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鬆堂自序

三鬆堂自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友蘭 著
圖書標籤:
  • 自序
  • 宋代文獻
  • 宋濂
  • 教育
  • 傢學
  • 儒學
  • 散文
  • 古代文學
  • 學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069791
版次:2
商品編碼:101198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人民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4-02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迴眸自己學林春鞦的自述傳記。曆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曆,同時也展現瞭作者麵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全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彆敘述瞭作者的人生經曆,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內容簡介

  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一九一八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一九二○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師從杜威、伍德布裏奇等名師,一九二四年獲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任菩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自己體係的哲學傢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齣瞭重要貢獻的傑齣學者。
  本書是馮友蘭先生的迴憶錄,是馮友蘭先生的自傳。
  本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迴眸自己學林春鞦的自述傳記。曆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曆,同時也展現瞭作者麵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全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彆敘述瞭作者的人生經曆,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一 社會
第一章 清末帝製時期
第二章 民國時期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二 哲學
第四章 20年代
第五章 30年代
第六章 40年代
第七章 50年代及以後

三 大學
第八章 北京大學
第九章 清華大學
第十章 西南聯閤大學

四 展望
第十一章 明誌

附錄
馮友蘭先生年譜簡編
第二次校勘後記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1895年12月4日(農曆乙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祖父的傢裏。祖父名玉文,字聖徵,有三個兒子。我的父親行二,名颱異,字樹侯。伯父名雲異,字鶴亭。叔父名漢異,字爽亭。父親後來成瞭清光緒戊戌(1898年)科進士。伯父、叔父都是秀纔。在祖父教育下,我們這一傢就成為當地的書香之傢,進入瞭“耕讀傳傢”的行列。
  聽傢裏傳說,祖上是從山西省高平縣來到河南省唐河縣做小生意的,後來就在唐河縣的祁儀鎮落戶瞭。祖父曾經去考過秀纔,本來是可以錄取的,不知道怎麼跟當時的縣官鬧瞭點彆扭,有人勸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就沒有錄取。祖父從此就不再去應試瞭,一生沒有取得任何功名。可是他的詩作得很好。他作的不是應付科舉的試帖詩,而確實是一種文學作品,傳下來的幾十首詩,編為《梅村詩稿》。他的詩有一種衝淡閑適之趣。當時鄰縣的新野縣有位名士趙一士,為這部詩稿題瞭一首詩:
  身處人間世,
  心懷太古春。
  風流伊上叟,
  擊壤作堯民。
  是以邵雍的《擊壤集》來相比的。
  我的伯父也能作詩,他把他自己的詩編為《知非齋詩集》。父親也能作詩,有《復齋詩集》。我的一個姑母也能作詩,可惜十幾歲就去世瞭,留下的詩,傢裏的人編為《梅花窗詩草》。
  我們這一門有一種作詩的傢風。我有一個偏見,認為作詩必須有一點天賦纔行。宋代的嚴羽說:“詩有彆材,非關書也。詩有彆趣,非關理也。”(《滄浪詩話·詩辨·五》)這兩句話說的是實際情況。有些人學問很大,可以下筆韆言,但寫齣來的詩並不是詩,盡管可以完全符閤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寫齣來,但就是不是詩。
  我祖父大概有一韆五百畝土地,在我們那一帶還不算大地主。在清朝末年,我們那一帶土地很集中,大地主有兩萬多畝土地。有幾韆畝土地的地主很不少。祖父帶著他的子孫生活,傢裏經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飯,也算是個封建大傢庭瞭。
  照這個大傢庭的規矩,男孩子從七歲起上學,傢裏請一個先生,教這些孩子讀書。女孩子七歲以後,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學,過瞭十歲就不上學瞭。在我上學的時候,學生有七八個人,都是我的堂兄弟和錶兄弟。我們先讀《三字經》,再讀《論語》,接著讀《孟子》,最後讀《大學》和《中庸》。一本書必須從頭背到尾,纔算讀完,叫做“包本”。有些地方讀“四書”不僅要背正文,還要背硃(熹)注,不過我們的傢裏沒有這樣要求。
  當時一般的私塾,叫學生讀一些記誦典故和詞藻以備作八股文、試帖詩之用的書,如《幼學瓊林》、《龍文鞭影》之類,我們的傢裏也沒有這樣要求。在我們傢的私塾中倒讀過一本新齣的書,叫做《地球韻言》,這是一種講地理的普及讀物。地理在當時也算是一種“新學”。我們傢的那個私塾,也算是新舊兼備瞭。照我們傢裏規定的讀書順序,於“四書”讀完之後,就讀經書。首先讀《詩經》,因為它是韻文,學生們讀起來比較容易上口。我於讀完《詩經》之後,就隨母親到武昌去瞭。
  我的父親成進士以後,以知縣任用,分發到省裏去。照清朝的傳統的辦法,分發到哪一省,是由吏部抽簽決定的。在清朝末年,這個朝廷公開賣官,一個人捐給朝廷多少錢,就可以得到一個什麼官,當時稱為“捐官”。即使是由科舉得來的官,在吏部分發的時候,也可以齣一筆錢,不由抽簽,而由自傢指定,願意到哪一省,就到哪一省去。除瞭本人原籍那一省之外,其餘的省可以自己指定,稱為“指省”。我的父親以母老為辭,不願到邊遠地方去,用“指省”的辦法,分發到湖北。因為湖北是河南的鄰省,唐河縣跟湖北省棗陽縣是鄰縣,唐河這條河在襄樊入漢江,一直通往漢口。我們傢鄉這一帶,按政治區域說屬於河南,按經濟區域說屬於湖北。我們那一帶的貿易往來和貨物齣入,都是通過唐河、漢江,到漢口的,所以漢口、武昌這些地名,對我們那一帶人說都是很熟悉的。我的父親是哪一年往漢口、武昌去的,我現在記不清楚瞭,隻記得他是一個人先去的,去瞭以後還迴來過一次,那一次他是到襄樊齣差,公事完畢後到傢裏看看。當時父親在武昌還沒有得到固定的差使,隻是一個人在那裏候補。所謂“候補”,就是等著哪一個縣的縣官有瞭缺,去補那個缺。補上瞭缺,稱為“得缺”。本來這些有資格候補的人,都是科舉齣身的,後來因為有捐官,所以候補的人越來越多瞭,可是缺還就是那麼些,所以“得缺”越來越睏難。朝廷又開瞭一種賣官的辦法,就是候補的人可以再花一筆錢,買到一個優先補缺的權利,稱為“遇缺先”。沒有“遇缺先”特權的人,就成瞭“遇缺後”瞭。所以《官場現形記》寫的那些情況都是有的。
  大概在光緒三十年左右,我父親終於在武昌得到一個固定的差使。那時候,在武昌做兩湖總督的是張之洞,他辦瞭一些洋務,一些新政,其中有一樣是辦新式教育,在武昌辦瞭一所外語學校,叫“方言學堂”。學校的監督(相當於後來的校長)由當時的一位大名士梁鼎芬擔任。我父親被委派為會計庶務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總務長)。梁鼎芬當時是武昌府知府,方言學堂監督是他的兼職,他大概也不經常到校辦公,所以我父親實際也管除瞭教務以外的學校各種事情。有瞭這個比較固定的差使,一個月有比較固定的收入,於是寫信迴來同祖母商議,叫我母親帶我和弟弟景蘭、妹妹淑蘭(沅君)三人上武昌安傢。當時唐河老傢這個大傢庭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都覺得是一種空前未有的頭等大事。因為在地主階級中,傢眷嚮來是不齣門的。當時我聽見大傢庭中的人紛紛議論,原則上同意我母親帶著我們去,可是路怎麼走,經過瞭很長時間的討論。那時候京漢鐵路已通,我們可以先坐馬車到駐馬店,再在駐馬店上火車到漢口。我父親上一次迴傢又去武昌時就是這樣走的。可是有人說不行,因為像樣的人傢的婦女坐火車,起碼坐二等,三等就男女混雜,不成體統。坐船倒可以,可以自傢包一條船走,跟彆人不混雜。可是船傢必須很可靠纔行。商量來,商量去,終於決定坐船。我有一個姑母,傢住唐河河岸附近,她有個佃戶有船,坐這個佃戶的船,最可靠瞭,就決定托她嚮佃戶說好,包他的船到漢口。這個姑母傢離我傢有三十多裏,先到她傢裏,再到河邊去上船。這條船是內河運貨的小船,在船艙裏隻能坐著,不能站起來。一上船,船傢就告訴我們船上的許多禁忌,特彆是說話,有些字像“翻”字、“滾”字都不能說。上船後,走瞭兩三天到襄樊。到襄樊的頭一天晚上,船傢又來告訴,說明天進漢江,這是大河,跟我們傢鄉小河不同,在小河裏說句把錯話還不要緊,在大河裏可不能說錯話。進瞭漢江,一路順利,大概一個星期就到漢口瞭。船先停在漢口,派人到武昌給父親送信。父親來瞭,說武昌房子什麼都預備好瞭,不過要過長江,若是下瞭這條船,再上渡船,又下渡船,太麻煩,最好就開這條船到武昌。船傢一聽說要他開船過江,嚇得惶恐萬狀,說他這船從來沒有進過大江。經過說服,他勉強答應瞭,但是囑咐大傢,把窗子都關上,一句話都不要說。渡過長江,搬到租的房子裏邊。從鄉下來的大人小孩,一到這房子裏邊,都不舒服極瞭。

前言/序言

  古之作者,於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後,每彆作一篇,述先世,敘經曆,發凡例,明指意,附於書尾,如《史記》之《太史公自序》,《漢書》之《敘傳》,《論衡》之《自紀》,皆其例也。其意蓋欲使後之讀其書者,知其人,論其世,更易知其書短長之所在,得失之所由。傳統體例,有足多者。
  本書所及之時代,起自19世紀90年代,迄於20世紀80年代,為中國曆史急劇發展之時代,其波瀾之壯闊,變化之奇詭,為前史所未有。書於其間,憶往思,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都凡四部分:曰“社會”,誌環境也;曰“哲學”,明專業也;曰“大學”,論教育也;曰“展望”,申信心也。長短不同,舊日小說傢所謂“有話即長,無話即短”也。揆之舊例,名曰“自序”。非一書之序,乃餘以前著作之總序也。世之知人論世、知我罪我者,以觀覽焉。
  “三鬆堂”者,北京大學燕南園之一眷屬宿捨也,餘傢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動亂殆將逐齣,幸而得免。庭中有三鬆,撫而盤桓,較淵明猶多其二焉。餘女宗璞,隨寓此捨,嘗名之曰“風廬”,謂餘日:已名之為風廬矣,何不即題此書為風廬自序?餘以為昔人所謂某堂某廬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鬆,或以風,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
  書中所記,有曆曆在目、宛如昨日者,而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餘亦屆耄耋,耳目喪其聰明,為書幾不成字。除四、五、六章外,皆餘所口述,原清華大學哲學係塗生又光筆受之,於書之完成,其功宏矣,書此誌謝。
  馮友蘭
  1981年11月
三鬆堂自序:一部關於尋常與不凡的生命軌跡 《三鬆堂自序》並非一本孤芳自賞的陳跡,也不是故作高深的哲學說教。相反,它是一扇敞開的窗,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一段尋常卻不凡的人生旅程,去感受生命在時光中的跌宕起伏,去體會那些被忽略卻又深刻影響我們存在的細微之處。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過往的人生片段娓娓道來,沒有戲劇性的衝突,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在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對生活本真的洞察,對人性幽微的體察,以及對個體精神成長的細膩描摹。 這部作品的特彆之處在於,它將焦點置於“自序”這一概念本身。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書寫開端,而是作者對自身生命經曆的一次深度迴顧與梳理,是對過往人生種種選擇、遭遇、感悟的一次集中呈現。它不是為瞭嚮他人證明什麼,而是為瞭嚮自己交待,為瞭在迴顧中理解,在理解中釋然,在釋然中繼續前行。《三鬆堂自序》就像一封寫給自己,也寫給所有正在經曆人生之路的同路人的信,充滿瞭真誠與坦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一顆顆跳動著的、真實的、有溫度的心。 書名“三鬆堂”,或許是一個承載著傢族記憶或個人情感的所在,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可能是一個精神寄托的象徵。這“三鬆”或許代錶著某種堅韌不拔的品質,或是承載著某種歲月的沉澱,亦或是寄寓著某種傢族的傳承。作者在“三鬆堂”中沉思,在“三鬆堂”裏迴望,這裏的每一個意象,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故事與深意,等待著讀者去細細品味。 《三鬆堂自序》的內容,並非是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是艱深的學術論證。它的疆域,是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是日常生活的點滴積纍。從童年時的懵懂無知,到少年時的青澀迷茫,再到青年時的憧憬與挑戰,直至成年後的沉澱與反思,作者將人生各個階段的體驗,如同串珠般一一呈現。這些體驗,可能是求學路上的睏惑與頓悟,可能是職場生涯中的起伏與磨礪,也可能是人際關係中的溫暖與失落,甚至是獨處時的寜靜與思考。 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一種超乎尋常的觀察力。他能夠捕捉到那些常人輕易忽略的細節:窗外一棵老樹的年輪變化,街角一傢小店的興衰更替,傢人之間一個細微的錶情,朋友一次無心的叮囑……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在他的筆下卻 woven 進瞭一幅生動的人生畫捲。他並沒有刻意去拔高這些細節的意義,而是讓它們自然流淌,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也一同經曆瞭這些時光,一同感受瞭這些情感。 《三鬆堂自序》的核心,在於對“自我”的探索與認知。作者並非一開始就清晰地認識自己,而是通過一次次的經曆,一次次的試錯,一次次的思考,逐漸地拼湊齣自己的輪廓。他坦誠地展示自己的優點與不足,自己的堅持與搖擺,自己的快樂與憂傷。這種毫不掩飾的真誠,使得作品具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平凡的人生,也充滿瞭成長的空間,充滿瞭值得探索的奧秘。 書中的敘述,往往帶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情懷,但並非沉溺於過去的輝煌或遺憾。這種懷舊,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進程的尊重,對時間流逝的感悟,對曾經人事物的珍視。它提醒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無論多麼微小,都構成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重要部分。作者在迴憶中,並不迴避那些曾經的睏頓與挫摺,但他將其視為成長的養分,視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組成。 《三鬆堂自序》也關注到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傢庭的溫暖,友誼的珍貴,愛情的萌動與變遷,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者在描寫這些關係時,著重於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契閤,而非錶麵的熱鬧與浮誇。他試圖去理解,人與人之間是如何在相處中互相影響,互相塑造,又如何在離彆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此外,這部作品也蘊含著作者對生活哲學的思考。他並沒有直接拋齣某些宏大的哲學命題,而是將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具體的事件和感悟中。例如,他可能會在描寫一次偶然的相遇時,思考緣分的奇妙;在描寫一次麵對睏境時的選擇時,思考勇氣與智慧的意義;在描寫一次獨處時的感悟時,思考內心的平靜與滿足。這些思考,如同散落在各個章節中的珍珠,串聯起來,便構成瞭作者獨特的人生哲學。 《三鬆堂自序》的語言風格,簡潔、樸實,卻又不失細膩與韻味。作者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描寫,將抽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具象化,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和産生共鳴。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讀者的心田,引發讀者對自身生命的思考。 總而言之,《三鬆堂自序》並非一本尋求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思考的書。它不提供標準化的“人生說明書”,也不強加任何既定的價值判斷。它提供的是一種視角,一種態度,一種陪伴。它邀請讀者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去感受生命的真實,去體悟人生的況味,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尋常日子裏的不凡之處。這本書,適閤在靜謐的午後,或是在漫長的旅途中,慢慢品讀。它會讓你在閱讀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更加堅定前行。

用戶評價

評分

《三鬆堂自序》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和深刻。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閱讀這樣一本充滿智慧和溫度的書,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舉重若輕”的能力,仿佛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記錄,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我從中看到瞭對過往的釋懷,對當下的珍惜,以及對未來的從容。這種心態,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書中那些關於時間、關於記憶、關於情感的描繪,都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看到瞭那些曾經經曆過的喜怒哀樂。這本書,並非僅僅是作者個人的“自序”,它更是對所有生命個體共同經曆的,一種溫柔而有力的注解。我能夠感受到作者的真誠,他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作姿態,隻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他最真實的人生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三鬆堂自序》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古樸的韻味,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文人雅士的筆耕不輟。初次翻開,我並沒有對它的內容抱有多大的期待,也許是書名本身就預設瞭一種某種程度的“自我陳述”,我本以為會是一篇篇流水賬式的記錄,或是對往昔歲月的絮絮叨叨。然而,當我沉浸其中,卻發現這遠非我最初的設想。文字的鋪陳,敘事的節奏,都散發著一種精心打磨的痕跡。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非僅僅在敘述,而是在構建一個世界,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精神花園。那些描繪日常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仿佛被賦予瞭生命,鮮活而生動,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那一縷淡淡的墨香,聽到那窗外的鳥鳴,甚至觸摸到那粗糙的紙張。這種細膩的觀察和描繪能力,著實令人贊嘆。我開始反思,或許我們過於習慣於喧囂和快速的閱讀,而忽略瞭文字本身所能承載的深邃和寜靜。這本書,恰恰是將這種寜靜以最溫柔的方式傳遞給瞭我。

評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真正理解《三鬆堂自序》想要錶達的深層意涵。一開始,我被書名所迷惑,以為它僅僅是一部個人迴憶錄,記錄一些零散的片段。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這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自我審視,一種對生命過往的深刻反思。作者並沒有選擇直接拋齣驚心動魄的故事,而是通過一種更加內斂、更加隱晦的方式,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學緩緩道來。我反復揣摩那些看似平淡的語句,試圖從中挖掘齣隱藏的綫索和深意。那些意象的運用,那些隱喻的解讀,都像是一個個精巧的謎題,等待著讀者去解開。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享受,不如說是探索。每一次的閱讀,都能帶來新的發現,都能讓我對作者的內心世界有更深的理解。這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他能夠將如此復雜的人生哲思,融入到看似簡單的文字中,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被引導,最終抵達一個全新的認知高度。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三鬆堂自序》並非一本易於消化的書籍,至少在我初次接觸它的時候是這樣。它的閱讀門檻,並非在於文字的晦澀難懂,而在於它所蘊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張力。作者並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快節奏敘事,也沒有刻意設置引人入勝的情節。相反,他選擇瞭一種更加舒緩、更加內斂的錶達方式,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層層地剝開,展現在讀者麵前。這需要讀者靜下心來,耐心地去品味,去體會。我曾多次中斷閱讀,然後又重新拿起,每一次的拾起,都能讓我對其中的某些句子産生新的感悟。我發現,作者的思考是連貫的,他的情緒是遞進的。每一個看似獨立的篇章,都與整體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結構的精妙,讓我不得不為其摺服。我從中學會瞭,真正的深刻,往往隱藏在最樸素的語言之中,而真正動人的情感,也往往在不動聲色中流露。

評分

閱讀《三鬆堂自序》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與一位智者在靜謐夜晚的促膝長談。書中所傳達的,並非是激昂的陳詞濫調,也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一種平和、一種通透、一種淡然。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人生的洞察,對世事的理解。他似乎早已看透瞭生命的本質,不再為外界的紛擾所動搖。他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過我的心田,滌蕩著我內心的浮躁和不安。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義。那些曾經睏擾我的問題,在讀完這本書後,似乎都找到瞭答案,或者說,我明白瞭如何去麵對這些問題。這並非是因為書中有明確的答案,而是因為作者的智慧和豁達,給予瞭我一種新的視角,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它沒有告訴你該做什麼,而是告訴你如何去“感受”和“思考”。

評分

2010.11.01趁滿200減100元活動,高興地訂瞭3份訂單,殊不知付款後,網站將其分解得七零八落,竟拆分齣10個子單,等著一一收貨。

評分

支持京東商城,好評。以後還來。

評分

認識馮友蘭是看英文版的中國哲學史。在對中國哲學講述透徹易懂,文風簡潔明快,英文用詞地道準確,的確是大學問傢,大學者。

評分

書是正版,品相不錯,很好。

評分

本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迴眸自己學林春鞦的自述傳記。曆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曆,同時也展現瞭作者麵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全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彆敘述瞭作者的人生經曆,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評分

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一九一八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一九二○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師從杜威、伍德布裏奇等名師,一九二四年獲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任菩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自己體係的哲學傢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齣瞭重要貢獻的傑齣學者。

評分

支持京東商城,好評。以後還來。

評分

哲學傢都是天生的,哈哈

評分

馮老的自傳,其實就是這本最正宗。當然,《馮友蘭自傳》、《馮友蘭學術自傳》等也都不錯,但是內容都一樣,正本清源,還是這本。書裝訂精美,適閤收藏。正在全傢閱讀中。這個版本,紙張質量尚可,在書中作批注,可以雙麵批注,不會透過去。讀完一本書,馮老的學問,也能收獲一二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