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随园诗话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随园诗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枚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诗词
  • 随园诗话
  • 古典文学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学
  • 诗歌
  • 名著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73637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08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1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园诗话》中选录大量诗作,为反拟古、反考据为诗及使诗歌回归抒写真性情起了极大作用,扭转了一代诗风,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做出了极大的黄献。

内容简介

  《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论诗之作。《随园诗话》论述广泛,从诗人先天的资质到后天的培养、从写景言情到咏物论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韵律辞章到比兴托物、从诗的修改鉴赏到诗的选篇与评论,从诗的方方面面体现其以『性灵』为主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目录

文中寄志
诗在骨不在格
存其是去其非
金公政简刑清
切勿抄袭
绝妙名联
圣朝佳话
诗才清警
诗重其性情
唐翰林最荣
名未必符实
福薄生慧
改诗难于作诗
诗贵其有深意
每出必携书
心有灵犀
落笔不经意
宋学太盛
天下无如吃饭难
以故事育人
赋诗抒怀
诗难事也
幸露语平安
不能评第一
诗称家数
各朝富贵诗
吟杨花诗
妙在孩子语
预知中榜
应酬诗作
改诗论
刚柔相济
贤人留恋故地
忠臣与孝子
闺秀能文
论因缘
席间赋诗
仿古风
儒释名家
身份不等心胸不同
用成语作妙诗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女人建功
后宫轶事
文简谈画
文贵在曲婉
野外诗意
才女嫁俗商
论《声调谱》
论诗的悟性
美妙的诗
得随园记
五斗米与诗
行医与作诗
娘子秀才
扬州游
身临其景
诗词谈
苏州秀才
诗的意境
女司马相如
厚积而薄发
好书之癖
庸师妄评真才子
评王荆公
棋艺与诗作
生活与作诗
作诗不能一概而论
陈设古玩与运用典故
好诗有好韵
词章与考据
一诗一典故
喝酒与买书
王安石改诗
墨禅和尚
题《芝城话旧图》
偶吟香亭
上天造人
难解乐府语
诗文集之名
别号非古
诗歌的妙处
讽世语
戒滥评
英俊少年留佳作
诗中典故探
新不如旧
做官容易作诗难
题庙堂诗
诗人的不同运气
诗人也逃学
七旬老翁应试
论古
恬淡添寿
沈周之诗
遇才结友
人参换野菜
正者拒妓
诗功
姑表二兄弟
淡雅桐城公
尊唐贬宋遭戏
任氏姐妹情
诗词救名妓
秀才清语
俗语出名士
诗以对仗为工
对客挥毫
宴席上的诗作
载菊之道
咏指甲
咏叹别离苦
勤奋尚书
题仙人诗
情深至挚誓死不渝
上元灯词
诗人笔下出美景
咏诗拾趣
为人难
难得知己
一字显境界
一诗感夫妇
母女皆能作诗
诗 境
一杯清酒话松风
姑母责郭巨
一字传神
秦淮竹枝
华阳行
慧眼识诗
趣雅风俗
不得志者诗
貌短小诗犹佳
多种解释
空青草
三揖学艺
人各有趣
编辑七病
谣和乐
花旦考
贵在考证
幽清之诗
以讹传讹
士大夫记
闻一道人

精彩书摘

  《随园诗话》是清代文学理论著作,袁枚著。随园,在江宁(今南京)小仓山,是袁枚辞官悟所筑别墅名。袁枚的诗话即撰写于此,故名《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苦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同老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人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发江南,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居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以后除乾隆十七年(1752)曾赴陕西任职不到一年外,终生绝迹仕途。袁枚主持乾隆诗坛,为性灵派领袖。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尺牍》、《随园随笔》等十来种。传见《清史稿》卷四八五。
  《随园诗话》记述了古今文坛掌故、文人轶事,评品古今诗人及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论诗力主性灵的主张。他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在袁枚的理论体系中,性灵大致与性情相等,都是指诗人真情的抒发,他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又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他甚至把“诗言志”的传统诗教也纳入他的性情之中,倡导“肌理说”。他又不一概排斥学识和能力,在学识和能力与天分二者的关系上,袁枚仍然以天分为先,这体现了他性灵说的内质。灵感的产生有突如其来和稍纵即逝的特点,袁枚在阐述性灵说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作者在强调“性灵”的同时,他还提倡诗歌应有新鲜的风味,灵活的笔致,注重诗人的才情、个性与独创性。这种反传统、反模拟、求创新的特点,亦有不少诗坛掌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的记载,虽不无庸俗之处,但可见乾隆时期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是袁枚在继承前人进步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新发展。本书的精华在于“话”,而基础却在于“诗”,故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诗论的作品,不拘时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别,尤可称道者是闺秀之什颇多。独开生面,别树一帜并集结起“性灵”诗派,为反拟古、反考据为诗,及使诗歌回归抒写真性情的轨道上来作出重要贡献,是对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挑战。《随园诗话》以其所具有的新兴社会思潮的因素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理论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园诗话》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考虑到普及的需要,我们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以供读者阅读,希望本书能对您的学习和生活有所裨益。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08年8月

前言/序言

  文中寄志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己,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张桐城相公则白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云:“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在古代的时候,当英雄还未遇上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时机时,大都不具有非常远大的志向,这并非仅仅是邓禹从文学上寄托希望,马武以督邮为名门贵族等事例所能说明的事。晋文公有妻室和马匹,惟独不肯离开齐国。光武帝在少年时很贫困,和李通因为逃税而同严尤打官司。严尤十分惊奇地盯着他们看。光武帝回去后就对李通讲:“严公看你了吗?”言下之意,他是以严尤对他们的盯看作为荣耀的事。韩蕲王做小卒的时候,看面相者料定他日后必被封王。然而韩却大怒,认为自己被侮辱了,于是用拳把对方一顿猛打。这都是一个道理。鄂西林相公在《辛丑元日》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在《咏怀》中又讲:“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看了这些词句又有谁能想到他将来会出将入相呢?等他做了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讲:“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他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道:“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竟然以武侯来自比,这些都和他未得志时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张桐城相公则从翰林做到首相,所作诗歌全是一个风格。最清秀美妙的诗句有:“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讲:“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在他的《和皇上风筝》中又讲:“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在这句诗里,诗人借“绳”字韵“升”,来寄托自己内心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
  诗在骨不在格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亳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杨诚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都在诗歌上爱大谈格调,而不懂得风情趣味。为什么?因为格调是空架子,有嘴就能很简单的描述出来;而风情趣味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句话。要知道有性情,便有了格律;格律总是在性情之中的。《诗经》三百篇多半是劳动者及怀春少妇直率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音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出这个范围吗?况皋、大禹时代的歌谣,不同于《三百篇》;《国风》的格调,不同于《雅》、《颂》。格式怎么有一定之规呢?许浑讲:“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的精华在诗骨而不在格式呀!
  存其是去其非
  前明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白树一帜,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处,各有乖谬处,总要平心静气,存其是而去其非。试思七子、钟、谭,若无当日之盛名,则虞山选《列朝诗》时,方将索于荒村寂寞之乡,得半句片言以传其人矣。敌必当王,射先中马,皆好名者之累也!
  前明有门户派别之分,不只是朝廷有,在诗歌上也是这样,当明诗处于昌盛的时候,高、杨、张、徐,各自成为一家,没有门户高下。一传下来就是明七子;再传就是谭、钟,成为公安派;又再传是虞山,大都是相互攻击诋毁,自己树立一个旗帜,真是十分可笑。大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缺点,总是要平心静气,保留正确的,去掉不对的。试想明七子、钟、谭等人,要是没有当时的盛名,则虞山选《列朝诗》时,必将从荒村僻壤的偏僻之地去寻找,有幸得到一言半句就要传之于后人。打敌人一定先擒王,射人要先射马,这是喜爱名声的人所特有的累赘,会在最紧要的时候葬送他们。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 一、 概论: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星河,其中文学艺术无疑是其最耀眼的金星之一。从上古的歌谣到宋代的词章,从唐诗的盛放到明清小说的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思想、历史与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本书《中国古代文学史话》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漫游,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展现不同时代、不同体裁文学的独特魅力,探寻那些闪耀古今的文学巨匠与不朽名篇。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名家名作,而是力图深入浅出地解析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将从文学的起源说起,探寻上古时期那些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歌谣,如何孕育了中国文学的最初胚芽。而后,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脚步,审视先秦诸子的散文风骨,汉赋的铺张之美,乐府民歌的真挚情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转型与突破。进入隋唐,我们将驻足于诗歌的黄金时代,领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的风采,品味他们笔下的家国情怀、山川壮丽与人生哲思。宋代,词的婉约与豪放交织,苏轼、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之中。元曲的自由奔放,明清小说的登峰造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巨著,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社会、人性的理解。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亲切自然,如同与一位饱学之士闲谈古今,娓娓道来。我们将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以及丰富的文学引述,让读者轻松进入文学的世界。我们相信,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发,而非其形式的复杂。因此,本书将侧重于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意义,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 二、 上古至魏晋:文学的曙光与蜕变 中国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文学,更多地体现在口头传唱的歌谣、神话故事和祭祀祝祷之中。《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作品,其“风、雅、颂”的分类,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度,也展现了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从《关雎》的思慕之情,到《硕鼠》的民生疾苦,无不透露出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力量。 进入春秋战国,思想的争鸣催生了文学的繁荣。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不仅是哲学思想的宝库,更是散文艺术的典范。孔子的语录体,庄子的寓言式,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文风各异,展现了先秦散文的磅礴气势与深刻洞见。 秦汉时期,统一的帝国带来了文学的新篇章。汉赋,以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的风格,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展现了汉代帝王宫阙的宏伟与帝王生活的奢华,也反映了汉代文人对国家盛世的歌颂与隐忧。同时,汉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以其叙事性强、情感真挚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典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充满文化碰撞的时期。政治的黑暗、战乱的频仍,使得士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玄学盛行,佛教传入,这些都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史称“三曹”,他们的诗歌,摆脱了汉乐府的束缚,风格慷慨悲壮,预示着建安文学的到来。建安七子,更是将汉末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多抒发慷慨激慨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展现了“建安风骨”。 文坛的另一位巨擘是陶渊明。他以田园诗著称,笔下的《饮酒》、《归园田居》等,描绘了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官场污浊的厌倦和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他的诗歌,如清泉般纯净,如明月般淡雅,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此时,文学体裁也在不断发展。骈文的兴起,以其对偶工整、声律协和的特点,成为官方文书和书面表达的主要形式。而小说、笔记体等形式也开始萌芽,为后来的文学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 隋唐五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巅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经济的昌盛,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诗歌成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 唐代诗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初唐,文学受到前朝影响,但也开始展现出新的气象。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意境开阔,展现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盛唐,是唐诗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光耀千古。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想象奇特,情感奔放,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无不展现了他自由浪漫的诗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情怀,至今仍令无数人动容。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沉郁顿挫,写实深刻,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新的高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对比,道出了盛世之下的悲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之痛,更是催人泪下。 白居易,是唐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浅显明快,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长诗,将故事性、音乐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深受百姓喜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感动了无数后人。 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被誉为“诗佛”。他的诗歌,意境优美,画面感强,将诗、画、禅意融为一体,如《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等,展现了宁静致远的禅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悠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离情,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孟浩然的闲适、高适的边塞、杜牧的俊逸、李商隐的朦胧,共同构成了唐诗百花齐放的盛况。 五代,虽然政治动荡,但文学仍在延续。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其词作却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虞美人》、《破阵子》等词,将亡国之痛、人生之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将词的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四、 宋代:词的繁荣与文人画的兴起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也更加贴近世俗生活。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宋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词,最初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其形式更加灵活,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婉约。宋代词人,风格各异,各有千秋。 北宋时期,词风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欧阳修、周邦彦等。柳永的词,以都市风情和羁旅愁思为主,语言通俗,感情充沛,如《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出了离愁别绪的无限哀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苏轼,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词,气魄宏大,风格豪迈,意境开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了吞吐山河的气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思。 南宋时期,词风多显悲壮与沉郁。 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其词风前期清新明快,后期凄凉悲壮。她的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以精炼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闺阁生活中的愁绪和家国沦丧后的悲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开篇,已将那种无尽的凄凉渲染到极致。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的代表。他的词,充满激昂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如《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现了英雄的壮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更是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愤慨。 宋代不仅在诗词上成就斐然,散文也同样出色。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以及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散文,或议论深刻,或记叙生动,或抒情优美,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宋代还是文人画兴起的时期。苏轼、米芾等文人,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创作出大量具有文人雅趣的山水画、花鸟画,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五、 元明清:戏剧的崛起与小说的辉煌 元代,杂剧的兴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元杂剧以其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的特点,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关汉卿的《窦娥冤》,罗贯中的《赵氏孤儿》,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是元杂剧的经典之作。《窦娥冤》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对封建司法黑暗的控诉,成为“沉冤昭雪”的代名词。《西厢记》则以其浪漫的爱情故事和生动的艺术形象,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小说的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明代,涌现出“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之作。 《水浒传》,描写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壮举,充满了侠义精神和反抗精神,成为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深入人心的形象,成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 《金瓶梅》,以其对市井生活的细腻描绘,对人性欲望的深刻揭示,被誉为“明代世情小说”的代表。 清代,小说创作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亡,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此外,清代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其奇幻的故事,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人鬼情未了的奇情异事;曹雪芹的《石头记》(即《红楼梦》),以及其续作《续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明清时期,虽然小说成就卓著,但诗歌的创作仍在延续,涌现出如袁宏道、纳兰性德等杰出的诗人。同时,戏曲创作也十分活跃,如昆曲、京剧等,成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千年回响,永恒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话》的旅程至此告一段落,但中华文学的魅力永不落幕。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辉煌,从宋词的婉转到元曲的奔放,再到明清小说的世态百相,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了无数珍贵的财富。 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窗户,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古人精妙绝伦的文字,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与精神。文学的力量在于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字,至今仍在与我们对话,启迪着我们的思想,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愿这份对古代文学的探寻,能成为您中华文化之旅中一段美好的遇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来,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情日益高涨,尤其钟情于唐诗宋词的韵味,但往往在欣赏过程中,对其中蕴含的深层意境和历史背景感到力不从心。无意中瞥见了《随园诗话》这本书,虽然我还没能深入钻研,但仅从其目录和零散翻阅的片段来看,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作者袁枚先生,这位清代文坛的巨匠,他以其超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将他对诗歌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当时文坛现象的观察,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部著作之中。我所接触到的那些精妙的点评,往往能一语道破诗歌的灵魂,或是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他笔下的文字,时而严谨深刻,时而又风趣幽默,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这种将学术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实属难得。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这部浩瀚的诗话之中,去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学习袁枚先生那份豁达洒脱的人生智慧。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古典诗歌情有独钟,但总感觉自己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很多时候读到一些意境深远的诗句,内心虽有触动,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其精妙之处。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关注《随园诗话》这部著作。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机会仔细阅读全书,但仅是阅读一些节选,就让我感受到了它非同寻常的魅力。袁枚先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将自己多年来对诗歌的理解、对文人轶事的观察,以及他对人生百态的感悟,都融入在这部诗话之中。他点评诗歌的角度非常独到,常常能发掘出许多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特别喜欢他那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写作风格,仿佛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既有深刻的见解,又不失生动的趣味。我非常期待在未来能够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这部著作,相信它一定能极大地提升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水平,并让我更加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古典诗歌了!过去总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读几首名篇,了解几个诗人,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理解。偶然间听人提起《随园诗话》,说它是研究中国诗歌史绕不开的一部著作,便一直心痒痒地想找来读读。拿到书后,厚重的感觉扑面而来,里面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更有作者对这些作品的评点和赏析。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知识,而是将历史故事、个人经历、以及他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拘泥于陈规,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精神。比如,他对某些被奉为圭臬的诗作,偶尔也会流露出不同的看法,这种勇于质疑和独立的思考,让我觉得十分难得。虽然还没能完全消化书中的内容,但已经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学养和非凡的艺术魅力。我打算从头开始,结合着一些我喜欢的诗歌,慢慢地去品味这本书,相信一定能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养分,让我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评分

最近迷上了古诗词,但总觉得自己的底子太薄,很多典故和赏析都看不懂,特别是在读到一些名家名作的时候,更是感觉云里雾里。《随园诗话》这本厚重的作品,一直是我仰望的高山。虽然还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翻阅了前几页,就已经被其中汪洋恣肆的文采和精辟入里的见解所折服。作者袁枚老先生,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将这些人生阅历、感悟以及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融汇在这《随园诗话》之中,简直是一部集才情、学识、趣味于一体的著作。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历代诗人的评价,常常能从他的笔下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细节,或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那种信手拈来、妙语连珠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听他聊古论今,谈诗说文,既有深度又不失活泼。虽然价格不菲,但能有这样一本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品味的书籍,我觉得是值得的。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点一点地啃下这部大部头,相信一定能从中获益匪浅,对中国诗歌的理解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近期,我开始系统性地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对诗歌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诗篇和复杂的评论体系,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幸运的是,我接触到了《随园诗话》这部被誉为经典的作品。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从零星的翻阅中,我已能感受到其非凡的价值。袁枚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对历代诗歌进行了精辟的点评和深刻的阐释。他不仅关注诗歌本身的艺术性,更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常常能揭示出诗歌背后不为人知的典故和故事。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落窠臼、敢于挑战传统观点的精神,这使得他的点评既有深度又不失新意。书中穿插的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人生感悟,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非枯燥的说教。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投入更多精力来学习这部著作,相信它将成为我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 guide,极大地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评分

物美價廉

评分

不错,包装很结实,好评

评分

是挺出名的书哦,我喜欢

评分

凑单用的书

评分

物美价廉

评分

性价比超高,内容不错,好书。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好书,买给儿子的,他好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