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四辑)·医学承启集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四辑)·医学承启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药中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名著
  • 医学承启集
  • 老中医
  • 养生
  • 中医药学
  • 历史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86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03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页数:76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医学承启集》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方药中先生业医五十余年医学论文中的精品一在理论研究部分,对中医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如: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气化学说、脏象学说、阴阳五行、伤寒与温病学说及其论争等,均进行了系统整理、精辟论述和深入研究,有些学术观点,如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在中医学术界系属首次提出这些论文,但反映了先生精深的学术思想,而且确属现代中医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临床研究部分,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设计和论证.并以临床验案说明其具体运用,对辨证论治的研究、发展和规范化具有指导意义,先生对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疑难病症的诊治,经验颇丰,疗效显著,并形成系列方药如对“慢性肾衰”的诊治经验研究,属国家攻关课题,疗效居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对临床经验的阐述,不停留在一方一药和个案的介绍,而是遵循中医理论,系统总结中医诊治规律,不但示人以方药,而且示人以规矩,便于指导后学。

内容简介

《方药中论医集(第4辑):医学承启集》对中医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均进行了系统整理、精辟论述和深入研究。

目录

理论探讨
从团结中西医与中医进修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谈到中医学术系统问题(1953年)
试讨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基本认识(1955年)
关于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几点基本概念(1955年)
试论祖国医学中“神”的基本涵义及其在临床运用上的一般规律(1960年)
论中医学的整体观(1976年)
谈中医学中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中的具体运用(1976年)
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1978年)
介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979年)
炎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1980年)
仑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1984年)
色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1984年)
论《伤寒论》中的辨病辨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1986年)
谈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1994年)
临床研究
治疗大叶性肺炎的一点经验和体会(1959年)
谈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及其在.临床运用中的步骤和方法(1977年)
中医临床治疗八法整理研究(1980年)
谈我对肝炎的认识及临床诊断治疗经验(1981年)
谈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一般认识和我在临床上对本病诊断治疗中的一点粗浅体会(1981年)
论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问题(1984年)
治疗肝病系列经验方六首(1990年)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治经验研究(1990年)
医案医话
迁延性慢性肝炎的诊治(1977年)
关于“上工治未病”(1980年)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释(1980年)
治病必求于本(1980年)
哮喘病案分析(1981年)
养阴经验介绍(1981年)
谈辨证论治中的时间定位诊断问题(1981年)
治早泄、阳痿要慎用壮阳药(1981年)
关于掌握分寸问题(1981年)
谈“神”(1981年)
浅谈“象”和“藏象”(1981年)
谈我对升麻的认识及临床运用经验(1981年)
评“肾无泻法”(1981年)
辨治“瘀血”的经验(1981年)
略谈对《难经》阴阳脉的理解和运用(1981年)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982年)
谈脾胃阴虚(1982年)
谈“虚而相并”(1982年)
尿血、血淋治验(1982年)
“辨证论治七步法”的临床运用——重症肌无力治验(1982年)
辨治出血证的经验(1982年)
谈弦脉(1983年)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1983年)
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的经验(1983年)
谈《内经》中“尺”字的涵义及其临床运用(1984年)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谈中医学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1988年)
商榷文字·杂文
目前中医界一个最大的危机——一般人所谓的中医科学化(1944年)
读“与张简斋先生论阴阳”一文后之商榷(1945年)
我对“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认识(1955年)
用砒治疗哮喘的我见(1956年)
再谈“砒对支气管哮喘之特殊疗效”问题(1957年)
反对抛开中医理论进行中医研究工作(1957年)
评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医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976年)
回首学医四十年(1981年)
以提高疗效为中心,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工作(1984年)
对中医改革工作的几点意见(1984年)
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与印会河先生商榷(1985年)
谈中医研究工作中的传统方法研究问题(1988年)
谈中医药的科技优势及主攻方向——为《中医药科技优势论证会》所作的书面发言提纲(1989年)
我的经历(1991年)
附:承前启后卫道创新——纪念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辞世十周年(2005年)

前言/序言


《医学承启集》:一部蕴含古今智慧的生命实践指南 《医学承启集》并非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本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追求生命健康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智慧的集成。本书的问世,是对历代医家思想精华的一次系统梳理与现代视野下的重新审视,旨在将那些历久弥新、足以启迪后学的经典医理与临床实践,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它并非孤立的理论陈述,而是紧密围绕着“生命”这一核心主题,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如何认识生命、维护生命、乃至在生命遭受挑战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与调治。 一、 洞悉生命本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 《医学承启集》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宏大的哲学视角——中医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并非简单的自然崇拜,而是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命体与外部宏观世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书中详尽阐述了“人以天地之气生,感天地之精而治”的理念,强调了宇宙时空、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理、季节变化等)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传变规律的至关重要影响。 通过对“天”的理解,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并非人类可控,但我们可以通过顺应自然、把握规律来维持自身的和谐。例如,书中会详细解析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养生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简单的四季变化,在书中却被细致入微地解读为人体生命活动运行的根本遵循。这种顺时养生、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被视为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基石。 进而,“人”的生命活动被置于“地”的承载与滋养之中。书中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水土禀赋对人体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其生理特征、易患疾病以及对药物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医学承启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倡导因地制宜、因人施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而非千篇一律的套用方药。 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它提醒我们,认识生命,首先要将个体生命放置于广阔的宇宙自然之中,理解其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只有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本质,为后续的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探究生命规律:阴阳五行的精妙解析 在“天人合一”的宏观框架下,《医学承启集》深入剖析了构成生命运行的微观机制——阴阳五行学说。这套学说并非抽象的哲学符号,而是中医用以解释人体内部物质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传变规律的独特语言。 书中会详细阐述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体现。例如,阳气代表着温煦、推动、兴奋等功能,而阴液则象征着滋润、濡养、宁静等作用。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阴阳失衡,即是疾病的根源。书中会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生动地描绘出阴虚、阳虚、阴盛、阳盛等不同病理状态下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则是对人体五脏六腑(肝、心、脾、肺、肾)及其相应生理功能、病理联系的系统概括。书中会详细解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在人体内部相互作用,维持整体的平衡。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脏的血运;而“木能克土”,肝的疏泄过度,可能损伤脾胃的功能。 《医学承启集》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将阴阳五行的精妙理论,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具体生理病理实体相结合。书中会清晰地展示,如何根据阴阳五行的失衡,来辨识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精密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也体现了中医在认识和处理生命复杂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 守护生命健康:养生保健的实践智慧 《医学承启集》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对生命健康的全方位守护。它提供的养生保健之道,并非仅仅是些零散的养生建议,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之上,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保持健康的目的。 书中会从多个方面深入阐述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 起居有常: 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人群的作息宜忌。它教导我们如何根据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使之与身体的生理节律相契合,从而避免因作息紊乱而引发的健康问题。 饮食有节: 详细阐述食物的性味归经、药食同源的道理,以及如何根据季节、体质、病症选择合适的食物。书中会介绍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的影响,指导读者如何做到“食不偏精,药不偏攻”,既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又避免因饮食不当而伤及脾胃,引发疾病。 形神合一: 深入探讨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书中会分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异常情况下如何导致气机紊乱,引发疾病。并提供相应的调情理气方法,如通过适度的情感宣泄、积极的心态调整等,来维护精神的健康。 导引吐纳与运动养生: 详细介绍各种传统导引术、吐纳法、太极拳、八段锦等具有保健功效的运动方式。这些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身心同调的目的。书中会针对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推荐适宜的运动方式和练习要领。 《医学承启集》的养生之道,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观”下的健康管理。它不仅仅关注身体的某个局部,而是将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乃至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调理,从而实现真正的健康长寿。 四、 攻克生命挑战:辨证论治的临床艺术 当生命遭遇疾病的挑战时,《医学承启集》则展现了其作为一部实用性极强的临床医学著作的价值。它并非是简单罗列疾病名称和治疗方药,而是深入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维模式与临床实践技巧。 辨证是前提: 书中会详细讲解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它教导读者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将纷繁复杂的病情归纳为某种特定的证候。辨证的准确性,是后续治法、方药选择的根本依据。 论治是关键: 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书中会系统阐述治则治法的确立。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特定治法,如“扶正祛邪”、“滋阴助阳”、“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等。这些治则治法,是指导临床用药和非药物疗法的总纲。 方药是手段: 《医学承启集》会精选历代名医的经典方剂,并对其配伍、君臣佐使、加减变化等进行深入解析。它不仅仅是提供药方,更重要的是阐释方剂的组方原理,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经典方剂进行灵活化裁,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同时,书中也会介绍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 《医学承启集》所展现的辨证论治,是对生命体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的高度尊重。它强调的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灵活性,以及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性。这种精妙的临床艺术,使得中医在治疗许多疑难杂症方面,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 传承与创新:古老智慧的现代生命实践 《医学承启集》并非仅仅是对古代医学经典的简单复制,它更是一次充满活力的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了历代医家宝贵经验和精深理论的同时,本书也积极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观察。 书中会注重对经典理论的现代化解读,例如,如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的“气”、“血”、“阴阳”等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来辅助中医的辨证诊断。同时,也会对一些古代的方药和治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优化,使其更能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疾病特点。 《医学承启集》的编写,旨在架起古代智慧与现代实践的桥梁。它鼓励读者在深入理解中医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现代生活方式,灵活运用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和临床疗法,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生命健康。 总而言之,《医学承启集》是一部集哲学思辨、理论阐释、实践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奥秘,提供了守护生命健康的全方位策略,更以精湛的临床艺术,指引着人们在面对疾病时,如何运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去战胜挑战,重塑健康。它不仅是中医从业者案头的必备参考,更是每一位珍视生命、追求健康的现代人,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入手这套《医学承启集》纯粹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老中医”到底是怎么看病的。结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充满故事的医案集。书中的老中医们,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们与病魔斗争的点点滴滴。每一篇医案都像一个小小的电影片段,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患者的痛苦,也为最终的康复而感到欣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辨证”的论述印象深刻。同一个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由于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表现出来的症状会有很大不同。而老中医们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病根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这种“千人千方”的治疗思路,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高度的个体化诊疗。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的精髓在于“悟”,在于对人体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是一种超越技术的智慧。

评分

这本《医学承启集》在我看来,简直是一本“活化石”,它承载着中医几百年的智慧结晶,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我一直对古籍有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些尘封的文字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套书的出版,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当然,一些专业词汇是不可避免的,但书后的注释和解释也足够友好),更多的是一种质朴的智慧和深厚的功底。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改善身体状况的建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书中对心境与健康的关联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身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些关于药材炮制和辨识的细节,虽然我不太可能自己去炮制药材,但了解这些过程,能让我对中药有更深的敬畏之情,也更能理解为何同样的药材,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疗效。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评分

这套《医学承启集》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窗口,而且是一个非常真实、非常贴近临床的窗口。我接触过一些中医书籍,有些过于理论化,有些又过于碎片化。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呈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有传承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治未病”的强调。很多篇章都反复提及,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治疗疾病。这不仅仅是中医的理念,更是现代健康管理应该学习的重点。书中提供的很多养生方法,都是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易行,却有奇效。比如关于饮食调理、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的建议,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方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确实感觉身体有了积极的变化。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医的智慧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它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坛,而是触手可及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化略有研究的人,《医学承启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套医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经典。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态度,对病人的关怀,以及对医者责任的担当,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医德”的论述,老一辈中医人对医德的坚守,堪称楷模。他们将“仁心仁术”视为行医的根本,始终把病人的健康放在首位。这种精神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此外,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在医学中的应用,也有着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它不仅仅是在治疗某个器官的疾病,而是在调理整个身体的平衡,以及身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治病的工具,更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方式。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到这套《医学承启集》,真是不虚此行。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中医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基础的养生之道,但这套书的编排和内容却意外地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读出门道来。老中医们笔下的文字,朴实却不失深刻,他们将毕生的行医经验,对疾病的辨证施治,以及对生命健康的独到见解,都倾注在了这些篇章之中。读着读着,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位老中医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那种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那些看似复杂的医学理论。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精彩,一个个生动的病案,配以精准的诊断和用药,让我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关于一些常见病的论述,比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书中的方法既实用又易于操作,让我跃跃欲试,想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老一辈中医人对医道的执着与热爱,这种精神本身就充满了力量。

评分

中医名家解读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经典著作,要下一番功夫好好学习。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买!物流也很快!

评分

黄帝内经,名家经典。

评分

活动价太优惠了,京东物流很快

评分

好书,物流很快,多读书,少玩手机,微信等已经成为生活工作的灾难!用读书来解毒!

评分

书很厚,不过有一页折的,多了一部分。

评分

正版书,印刷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对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疑难病症的诊治,经验颇丰,疗效显著,并形成系列方药如对“慢性肾衰”的诊治经验研究,属国家攻关课题,疗效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