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将数控系统FANIJC、SIEMENS和MAZAK与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相结合,将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同具体实训相结合,主要内容包括数控加工概论、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基础、数控机床编程基础、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的编程与操作、加工中心的编程与操作、FANUC宏程序与SIEMENS参数化编程等。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可作为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用书,还可作为高校数控专业和机电专业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教学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控机床概述
一、数控及数控机床
二、数控机床的特点
第二节 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一、数控机床的组成
二、数控机床的基本工作过程
第三节 数控机床的分类
一、按工艺用途分类
二、按控制方式分类
三、按控制的运动轨迹分类
四、按数控系统的功能水平分类
第四节 先进制造系统
一、柔性制造单元
二、柔性制造系统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四、敏捷制造
五、绿色制造
第二章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基础
第一节 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
一、金属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二、数控刀具材料
三、切削用量与切削液的合理选择
第二节 数控加工工艺概述
一、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
二、数控加工工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
一、选择适合数控加工的零件
二、确定适合数控加工的加工工序
二、数控加工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第三章 数控机床编程基础
第一节 数控程序编制的相关标准
一、数控加上程序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二、数控机床的坐标系
三、程序结构与程序段格式
第二节 数控加工程序的指令代码
一、准备功能G指令
二、辅助功能M指令
三、其他功能指令
第三节 子程序
一、子程序的概念与格式
二、子程序的执行过程
第四章 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
第一节 数控车床概述
一、数控车床的工艺范围
二、数控车床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三、数控车床的坐标系及其正方向
四、数控车床的编程特点
五、数控车床基本功能指令
第二节 数控车床常用各种指令
一、坐标系设定指令
二、基本编程指令
第三节 数控车床的循环加工指令
一、单一形状固定循环指令
二、复合形状固定循环指令
第四节 数控车床的螺纹加工指令
一、螺纹切削参数
二、螺纹加工指令
第五节 数控车床的子程序
第六节 数控车床的刀具半径补偿功能
一、刀尖圆弧半径的概念
二、刀具半径补偿指令与补偿值的设定
三、刀具半径补偿注意事项
四、刀具半径补偿实例
第七节 数控车床的操作与加工
一、机床操作面板介绍
二、基本操作步骤
第八节 典型零件编程与加工实例
第五章 数控铣床的编程与操作
第一节 数控铣床概述
一、数控铣床的分类
_、数控铣床功能特点
三、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范围
第二节 数控铣削编程基础
一、数控铣削编程工艺基础
二、数控铣床的坐标系和参考点
三、刀具运动原则
四、对刀点与换刀点的选择
五、数控铣床程序编制基础
第三节 数控铣床常用各种指令
一、坐标系设定指令
二、绝对和增量尺寸编程
三、基本编程指令
四、刀具补偿指令
五、子程序调用
第四节 数控铣床的固定循环
一、固定循环的调用
二、常用固定循环指令
第五节 数控铣床的操作与加工
一、机床操作面板介绍
二、SIN[IMERlK802D软件功能
三、手动操作与自动操作
四、程序的输入与编辑
五、工件坐标系的建立
六、刀具补偿
七、自动加工
第六节 典型零件编程与加工实例
第六章 加工中心的编程与操作
第节加工中心概述
一、加工中心的工艺特点
二、加工中心的主要加工对象
三、加工中心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四、加工中心的编程特点
第二节 加工中心程序编制
一、加工中心的功能指令
二、编程指令详解
第三节 钻、镗固定循环及程序调用
一、孔加工综述
二、常用固定循环方式
三、固定循环应用举例
四、孔加工固定循环中重复次数的使用方法
第四节 MAZATROL会话式编程
一、MAZATROLFUSION640数控系统简介
二、MAZATROL,会话式程序编制基础
第五节 加工中心操作基础
一、加工中心的刀柄及工具系统
二、工件的找正安装
三、工件在加工中心上装夹的要求
四、加工中心的对刀方法
第六节 加工中心的操作与加工
一、VTC一16A立式加工中心概述
二、机床操作面板介绍
三、MAZATROLFIISION640数控系统的操作画面
网、手动操作与自动操作
五、程序的输入与编辑
人、工件坐标系的建立
七、刀具数据设定
八、存储器运行(自动加工)方式操作
九、硬盘操作功能
第七节 典型零件编程与加工实例
第七章 FANUC宏程序与SIEgENS参数化编程
第一节 宏程序与参数化编程概述
第二节 EANUC系统宏程序
一、宏程序理论基础(FANLTC系统)
二、用户宏程序功能A
三、用户宏程序功能B
四、FANUCoi系统B类宏程序应用
第三节 SIEMENS系统参数编程与应用
一、R参数编程的基本概念
二、计算参数(R参数)
三、程序跳转
四、SIEMENS参数编程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基础 第一节 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 一、金属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1.切削运动 在机床上,用金属切削刀具切除工件毛坯上多余的(或预留的)金属材料,从而获得尺寸精度、形状、位置精度以及表面质量都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这样的加工称为金属切削加工。在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与工件之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才能够从工件上切除多余的金属材料,这种相对运动就被称为金属切削运动。按其在切削加工中的功用不同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送。 (1)主运动是由机床或人力提供的刀具与工件之间主要的相对运动,它使刀具切削刃切入工件毛坯,使被切削层发生材料剥离并转变为切屑,从而形成工件的已加工表面。一般说来,主运动具有切削速度最高,消耗机床功率最大的特点。在一种切削加工中,主运动只有一个,由刀具或工件来完成,它既可以是旋转运动(如图2-1所示,车削时工件的旋转运动),也可以是直线运动,如刨削时刀具或工件的往复直线运动。 (2)进给运动由机床或人力提供的使刀具相对工件产生的附加运动,它配合主运动间断地或连续地切除切削层,并最终得到所需几何形状的加工表面。进给运动的速度较低,消耗功率也较小。进给运动可以是连续的运动,如车削外圆时车刀平行于工件轴线的纵向运动;也可以是间断运动,如刨削时刀具的横向运动。 (3)合成切削运动当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同时进行时,由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合成的运动称为合成切削运动。刀具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瞬时合成运动方向称为合成切削运动方向,其速度称为合成切削速度。 ……
前言/序言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装备制造基地。企业为了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好地开展国际化的企业合作,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数控技术则是组成CIMS、FMS等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巾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国内企业积极进行制造装备数控化更新,而从事数控技术的专业人才偏少,导致我国对数控操作与编程人才的需求缺口相当,大。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从事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掌握目前应用广泛的数控系统FANtJC、SIEMENS、MAZAK的操作与编程、利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的相关工艺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高效地编制数控程序。
本书通过介绍配置FANLfc数控系统的数控车床、配置SIEMENS数控系统的数控铣床、配置,MAZAK数控系统的立式加工中心的编程与操作,构建一个立体层面的学习框架:从目前流行的数控系统角度学习流行的FAN[JC、SIEMENS、MAZAK的数控系统编程与操作方法,从数控机床的功能结构来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操作方法以及各自的加工工艺方法。
本书还介绍了数控程序的高级编制方法,即第七章中关于FANUC宏程序与SIEMENS参数化编程的介绍。本书并没有将FANUC宏程序与SIEMENS参数化编程的内容加以简单的堆砌,而是寻找其共性与差异,并用算法描述的模式介绍程序结构的控制方法,使读者能够触类旁通,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而不是语言描述力法。
本书以“实操为目的,理论为基石”的宗旨来合理分配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所占的比例。书中精选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取材适当、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所有实训项目都经过实践检验,程序段都进行了详细、清晰的注释说明。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主题不同,但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 --- 《现代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系统集成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工业4.0浪潮下,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关键技术及其系统集成实践。作为连接传统自动化与未来智能工厂的桥梁,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与选型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和控制器)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分类与应用场景。重点剖析了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差异。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详细介绍了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的数学建模方法,包括坐标变换、齐次变换矩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机器人的速度、加速度和力矩控制,为高精度运动规划打下理论基础。 传感器技术与感知系统:探讨了机器人视觉系统、力/力矩传感器、激光扫描仪等在机器人操作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2D/3D视觉引导下的目标识别、定位与抓取技术,以及力反馈控制在精密装配任务中的应用。 机器人选型与任务匹配:基于实际制造需求,构建了机器人选型评估模型,涵盖负载能力、精度、速度、工作范围、可靠性等关键指标。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工艺(如焊接、喷涂、装配、搬运)选择最适宜的机器人类型和末端执行器(End-of-Arm Tooling, EOAT)。 第二部分: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 随着柔性制造需求的提升,离线编程(Offline Programming, OLP)已成为提升机器人系统部署效率的核心手段。本部分详尽介绍了主流机器人编程环境与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 主流编程语言与环境:系统介绍了ABB的RAPID、KUKA的KRL以及FANUC的KAREL等专用机器人编程语言的语法结构、指令集和编程范式。特别关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在机器人程序开发中的应用。 机器人仿真与验证:重点阐述了使用专业仿真软件(如RoboGuide, RobotStudio, Process Simulate等)进行虚拟调试的过程。内容包括三维模型的导入、工作单元的建立、碰撞检测、节拍时间预测以及安全区域规划。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仿真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调试时间和风险。 人机交互界面(HMI)设计:探讨了如何设计直观、高效的机器人操作与监控界面,实现操作员对机器人程序的快速修改、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控。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独立的机器人单元集成到复杂的自动化生产线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设备通信与互操作性:深入讲解了工业通信协议,如EtherNet/IP, PROFINET, Modbus TCP等在机器人与PLC、视觉系统、伺服驱动器之间的数据交换中的应用。强调了OPC UA在构建跨平台、异构设备互操作性方面的关键作用。 运动规划与路径优化:超越基础的示教点位编程,本章讲解了基于环境模型的轨迹规划算法(如RRT、PRM),以及如何结合关节限制、避免奇异点、优化运动时间以实现平稳、高效的运动轨迹。 协作机器人与人机安全:专门辟出章节讨论新一代协作机器人的安全标准(ISO/TS 15066)和技术特征。内容涵盖了力控、速度限制、安全区域监控等,指导用户安全地设计人机共享工作空间。 基于AI的机器人智能决策:前瞻性地介绍了机器学习在提升机器人任务适应性中的应用,包括基于强化学习的复杂装配策略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的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抓取任务优化,以及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在机器人维护中的实践。 第四部分:实际应用案例与工程实践 本书最后通过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工程案例,巩固读者的理论知识,并展示工业机器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际价值。案例涵盖了汽车白车身(BIW)自动化焊接、3C产品的高速精密装配、以及复杂零件的柔性加工集成等。通过对每个案例的系统分析,读者能够掌握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到最终调试验收的全流程工程方法论。 本书图文并茂,结合大量的技术图解、流程图和实际操作截图,确保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机器人工程师、自动化项目经理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理想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