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手册

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维合 编
图书标签:
  • 注塑模具
  • 模具设计
  • 塑料模具
  • 注塑工艺
  • 模具制造
  • 塑料制品
  • 机械设计
  • 工程技术
  • 工业设计
  • 模具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2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10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手册》以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根据设计人员在注塑模具设计过程中的需要,系统地介绍了注塑模具设计的标准、原则及设计步骤与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先进实用、全面可靠的结构范例。
  主要内容包括:注塑模具设计制图标准,塑料、塑件和注塑机,注塑模具成型零件设计,注塑模具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注塑模具排气系统设计,注塑模具结构件设计,注塑模具浇注系统设计,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注塑模具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注塑模具脱模系统设计,注塑模具导向定位系统设计,注塑模具材料选用等。本手册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图、文、表相结合,查阅方便。
  本手册可为从事注塑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查阅参考。

作者简介

张维合,1964年出生,男,江西省余干县人。1987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曾先后在浙江省大型兵工企业、上海市大型合资企业和广东省大型外资企业从事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教于广东科技学院。主要著作有《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教程》和《注塑模具复杂结构100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注塑模具设计制图标准
1.1 注塑模具设计制图的一般规定
1.1.1 图纸尺寸规格、标题栏及修改栏
1.1.2 注塑模具分类
1.1.3 模具设计图的种类及基本要求
1.1.4 模具设计图的管理
1.2 模具设计制图的一般流程
1.2.1 整理检查客户资料
1.2.2 模具图绘制
1.2.3 模具图设计标准
1.2.4 模具设计图检查
1.2.5 模具生产跟进
1.3 模具设计图尺寸标注
1.3.1 模具设计图尺寸标注的一般要求
1.3.2 装配图尺寸标注要求
1.3.3 零件的尺寸标注要求
1.3.4 模具设计图尺寸标注实例
1.4 注塑模具公差与配合
1.4.1 注塑模具装配图中零件常用的公差与配合
1.4.2 尺寸标准公差数值
1.4.3 轴的基本偏差数值
1.4.4 孔的基本偏差数值
1.4.5 注塑模具常用孔的极限偏差数值
1.4.6 注塑模具常用轴的极限偏差数值
1.4.7 基孔制与基轴制优先和常用配合
1.4.8 注塑模具图中形状和位置公差
1.4.9 表面粗糙度数值的选择
第2章 塑料、塑件和注塑机
2.1 塑料
2.1.1 塑料特性及成型条件
2.1.2 塑料的成型收缩率
2.1.3 不同塑料熔体对模具型腔型芯的压强
2.2 塑件
2.2.1 塑件的尺寸精度
2.2.2 常用塑件公差等级的选用
2.2.3 塑件的表面质量
2.2.4 塑件的脱模斜度
2.2.5 塑件壁厚
2.2.6 加强筋
2.2.7 自攻螺钉柱
2.2.8 圆角
2.2.9 孔
2.2.10 齿轮
2.3 注塑机
2.3.1 注塑机的选用
2.3.2 注塑机的参数及安装尺寸8
第3章 注塑模具成型零件设计
3.1 确定型腔数量
3.2 型腔排位
3.2.1 排位的原则
3.2.2 一模多腔的模具排位注意事项
3.3 分型面
3.3.1 分型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3.3.2 分型面位置设计的一般原则
3.3.3 分型面的形状设计
3.3.4 分型面定位
3.4 注塑模成型尺寸计算
3.4.1 一般成型尺寸的计算法
3.4.2 带金属嵌件的塑件模具成型尺寸计算
3.4.3 螺纹型环成型尺寸计算
3.4.4 螺纹型芯尺寸计算10
3.4.5 螺纹型环、螺纹型芯螺距尺寸计算10
3.5 成型零件外形尺寸设计
3.6 成型零件成型表面粗糙度
3.6.1 粗糙度的表示方法及含义
3.6.2 成型表面的加工方法及其粗糙度
3.6.3 成型表面的抛光
3.7 成型零件的装配
3.7.1 内模镶件的装配
3.7.2 型芯的装配
第4章 注塑模具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4.1 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分类
4.2 “滑块+斜导柱”的侧向抽芯机构
4.2.1 常规结构
4.2.2 斜导柱及斜导柱压块设计
4.2.3 滑块及滑块压块设计
4.2.4 耐磨块设计
4.2.5 滑块定位珠设计
4.2.6 滑块定位夹及其规格
4.2.7 楔紧块设计
4.2.8 倾斜滑块参数计算
4.2.9 滑块和侧抽芯的连接方式
4.2.10 “滑块+斜导柱”侧向抽芯的结构汇编
4.3 “滑块+弯销”的侧向抽芯机构
4.3.1 “滑块+弯销”的侧向抽芯常规结构及适用场合
4.3.2 “滑块+弯销”的侧向抽芯典型结构汇编
4.4 “滑块+T形块”的侧向抽芯机构
4.4.1 “动模滑块+T形块”
4.4.2 “定模滑块+T形块”
4.4.3 “滑块+T形块”的侧向抽芯机构典型结构汇编
4.5 “滑块+液压油缸”的侧向抽芯机构
4.5.1 使用场合
4.5.2 液压抽芯的优、缺点
4.5.3 液压油缸接头及活塞行程设计
4.5.4 液压油缸及其配件的规格型号
4.5.5 液压抽芯设计的注意事项
4.5.6 “滑块+液压油缸”的侧向抽芯典型结构汇编
4.6 斜顶侧向抽芯机构
4.6.1 斜顶常规结构及其参数设计
4.6.2 斜顶结构的几种常见形式
4.6.3 斜顶的导向
4.6.4 斜顶底座设计
4.6.5 塑件常见倒扣结构与斜顶侧抽芯
4.6.6 斜顶典型结构汇编
4.7 斜滑块侧向抽芯机构
4.7.1 斜滑块常规结构
4.7.2 斜滑块抽芯实例汇编
4.8 “弹簧+滑块”侧向抽芯机构
4.9 储油槽的设计
4.10 侧向抽芯机构复杂结构实例
4.10.1 斜顶、滑块及液压圆弧抽芯
4.10.2 滑块、液压斜抽芯及斜滑块三向抽芯
4.10.3 斜顶、液压斜滑块抽芯
4.10.4 双向滑块联合抽芯
4.10.5 动模斜顶、定模T形块复合抽芯
第5章 注塑模具排气系统设计
5.1 注塑模具设置排气系统的原因
5.2 型腔内困气的位置
5.3 注塑模具排气方式
5.4 排气系统设计原则
5.5 分型面排气
5.5.1 型腔在分型面上的排气
5.5.2 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排气
5.6 镶件排气
5.7 推杆和推管排气
5.8 在困气处加镶件排气
5.8.1 加强筋排气
5.8.2 塑件壁薄但面积较大处排气
5.8.3 深筒类塑件排气
5.8.4 在困气处加胶(料)
5.9 透气钢排气
5.9.1 透气钢特点
5.9.2 透气钢特性
5.9.3 透气钢使用细则
5.10 排气栓排气
5.11 气阀排(进)气
5.12 注塑模排气实例
第6章 注塑模具结构件设计
6.1 注塑模模架设计
6.1.1 注塑模具模架的典型结构
6.1.2 模架规格型号的选用
6.1.3 模架尺寸的确定
6.1.4 模架基本加工项目及要求
6.1.5 模架的其他要求
6.2 锁模块
6.2.1 锁模块的安装方法
6.2.2 锁模块的形式
6.2.3 锁模块尺寸
6.2.4 锁模块的装配
6.3 撑柱
6.3.1 撑柱的装配
6.3.2 撑柱数量的确定
6.4 限位钉
6.5 弹簧
6.5.1 推杆板复位弹簧
6.5.2 侧向抽芯中的滑块定位弹簧设计
6.5.3 活动板之间的弹簧
6.5.4 弹簧的规格
6.6 弹力胶
6.7 定距分型机构
6.7.1 内置式小拉杆定距分型机构
6.7.2 外置式拉板定距分型机构
6.8 定位圈
6.8.1 定位圈基本形式
6.8.2 定位圈特殊形式
6.8.3 定位圈的装配
6.9 螺钉
6.9.1 紧固螺钉
6.9.2 限位螺钉
6.9.3 螺孔攻牙底孔直径
6.9.4 内六角螺钉装配图及规格尺寸
6.10 行程开关
6.10.1 常用行程开关的型号
6.10.2 行程开关的装配方法
6.11 隔热板
6.12 吊模板及铭牌
6.13 推杆防尘盖
第7章 注塑模具浇注系统设计
7.1 浇注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要点
7.1.1 浇注系统设计原则
7.1.2 浇注系统设计要点
7.2 主流道设计
7.2.1 主流道设计
7.2.2 注塑模浇口套设计
7.3 分流道设计
7.3.1 对分流道的要求
7.3.2 影响分流道设计的因素
7.3.3 分流道的形式
7.3.4 分流道的截面设计
7.3.5 辅助流道设计
7.4 浇口设计
7.4.1 浇口位置的确定
7.4.2 确定浇口类型
7.4.3 浇口尺寸设计
7.5 浇注系统的冷料穴、拉料杆以及顶出机构设计
7.5.1 冷料穴
7.5.2 拉料杆28
7.6 二板模自动断浇机构
7.7 如何做到进料平衡
7.7.1 分流道平衡布置
7.7.2 大小不同的型腔采用大小不同的分流道
7.7.3 大小不同的型腔采用大小不同的浇口
7.7.4 采用“藕节形”分流道
7.7.5 改变塑件不同部位的壁厚
第8章 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
8.1 热流道设计步骤
8.2 热射嘴设计
8.2.1 热射嘴分类
8.2.2 热射嘴规格及其参数
8.2.3 热射嘴型号及其表示符号
8.2.4 各种塑料对热射嘴的适用情况
8.2.5 开放式热射嘴
8.2.6 针阀式热射嘴系统
8.3 热流道板设计
8.3.1 热流道板的隔热和定位
8.3.2 热流道板常见形状
8.3.3 热流道板上加热器及其装配
8.4 出线槽设计
8.4.1 热射嘴出线槽
8.4.2 热流道板出线槽
8.5 热射嘴热膨胀尺寸计算
8.6 热射嘴的选择
8.6.1 塑件表面质量要求高
8.6.2 塑件采用工程塑料
8.6.3 浇注系统是由热流道转为普通流道
第9章 注塑模具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9.1 模具温度控制的原则和方式
9.1.1 模具温度控制的设计原则
9.1.2 模具温度的控制方式
9.1.3 设计温度控制系统必须考虑的因素
9.2 直通式冷却水道设计
9.2.1 直通式冷却水道设计的注意事项
9.2.2 直通式水道的基本形式
9.2.3 直通式冷却水道直径和位置设计
9.2.4 直通式冷却水道设计注意事项
9.3 圆环式冷却水道
9.4 导热式水道
9.4.1 导热式水道的基本形式
9.4.2 导热式冷却水道设计的注意事项
9.5 隔片式冷却水道
9.5.1 隔片的主要形式
9.5.2 隔片过水端的形状
9.5.3 隔片式冷却水道应用实例
9.6 喷流式冷却水道
9.7 螺旋式冷却水道
9.7.1 螺旋式冷却水道的基本形式
9.7.2 螺旋柱规格
9.8 冷却水道配件
9.8.1 水管接头
9.8.2 水管堵头
9.8.3 密封圈
9.9 模具典型零件的冷却
9.10 模具的加热
9.10.1 水、油加热法
9.10.2 电加热法
9.11 模具的保温
第10章 注塑模具脱模系统设计
10.1 脱模系统的形式、组成和设计原则
10.1.1 脱模系统的形式
10.1.2 脱模系统的设计原则
10.1.3 脱模力的计算
10.2 推杆设计
10.2.1 推杆设计的注意事项
10.2.2 推杆规格
10.2.3 推杆的装配
10.2.4 推杆顶出的注意事项
10.3 推管设计
10.3.1 推管规格
10.3.2 推管的装配及注意事项
10.4 推板设计
10.4.1 推板脱模的设计要点
10.4.2 推板设计实例
10.5 推块设计
10.5.1 推块规格、材料及热处理
10.5.2 推块设计要点
10.5.3 推块设计实例
10.6 气动脱模
10.6.1 大型塑件气动脱模
10.6.2 软胶气动脱模
10.7 定模脱模设计
10.7.1 由动模带动的定模脱模
10.7.2 由液压油缸带动的定模脱模
10.8 复合脱模
10.8.1 “定模推板+动模推杆”复合脱模
10.8.2 “动模推板+动模推杆”复合脱模
10.8.3 “定模推杆+动模推杆”复合脱模
10.9 二次脱模
10.9.1 因包紧力太大而采用二次脱模
10.9.2 因塑件需要强制脱模而采用二次脱模
10.9.3 二次脱模的其他基本结构
10.10 螺纹自动脱模机构
10.10.1 螺纹自动脱模典型结构汇编
10.10.2 螺纹自动脱模机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10.10.3 螺纹脱模实例
10.11 推杆板先复位机构
10.11.1 复位弹簧
10.11.2 “复位杆+弹力胶(或弹簧)”先复位机构
10.11.3 “注塑机顶棍+连接套”先复位机构
10.11.4 摆杆式先复位机构
10.11.5 连杆先复位机构
10.11.6 铰链先复位机构
10.11.7 液压先复位机构
10.11.8 弹性开口套管先复位机构
第11章 注塑模导向定位系统设计
11.1 导向系统
11.1.1 导柱
11.1.2 导套
11.1.3 动、定模板导柱、导套设计
11.1.4 推杆固定板导柱、导套位置设计
11.1.5 导柱直径的选择
11.2 定位系统设计
11.2.1 内模镶件锥面定位
11.2.2 模板锥面定位
11.2.3 锥面定位块
11.2.4 直身定位块48
11.2.5 锥面定位柱
11.2.6 边锁
第12章 注塑模具材料选用
12.1 注塑模具零件选择材料的依据
12.1.1 模具的寿命
12.1.2 塑料的特性
12.1.3 模具零件的作用与功能
12.1.4 模具的成本
12.2 常用塑料模具钢的钢号、特点与应用
12.3 国内市场销售的非国标塑料模具钢
12.4 国产塑料模具钢的成分及性能
12.5 常用塑料模具钢热加工与热处理规范
12.6 常用塑料模具钢的性能
附录1 单位换算及常用度量衡简写
附录2 模具优先采用的标准尺寸
附录3 模具壁(板)厚计算公式
附录4 常用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函数表
附录5 常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计算公式
附录6 二次注塑模设计基本要求
附录7 出口美国的模具设计基本要求
附录8 出口欧洲的模具设计基本要求
附录9 注塑模具术语英文对照
附录10 常用金属材料的密度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自1983年我国成立了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至今,先后制定了关于塑料模具的国家标准20多项。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我国模具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现有的国家标准根本无法满足模具企业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制造业对注塑模具发展的需要,有的企业采用了美国的DME标准,有的企业采用了欧洲的HASCO标准,而很多知名的大企业都纷纷组织技术骨干,甚至聘请国外专家,根据客户要求和自身的经验编写了大量指导本企业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标准和规范。
  模具零件的标准化和模具结构的规范化可以使模具设计工作摆脱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将主要精力用来改进具体模具的结构设计,解决模具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方便快捷地为模具制造提供准确、全面的技术依据,以提高模具的制造质量、缩短模具的制造周期、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
  国家标准、DME和HASCO等标准主要是对注塑模具中常用零件的规格型号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而模具企业编制的模具设计标准和规范则着重于模具的结构以及模具设计的内容和流程。后者往往更加实用,对模具设计的指导作用更有针对性。由于模具结构千变万化,所以各模具公司编制的标准和规范都不尽相同,可谓百花争艳。这些标准和规范是中国模具工业的一笔宝贵财富,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并系统化。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集百家之所长,采群芳之精华而编写的,它旨在向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注塑模具设计标准、原则和技术数据,以及先进实用、全面可靠的结构范例。书中既有标准件的规格和型号,又有模具的各种典型结构和复杂结构的汇编,还有模具制图标准,模具常用的公差配合、塑件设计等,可以说注塑模具设计所需的知识、标准和结构几乎都囊括其中。
  编者希望本手册能够为提高我国的注塑模具设计水平,缩短注塑模具的开发周期,促进模具同行的合作和交流贡献微薄之力。
  本手册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下资料:
  《中国模具设计大典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HI�睺ECH注塑模具设计标准》丰达实业(香港)有限公司;
  《模具设计中心工作手册》和《模具设计规范书》现代精密塑胶模具(深圳)有限公司;
  《伟易达模具设计指南》伟易达集团;
  《模具设计标准》荣丰制模厂;
  《美的模具设计标准》广东美的集团;
  《精英制模手册(综合)》精英制模有限公司;
  《模具设计标准》汇科模具塑胶制品厂;
  《百汇模具设计理念与标准(综合)》百汇公司;
  《注塑模具结构设计一般标准》誉名实业有限公司;
  《塑料模具设计技术手册》精成科技有限公司;
  《模具基本标准》威士茂科技工业园(珠海)有限公司;
  《高精密塑胶模具标准件》深圳乐华行模具有限公司;
  《华威模具设计规范》华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模具设计手册》中信制模(东莞)有限公司;
  《注塑模具标准手册》西诺模具有限公司;
  《模具设计指导书》圣纪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模具设计标准书》东莞英济股份有限公司;
  《塑料模具设计检讨书》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
  《模具结构设计标准》长安骏艺塑胶模具制品厂;
  《PERLOS模具设计规范》贝尔罗斯(广州)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伟豪模具设计标准》伟豪制模厂有限公司;
  《凯宏信模具设计标准》深圳市凯宏信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注塑模具设计标准》上海威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模具设计标准》东菱凯琴集团新宝电器有限公司模具分公司。
  在此向以上公司表示谢意,并对他们在模具设计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深表敬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锻造未来:高精度机械制造的工艺精髓 一部聚焦于现代精密制造领域,深入剖析前沿材料、先进成形技术及其质量控制体系的专业著作。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模具设计的工具书,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而深入的视角,审视当代高端机械产品制造体系中,那些决定最终性能与可靠性的核心技术环节。它涵盖了从基础科学原理到复杂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旨在为工程师、技术管理者以及材料科学家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以应对日益严苛的制造精度和复杂结构要求。 第一部分:前沿材料科学与性能优化 本部分彻底脱离了对传统注塑材料的局限性探讨,转而深入探究新一代高性能工程材料的内在特性与应用潜力。 1. 超高强度与轻量化复合材料的突破: 纤维增强与基体界面工程: 详尽阐述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等增强相与金属、陶瓷、聚合物基体之间界面反应的微观机制。重点分析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如何影响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疲劳寿命以及抗冲击性能。 增材制造(AM)特种合金的冶金学基础: 聚焦于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过程中,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新型铝锂合金的液态流动行为、凝固速率对微观组织(如晶粒尺寸、枝晶间距)的调控,以及如何有效消除残余应力与孔隙率。 智能与响应性材料的集成: 研究形状记忆合金(SMA)、磁流变液(MRF)和电活性聚合物(EAP)在动态载荷环境下的本构关系。探讨如何将这些材料集成到结构件中,以实现自适应阻尼、形状恢复或无源传感功能。 2. 材料失效分析与寿命预测的量化模型: 多尺度疲劳机制: 采用断裂力学、塑性损伤理论(如Gurson-Tvergaard-Needleman模型)结合电子显微分析(SEM/TEM),剖析金属疲劳裂纹的萌生、扩展和最终断裂过程。重点分析高周疲劳(HCF)和低周疲劳(LCF)的临界参数。 蠕变与应力松弛的加速测试: 阐述如何利用时间-温度等效原理(Time-Temperatur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TSP)建立高分子材料和高温金属在长期服役条件下的寿命预测曲线。 第二部分:精密成形工艺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超越传统注塑工艺范畴,面向复杂几何体、微纳结构制造的先进成形技术。 1. 极端精度加工技术(Sub-Micron Machining): 五轴/多轴联动精密铣削与车削: 详细分析高速切削(HSC)和超精密加工中的颤振抑制技术、刀具轨迹规划算法(如Bézier曲线、NURBS插值)对表面粗糙度(Ra/Rz)和形位公差的直接影响。 电火花加工(EDM)的电解液优化: 探讨脉冲参数(峰值电流、停电时间)与电极材料(铜钨、石墨)如何影响材料去除率(MRR)、电极损耗比以及热影响区(HAZ)的宽度和硬度变化。 2. 连续化与高通量制造系统(High-Throughput Manufacturing): 流体力学在真空镀膜与溅射中的应用: 分析磁控溅射(Magnetron Sputtering)中靶材的等离子体分布、反应性气体控制对薄膜厚度均匀性、晶相结构和附着力的精确调控。 激光辅助制造工艺的参数耦合: 深入研究飞秒激光烧蚀、光子烧结(Photonic Sintering)中,激光能量密度、扫描速度与材料吸收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在制造功能性微腔和光栅结构中的应用。 3. 过程参数的实时反馈与闭环控制: 过程监测(In-Situ Monitoring): 介绍使用声发射(AE)、红外热成像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实时监测制造过程中的温度场、应力演变和化学反应速率。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优化策略: 阐述如何构建精确的物理模型(如有限元模型),并将其嵌入到控制系统中,实现对温度、压力、流速等关键变量的超前补偿和扰动抑制,确保产品一致性。 第三部分:质量保证、计量与表面工程 本部分着重于如何量化和提升制造结果的可靠性,并对产品表面赋予特定功能。 1. 现代计量学与非接触式测量: 三维光学扫描与点云数据处理: 详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白光干涉仪和结构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点云数据去噪、配准、特征提取(如P2P、P2L拟合)及GD&T(几何尺寸和公差)的数字化验证流程。 计量不确定度分析: 采用GUM(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框架,对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进行量化评估,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 表面改性和功能化涂层技术: 物理气相沉积(PVD)与化学气相沉积(CVD): 对类金刚石膜(DLC)、氮化钛(TiN)和氧化铝(Al2O3)涂层的沉积机制、硬度、摩擦系数和耐腐蚀性进行对比分析。 激光熔覆(Laser Cladding)与表面硬化: 研究高能激光束下合金粉末的快速熔化与稀释率控制,实现工件表面的梯度功能化,显著提高耐磨性和抗氧化性。 3. 可追溯性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制造系统中的构建: 如何通过实时数据流连接物理资产、制造模型和质量数据库,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链。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跨越材料、工艺、控制和测量的综合性视角,是理解和实践现代高精度机械制造复杂性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宝贵了,简直是模具设计领域的一本“葵花宝典”。我作为一个刚刚入行不久的工程师,手里拿着这本厚厚的书,一开始还真有点犯怵,觉得内容肯定非常枯燥和深奥。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特别是对那些关键的知识点进行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自己简直是捡到了一个大宝贝。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理论公式和设计规范,更重要的是,它把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让人头疼的问题,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图例进行了剖析。比如,在讲到冷却系统的设计时,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水路布置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材料、不同厚度壁件的冷却效率差异,甚至还给出了针对复杂结构件的优化思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而对于有经验的师傅来说,它提供的那些“细节陷阱”和“优化技巧”,更是能让人茅塞顿开,感觉自己的设计水平一下子被拔高了一个档次。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典型缺陷案例时的那种“庖丁解牛”式的解构,让你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出在哪里,并且知道如何从源头上杜绝它。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师,我常常在面对一些超大型或超精密模具的设计挑战时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网上的资料往往碎片化且缺乏权威性。这本《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手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困境。它对复杂模具结构的处理,尤其是涉及到多腔、热流道系统集成的部分,给出的设计流程和风险评估机制非常严谨。我特别关注了它关于模具钢材选择和热处理部分的阐述。以往我对钢材的理解多停留在牌号的对应上,但这本书深入到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钢材表面硬度、韧性和疲劳寿命的影响,这对于设计高寿命、高产量的模具至关重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样做”的底层逻辑。当我依照书中的建议对一个长期困扰我的拉伸变形问题进行模具结构调整后,试模一次就成功了,这直接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试模成本和时间。这本书的“实战精神”体现在每一个角落,它仿佛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手把手地在教你如何跨越那些看似微小却致命的设计鸿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沉稳、可靠的力量感。它不追求花哨的辞藻,而是用最精确、最严谨的工程语言来传递知识。我喜欢它在介绍模具标准件选型和应用时的那种对比分析。它不是简单地推荐A品牌或B品牌的标准件,而是从力学性能、互换性、库存成本等多个维度,教导我们如何做出最经济合理的选择。这对于在成本控制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的设计工作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此外,书中对“CAE分析辅助设计”的融入也非常到位,它没有把CAE当成一个独立的工具来介绍,而是将其自然地融入到结构设计、排气设计、保压时间设定的各个环节,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模拟结果来指导实际的设计修改,而不是盲目相信模拟数据。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从最基础的开闭机构到最高级的电加热技术应用都有涉猎,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一站式”参考工具,减少了我在不同资料间反复查阅的低效过程。一本好的工具书,就应该像这本书一样,让你在面对任何难题时,都能第一时间在它身上找到清晰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的结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过去看的很多技术书籍,图示模糊不清,或者与文字描述脱节,读起来非常费劲。但这本手册,每一张剖面图、每一个细节放大图都异常清晰,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能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公差配合和加工精度要求,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表格和说明。这不是简单地引用国标,而是结合了模具制造的实际难度和成本考量给出的“合理公差”。比如,在介绍顶出机构设计时,它详细分析了不同顶杆直径、不同分型面配合的抗侧向力能力,并配上了动态受力分析图,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会做”顶针,而是“知道如何把它做到最好”。我甚至发现,书里提到的一些装配技巧,都是我过去在车间里反复试验才总结出来的“小经验”,现在被系统地记录下来,这极大地节省了后来者的学习时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它完全可以作为企业内部模具设计培训的标准教材,因为它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没有丝毫的“水分”。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模具设计的参考书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读起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内容零散,找不到系统的脉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体系完备,实战为王”。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之间的相互影响做了非常深入的阐述。例如,在处理拔模斜度设计时,它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取多少度,而是结合了不同的树脂收缩率、塑件的表面光洁度要求,给出了一个动态的调整范围和判断标准,这在教科书上是很难见到的深度。还有,关于浇口和流道的布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经验法则,更是基于流体力学原理的指导,让人能够清晰地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能获得更均匀的充模效果,避免“缩水”和“包风”。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窍门”,用规范化的语言和详实的图示呈现了出来,这对于正在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可替代的导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模具的“生命周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最终的调试优化,每一步都有据可依。

评分

这手册很实用,适合初学者,希望对工作有帮助。

评分

还没有看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我就生疏的北大湖代表大会度社会学或许是社会的

评分

书很实用,里面的东西很多

评分

东西不错,谢谢京东的优秀服务

评分

把一门技术讲得比较全面。

评分

正在阅读中,稍后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