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

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祖谟 著
图书标签:
  • 唐五代
  • 韵书
  • 集存
  • 诗歌
  • 文学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学
  • 唐诗
  • 五代诗
  • 宋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5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89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8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2
套装数量:2
附件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

内容简介

  《唐五代韵书集存(套装上下册)》是作者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

作者简介

  周祖谟(1914.11.19-1995.1.14)字燕孙,北京市人,祖籍浙江杭州。著名语言学家。
幼年受父教,读儒家基本典籍。七岁入北京高等师范附设小学,跳级毕业。11岁入北京师范学校,后转入成志中学,193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男部,1932年毕业,同时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因后者学费较高,最后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助理员,得以向赵元任问学。1937年回北平省亲,因抗战爆发,滞留家中。1939年被聘为辅仁大学国文教员,后被聘为国文系讲师、副教授,讲授过语音学、等韵学、高本汉中国音韵学、比较训诂学、甲骨文研究等课程。1947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书、图书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委员。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主讲现代汉语、汉语史、音韵学、说文解字研究、语言文学要籍解题等课程。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和《语言研究》编辑委员。1955年受高教部委托起草《现代汉语教学大纲》。1957年代理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同年12月被国务院聘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1982年至1984年任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1984年古典文献研究室改为研究所,任所长。1985年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会副主任,《汉语大辞典》学术顾问等职。1981年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学。1984年赴日本讲学,并参加二十九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1995年1月1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周祖谟1949年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汉语史以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1949年后开始从事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研究,并进一步贯穿古今,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同时注意语文教育的一些问题,在古典文献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周祖谟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其《问学集》所收论文、札记等对古音、等韵、《切韵》以及前代训诂书均提出不少创见,是其学术代表作。书中对于上古音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声、韵、调各方面;对于汉魏以下的声韵也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等韵方面,根据梵文《悉昙章》一类材料及现代语音学理论对“阴调”、“阳调”、“五音”、“转”等传统术语给予新的解释;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评述了中国古代众多语言学著作的是非得失,辑录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另一部重要学术著作,详细论述了自周秦音到《切韵》八百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
周祖谟精通版本目录学,对古籍涉猎很广,加之音韵训诂的专长,注意广搜版本,比较优劣,在古籍整理和校勘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著《广韵校本》引证了前人未见的中古字书《原本玉篇》、《慧琳音义》、《篆隶万象名义》、《字镜》等材料,在校勘上,注意抉发原书讹误条例,辩正俗写或体,考案音义,成为海内外研究《方言》的重要依据。《方言校笺》参照宋以前古书33种加以申辨,对原书的讹文脱字都依例作了订正。此外《释名校笺》、《洛阳伽兰记校释》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祖谟治学注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从观点和方法上衡量其得失,进一步利用多方面的材料钩深致远。主张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认为要研究古代音韵,必须研究现代方言,除方言之外,还要重视历史文化和历代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
周祖谟在高校教学50余年,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同时介绍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他的辛勤教诲下,不少学生已经成为语言学界著名学者、教授。
主要著作:《问学集》、《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广韵校本》、《方言校笺》、《释名校笺》、《洛阳伽兰记校释》、《唐五代韵书集存》、《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汉语音韵论文集》、《汉语词汇讲话》等,有《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等。主要论文:《陶刻孙本〈说文解字〉正误》,《研究汉代诗文韵读之方法》,《五代刻本〈切韵〉之韵目》,《从文学语言的概念论汉语的雅言、文言、古文等问题》,《关于唐本〈说文〉的真伪问题》,《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等。

精彩书评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

目录

上编 唐五代各类韵书
上册
总述
第一类 陆法言切韵传写本
1.1 切韵残叶一(伯三七九八)
1.2 切韵残叶二(伯三六九五、三六九六)
1.3 切韵残叶三(斯六一八七)
1.4 切韵残叶四(斯二六八三,伯四九一七)
1.5 切韵断片一(见西域考古图谱)
1.6 切韵断片二(列TID)
第二类 笺注本切韵
2.1 笺注本切韵一(斯二○七一)
2.2 笺注本切韵二(斯二○五五)
2.3 笺注本切韵三(伯三六九三、三六九四、三六九六,斯六一七六)
第三类 增训加字本切韵
3.1 增训本切韵残叶一(斯五九八○)
3.2 增训本切韵残叶二(伯三七九九)
3.3 增字本切韵残卷(伯二○一七)
3.4 增字本切韵残叶(斯六○一三)
3.5 增字本切韵残叶(斯六○一二)
3.6 增字本切韵残叶(伯四七四六)
3.7 增字本切韵断片(斯六一五六)
3.8 增字本切韵断片
第四类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第五类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

前言/序言


《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 一、 历史文化背景与韵书的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文字的演变与发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韵书,作为中国古代依据汉字读音的韵部系统进行分类编纂的字典,是研究汉语言文字、声韵学、词汇学、文学以及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尤其对于唐五代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其社会变迁、文化融合、诗歌繁荣,无不深刻地体现在当时的语言面貌之中。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了多民族、跨文化的交流,对外来语言的吸收与融合,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巅峰,其格律严谨,对韵律的要求极高,这直接促进了韵书的编纂与普及。五代(907年—960年)虽是分裂动荡的时期,但文化的发展并未因此停滞,许多唐代的学术成果得以继承和发展,韵书的编纂也延续了唐代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研究唐五代时期的韵书,能够帮助我们窥探当时汉字的实际读音,了解语音的变化轨迹,追溯词汇的源流,体会诗歌创作的韵律之美,甚至能从中发掘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地域方言等信息。因此,搜集、整理、研究唐五代韵书,对于完善汉语史、声韵学史、文学史以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的编纂意义与学术价值 《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学术背景下,为学界提供了一套系统而珍贵的资料。本套集存的编纂,旨在汇集传世的唐五代时期重要的韵书文献,弥补了以往散佚、残缺的状况,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面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古代文献的流传,往往存在着诸多不易,部分文献因战乱、灾祸、年久失传而散佚,即使有幸流传下来,也多为残本。对于唐五代这样一个距今千年的时期,其韵书文献的保存状况更是复杂。 《唐五代韵书集存》的编纂者,历尽艰辛,搜集了现存的、与唐五代时期密切相关的韵书,并尽可能地将之汇集一处。这种“集存”的性质,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查找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将不同来源、不同版本、不同程度残缺的韵书集中在一起,使得研究者能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下,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对与分析,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唐五代韵书的全貌。 2.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套集存所收录的韵书,并非泛泛而录,而是精选了具有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文献。这些韵书,有的可能出自名家之手,有的则可能代表了当时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派的语音特点。通过对这些集存文献的研读,研究者可以: 精确考证唐五代时期汉字的读音: 韵书的核心功能便是标注汉字的读音,通过对比不同韵书的记载,可以更准确地复原唐五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汉字读音,填补语音史上的空白。 梳理韵部系统的演变: 韵部系统是韵书的骨架。研究不同韵书的韵部划分、归属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上古、中古到唐五代韵部系统的演变过程,揭示声韵母的实际变化。 探究词汇的流变与发展: 韵书在标注读音的同时,也常常会附带解释或举例。通过分析韵书中的词汇,可以了解当时汉语的词汇构成,词义的演变,以及新词的产生与传播。 理解文学创作的声律规律: 唐诗的盛行离不开对声韵的精妙运用。《唐五代韵书集存》所提供的材料,是理解唐诗、宋词等格律诗歌押韵规律的直接依据,有助于深化对古代诗歌艺术的认识。 考察方言语音的差异: 某些韵书的编纂可能受到地域语音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窥见唐五代时期不同方言的语音面貌,为方言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史料。 审视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韵书中的一些词汇、读音,甚至韵部的特点,可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民族交往、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3. 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的编纂,不仅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更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省去了研究者在文献搜集、整理上的巨大投入,使得研究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之中。本套集存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唐五代语言学、声韵学、文学以及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望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 三、 《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的阅读与研究建议 对于有意研读《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的读者和学者,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掘其学术价值: 1. 了解编纂体例与版本信息: 在阅读任何一部文献集之前,都应仔细阅读其前言、凡例等部分,了解编纂者是如何选取、整理、校勘这些文献的。了解各部韵书的详细信息,如作者、成书年代、传世情况、现有版本等,对于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材料至关重要。 2. 关注韵部系统的异同: 这是研究韵书的核心。要仔细比对各部韵书的韵目、韵脚,记录其异同之处。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可能反映语音变化的现象,如合并、分裂、转韵等。 3. 对比字条的释义与举例: 除了读音,许多韵书会附带字条的解释和用例。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词义、词类、用法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具有重要价值。 4. 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互证: 唐五代韵书并非孤立存在,应将其与其他同时期的文献,如诗歌、碑铭、史书、笔记小说等相结合,进行交叉印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的语言状况。 5. 关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可以采用传统文献学、音韵学分析方法,也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切入,发掘更深层次的学术信息。 6. 深入研究特定韵书与专题: 在掌握整体情况后,可以选择某一部或几部韵书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例如,专门研究某一韵书在语音、词汇方面的特点,或者研究某一时期某一类词语在韵书中的体现。 四、 结语 《唐五代韵书集存》(上下)的出版,无疑是汉语史、声韵学和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清晰、更全面地“听见”和“看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唐五代时代的语言面貌。通过对这套珍贵资料的深入挖掘与研究,必将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发展脉络,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这套集存不仅是献给学术界的厚礼,更是对我们悠久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套书时,我立刻被其内容所吸引,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古音韵学的全新认知。特别是对“入声”在唐五代时期的复杂流变分析,简直是洞若观火。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能找到的史料,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韵书中对同一字头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这种横向和纵向的交叉梳理,构建了一个极其严谨的音韵学图谱。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高难度韵部(比如一些争议较大的单元音或鼻音韵尾)所提出的假说,虽然是推测,但每一步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逻辑链条密不透风。这比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音韵概论要深刻得多,简直是“干货”满满,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每一个论断。它不是一本适合快速浏览的书,更像是一份需要细细研读的“武功秘籍”,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绝对是深入研究音韵学的必备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惊艳,纸张的手感细腻,油墨的层次感丰富,即便是这样的学术性著作,也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得体,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尤其是那些复杂的音韵符号和例字,都清晰可辨,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者错位的现象。对于长期与古籍打交道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过去收藏的一些线装古籍复印本,在细节处理上远不及此书,装帧的考究程度足以让它在书架上熠熠生辉。不过,话说回来,如此精美的制作,价格自然不菲,对于预算有限的学生群体可能是一个小小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这套书的耐用性和收藏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完全对得起它的定价,是一次物有所值的投资。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典雅的气氛,让人沉浸其中,体会到古代文献之美。

评分

这套书的编纂体例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论述体或辞典体,而更像是一种“证据链”的汇集。它将五代十国及唐代出现的各类音韵材料,如碑刻、抄本、佛教文献中的异读,甚至是一些带有音注的诗文集,都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和索引。这种资料的“原汁原味”呈现,极大地便利了后续研究者,省去了大量手工搜集和校对的时间。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某些地方音在敦煌文献中的特殊标记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些零散的、难以获取的语料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这种对一手材料的尊重和系统性整理,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对学术规范的极致追求。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语料库”,而非仅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它为未来音韵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评分

坦白讲,这套书的学术价值无可挑剔,但作为阅读体验的一部分,它的可读性和流畅性确实不如一些叙事性强的学术著作。由于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和展示史料,很多篇章都是对不同韵书条目的并列展示和简短的考证,缺乏连贯的叙事主线,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精密的“文献比对之旅”。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在图书馆或书房中,伴随着一杯热茶,专注于某个特定章节进行细读和批注。它不适合在通勤途中快速翻阅,因为一旦中断,再重新连接上下文会比较困难。此外,书中对一些非常小众的中古文献的引用,如果能附带更详细的出处说明或释义,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会更加友好一些。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为“治学”而非“消遣”而作的鸿篇巨著,其分量和严肃性,决定了它注定是属于书架深处的精品,而非客厅茶几上的畅销书。

评分

从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对基础知识的依赖性也相当高,这使得它在入门阶段显得有些“高冷”。如果读者对《广韵》《集韵》的结构乃至中古声母、韵部的基本概念不甚了解,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云里雾里,晦涩难懂。我认识一些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他们试图从这套书中寻找一些关于唐诗用韵的趣味知识,结果很快就被大量的音韵学术语和复杂的历史音变规则劝退了。这套书显然不是为大众普及而设计的,它更像是面向专业研究者和高阶学生的深度手册。不过,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珍贵——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稀释内容的纯粹性。对于那些决心攻克中古音韵难关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必经之路,但前提是,你得做好准备,带上你最好的工具书和足够的耐心去啃下这块“硬骨头”。

评分

物美价廉,想了解音韵史的朋友可以收藏

评分

不過這裡要提醒購買者,因為本書是中古隋唐五代時期韻書的集存,因此影印拓本是佔據了j絕大篇幅的,釋例與文存夾敘其中。

评分

本書作者周先生不用多介紹,他的作品事實上也用不著多費脣舌啦。

评分

但是可能限於條件,很多寫卷影印相當不清晰。甚至可以說難於辨認

评分

看完了来评价,很好的,有喜欢的书还回来买!

评分

朋友说很满意,应该不错。

评分

書比較新,影音質量不及初版。書角稍微撞了一下。

评分

经典的韵书集成,由于是翻印的,不清晰。

评分

很经典的韵书集存,很多人研究唐五代韵书字书的时候都需要借重这部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