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

三松堂自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友兰 著
图书标签:
  • 自序
  • 宋代文献
  • 宋濂
  • 教育
  • 家学
  • 儒学
  • 散文
  • 古代文学
  • 学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9791
版次:2
商品编码:101198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2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内容简介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一九二○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菩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回忆录,是冯友兰先生的自传。
  本书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一 社会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第二章 民国时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二 哲学
第四章 20年代
第五章 30年代
第六章 40年代
第七章 50年代及以后

三 大学
第八章 北京大学
第九章 清华大学
第十章 西南联合大学

四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附录
冯友兰先生年谱简编
第二次校勘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祖父的家里。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有三个儿子。我的父亲行二,名台异,字树侯。伯父名云异,字鹤亭。叔父名汉异,字爽亭。父亲后来成了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祖父教育下,我们这一家就成为当地的书香之家,进入了“耕读传家”的行列。
  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河南省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祖父曾经去考过秀才,本来是可以录取的,不知道怎么跟当时的县官闹了点别扭,有人劝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就没有录取。祖父从此就不再去应试了,一生没有取得任何功名。可是他的诗作得很好。他作的不是应付科举的试帖诗,而确实是一种文学作品,传下来的几十首诗,编为《梅村诗稿》。他的诗有一种冲淡闲适之趣。当时邻县的新野县有位名士赵一士,为这部诗稿题了一首诗:
  身处人间世,
  心怀太古春。
  风流伊上叟,
  击壤作尧民。
  是以邵雍的《击壤集》来相比的。
  我的伯父也能作诗,他把他自己的诗编为《知非斋诗集》。父亲也能作诗,有《复斋诗集》。我的一个姑母也能作诗,可惜十几岁就去世了,留下的诗,家里的人编为《梅花窗诗草》。
  我们这一门有一种作诗的家风。我有一个偏见,认为作诗必须有一点天赋才行。宋代的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五》)这两句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有些人学问很大,可以下笔千言,但写出来的诗并不是诗,尽管可以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写出来,但就是不是诗。
  我祖父大概有一千五百亩土地,在我们那一带还不算大地主。在清朝末年,我们那一带土地很集中,大地主有两万多亩土地。有几千亩土地的地主很不少。祖父带着他的子孙生活,家里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也算是个封建大家庭了。
  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有七八个人,都是我的堂兄弟和表兄弟。我们先读《三字经》,再读《论语》,接着读《孟子》,最后读《大学》和《中庸》。一本书必须从头背到尾,才算读完,叫做“包本”。有些地方读“四书”不仅要背正文,还要背朱(熹)注,不过我们的家里没有这样要求。
  当时一般的私塾,叫学生读一些记诵典故和词藻以备作八股文、试帖诗之用的书,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之类,我们的家里也没有这样要求。在我们家的私塾中倒读过一本新出的书,叫做《地球韵言》,这是一种讲地理的普及读物。地理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新学”。我们家的那个私塾,也算是新旧兼备了。照我们家里规定的读书顺序,于“四书”读完之后,就读经书。首先读《诗经》,因为它是韵文,学生们读起来比较容易上口。我于读完《诗经》之后,就随母亲到武昌去了。
  我的父亲成进士以后,以知县任用,分发到省里去。照清朝的传统的办法,分发到哪一省,是由吏部抽签决定的。在清朝末年,这个朝廷公开卖官,一个人捐给朝廷多少钱,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官,当时称为“捐官”。即使是由科举得来的官,在吏部分发的时候,也可以出一笔钱,不由抽签,而由自家指定,愿意到哪一省,就到哪一省去。除了本人原籍那一省之外,其余的省可以自己指定,称为“指省”。我的父亲以母老为辞,不愿到边远地方去,用“指省”的办法,分发到湖北。因为湖北是河南的邻省,唐河县跟湖北省枣阳县是邻县,唐河这条河在襄樊入汉江,一直通往汉口。我们家乡这一带,按政治区域说属于河南,按经济区域说属于湖北。我们那一带的贸易往来和货物出入,都是通过唐河、汉江,到汉口的,所以汉口、武昌这些地名,对我们那一带人说都是很熟悉的。我的父亲是哪一年往汉口、武昌去的,我现在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他是一个人先去的,去了以后还回来过一次,那一次他是到襄樊出差,公事完毕后到家里看看。当时父亲在武昌还没有得到固定的差使,只是一个人在那里候补。所谓“候补”,就是等着哪一个县的县官有了缺,去补那个缺。补上了缺,称为“得缺”。本来这些有资格候补的人,都是科举出身的,后来因为有捐官,所以候补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是缺还就是那么些,所以“得缺”越来越困难。朝廷又开了一种卖官的办法,就是候补的人可以再花一笔钱,买到一个优先补缺的权利,称为“遇缺先”。没有“遇缺先”特权的人,就成了“遇缺后”了。所以《官场现形记》写的那些情况都是有的。
  大概在光绪三十年左右,我父亲终于在武昌得到一个固定的差使。那时候,在武昌做两湖总督的是张之洞,他办了一些洋务,一些新政,其中有一样是办新式教育,在武昌办了一所外语学校,叫“方言学堂”。学校的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校长)由当时的一位大名士梁鼎芬担任。我父亲被委派为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后来的总务长)。梁鼎芬当时是武昌府知府,方言学堂监督是他的兼职,他大概也不经常到校办公,所以我父亲实际也管除了教务以外的学校各种事情。有了这个比较固定的差使,一个月有比较固定的收入,于是写信回来同祖母商议,叫我母亲带我和弟弟景兰、妹妹淑兰(沅君)三人上武昌安家。当时唐河老家这个大家庭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觉得是一种空前未有的头等大事。因为在地主阶级中,家眷向来是不出门的。当时我听见大家庭中的人纷纷议论,原则上同意我母亲带着我们去,可是路怎么走,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那时候京汉铁路已通,我们可以先坐马车到驻马店,再在驻马店上火车到汉口。我父亲上一次回家又去武昌时就是这样走的。可是有人说不行,因为像样的人家的妇女坐火车,起码坐二等,三等就男女混杂,不成体统。坐船倒可以,可以自家包一条船走,跟别人不混杂。可是船家必须很可靠才行。商量来,商量去,终于决定坐船。我有一个姑母,家住唐河河岸附近,她有个佃户有船,坐这个佃户的船,最可靠了,就决定托她向佃户说好,包他的船到汉口。这个姑母家离我家有三十多里,先到她家里,再到河边去上船。这条船是内河运货的小船,在船舱里只能坐着,不能站起来。一上船,船家就告诉我们船上的许多禁忌,特别是说话,有些字像“翻”字、“滚”字都不能说。上船后,走了两三天到襄樊。到襄樊的头一天晚上,船家又来告诉,说明天进汉江,这是大河,跟我们家乡小河不同,在小河里说句把错话还不要紧,在大河里可不能说错话。进了汉江,一路顺利,大概一个星期就到汉口了。船先停在汉口,派人到武昌给父亲送信。父亲来了,说武昌房子什么都预备好了,不过要过长江,若是下了这条船,再上渡船,又下渡船,太麻烦,最好就开这条船到武昌。船家一听说要他开船过江,吓得惶恐万状,说他这船从来没有进过大江。经过说服,他勉强答应了,但是嘱咐大家,把窗子都关上,一句话都不要说。渡过长江,搬到租的房子里边。从乡下来的大人小孩,一到这房子里边,都不舒服极了。

前言/序言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皆其例也。其意盖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人,论其世,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传统体例,有足多者。
  本书所及之时代,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间,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都凡四部分:曰“社会”,志环境也;曰“哲学”,明专业也;曰“大学”,论教育也;曰“展望”,申信心也。长短不同,旧日小说家所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也。揆之旧例,名曰“自序”。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动乱殆将逐出,幸而得免。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余女宗璞,随寓此舍,尝名之曰“风庐”,谓余日:已名之为风庐矣,何不即题此书为风庐自序?余以为昔人所谓某堂某庐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风,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
  书中所记,有历历在目、宛如昨日者,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余亦届耄耋,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除四、五、六章外,皆余所口述,原清华大学哲学系涂生又光笔受之,于书之完成,其功宏矣,书此志谢。
  冯友兰
  1981年11月
三松堂自序:一部关于寻常与不凡的生命轨迹 《三松堂自序》并非一本孤芳自赏的陈迹,也不是故作高深的哲学说教。相反,它是一扇敞开的窗,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段寻常却不凡的人生旅程,去感受生命在时光中的跌宕起伏,去体会那些被忽略却又深刻影响我们存在的细微之处。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过往的人生片段娓娓道来,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对生活本真的洞察,对人性幽微的体察,以及对个体精神成长的细腻描摹。 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焦点置于“自序”这一概念本身。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书写开端,而是作者对自身生命经历的一次深度回顾与梳理,是对过往人生种种选择、遭遇、感悟的一次集中呈现。它不是为了向他人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向自己交待,为了在回顾中理解,在理解中释然,在释然中继续前行。《三松堂自序》就像一封写给自己,也写给所有正在经历人生之路的同路人的信,充满了真诚与坦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颗颗跳动着的、真实的、有温度的心。 书名“三松堂”,或许是一个承载着家族记忆或个人情感的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可能是一个精神寄托的象征。这“三松”或许代表着某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或是承载着某种岁月的沉淀,亦或是寄寓着某种家族的传承。作者在“三松堂”中沉思,在“三松堂”里回望,这里的每一个意象,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与深意,等待着读者去细细品味。 《三松堂自序》的内容,并非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艰深的学术论证。它的疆域,是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是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从童年时的懵懂无知,到少年时的青涩迷茫,再到青年时的憧憬与挑战,直至成年后的沉淀与反思,作者将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同串珠般一一呈现。这些体验,可能是求学路上的困惑与顿悟,可能是职场生涯中的起伏与磨砺,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失落,甚至是独处时的宁静与思考。 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观察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轻易忽略的细节:窗外一棵老树的年轮变化,街角一家小店的兴衰更替,家人之间一个细微的表情,朋友一次无心的叮嘱……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在他的笔下却 woven 进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这些细节的意义,而是让它们自然流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一同经历了这些时光,一同感受了这些情感。 《三松堂自序》的核心,在于对“自我”的探索与认知。作者并非一开始就清晰地认识自己,而是通过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试错,一次次的思考,逐渐地拼凑出自己的轮廓。他坦诚地展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自己的坚持与摇摆,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这种毫不掩饰的真诚,使得作品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平凡的人生,也充满了成长的空间,充满了值得探索的奥秘。 书中的叙述,往往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怀,但并非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或遗憾。这种怀旧,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进程的尊重,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对曾经人事物的珍视。它提醒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多么微小,都构成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重要部分。作者在回忆中,并不回避那些曾经的困顿与挫折,但他将其视为成长的养分,视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组成。 《三松堂自序》也关注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温暖,友谊的珍贵,爱情的萌动与变迁,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在描写这些关系时,着重于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契合,而非表面的热闹与浮夸。他试图去理解,人与人之间是如何在相处中互相影响,互相塑造,又如何在离别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此外,这部作品也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哲学的思考。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某些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具体的事件和感悟中。例如,他可能会在描写一次偶然的相遇时,思考缘分的奇妙;在描写一次面对困境时的选择时,思考勇气与智慧的意义;在描写一次独处时的感悟时,思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些思考,如同散落在各个章节中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构成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 《三松堂自序》的语言风格,简洁、朴实,却又不失细腻与韵味。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将抽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具象化,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的思考。 总而言之,《三松堂自序》并非一本寻求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思考的书。它不提供标准化的“人生说明书”,也不强加任何既定的价值判断。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一种陪伴。它邀请读者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去感受生命的真实,去体悟人生的况味,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寻常日子里的不凡之处。这本书,适合在静谧的午后,或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慢慢品读。它会让你在阅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坚定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三松堂自序》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朴的韵味,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文人雅士的笔耕不辍。初次翻开,我并没有对它的内容抱有多大的期待,也许是书名本身就预设了一种某种程度的“自我陈述”,我本以为会是一篇篇流水账式的记录,或是对往昔岁月的絮絮叨叨。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却发现这远非我最初的设想。文字的铺陈,叙事的节奏,都散发着一种精心打磨的痕迹。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仅仅在叙述,而是在构建一个世界,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精神花园。那些描绘日常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鲜活而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一缕淡淡的墨香,听到那窗外的鸟鸣,甚至触摸到那粗糙的纸张。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描绘能力,着实令人赞叹。我开始反思,或许我们过于习惯于喧嚣和快速的阅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所能承载的深邃和宁静。这本书,恰恰是将这种宁静以最温柔的方式传递给了我。

评分

《三松堂自序》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深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举重若轻”的能力,仿佛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记录,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我从中看到了对过往的释怀,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从容。这种心态,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书中那些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情感的描绘,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自序”,它更是对所有生命个体共同经历的,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注解。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他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他最真实的人生感悟。

评分

阅读《三松堂自序》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在静谧夜晚的促膝长谈。书中所传达的,并非是激昂的陈词滥调,也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平和、一种通透、一种淡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生的洞察,对世事的理解。他似乎早已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不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摇。他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和不安。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后,似乎都找到了答案,或者说,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这并非是因为书中有明确的答案,而是因为作者的智慧和豁达,给予了我一种新的视角,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它没有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你如何去“感受”和“思考”。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理解《三松堂自序》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涵。一开始,我被书名所迷惑,以为它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记录一些零散的片段。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自我审视,一种对生命过往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选择直接抛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种更加内敛、更加隐晦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学缓缓道来。我反复揣摩那些看似平淡的语句,试图从中挖掘出隐藏的线索和深意。那些意象的运用,那些隐喻的解读,都像是一个个精巧的谜题,等待着读者去解开。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探索。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发现,都能让我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他能够将如此复杂的人生哲思,融入到看似简单的文字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被引导,最终抵达一个全新的认知高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三松堂自序》并非一本易于消化的书籍,至少在我初次接触它的时候是这样。它的阅读门槛,并非在于文字的晦涩难懂,而在于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作者并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快节奏叙事,也没有刻意设置引人入胜的情节。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更加舒缓、更加内敛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层地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需要读者静下心来,耐心地去品味,去体会。我曾多次中断阅读,然后又重新拿起,每一次的拾起,都能让我对其中的某些句子产生新的感悟。我发现,作者的思考是连贯的,他的情绪是递进的。每一个看似独立的篇章,都与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结构的精妙,让我不得不为其折服。我从中学会了,真正的深刻,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语言之中,而真正动人的情感,也往往在不动声色中流露。

评分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回忆录,是冯友兰先生的自传。

评分

本书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评分

支持京东商城,好评。以后还来。

评分

三松堂自序很经典的书。

评分

支持京东商城,好评。以后还来。

评分

文笔朴实平和,读起来如身临其境,不愧为经典著作。

评分

本书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评分

历史,中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甚至可以说到现在的这段历史绝对是值得反复研究的,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领,我们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许我们应该把历史的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把这一切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中国人也应该来认真研究一下“李约瑟难题”。只是前提是,对于历史,我们必须给它以真相。

评分

本书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