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可以听的音乐日历

2018年可以听的音乐日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橄榄古典音乐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
  • 日历
  • 2018
  • 流行音乐
  • 音乐史
  • 文化
  • 音乐推荐
  • 年度回顾
  • 音乐收藏
  • 音乐爱好者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9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639
包装:软精装
开本:48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7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8·音乐日历》串联了国内外重要音乐家、音乐节、音乐比赛、音乐厅等内容,每天为读者呈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音乐讯息。这是一本可以听的日历,内藏300多首音乐作品,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赏听。除此之外,《2018·音乐日历》附赠经典乐谱藏书票12张,精美节气书签24个,供读者鉴赏收藏之用。该日历装帧精美、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材质考究,是一本可以品玩及馈赠的佳品。

作者简介

  橄榄古典音乐,现公司运营平台有微信公众号、杂志、沙龙、电台、视频、音乐周边等,作为国内受欢迎的古典音乐普及类公众号,目前拥有粉丝40万。一直来用敏锐、前沿、高效的眼光推送古典音乐相关文章、演出信息寄相关音乐资讯。

岁月留声:2018光影流转中的音乐图景 本书并非记录2018年特定日期可以收听的音乐清单,而是一部横跨2018年全年,以音乐为经,以时代脉动为纬,深度剖析当年全球及本土音乐生态变迁、创作思潮与产业动向的综述性研究。它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音乐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塑造并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与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年度声景的宏观扫描与主题确立 本章将构建2018年全球音乐环境的基准图谱。我们首先考察流媒体平台的数据增长轨迹,分析Spotify、Apple Music、腾讯音乐等巨头在市场份额、用户行为及算法推荐机制上的新变化。2018年是“单曲时代”进一步固化的关键节点,专辑概念的衰退与碎片化收听习惯的形成,构成了我们探讨音乐消费模式的起点。 重点分析该年度全球范围内爆发的几种核心音乐主题: 1. “怀旧回潮”的再定义: 探讨80年代Synth-pop、90年代R&B的复兴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与当代Trap、Lo-Fi美学结合后的“重组怀旧”。例如,分析若干独立制作人如何利用老式合成器音色,表达对数字时代焦虑的疏离感。 2. 社会议题的音乐化表达: 深入剖析了围绕身份政治、性别平权运动(MeToo余波)以及气候变化等议题,音乐人如何通过歌词、音乐录影带乃至公开声明,将严肃议题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文化符号。特别关注拉丁美洲与非洲音乐中对本土政治现实的尖锐批判。 3. “氛围音乐”的商业化渗透: 考察Ambient、Drone乃至极简主义电子乐,如何从地下场景走向主流,成为影视配乐、瑜伽冥想App乃至品牌营销中不可或缺的“背景声学景观”。 第二部分:流派演变与跨界融合的深度剖析 本章着力于解析2018年几个关键音乐流派的内部结构与外部渗透。 1. 嘻哈(Hip-Hop)的全球扩张与地域化: 2018年,嘻哈不再是单一的美国文化输出。重点研究了德语区、法语区(特别是Afro-Trap的兴起)以及亚洲(如韩国的说唱选秀节目热潮)如何吸收并改造了美式嘻哈的母题。探讨了Trap节奏的极端化——更低的808低音、更碎片化的Hi-Hat模式——如何影响了流行音乐的整体听感。 2. 流行(Pop)音乐的“去技术化”倾向: 对比分析了年度顶级流行歌手的作品,发现一种倾向:尽管制作技术愈发精湛,但许多热门歌曲却追求一种“原始”的、未过度修饰的人声处理,以营造亲密感和真实性。这种趋势与社交媒体上对“真实人设”的追求息息相关。 3. 独立音乐(Indie)的边界模糊: 探讨了“独立”标签的消解。许多曾经被视为独立的声音,通过成熟的发行策略和音乐节的力捧,实际上已融入主流商业体系。分析了Dream Pop、Shoegaze等流派的复苏,以及它们如何与电子合成器流行乐实现无缝对接。 4. 经典摇滚的遗产与重塑: 尽管摇滚乐的商业主导地位有所下降,但本章将分析2018年经典摇滚精神在后朋克复兴、工业噪音实验中的残余力量,以及新一代乐团如何解构并重新诠释了吉他驱动音乐的叙事结构。 第三部分:音乐产业的结构性变革与技术干预 2018年,音乐的生产、分发与货币化模式经历了剧烈震荡。 1. 版权与版税的博弈: 详述了当年围绕流媒体的版税分配机制所引发的争议。分析了音乐家对小型独立发行商的依赖,以及大型唱片公司如何通过收购目录和深度整合流媒体数据来巩固权力。 2. 视觉化与短视频的驱动: 深入探讨了Instagram Stories和新兴短视频平台对音乐片段选择和传播方式的影响。音乐的“可剪辑性”成为衡量一首歌曲商业潜力的重要指标。探讨了“Hook”(记忆点)如何在30秒内完成构建,以适应新的传播语境。 3. 虚拟偶像与音乐的未来: 考察了虚拟歌手(如Vocaloid的进化版及其在东亚市场的成熟)如何挑战传统歌手的定义,以及人工智能在辅助作曲、母带处理中的初步应用案例,预示着音乐制作主体性的未来走向。 第四部分:音乐与特定文化语境的交织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音乐如何与特定的年度事件和文化现象产生化学反应。 1. 电影与剧集原声带的影响力再评估: 分析了当年高收视率剧集(如特定科幻或历史题材剧)的原声带选择,如何将特定年代或小众流派的音乐瞬间推向大众视野。探讨了配乐大师如何运用音景设计来增强叙事张力。 2. 音乐节的生态位: 评估了2018年全球主要音乐节(Coachella, Glastonbury等)的阵容构成变化,这直接反映了行业对“何种音乐具有现场号召力”的判断。同时,也关注了小型、主题性强烈的独立音乐节的兴起,作为对主流商业化的一种反拨。 3. 消费者的情感驻留: 总结2018年音乐消费的深层心理动因。在社会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音乐提供了一种可控的、私密的慰藉空间。分析了听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如何通过构建高度个性化的“音乐气味地图”来锚定自我身份。 总而言之,本书致力于描摹出2018年音乐世界的复杂经纬,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份:既有技术对创作的解放,也有商业对艺术的规训;既有声音的极度细分,也有全球文化的快速同化。它是一份对过去一年声音世界的深刻回望,而非一份简单的播放列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带着淡淡复古感的排版,色彩搭配得既温暖又充满活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里面蕴含的某种怀旧情怀。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的细微变化,还有那些小插图的风格,透露着一种精心打磨过的匠心。光是看着封面,我就仿佛能闻到旧书页特有的,带着阳光味道的纸张气息。它没有那种浮夸的、试图用各种流行元素堆砌起来的廉价感,反而沉淀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学。这绝对是一本放在书架上,即使只是作为装饰品,也能提升整个空间格调的书籍。如果说阅读体验是一场感官的盛宴,那么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已经成功地打动了我的视觉神经,让我对手册的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相信它在排版和装帧上一定也下足了功夫,不会辜负这漂亮的外衣。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简直是个高手。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流水账记录,而是采用了非常巧妙的“碎片化叙事”结构,每一页或者每一小节的篇幅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你觉得信息量过载,又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完整的情绪点。我发现自己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某个独特的视角或者精妙的比喻而停下来,回味许久。这种写法非常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你不需要腾出大块的时间来沉浸其中,只需要在通勤路上、午休间隙,随手翻开一页,就能被拉入那个特定的时空氛围里。而且,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那些描绘日常场景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字,读起来就像是老友间私密的低语,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真实,完全没有距离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氛围营造”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或者分享观点,而是在努力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感知的世界。我感觉作者像是使用了一种非常高级的“情绪滤镜”来观察世界,无论是对某个季节更替的敏感捕捉,还是对某个特定场景下光影变化的精准描摹,都极其到位。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清晰地“听见”文字中暗示的背景声响,仿佛自己正身处作者描绘的那个场景之中,这对于提升阅读的沉浸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强大的代入感,让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体验。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唤醒自己过往类似的记忆和感受,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非常具有“电影感”。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文学腔,但又远远高于日常的口语表达,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诗意和清晰的叙述力。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运用精炼的短句来制造冲击力,又懂得如何用一连串富有节奏感的长句来营造舒缓的氛围。特别是那些描述瞬间感悟或者转瞬即逝的场景时,措辞的精准度和画面感极强,几乎每一个关键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挑选出来的,绝无冗余。这种精确的语言控制力,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节奏训练。读完后,会留下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仿佛刚刚欣赏完一场剪辑流畅、配乐得体的视觉艺术作品。

评分

从内容组织逻辑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大胆且具有启发性。它似乎并没有遵循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线或者主题的强行分类,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意象的串联”。你可能前一页还在感叹某个晴朗的午后,下一页立刻就跳转到了某个微凉的深夜思考,这种跳跃性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混乱,反而构成了一种更接近人类思维自然流动的模式。这种非线性结构,迫使读者的大脑保持活跃,不断地去寻找隐藏在不同篇章之间的关联和主题的暗线。这种构建方式,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中去探索。对于喜欢深度思考和反复琢磨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过瘾的智力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