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概论
原价:38.00元
售价:27.4元,便宜10.6元,折扣72
作者:王宏建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3943355
字数:400000
页码:3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超值推荐: href='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0994168'>柯林斯30分钟轻松绘画(原来画画这么简单有趣!万千读者五星好评)
href='book../20121024_au01'>★五星推荐点击:★轻松学画画,快速读理论,艺术好书超值抢★
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等院校艺术基础理论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编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重要选题之一。
本书是在文化部前艺术教育事业管理局一九八一年组织编写的全国艺术院校统编教材《艺术概论》的基础上,吸收了现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结合八十年代以来新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前的文艺思想实际,重新编写的一本艺术理论教材。
★超值推荐: href='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0994168'>柯林斯30分钟轻松绘画(原来画画这么简单有趣!万千读者五星好评)
href='book../20121024_au01'>★五星推荐点击:★轻松学艺术,快速读理论,艺术好书超值抢★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二、学习目的与研究方法
章 艺术本质论
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节 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二、音乐
三、舞蹈
四、戏剧
五、摄影
六、电影与电视
七、文学
八、建筑与园林
九、其他艺术门类
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一、艺术体验
二、艺术构思
三、艺术表现
第三节 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三、灵感
四、形象思维及其逻辑规律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第四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二、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节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
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根源
二、艺术美的条件
三、艺术美的特征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附录 学习《艺术概论》简要参考书目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论著
二、西方文艺理论重要论著
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论著
四、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重要论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使用也让我感到困惑,这对于一本“艺术”类的书籍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虽然内容详实,但作为“概论”,视觉辅助是帮助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然而,书中的插图往往尺寸偏小,分辨率不高,更糟糕的是,很多关键的图例并没有在正文中明确标注出处或与相应段落形成直接的对应。我经常需要频繁地在正文和图版之间来回翻找,试图将抽象的文字描述与具体的视觉形象联系起来,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比如,在讨论文艺复兴的“明暗对比法”时,我需要自行在脑海中构建出达芬奇或卡拉瓦乔作品的画面,因为书中的配图实在无法提供足够的细节支撑。一本好的艺术导论,应该让画面“自己说话”,让图文相互佐证,形成一个和谐的知识传递系统。这部书的视觉呈现,给人的感觉像是文字内容完成后,编辑为了“凑数”而随意插入了一些低质量的参考图片,未能真正服务于内容的理解,使得本就略显枯燥的理论学习,又增加了一层视觉上的疲惫感。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略显老派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艺术速成读本”,而是更像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然而,这种“厚重感”带来的体验是双刃剑。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力求精确地定义每一个艺术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但代价是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大大降低。许多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深层含义,特别是涉及到符号学和图像志的部分,简直像在破解密码。举个例子,书中对“象征主义”的解析,几乎完全浸泡在各种复杂的理论术语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只有术语和定义构筑的迷宫里,想要找到“象征主义作品究竟在表达什么”这个核心问题,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我希望“概论”能够帮助我建立起艺术欣赏的“通用词汇表”,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太多专业领域的“方言”,彼此之间切换迅速,让人难以建立起连贯的认知地图。如果说艺术是感性的表达,这本书的文字则显得过于理性甚至刻板,缺乏对艺术作品背后情感张力的描绘。
评分读完此书后,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词汇量”确实有所增加,但“艺术素养”似乎原地踏步。这本书的视角,给我一种强烈的“自上而下”的压迫感,仿佛作者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正在向我们传授一套既定的真理。他对一些流行或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现象,常常采取一种审视甚至略带批判的口吻,仿佛只有被纳入学术范畴的,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这种态度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有些不那么愉快,我开始担心,是不是我过去欣赏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在这本书的标准下都不够“格”?例如,对流行音乐和电影艺术的论述篇幅极少,且处理得非常草率,似乎将其视为“低级趣味”的范畴。我期待的“概论”,应当是包容且开放的,能够引导我去更深层次地理解不同媒介的艺术价值。这本书的局限性在于,它似乎预设了一个非常狭隘的“高雅艺术”标准,并以此为尺来衡量一切,这在今天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显得有些保守和脱节。
评分这部《艺术概论》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座灯火辉煌的艺术殿堂,但导览的可能有些岔路。我原本期待能系统地梳理一下艺术史的脉络,从古典到现代,能看到清晰的时代风格演变和背后的社会思潮碰撞。然而,书中的论述似乎更偏向于对某些具体艺术现象的零散探讨,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令人信服的理论框架。比如,在谈到印象派时,文字笔触是生动的,能感受到阳光下色彩的颤动,但很快,它又跳跃到了某个当代装置艺术的分析,中间的逻辑衔接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感觉作者似乎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将这些知识点堆砌在一起时,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粘合剂”。对于初次接触艺术的读者来说,这可能会造成信息过载和理解上的迷失,就像手里拿着一堆精美的拼图碎片,却找不到那张完整的封面图。书中对“美学判断”的探讨也显得有些晦涩,引用了不少哲学家的观点,但最终给出的结论却像是留给读者更多困惑,而非提供清晰的指引。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深入的专业人士的笔记汇编,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概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困惑在于其选材的“跳跃性”。我原以为“艺术概论”会按照时间线或艺术门类来组织内容,比如先讲绘画的起源,再谈雕塑的发展,最后过渡到电影和新媒体艺术。但事实是,内容似乎是按照作者当下的思绪流动的。上一页还在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解剖学如何影响透视法,下一页可能突然就转到了八十年代的行为艺术,而且对后者的介绍,往往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惊世骇俗”之举,缺乏必要的背景铺垫和影响分析。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那些晚近的、更具颠覆性的艺术形式,在书中显得单薄和缺乏说服力,仿佛只是作为一种“脚注”存在。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我渴望看到的是艺术发展轨迹上的“因果关系”,是前浪如何推动后浪的逻辑链条。这本书虽然提及了大量的艺术流派,但它们之间更像是孤立的岛屿,被作者用简短的过渡句勉强连接,让人感觉艺术史的河流在此断裂了,只剩下分散的水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