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是《杏园金方名医经验丛书·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一本汇集了名老中医经验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医的临证用方很感兴趣,因为理论知识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方剂和用药上。祝谌予老中医的名字在圈子里是响当当的,他的经验肯定非常珍贵。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他辨证施治的思路,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灵活化裁方药。很多时候,我们学中医,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看书的时候觉得都懂,一到病人身上就束手无策。这类汇集名医经验的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它能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让我们看到“如何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针对常见病、疑难杂症的经典方剂,以及祝老在实际运用中的心得体会,比如他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把握病机,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药物组合,以及如何处理用药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方剂,更能体现出祝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智慧,比如他对某些病证的独到见解,或者他独创的经验方,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总而言之,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中医学习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杏园金方名医经验丛书·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名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暗示着这是一本汇集了杏园派名医祝谌予先生宝贵临证经验的书籍。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真谛在于“用”,而临证用方则是中医实践的精髓所在。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经验的指导,很难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非常渴望从中学习到祝老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方剂,并且取得显著疗效的。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祝老独创的经验方,或者是他对经典方剂的独特化裁思路?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详实的医案,通过分析这些医案,我能更深入地理解祝老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他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策略。我相信,一本真正好的名医经验集,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传递一种治学精神和医者仁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中医的“秘籍”,帮助我在今后的临床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娓娓道来他一生的行医经验。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用”上,也就是临证的实践。理论再好,也需要落在实处。祝谌予老中医,作为杏园派的传人,他的医术必定是深厚的。我特别好奇,他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是如何运用他的经验方来辨证施治的。这本书的名字中“临证用方选粹”几个字,就直接点出了它的核心价值——实实在在的临床用方。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他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然后选择出最合适的方剂,以及在用药过程中,是如何根据病情的演变进行加减化裁的。这些具体的操作,对于我这样的中医学习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我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典型的医案,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祝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艺。有时候,一本好的医案,比十本书的理论知识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的奥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捧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医学智慧。我之所以对《杏园金方名医经验丛书·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如此期待,是因为我对祝谌予老中医的医术一直非常仰慕。他所代表的杏园派,在医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我非常想知道,祝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是如何继承和发展杏园派的学术思想的,特别是在临证用方方面上,他有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带着我一步步走进他的诊室,去学习他如何解读病情,如何审证求因,如何遣方用药。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他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或者是一些他在临床上屡试不爽的验方。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这些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指引。我也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祝老在药物的配伍、用量以及方剂的加减变化方面的独到之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装帧设计很朴实,但又不失专业感。封面上的“杏园金方”和“名医经验”几个字,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学习中医,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理论层面,那些冰冷的条文和公式,终究是抽象的。真正能够打动人、启发人的,是医家在面对具体病患时,所展现出的那份智慧与情怀。祝谌予老中医,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非常严谨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医者。我特别想了解他的临证思路,比如,他遇到一个复杂的病例时,会从哪些角度去切入?他是如何一步步剥茧<bos>, 抓住病机的核心?书中会不会有一些真实的医案,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诊疗过程?我尤其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感兴趣,因为这些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医生的功力。如果祝老能够分享他在这方面的一些独到经验,那将是莫大的收获。此外,我也很关注他对药物的理解。同一个方剂,不同的医生用起来,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药物药性、配伍以及剂量运用的精准把握。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启示,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药物的协同作用和相互制约,从而在临床上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作者简介 陈潮祖,男,1929年2月出生,汉族,四川宜宾人。1947年毕业于宜宾师范学校。1949年开始学医。1957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进修班,1958年留校从事方剂教学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成都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选为学术继承人的导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评分很好,很喜欢。感觉不错。
评分有很多有用的方子,很实用!
评分《中医治法与方剂(第5版)》立论新颖,条理井然,理法周详,方药实用,并附验案,广泛适用于各层次中医临床工作者、教师、学生参考使用。
评分祝谌予。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学习,尽得其传。祝谌予行医60年,在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内科疾病方面造诣很深,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糖尿病是中西医都感到棘手的慢性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他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原则,认为其基本病理为气阴两伤,脾肾虚损,故选用增液汤合生脉散为主,再加苍术配玄参降血糖、黄芪配山药降尿糖为基本方,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着重先后天两方面滋养,培本论治,屡获显效。他在临床上还发现,许多糖尿病合并有血管病变(刺痛、窜痛、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青紫怒张等),经用活血化瘀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另外,对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采用活血化瘀法,可使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以至停用。祝湛予在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取得了可喜成果,他的“降糖基本方”和“降糖活血方”也一直被广泛应用。在治疗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病时,祝氏常选用验方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经药理研究该方抗过敏反应作用较可靠。又如抗免疫方(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经药理研究证实确有抗免疫反应功能,在治疗硬皮病、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时,常用此方为主。对于痛证,善用经方葛根汤、当归芍药散、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头痛、身痛、腹痛、四肢痛等;祝氏认为血证虽关于五脏,然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常以三黄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治疗心胃火旺之吐衄;用丹栀逍遥散、泻白散、杞菊地黄丸治疗肝火灼肺或肝肾阴虚之咳血、眼底出血;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治疗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肌衄等。 甲状腺机能亢进一症,为现代西医病名,中医归入“瘿病”范畴。甲亢效方当归六黄汤。于症状则多见疲倦乏力及自汗频频。对于此类患者,祝谌予先生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颇为合宜。祝谌予先生曰:“此方为我在临床治疗甲亢之首选方剂,口干、自汗、肌肉痉挛时加生牡蛎、木瓜、五味子;手颤甚用白头翁;甲状腺肿大加橘核、荔枝核、夏枯草。”此外,祝老认为,山药、牛蒡子相伍具有补益脾肾,清热解毒,利咽喉之效,适用于喉中水鸣声,胸膈闷,但咳之不甚者,可供临床参考。临床上依据二者的药性特点,可以应用于热邪、燥热、湿热、痰热、阴虚引起的咳喘而见咳嗽、气喘、痰黏难咯出者。二者相济为用,可以清痰涎、利肺气,为养肺止嗽的要药。“牛蒡子山药并用最善止嗽”,故张锡纯所拟治咳喘的方药多不离牛蒡子、山药二药配伍玄参、于术、鸡内金组成“资生汤”,治疗“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配伍人参、麦冬、清半夏、苏子、生杭芍、甘草组成“参麦汤”,治疗“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有肺结核者”;配伍大熟地、山萸肉、生杭芍、苏子、生龙骨、甘草组成“薯蓣纳气汤”,治疗“阴虚不纳气做喘逆”;配伍于术、广陈皮、生杭芍、玄参、生赭石、炙甘草组成“滋培汤”,治疗“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配伍野台参、生赭石、知母、生地、生杭芍、三七组成“保元寒降汤”,治疗“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二气亦将脱”;配伍清半夏、山萸肉、生代赭石、生杭芍、、甘草组成“清降汤”,治疗“因吐衄血不止,致阴分亏虚,不能潜阳而作热,不能纳气而作喘”;配伍麻黄、石膏、麦冬、清半夏、玄参、甘草、大枣、生姜组成“加味越婢加半夏汤”,治“素患劳嗽,因外感袭肺,而劳嗽益甚,或兼喘逆,痰涎壅滞者”;配伍金银花、生杭芍、黄连、肉桂、甘草组成燮理汤,治疗痢疾。
评分50余年来陈教授著述200余万字。其中《中医治法与方剂》为其代表作。该书历经35年,现已出至第5版,培养了几代中医学者,影响甚大。该书第3版已被译成韩文出版。其所著《中医病机治法学》1991年已被译成日文出版。另外,参与编写的著作还有《中药方剂临床手册》、《医学百科全书》(脏腑病机部分)等,共计7部。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导论为中医学理释疑,是在第4版基础上新增的,将陈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医学术感悟文章分成12章,明确了中医学术界部分晦而不明、争论不休的问题,剖析了中医学理的特色。上篇为总论,所列3章分别论述了病机、治法、方剂三方面的有关知识,揭示了病机、治法、方剂的共性,论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下篇为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6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再据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为例,使治法成为有形可征的实体;每方均按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释方的顺序阐述方义,突出理法方药问的联系。全书包括148条病机、148种治法、623首正方、190首附方(含作者晚年新制临床效验方,如五通汤),虽未囊括一切病机和展示一切治法与方剂的结构,但已大体反映了五脏生理发生病变以后的病机和治法梗概。书后另附方剂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评分导论为中医学理释疑,是在第4版基础上新增的,将陈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医学术感悟文章分成12章,明确了中医学术界部分晦而不明、争论不休的问题,剖析了中医学理的特色。上篇为总论,所列3章分别论述了病机、治法、方剂三方面的有关知识,揭示了病机、治法、方剂的共性,论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下篇为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6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再据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为例,使治法成为有形可征的实体;每方均按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释方的顺序阐述方义,突出理法方药问的联系。全书包括148条病机、148种治法、623首正方、190首附方(含作者晚年新制临床效验方,如五通汤),虽未囊括一切病机和展示一切治法与方剂的结构,但已大体反映了五脏生理发生病变以后的病机和治法梗概。书后另附方剂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