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工程設計資質標準》包括21個行業的相應工程設計類型、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及規模劃分等內容。有煤炭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化工石化醫藥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工程設計資質標準
一、總則
二、標準
三、承擔業務範圍
四、附則
附件1 工程設計行業劃分錶
附件2-1 煤炭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 煤炭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 煤炭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2 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2 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2 化工石化醫藥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3 石油天然氣(海洋石油)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3 石油天然氣(海洋石油)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3 石油天然氣(海洋石油)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4 電力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4 電力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4 電力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5 冶金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5 冶金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5 冶金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6 軍工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6 軍工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6 軍工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7 機械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7 機械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7 機械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8 商物糧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8 商物糧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8 商物糧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9 核工業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9 核工業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9 核工業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0 電子通信廣電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2-10 電子通信廣電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0 電子通信廣電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1 輕紡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1 輕紡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1 輕紡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2 建材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2 建材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2 建材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3 鐵道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3 鐵道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3 鐵道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4 公路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4 公路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2-15 水運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5 水運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5 水運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6 民航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6 民航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6 民航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7 市政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7 市政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7 市政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8 農林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8 農林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8 農林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19 水利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19 水利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19 水利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20 海洋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20 海洋行業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20 海洋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2-21 建築行業工程設計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
附件3-21-1 建築行業(建築工程)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3-21-2 建築行業(人防工程)建設項目設計規模劃分錶
附件4-21 建築行業配備注冊人員的專業在未啓動注冊時專業設置對照錶
附件5 建築工程設計事務所資質標準
附件6 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1 建築裝飾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2 建築智能化係統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3 建築幕牆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4 輕型鋼結構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5 風景園林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6 消防設施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7 環境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附件6-8 照明工程設計專項資質標準
精彩書摘
(2)企業主要技術負責人或總工程師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10年以上設計經曆,主持過所申請行業大型項目工程設計不少於2項,具備注冊執業資格或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3)在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規定的人員中,主導專業的非注冊人員應當作為專業技術負責入主持過所申請行業中型以上項目不少於3項,其中大型項目不少於1項。
1-3技術裝備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術裝備及固定的工作場所。
(2)企業管理組織結構、標準體係、質量體係、檔案管理體係健全。
具有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的企業,可以取得相應行業的設計甲級資質。
2.乙級
2.1資曆和信譽
(1)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
(2)社會信譽良好,注冊資本不少於300萬元人民幣。
2-2技術條件
(1)專業配備齊全、閤理,主要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少於所申請行業資質標準中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規定的人數。
(2)企業的主要技術負責人或總工程師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10年以上設計經曆,主持過所申請行業大型項目工程設計不少於l項,或中型項目工程設計不少於3項,具備注冊執業資格或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3)在主要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錶規定的人員中,主導專業的非注冊人員應當作為專業技術負責入主持過所申請行業中型項目不少於2項,或大型項目不少於1項。
2-3技術裝備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術裝備及固定的工作場所。
(2)有完善的質量體係和技術、經營、人事、財務、檔案管理製度。
前言/序言
跨越時代的工業圖景:一部聚焦技術革新與職業發展(非工程設計資質標準2007修訂本)的綜閤性著作 本書並非聚焦於2007年版《工程設計資質標準》的具體條款或修訂細節,而是一部宏大敘事、深入剖析工程技術領域發展脈絡與職業倫理建設的專著。它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瞭自工業化浪潮興起以來,工程設計思想的演變、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以及支撐這些成就的專業人纔的成長軌跡。 第一部分:工業革命的迴響與現代工程學的誕生 本書的開篇,將時間軸拉迴至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交匯點。我們探討的不是特定的資質文件,而是驅動工業文明進步的底層邏輯——標準化、模塊化和係統集成思維的萌芽。 從手工藝到科學化設計: 詳細闡述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程設計如何從經驗驅動轉變為依賴於數學模型、材料科學和力學分析的精確學科。重點分析瞭早期結構工程、機械設計領域是如何在沒有現行規範的約束下,通過大量的試錯和理論積纍,奠定現代工程基礎的。 跨學科思維的早期實踐: 探討瞭電力係統、冶金技術和內燃機技術等不同領域間的交叉影響。例如,冶金技術的發展如何直接影響瞭橋梁和高層建築的極限承載力,以及早期化學工程在石油提煉和閤成材料方麵的突破,如何為後來的航空航天工業鋪平瞭道路。 倫理的萌芽: 在沒有詳盡的資質約束之前,早期的工程師(如古斯塔夫·埃菲爾、托馬斯·愛迪生等)是如何通過個人聲譽和行業默契來維護工程質量的。本書深入分析瞭早期工程事故對公眾信任的衝擊,以及這些事件如何催生瞭對專業責任感和職業操守的初步要求。 第二部分:技術爆炸與設計範式的轉移(20世紀中葉至世紀之交) 本部分著重於二戰後至信息技術革命初期,工程設計領域經曆的顛覆性變革,這些變革深刻地重塑瞭設計師的工作方式和設計結果。 計算工具的革命: 詳細描繪瞭從手工計算、模擬算盤到早期電子計算機(如ENIAC)在復雜工程問題求解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有限元分析(FEA)和計算流體力學(CFD)等數值方法是如何從理論走嚮實用,使得過去無法計算的復雜結構(如超音速飛行器外形、核反應堆內部流場)得以精確設計。 材料科學的飛躍: 關注新型材料——高強度鋼、復閤材料、半導體材料——的齣現如何拓寬瞭工程設計的邊界。書中收錄瞭對特定材料性能極限的研究案例,而非對特定標準中材料標準的引用。例如,對碳縴維增強聚閤物(CFRP)在結構減重方麵的應用案例分析。 人機交互與用戶體驗的引入: 探討瞭隨著自動化和控製係統的發展,工程設計不再僅僅關注“結構是否穩定”,而是開始關注“人如何有效地操作和維護係統”。這包括早期工業控製麵闆的設計原則、操作流程的優化,以及係統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興起。 第三部分:全球化、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前沿探索 進入21世紀,工程設計麵臨著新的全球性挑戰,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探討瞭這些前沿領域及其對未來工程師素養的要求。 從CAD到數字孿生(Digital Twin): 本章深入剖析瞭三維建模軟件(CAD/CAE)的成熟,以及嚮更高級的數字化集成環境過渡的趨勢。我們探討瞭“數字孿生”概念如何通過實時數據反饋,實現對實體資産的預測性維護和生命周期管理,這是一種超越傳統靜態設計圖紙的全新思維模式。 可持續性與韌性設計: 考察瞭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工程設計如何承擔起環境責任。內容涵蓋瞭綠色建築設計、低碳材料選擇、循環經濟原則在産品生命周期中的嵌入,以及如何設計具有抗災能力的“韌性”基礎設施,以應對極端天氣事件。 跨文化協作與知識管理: 隨著項目日益復雜化和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團隊如何有效溝通、共享知識成為關鍵。本書探討瞭國際項目管理標準(如ISO係列)中關於知識轉移和質量保證的原則,強調瞭清晰、無歧義的文檔和溝通機製的重要性,而非僅僅羅列國內的資質層級。 第四部分:專業精神與持續學習的路徑 本書的結論部分迴歸個體層麵,探討在技術飛速迭代的背景下,工程專業人士如何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和職業道德。 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強調技術更新的速度要求工程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庫。分析瞭各種繼續教育、專業認證和學術交流的重要性,這些都是確保個人能力與時代需求同步的關鍵。 創新與風險管理: 討論瞭如何在既有規範的框架內,激發創新思維去解決未曾遇到的技術難題。成功的創新往往需要對現有規範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潛在風險的審慎評估和技術預研,而非盲目地追求“新穎性”。 社會責任的再定義: 探討瞭當代工程師在公共安全、數據隱私和技術倫理方麵的責任。例如,人工智能在設計決策中的應用,給工程師帶來瞭新的道德考量。 總結: 本書提供瞭一個全麵的、曆史性的和前瞻性的視角,用於理解支撐現代社會的工程設計活動。它關注的是思想的演進、技術的突破、以及專業人士的素養提升,旨在為所有誌在工程領域深耕的專業人員,提供一個超越具體操作規範的、更具啓發性的知識框架和職業視野。它是一部關於工程哲學、技術史和未來趨勢的綜閤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