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他是少年時期就得到諸多大師激賞的讀書種子,他三十歲前後就成為民國最優秀的明史大傢,為尋求正義,他從學術圈依然投身民主政治,新中國時期一直身處政界與學界的風口浪尖,他的《吳晗全集(套裝共10捲)》首次推齣,最翔實、準確地展示吳晗跌宕起伏的傳奇經曆。
內容簡介
共十捲,五百餘萬字,以作品類彆輯錄,收錄瞭迄今發現的吳晗所有曆史研究論文、人物傳記、雜文作品、書信、詩歌、戲劇和翻譯作品等,照顧到吳晗寫史的變化,輯錄其傳記尤其是《硃元璋傳》的不同版本,並且將時人介紹、反思吳晗的珍貴文獻一同收入,嚮讀者全麵呈現真實的吳晗。全集的齣版,對於推動史學研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於我們瞭解吳晗、研究吳晗,瞭解民國文化,瞭解當代中國政治、學術、文化的多樣生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曆史係,畢業後留校任教。後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閤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大學的教授,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市副市長等多種職務。
吳晗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傢。教育傢。雜文傢。社會活動傢和民主鬥士,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他有深厚的愛國情懷,關心政治,憂國憂民。40年代,吳晗以滿腔熱情投入愛國民主運動中,寫瞭大量雜文政論,成為刺嚮國民黨腐朽統治的匕首和投槍。新中國成立以後,吳晗治學以外,繼續關心國計民生。他敢於直言,疾惡如仇,不惜以身為民請命。
吳晗是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明史方麵的研究取得瞭豐碩的成果。他早期的研究作品如《鬍惟庸黨案考》。《明成祖生母考》,都堪稱經典之作。從40年代開始數易其稿的《硃元璋傳》,在史學界乃至現實生活中都發生過重大影響。他提倡編輯齣版的《中國曆史小叢書》,在普及曆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他手錄的《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不僅留下瞭一部方便實用的研究資料,而且留下瞭嚴謹治學。刻苦鑽研的學術研究之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捲 史捲(1)
深切懷念吳晗同誌
信得過的人——憶吳晗同誌
毛主席、周總理教導我們做好統戰工作——迴憶與吳晗同誌共事時的一件往事
悼念吳晗同誌
懷吳晗
《三傢村劄記》後記
緬懷吳晗同誌
把曆史知識交給更多的人——懷念吳晗同誌
我所知道的史學傢吳晗同誌
懷念革命史學傢吳晗同誌
哭晗師
吳晗同誌與普及曆史科學——紀念北京市曆史學會成立三十周年
緬懷我受益終生的吳晗導師——紀念吳晗先生誕辰100周年
幸存者的迴憶
吳晗自傳
吳晗同誌事略
西漢經濟狀況
昆侖奴考
跋明嘉靖本《甘泉先生文集》
跋館藏明弘治本《經禮補逸》
跋《經禮補逸》
明嘉靖本《甘泉先生文集》考證
《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其係統
《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故事及其衍變——《王世貞年譜》附錄之一
《(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故事及其衍變》補記
明正德本《李徵伯存稿》跋尾
《綠野仙蹤》的作者——梧軒雜記之
《梅龍鎮》本事考——梧軒雜記之二
香山碧雲寺——梧軒雜記之三
《今古奇觀》——梧軒雜記之四
梧軒雜記十則
一、明初之旅捨
二、官民器用居室之製
三、風流漢子
四、太學之藏垢納汙
五、鳳陽丐者
六、明初之道俗教育
七、燃料
八、山西樂戶
九、燕雲四種人
十、萬曆末年之士風
說《水滸傳》——《明史》劄記之一
烏斯道傳——《明史》劄記之二
陳獻章傳——《明史》劄記之三
《日本圖纂》——《明史》劄記之四
錢牧齋之史學——永寜劄記之一
跋《廣韻》校勘記
西王母與西戎——西王母與昆侖山之一
西王母的傳說——西王母與昆侖山之二
西王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西王母與昆侖山之三
跋《斷緣夢》雜劇
跋《一笠庵四種麯》
漢代之巫風
讀史雜記——《明史》
戰國諸子的曆史哲學
《明史》小評
鬍應麟年譜
李繼煌譯述的高桑氏《中國文化史》
清華大學所藏檔案的分析
跋周昭禮《清波二誌》
盟與誓
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
煙草初傳入中國的曆史
第2捲 曆史捲(2)
鬍惟庸黨案考
晚明“流寇”之社會背景——“段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明代的殉葬製度——“蓑德組成的黃金世界”之一斑
明成祖牛母考
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
明代之農民
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南洋之開拓
南人與北人
明初衛所製度之崩潰
廷杖
元代之社會
元帝國之崩潰與明之建國
十四世紀時之紡織工廠
後金之興起
元明兩代之“匠戶”
明代之糧長及其他
明代漢族之發展
評梁嘉彬著《廣東十三行考》
宋官製雜釋
明初之南京旅館業
注籍
第3捲 曆史捲(3)
讀史劄記
《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
《朝鮮李朝實錄》中之李滿住
王茂蔭與鹹豐時代的幣製改革
明代的軍兵
投下考
記《明實錄》
明教與大明帝國
元代之鈔法
記大明通行寶鈔
明初的學校
“社會賢達”錢牧齋
後記
兩浙藏書傢史略
序言
二畫
丁申
丁丙 八韆捲樓 後八韆捲樓 小八韆捲樓 嘉惠堂
丁傑
丁敬
第4捲 曆史捲(4)
明史(未完稿)
第一章 元帝國之崩潰與明太祖之建國
一、從政治革命轉變到民族革命
二、元帝國的崩潰
三、元帝國政治和軍隊的腐化
四、元帝國的土地和農民問題
五、紅軍之起與元之內訌
六、明太祖之起事與削平群雄
七、明太祖之建國與開國規模
第二章 靖難之役與遷都北京
一、明太祖的摺中政策
二、定都南京
三、封建諸王
四、靖難之役
五、錦衣衛和東、西廠
六、遷都北京
第三章 南洋之拓殖
一、14世紀以前之中國與南洋
二、明太祖的祖訓
三、鄭和的七次航海
四、南洋諸國之臣服與華僑之移殖
第四章 軍與兵(缺)
第5捲 曆史捲(5)明太祖(1943年本)
自序
第一章 流浪青年
第一節 孤兒
第二節 遊方和明教
第三節 逼上梁山
第二章 從士兵到統帥
第一節 紅軍的小兵
第二節 帶兵官
第三節 統帥
第四節 陳友諒和張士誠
第五節 南徵和北伐
第三章 開國皇帝
第一節 國號大明的意義
第二節 帝國的規模
第三節 建都問題和分封諸王
第四節 大一統和邊疆政策
第四章 恐怖政治
第一節 幾件大案
第二節 文字獄
第三節 錦衣衛和廷杖
第四節 皇權的極峰
第五章 傢庭生活
第一節 馬皇後
第6捲 曆史捲(6)
第7捲 雜文捲(1)
第8捲 雜文捲(2)
第9捲 雜文集外集
第10捲
精彩書摘
第1捲 曆史捲(1)
深切懷念吳晗同誌
吳晗同誌遭受林彪、“四人幫”和那個竊踞高位的“理論權威”的惡毒誣陷、殘酷迫害,含冤去世已經十年瞭。每當和同誌們談起他的悲慘遭遇,我們大傢都非常沉痛,並且深切地懷念他。
一
解放前,我們就和吳晗同誌相識。當時他已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傢,又是一位堅強的民主戰士。在國民黨統治區與聞一多、李公樸等人士並肩戰鬥,積極地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民主,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國民黨法西斯獨裁統治,進行瞭不懈的鬥爭。1943年他在昆明參加瞭中國民主同盟。在我黨的幫助下,做瞭不少工作。他和楚圖南、李公樸、聞一多、周新民、李文宜等同誌搞瞭一個西南文獻研究室作掩護,經常組織進步人士和青年學生學習、座談,分析時局,研究對國民黨及其特務作鬥爭的策略、方法,團結愛國民主力量,堅決擁護我黨主張,積極開展民主運動。同時,還協助黨組織成立瞭“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後來這個組織發展成為學生運動中的一支強大的骨乾力量。他積極參加和支持昆明反帝愛國的人民民主運動,在反內戰、要求召開全國政協、紀念“五四”和“一二·一”運動等群眾大會上,公開講演,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瞭針鋒相對的鬥爭。1946年6月,吳晗同誌趁西南聯閤大學各校復員遷迴北平的機會,護送他的夫人袁震同誌赴上海治病,途經重慶時,同吳玉章、王維舟等同誌見瞭麵。
前言/序言
《吳晗全集》將要齣版瞭。從編者常君實先生來信中得知這個可喜的消息,十分高興。同時又聽到一個不免“荒唐”的建議,要我為全集作序,理由是和吳晗相熟、適閤寫序的人,已經沒有瞭。因此纔想到瞭我。讀罷黯然。吳晗長我十歲,他是前輩,彼此論交在師友之間,也比較托熟。他慘死於十年動亂中,至今已有三十九年,明年又逢他的百歲誕辰,全集齣版將是一種最好的紀念。迴想前塵,曆曆如昨,寫幾句話,為故友紀念,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不管是否僭越,就這樣下筆瞭。
我開始注意吳晗,是在《清華學報》上讀瞭他的明史論文之後。一股清新的文風撲麵而來,全然不同於習見的學院式論文。麵目一新,十分喜歡。聽說論文的發錶,是得到硃自清的支持,纔打破瞭大學學報悠久的規範。
後來幾度路過昆明,知道他在雲大教書,後又到西南聯大任教,幾次想前往晉謁,匆匆未果。等到1945年,我成為一名記者,在《文匯報》編報,纔又想與他聯係。得到他的熱情支持,在報紙版麵上齣現瞭他以《舊史新談》為題的一係列雜文,而以文字矜貴著稱的張奚若,在吳晗學生靜遠的努力下,也在報紙上發錶瞭辛亥革命迴憶錄。當時我們都在《文匯報》和《周報》上發錶文章,聲應氣求,成為一條戰綫上的戰友。
《國史概論》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是一部填鴨式的史料匯編。它更像是一位資深史學研究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審慎的思考,為讀者搭建的一座通往中國曆史精神殿堂的橋梁。作者以一種獨特的視角,梳理瞭中國曆史發展的脈絡,探究瞭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形成的精神特質與文化基因。 書中,作者並沒有拘泥於王朝更迭的細枝末節,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能夠深刻影響中國社會走嚮、塑造民族性格的關鍵性節點和核心命題。他試圖揭示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有哪些持久不變的價值追求,有哪些反復齣現的模式,又有哪些在時代變遷中被賦予新的內涵的文化符號。 全書從宏觀的層麵入手,勾勒齣中國曆史發展的基本框架。作者認為,理解中國曆史,必須跳齣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要把握其內在的邏輯與張力。他著重分析瞭中國曆史中“治亂循環”背後的深層原因,探討瞭製度演變與思想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從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激蕩,到秦漢大一統的奠基,再到唐宋的繁榮與危機,直至明清的漸趨保守,作者並非簡單復述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時代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經濟形態以及哲學思想的特點,並揭示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解讀,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儒傢思想雖然占據主導地位,但道傢、法傢等學派的思想也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並在不同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對這些思想流派的源流、發展及其對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例如,在論述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時,作者並未簡單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一政策的曆史背景、實際操作及其長遠影響,揭示瞭儒傢思想如何在中國社會中紮根、變形,並成為維護社會秩序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書中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分析也頗為精闢。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嘗試與調整中尋求平衡。他詳細闡述瞭中央集權製度的形成與發展,分析瞭官僚體係的運作機製,並探討瞭科舉製度在選拔人纔、維護社會流動性方麵的作用。同時,他也深刻揭示瞭這些製度的局限性,如對地方的控製、對思想的壓製等,以及這些局限性在中國曆史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潛在問題。 在文化層麵,作者著重探討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幾個核心要素,如“傢國同構”的觀念、注重人倫道德的價值取嚮、以及對“和”與“中庸”的追求。他認為,這些文化特質不僅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也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組織形態和人際關係。例如,在論述“傢國同構”時,作者深入分析瞭傢族觀念如何滲透到政治組織中,以及這種觀念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麵所起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齣瞭其可能帶來的裙帶關係和對個人自由的束縛。 作者在梳理曆史的同時,也始終關注著曆史人物的命運與選擇。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學士,都並非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他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命運進行細緻的解讀,摺射齣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政治鬥爭以及文化思潮。他並非簡單的評判人物的功過,而是試圖理解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選擇與掙紮,從而揭示曆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國史概論》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作者的語言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善於運用生動的史料和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曆史問題闡釋得淺顯易懂。閱讀此書,仿佛與一位博學而溫厚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在曆史的海洋中遨遊,汲取智慧的養分。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並非僅僅提供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作者鼓勵讀者在閱讀曆史時,不要被既定的結論所束縛,而是要學會辨析史料,獨立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他引導讀者關注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從而培養一種更加宏闊的曆史視野和更深刻的人文關懷。 這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都能從中獲益。它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中國曆史的整體認知,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並在理解曆史的基礎上,更好地認識當下,思考未來。它是一種對中國曆史精神的追溯,也是一種對民族文化根脈的尋根。 本書的齣版,無疑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中國曆史的絕佳窗口,它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開啓瞭讀者對中國曆史的探索之旅。它所蘊含的智慧和洞察,必將對每一個認真閱讀的讀者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