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园林景观植物:树木图典》五大特点
  全新创意:肯定植物环境自然化为美景。确立植物裸枝冬态为美景。
  视野开阔:全书以“大园林”视野为标准,认定景观效果。
  案例对照:倡导用自然风光激发灵感,对照人工景观设计创新。
  开发野种:全书贯穿先进环保理念,主张低造价、粗管理,引进野生植物。
  文化底蕴:全书渗透讲历史、讲地理、讲文化、讲艺术、讲审美。                 
内容简介
     《园林景观植物:树木图典》为园林景观专业植物图典工具书,包括地被、花卉、树木三个分册,共编入园林、绿地和自然环境常见及有代表性的珍稀植物近千种(不含变种),精选了一千六百多幅专业植物摄影图片。本图典为树木图典,编人各种树木三百多种。
  《园林景观植物:树木图典》可作为园林专业、环境景观专业、观赏园艺专业、旅游专业和环境艺术爱好者必备的精典工具书,具有实用、欣赏、收藏和礼品价值。     
作者简介
     江荣先,祖籍浙江绍兴,1935年生于河北唐山书香门第。20世纪50年代末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师承蔡楚生(电影剧作家)、吴印咸(电影摄影家)、项羽(音乐理论家)、巴利华(导演艺术家)等方家教授门下。60年代初由机关保送培干生,进修中国人民大学商业分校哲学系。后从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物科普教学。时任声像编剧、导演、摄影、工程师。系中国摄影家协会获荣誉章会员。
  出版著作有:工具书《中国木本观赏植物图鉴》1、2集:美在自然丛书《美景大观》、《微妙世界》、《百花集锦》;生态环境艺术丛书《花》、《树》;专业技术参考书《树木风采》上、下册;中国自然保护区丛书《海南岛尖峰岭》;旅游书《中国民间故宫——王家大院》;科普丛书《花之美》、《用探索的眼睛看世界》;自然与人文之旅丛书——散文集《绿野寻踪》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编写说明
概述
序篇 孑遗植物
第一章 珍稀树
桫椤
苏铁 铁树
银杏 白果
水杉
异叶南洋杉
落羽杉 落羽松
池杉 池柏
金钱松
红豆杉 紫杉
翠柏
粗榧
珙桐 鸽子树
鹅掌楸 马褂木
杜仲
上篇 裸于植物
第二章 针叶树木
落叶松
雪松
红松
华山松
白皮松
五针松 滇南松
乔松
长叶松 喜马拉雅松
樟子松
长白松 美人松
短叶松 北美短叶松
油松
黑松
云南松
思茅松
杉松 辽东冷杉
云杉 白松
黄枝油杉
侧柏 扁柏
圆柏 桧柏
刺柏
龙柏
云片柏
金叶桧 洒金柏
千头柏
杜松 崩松
罗汉松
穗花杉
矮紫杉 伽罗木
下篇 被子植物
第三章 阔叶落叶树
玉兰 白玉兰
榆树 家榆
多脉榆
龙爪榆
榔榆
欧洲白榆
光叶榉
青檀 檀树
小叶朴 黑弹树
桑树
蒙桑
核桃 胡桃
枫杨
板栗 栗子
栓皮栎
槲栎
锐齿槲栎
白桦 桦木
红桦
黑桦
椴树
华椴
紫椴 籽椴
大叶椴
南京椴
梧桐 青桐
法桐 三球悬铃木
泡桐
毛白杨 响杨
银白杨 白杨
新疆杨
北京杨
美洲黑杨
加杨 加拿大杨
胡杨
旱柳 柳树
馒头柳
垂柳
绦柳
龙爪柳 龙须柳
粉枝柳
河柳
红柳
柿树
君迁子 黑枣
枣树
合欢 绒花树
皂荚 皂角
刺槐 洋槐
槐树 国槐
龙爪槐
紫花槐
蝴蝶槐
沙枣 桂香柳
毛株木 东梁木
灯台树
丝棉木 白杜
七叶树 梭椤树
栾树
元宝枫 平基槭
三花槭 拧筋槭
色木槭 五角枫
红花羽叶槭 红花白蜡槭
臭椿 椿树
香椿
黄连木 楷木
楝树 苦楝
臭檀吴萸
黄檗 黄波罗
白蜡树
洋白蜡
欧洲白蜡
雪柳
刺楸
楸树
梓树
木棉
第四章 阔叶常绿树
广玉兰 荷花玉兰
木莲
厚朴
白兰花 白兰
含笑
暗罗
鹰爪花
樟树 香樟
榕树
聚果榕
大果榕
白肉榕
波罗蜜
橡皮树
望天树 擎天树
坡垒
青梅 青皮
紫荆木 子京
青冈 青冈栎
海南栲
苦槠栲 苦槠
大树杜鹃
五桠果 第伦桃
苹婆 凤眼果
红木
紫檀
红豆树 花梨木
酸豆
无忧花
洋紫荆 羊蹄甲
凤凰木
台湾相思 相思树
金合欢
杜英
红干层
白干层
蓝桉
直干蓝桉
蒲桃 水蒲桃
白树
橡胶树
龙血树
巴西木
番木瓜
枇杷
虾子花
桂花
杧果 芒果
猫尾木
柚木
五列木
第五章 小乔木 花灌木
紫玉兰 辛夷
黄玉兰
蜡梅 腊梅
梅花
榆叶梅
山桃
桃
碧桃
山杏
山梨 秋子梨
白梨
杜梨
苹果
西府海棠
红海棠
裂叶海棠
木瓜海棠
贴梗海棠
山楂
紫叶李
郁李
樱桃
毛樱桃
樱花
大山樱
日本晚樱
稠李
黄刺玫
棣棠
笑靥花
金花茶
秤垂树
杜鹃花 映山红
黄槐
云实
刺桐
紫荆
锦鸡儿
紫薇 痒痒树
大花紫薇
太平花 京山梅花
伞形绣球 绣球八仙
流苏树
山茱萸
四照花
红瑞木
六道木
接骨木
金银木 金银忍冬
郁香忍冬 香吉利子
猬实
锦带花
石榴
绿玉树 光棍树
鼠李
柳叶鼠李
酸枣
梭梭 琐琐
龙桑
构树
变叶榕
米仔兰 米兰
枸橘
红榷木
鸡爪槭
茶条槭
文冠果
黄栌 红叶
火炬树
柽柳
丁香 紫丁香
日本丁香
小叶女贞
连翘
夹竹桃
鸡蛋花
小檗
第六章 棕榈型树 高大草本
露兜树
棕榈
王棕 大王椰子
油棕
琼棕
椰子
蒲葵
鱼尾葵
短穗鱼尾葵
单穗鱼尾葵
刺葵
软叶刺葵 江边刺葵
槟榔
假槟榔
三药槟榔
桄榔
朱蕉
芭蕉
旅人蕉
艳山姜
竹
油筋竹
孝顺竹
大佛肚竹
麻竹
吊丝竹
黄槽石绿竹
乌芽竹
罗汉竹
黄秆京竹
金镶玉竹
斑竹香妃竹
毛竹
龟甲竹
强竹
花毛竹 碧玉嵌黄金
富阳乌哺鸡 乌哺鸡
紫竹
毛金竹
安吉金竹
早竹
高节竹
苦竹
茶秆竹
箬竹
词条术语图释
落叶树种冬态景观
北方常用落叶树种裸枝形态图
附录
中文植物名称笔画索引
植物名称汉语拼音索引
分科植物图录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植物图谱:山野之野》  内容概述:  《植物图谱:山野之野》是一部致力于记录和展现我国原生态野外植物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的编撰者深入祖国各地,从巍峨的山巅到广袤的平原,从葱郁的森林到湿润的沼泽,捕捉那些未经人工雕琢,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的植物。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园林观赏价值,也不侧重于栽培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植物的本源——它们的野外形态、生境分布、生态适应性以及在自然界中的相互关系。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力求全面而系统地呈现野外植物的丰富多样性。  第一章:山林低语——森林与林缘地带的精灵  本章聚焦于我国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边缘地带的植物。我们将深入探访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典型森林类型,描绘出它们独特的植物群落结构。在这里,读者将认识到那些在幽暗林下顽强生长的蕨类植物,它们形态各异,或如羽翼般舒展,或似丝带般垂挂;我们将细致观察那些构筑森林骨架的乔木,了解它们粗糙的树皮、独特的叶片形态以及在季节更迭中的变化。林缘地带则是光线与遮蔽交汇的场所,这里孕育着灌木丛、藤本植物以及适应半阴环境的草本花卉。我们将一一呈现它们在不同光照、湿度条件下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如何与森林生态系统构成紧密的联系。本章特别关注那些在特定森林类型中具有指示意义的植物,例如某些耐阴的苔藓,或是依赖特定树种生存的附生植物,借此展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溪畔絮语——湿地与水体的绿色生命  水是生命的源泉,本章将目光转向水体及其周边湿润地带的植物。我们将描绘河流、湖泊、池塘、沼泽以及海岸潮间带等不同水生环境下的植物种类。在这里,读者将接触到那些在水中自由漂浮的水生植物,如漂浮的苔藓、水莲等,它们纤细的根系与水体融为一体;我们将深入了解那些扎根于水底,茎叶挺立于水面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它们不仅是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构成了重要的湿地景观。本章还将探讨适应于高湿度土壤的沼泽植物,以及在盐碱环境下生存的滨海植物。我们将详细记录它们的叶片形态(如浮叶、沉水叶)、花朵特征(许多水生植物的花朵为了吸引水生传粉者而演化出独特的结构和颜色),以及它们的繁殖方式(如通过种子传播、匍匐茎蔓延等)。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这些湿地植物在净化水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高原之歌——高寒地带的坚韧者  随着海拔的升高,环境变得愈发严酷。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我国的高原和高寒地区,展现那些在稀薄空气、强烈紫外线、低温和季节性积雪等极端条件下生存的植物。我们将深入了解那些低矮匍匐的垫状植物,它们紧贴地面,形成一片片厚实的“地毯”,以抵御寒风的侵袭;我们将描绘那些拥有肥厚叶片或地下块茎的植物,它们储存水分和养分,以应对漫长的旱季或冬季;我们将观察那些在短暂的生长季节里,绽放出绚丽色彩的高山花卉,它们短暂而热烈地展现生命的活力。本章特别关注那些适应高寒环境的特有植物,以及它们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复杂适应性演化。我们将细致分析它们的叶片结构(如毛被、蜡质层)、根系深度、以及开花结实的时间窗口,揭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第四章:荒漠低语——干旱与半干旱区的生存之道  干旱是生命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章将聚焦于我国广袤的荒漠和半干旱地区,展示那里的植物是如何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我们将探寻那些拥有发达地下根系的植物,它们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汲取有限的水分;我们将认识那些叶片退化成刺的植物,刺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同时也能起到防御作用;我们将观察那些具有肥厚肉质茎的植物,它们能够储存大量水分,以度过干旱期。本章还将介绍那些适应周期性降雨的植物,它们在短暂的湿润期迅速生长、开花、结实,然后在干旱期进入休眠状态。我们将详细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如肉质叶、刺)、生物学特性(如耐旱机制、休眠方式),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独特的荒漠生态系统,成为那里不可或缺的生命力量。  第五章:草原画卷——生机勃勃的草甸植被  草原,是生命的另一片海洋。本章将带领读者领略我国不同类型草原的植物风貌,包括温带草原、高山草甸以及干旱草原。我们将描绘出那些占主导地位的禾本科植物,它们构成了草原的骨架,提供了丰富的草料;我们将发现那些点缀其间的草本花卉,它们在不同的季节为草原增添色彩。本章将重点关注草原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放牧、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干扰。我们将详细描述不同草种的叶片形态、分蘖能力、以及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草原植物在固土保肥、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地位。  第六章:石缝中的坚毅——岩生与沙生植物  在看似贫瘠的环境中,生命依然能够顽强生长。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生长在岩石缝隙、沙地以及裸露地表上的植物。我们将展示那些具有特殊根系的植物,它们的根系能够深入岩缝,锚固植株并获取养分;我们将介绍那些叶片革质、表面光滑的植物,这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我们将观察那些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植物,它们能够在广阔的沙地上繁衍后代。本章将揭示这些植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通过形态、生理和繁殖策略上的精妙适应,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我们将详细记录它们的生长习性、对基质的要求,以及它们如何形成独特的岩生或沙生植物群落。  第七章:山野的馈赠——药用与食用野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野外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章将重点介绍我国部分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但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其具体的药效或食谱,而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呈现它们的野外形态、生境以及它们在民间传统中的粗略认知。我们将描绘那些在山间、田野中常见的药用植物,记录它们独特的叶片、花朵和果实特征,为读者提供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样,我们也将介绍一些可供食用的野草,观察它们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以及它们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关联。本章旨在激发读者对身边野外植物的兴趣,鼓励他们以一种尊重自然、不滥采滥挖的态度去了解和认识它们,而非将其简单视为资源的索取对象。  第八章:生命的痕迹——植物的传播、繁殖与适应  生命的延续离不开精妙的传播与繁殖机制。本章将从生物学角度,对野外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一次宏观的梳理。我们将探讨植物种子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包括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内源和外源)以及机械传播。我们将细致观察不同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如何与传播媒介相适应。同时,本章还将深入研究植物的无性繁殖策略,如通过根茎、匍匐茎、分株等方式进行扩张。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图文,展示不同植物的开花期、授粉机制、以及果实成熟的过程。最后,本章将回归到植物与环境的互动,探讨植物如何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应对气候变化、土壤条件、生物干扰等多种环境因素,最终实现种群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书特色:     强调自然形态: 本书的所有图像和文字描述都严格遵循植物在自然野外生境中的真实形态,拒绝展示经过人工修剪、整形或过度培养后的“园林化”姿态。    突出生态位: 详细描述每种植物所处的生境特点、与其他植物或动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注重细节描绘: 从叶片的脉络、边缘,到花朵的结构、颜色,再到果实的形状、质地,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植物的细微之处。    科学严谨的分类: 采用主流的植物分类系统,为每种植物提供准确的中文名、学名和科属信息。    地理分布的考量: 提及植物的典型地理分布范围,让读者了解其生存的地域性。    激发观察的兴趣: 本书不提供栽培指导,而是鼓励读者走入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培养对自然界植物的深厚兴趣。  《植物图谱:山野之野》并非一本简单的图鉴,它是一次对生命根源的探索,一次对自然之美的致敬,一次对野外世界朴素而深刻的描绘。它将引领读者走进一个与园林截然不同的植物世界,感受生命在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下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