
弟祗(895)
白(895)
駱統(896)
陸瑁(897)
子喜(899)
吾粲(899)
硃據(899)
子熊(900)
損(900)
孫宣(900)
捲五十八吳書十三
陸遜(900)
子抗(908)
子晏(913)
景(913)
捲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
孫登(914)
子英(916)
謝景(916)
孫慮(916)
孫和(917)
孫霸(919)
子基(920)
壹(920)
孫奮(920)
捲六十吳書十五
賀齊(922)
子達(924)
景(924)
全琮(925)
子懌(926)
呂岱(926)
周魴(928)
子處(931)
鍾離牧(931)
捲六十一吳書十六
潘溶(934)
陸凱(936)
弟胤(941)
胤子式(942)
捲六十二吳書十七
是儀(943)
鬍綜(944)
徐詳(947)
捲六十三吳書十八
吳範(948)
劉悖(949)
趙達(949)
捲六十四吳書十九
諸葛恪(952)
子綽(959)
竦(959)
建(959)
聶友(960)
滕胤(961)
孫峻(962)
孫琳(963)
濮陽興(966)
捲六十五吳書二十
王蕃(967)
樓玄(968)
賀邵(969)
韋曜(971)
華蕨(974)
附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978)
裴鬆之上《(三國誌注)錶》(980)
《華陽國誌·陳壽傳》(981)
《晉書·陳壽傳》(983)
《宋書·裴鬆之傳》(984)

精彩書摘

  武帝紀第一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①。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鞦,封費亭侯②。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齣本末③。嵩生太祖。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王瀋《魏書》日:其先齣於黃帝,當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是為曹姓。周武王剋殷,存先世之後,封曹快於邾。春鞦之世,與於盟會,逮至戰國,為楚所滅。子孫分流,或傢於沛。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襲爵土,絕而復紹,至今適嗣國於容城。②司馬彪《續漢書》曰:騰父節,字元偉,素以仁厚稱。鄰人有亡豕者,與節豕相類,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傢,豕主人大慚,送所認豕,並辭謝節,節笑而受之。由是鄉黨貴嘆焉。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騰字季興,少除黃門從官。永寜元年,鄧太後詔黃門令選中黃門從官年少溫謹者配皇太子書,騰應其選。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眾有異。順帝即位,為小黃門,遷至中常侍大長鞦。在省闥三十餘年,曆事四帝,未嘗有過。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豁典等,皆緻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計吏修敬於騰,益州刺史種嵩於函榖關搜得其箋,上太守,並奏騰內臣外交,所不當為,請免官治罪。帝日:“箋自外來,騰書不齣,非其罪也。”乃寢?奏。騰不以介意,常稱嘆?,以為?得事上之節。?後為司徒,語人曰:“今日為公,乃曹常侍恩也。”騰之行事,皆此類也。桓帝即位,以騰先帝舊臣,忠孝彰著,封費亭侯,加位特進。太和三年,追尊騰曰高皇帝。《續漢書》曰:嵩字巨高,質性敦慎,所在忠孝。為司隸校尉,靈帝擢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黃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悖之叔父。太祖於悖為從父兄弟。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①;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日:“天下將亂,非命世之纔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②!”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③,徵拜議郎④。①《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麵喁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日:“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②《魏書》日:太尉橋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願以妻子為托。”由是聲名益重。《續漢書》曰:玄字公祖,嚴明有纔略,長於人物。張瑤《漢紀》曰:玄曆位中外,以剛斷稱,謙儉下士,不以王爵私親。光和中為太尉,以久病策罷,拜太中大夫,卒,傢貧乏産業,柩無所殯。當世以此稱為名臣。《世語》日:玄謂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太祖乃造子將,子將納焉,由是知名。孫盛《異同雜語》雲: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齣。纔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傢兵法,名日《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③《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成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④《魏書》曰:太祖從妹夫穩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後以能明古學,復徵拜議郎。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後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異博問得失,因此復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專迴避貴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徵者皆拜議郎。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前言/序言

  嶽麓書社納入《古典名著普及文庫》的《三國誌》印行十餘年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進入二十一世紀,《三國誌》這部古典名著更進一步激發瞭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讀者的閱讀與研究興趣。科研的視野不斷拓展,研究的成果逐漸積纍。為瞭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嶽麓書社特推齣全本《三國誌》圖文珍藏版,與《史記》等名著圖文珍藏本配套發行,以饗讀者。本書的文字,仍以百衲本為底本,參校瞭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書局活字印本、清光緒十三年江南書局刻本等舊刻本和以中華書局標點本為代錶的多種新版本。此次整理,我們利用各本互校,比較異同,擇善而從,同時大量吸收瞭前哲時賢校勘、..
《資治通鑒》:洞察曆史興衰的宏大史詩 引言:帝王心術與王朝更迭的無盡畫捲 曆史的洪流滾滾嚮前,其間蘊含的智慧與教訓,是後世君臣賴以藉鑒的寶貴財富。若言及中國古代史學巨著,唯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方能以其磅礴的氣勢和嚴謹的考據,矗立於史林之巔。這部由北宋史學傢司馬光曆時十九載,集閤眾人之力編纂而成的編年體通史,其視野之宏大、內容之詳盡,遠非一般史書所能比擬。它不隻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更是對治國之道、用人方略、戰爭謀略以及人心嚮背等深層問題的深刻剖析。 《資治通鑒》的起點,是戰國時期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十國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橫跨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這段時間,正是中國從分裂走嚮統一,又在統一中經曆無數次分閤、興衰、鬥爭與變革的關鍵時期。與偏重於軍事和人物傳記的《三國誌》不同,《通鑒》的視角更為宏觀,它旨在“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為統治者提供瞭一麵可以清晰映照自身得失的鏡子。 第一部分:戰國風雲——列國爭霸與製度革新 《資治通鑒》開篇,便將讀者帶入瞭那個風起雲湧、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彼時,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各大諸侯國為瞭生存和擴張,紛紛變法圖強,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轉型期。 1. 魏國的崛起與法傢思想的實踐: 司馬光詳細記載瞭三傢分晉後,魏國如何藉助李悝變法,成為首批稱霸的強國。從軍功授爵到土地私有化,這些改革極大地激發瞭生産力和戰鬥力。《通鑒》在此處展現瞭製度創新對國傢命運的決定性影響。然而,我們也看到,即使是英明的改革,也難逃“盛極而衰”的宿命,魏文侯之後的猶豫和保守,很快被更具進取心的秦國超越。 2. 秦國的統一大業與集權之路: 全書對秦國的崛起著墨甚重。商鞅變法從根本上重塑瞭秦國的國傢機器,將其打造成一個高效運轉的戰爭機器。從閤縱連橫的復雜外交策略,到白起、王翦等將領的赫赫戰功,司馬光忠實記錄瞭秦如何一步步蠶食六國,最終建立起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的過程。這裏的記載,清晰地揭示瞭絕對的中央集權和嚴苛的法律體係,在短期內爆發齣的巨大能量,也為後世君主審視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平衡提供瞭深刻的教訓。 3. 六國的沉浮與外交博弈: 戰國史不僅是內政史,更是外交史。《通鑒》細緻地梳理瞭蘇秦、張儀的縱橫捭闔,揭示瞭諸侯之間“閤則共存,分則相殘”的殘酷現實。韓國的軟弱、趙國的抗擊強秦、楚國的龐大卻內耗嚴重,這些都通過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對話展現齣來,令讀者如臨現場,體會到大國博弈的步步驚心。 第二部分:秦漢的統一與初期的治理睏境 秦朝雖然結束瞭分裂,但其嚴酷的統治也迅速埋下瞭覆滅的種子。《通鑒》對秦朝二世而亡的記錄,是後世帝王引以為戒的經典案例。 1. 陳勝吳廣的烽火與民怨的爆發: 司馬光沒有將陳勝吳廣的起義視為偶然的叛亂,而是深入分析瞭秦朝嚴酷的徭役、苛捐雜稅以及失信於民的政策積纍下的社會矛盾。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一旦被激發,其摧毀性是驚人的。 2. 楚漢相爭的權謀鬥爭: 項羽的勇猛無敵與劉邦的隱忍善用人纔,構成瞭楚漢相爭的主鏇律。在《通鑒》的筆下,韓信的軍事纔能、張良的運籌帷幄、蕭何的後勤保障,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一階段的敘事,是關於“德勝力”與“智勝力”的經典對決,劉邦最終能夠取得勝利,不僅在於軍事上的優勢,更在於其更能凝聚人心,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統治集團。 3. 漢初的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漢朝建立之初,國傢凋敝,司馬光著重強調瞭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采取黃老之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通鑒》認為,正是這種“無為而治”的策略,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為漢武帝時代的強盛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三部分:漢武盛衰與儒傢思想的主導地位 漢武帝時期,是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階段,也是對外擴張最為成功的時期。《通鑒》對此段曆史的記載,是研究中國古代帝國主義與文化整閤的重要材料。 1. 對外用兵的得失: 漢武帝徹底擊潰匈奴,開拓西域,奠定瞭漢朝的強盛版圖。然而,司馬光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窮兵黷武帶來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危機。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豐功偉績被客觀記錄,但隨之而來的鹽鐵官營和沉重的財政壓力,預示著帝國盛世下的隱憂。 2. 儒傢獨尊與思想的統一: 董仲舒的建議使得儒學成為官方哲學,這在思想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它有效地鞏固瞭皇權,並形成瞭一套穩定的倫理綱常。《通鑒》通過對朝堂辯論的記錄,展示瞭思想的演變如何深刻影響國傢治理的方嚮。 3. 外戚與宦官的乾政: 進入西漢後期,皇權旁落,外戚、宦官的專權成為周期性的政治頑疾。司馬光將這些視為中央權力結構腐化的重要錶現,並詳細記錄瞭王莽篡漢的復雜過程,預示著漢朝氣數已盡。 第四部分:魏晉南北朝的動蕩與文化的重生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漫長、最復雜的“大分裂”時期。《資治通鑒》在處理這段紛繁復雜的曆史時,其編年體的優勢得以充分展現,清晰地勾勒齣政權更迭的脈絡。 1. 曹魏的建立與權力真空: 從漢末群雄逐鹿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到司馬氏篡魏建晉,權力的交接與鬥爭充滿瞭血腥和權謀。《通鑒》對“竹林七賢”的描寫,側麵反映瞭知識分子在政治高壓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追求。 2. 永嘉之亂與南渡: 五鬍亂華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巨大災難。《通鑒》冷靜地記錄瞭北方各民族的遷徙、衝突與融閤,以及漢族政權南遷的艱難曆程。這不僅是地域的轉移,更是文化和政治製度的重新適應與調整。 3. 南北朝的對峙與民族交融: 在南方,東晉、宋、齊、梁、陳等朝代,在士族門閥的支撐下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統治,但內部的傾軋從未停止。在北方,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事件。《通鑒》詳細記載瞭孝文帝推行移風易俗、禁止舊俗的決心與阻力,展現瞭民族融閤的復雜性和必要性。對於後世的統治者而言,如何處理“夷”與“夏”的關係,如何在維護自身族群特性與吸納先進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提供瞭極佳的史料。 結語:曆史的鑒戒與永恒的啓示 《資治通鑒》的價值,正在於其對“鑒”字的深刻理解。司馬光以史為鑒,不是為瞭復古,而是為瞭理解曆史運動的內在邏輯。書中對賢臣的賞識、對昏君的批判,對奸佞的揭露,都以事實為基礎,不摻雜過多的個人情感,達到瞭極高的曆史客觀性。 從戰國時期的製度創新,到秦漢的中央集權之路,再到魏晉南北朝的民族融閤與文化重建,每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都濃縮著治國理政的哲學。它告訴後人:得民心者得天下,製度的僵化和統治階層的腐化是王朝覆滅的內在原因,而對人纔的任用和對國傢命運的清醒認知,則是維係長治久安的根本。研讀《資治通鑒》,如同獲得瞭一位洞悉世事、經驗豐富的老者,在關鍵時刻為你指點迷津。它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關於權力運作、人性復雜與國傢興亡的百科全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手上這本關於唐代佛教石窟造像藝術的畫冊,簡直是視覺上的極緻享受。它收錄的圖片清晰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那些長期暴露於自然環境中的壁畫細節,也能看清畫傢用筆的力道和顔料的層次感。畫冊的編排也頗具匠心,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按年代羅列,而是嘗試將不同地域、不同宗派的造像風格進行對照,突顯瞭佛教藝術在傳入中土後,如何與本土審美進行深度融閤和創新的過程。我花瞭很長時間細看那些麵部錶情的刻畫,從早期的渾厚莊嚴到盛唐的雍容大氣,再到中晚期的內斂含蓄,那種神性與人性在石像上微妙的平衡感,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說,這本畫冊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近乎於“親臨現場”的體驗,那些被時間磨損的色彩與綫條,在高清攝影下重新煥發齣瞭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遠勝於在博物館隔著欄杆觀看時的感受。

評分

這本關於宋代城市商業發展的專題研究,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敘述語言極富畫麵感,完全沒有傳統經濟史著作那種枯燥的數字堆砌。他通過對宋代坊市製度的瓦解、夜市的興起以及行會組織的具體案例分析,生動地再現瞭汴京、臨安等大都市那種繁華喧囂的市井百態。讀到描繪茶坊酒肆、瓦捨勾欄裏人聲鼎沸的段落時,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混閤的香料味和酒氣,感受到那種充滿活力的商業氣息。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社會階層流動性的討論,展示瞭在商業繁榮的背景下,商人階層如何通過財富積纍對社會結構産生微妙而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在宏觀上空泛地談論經濟政策,而是通過微觀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構建起一個立體而真實的宋代商業生態係統,讓人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加人性化和立體化的理解。

評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專著,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那個時代文人思想的一個全新視角。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學術化,論證嚴密,引用瞭大量一手文獻的原文和不同版本間的細微差彆進行比對分析,讀起來雖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讓人感到智識上的極大滿足。作者對於“風骨”與“氣韻”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溯源,處理得極為精妙,沒有流於空泛的贊美,而是落到瞭實處的文本細讀之中。尤其精彩的是,作者對一些被傳統觀點定論的人物評價進行瞭富有洞察力的反思,提齣瞭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這些觀點都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讓人不得不信服。對於任何想深入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演變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架設在書架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教會我的不是簡單的結論,而是如何去‘看’待曆史文本的方法論。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明代宦官政治權力運作機製的比較研究。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將所有的宦官一概而論地描繪成負麵符號,而是引入瞭權力結構、機構製衡以及特定曆史時期皇帝個人偏好的多重變量進行分析。作者采用瞭橫嚮與縱嚮相結閤的比較研究法,將不同皇帝統治時期宦官權力的興衰軌跡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規律性和特殊性。閱讀過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冷靜剋製的筆調,所有的論斷都小心翼翼地依托於檔案史料的記載,避免瞭情緒化的道德評判,這使得整部書的學術嚴謹度非常高。書中對於內閣與司禮監之間權力博弈的細節描述,極其細緻入微,讓人清晰地看到在高度集權的體製下,製度漏洞是如何被特定的個體所利用並發揮齣超乎想象的影響力。這本書對於理解晚期皇權體製的內在運作邏輯,提供瞭一套極具啓發性的分析框架。

評分

這套精裝版的《史記》簡直是文字的盛宴,裝幀設計透露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開本適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有種莊嚴肅穆之感。紙張的質地非常考究,觸感細膩光滑,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記載,每一個漢字都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難以言喻的,仿佛真的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眼目睹那些英雄豪傑的功過是非。尤其是那些插圖的引入,雖然不是那種色彩斑斕的現代插畫,但古樸的綫條和嚴謹的構圖,恰到好處地補充瞭文字描述的畫麵感,讓那些發生在曆史長河中的重要事件,在腦海中勾勒齣瞭更為清晰的輪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對中華文明的深邃與博大産生由衷的敬畏。即便是對古代史略有涉獵的人,也會被其中詳盡的考證和嚴密的邏輯所摺服,每一次重讀都能發掘齣新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4、 幽夢影(張潮):把它列進書單有點古怪,但這書實在太好笑瞭!這其實是一本先鋒的古代BBS集,張潮先寫上一段優美或“有意義”的話,哪知朋友們就跟著發一段更好笑的點評,尤其江竹坡、江含徽兩位損友,張潮說望見有人在窗上寫字多麼風雅啊,朋友說:要是我望見追債人在窗上寫字那就立馬逃走。

評分

發貨還比較快,由於暑假還沒送到,應該還不錯

評分

文言本,文言注釋,沒翻譯,插圖挺漂亮,隻是下冊插圖印得有點模糊

評分

這個譯本還算經典!!

評分

當你把三國誌和三國演義一起看的時候你發現很多的齣入,個人已經不知道什麼纔是真實的,但真實就是真實,小說就是小說

評分

這個值得買,除瞭正文,還附上正野史參考

評分

幫同事購買,好評。她喜歡。

評分

嶽麓書社的!…!…!…!…!…!…活動時間買的,太喜歡瞭

評分

挺精美的,印刷質量也不錯,這個價值瞭,經典啊,我很愛讀 包裝相當精美,夠得上精裝版這一名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