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收藏價值:1.鬍蘭成巔峰之作,絕版20多年的經典之作,縱論文學、科學、哲學、佛學,究天人之際,窮東西之辯,代錶作最完整簡體版,大陸首次齣版。2.專業人士校訂,鬍傢後人充分認可。
閱讀價值:鬍蘭成的文字彆具特色,現代文學彆開蹊徑,民國風情流瀉筆端,他的氣象與格局當代無人能比。著名詩人柏樺稱鬍蘭成是“文學水平的試金石、人品人格的照妖鏡”,周作人大弟子俞平伯謂之“清新素樸”,颱灣詩人餘光中說他“文筆輕靈圓潤,用字遣詞彆具韻味”,安妮寶貝說“鬍蘭成的文字讓我驚艷”,賈平凹認為鬍蘭成的文字“慧美雙修”。
學術價值:他對文化的闡述,對文明的見解,對東西文化的辯論,及他文學、佛學、哲學上的觀點都非常深刻獨到,深得梁漱溟器賞,備受唐君毅、牟宗山的推崇,乃至當代許多大學教授、博士對他引起新的關注和評價。
內容簡介
《鬍蘭成作品:今日何日兮》基本上是集鬍蘭成生前最後的作品及其遺稿而成,是其生前齣版未及而待其死後由弟子硃天文匯整的一本著作。其中《世界的劫毀與中國人》提齣史上是女人始創文明,其後是男人將它理論學問化——女人,你的名字是文明。鬍蘭成再次高談他的新的發想。然而他寫世界文明與劫毀,對美國、日本等國傢狂躁的現代工業文明社會之批判,對中國社會的反思,又不無現實的意義,甚至他提齣變革社會,重建人世文明的策略,對當代社會都具有深刻的啓發作用。
作者簡介
鬍蘭成(1906—1981 ),齣生於浙江嵊縣鬍村,卒於日本東京。青年時代曾於燕京大學旁聽課程,後在浙江、廣西等地任教。抗戰時任《中華日報》總主筆等職,期間與張愛玲結婚。1974年受聘為颱灣中國文化學院終身教授,其文學纔能影響深遠,日本和中國的部分作傢頗受其影響。
晚年與唐君毅、錢穆、牟宗三、徐復觀、岡潔、湯川秀樹、川端康成等人過從甚密。著有中文著作《山河歲月》《今生今世》《革命要詩與學問》《禪是一枝花》《中國的禮樂風景》《中國文學史話》《今日何日兮》等,日文著作《自然學》《建國新書》《心經隨喜》《天人之際》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薛仁明
自序/鬍蘭成
上捲 世界劫毀與中國人
非同盟政策
今日何日兮
太古劫初成時
要劫毀的由它去劫毀
美國的墜落綫
中華民族的大誌
劫數論
度得過是節,度不過則是劫
劫字應是好語
大韆皆壞,且喜我這個也壞
劫數是易數
文明與理論學問
史上是女人始創文明
其後是男人將它理論學問化
理論學問在卦爻,不在邏輯
文明而無自覺則夭
中國是有文明的理論學問故長久
知識的喜悅與騷動
許多古文明國的滅亡是其文明沒有理論學問化
理論學問要有所本,要有所止
巴比侖是其文明的理論學問化瞭而未完成,故久而亦亡
希臘的學問始墮於抽象的
中國的理論學問則是具象的
數學與物理學亦要是具象的好
美國的衰退是西洋抽象文化的終焉
印度的空色論可惜不知陰陽
天照大神之國——日本
要曉得天人之際
中國民間對於劫數的感知能力
中國史上的革命是為對應天道劫數
臨大事是最要親切
好亂人是新世主
中捲 鳳凰鳴於岐山
祭篇
自古是祭政之世悠長
祭祀是文明的造形的基本
寅畏天命
音在弦外
以知貴賤吉凶
祭祀定中國無為政治之質
祭祀不講靈異
今日我纔知中國的原來是祭政一體
即天即神
畏天命
新的史證
郊祀的意義
祭祀亦是賓主之禮
詩與禮
政篇
正名詞
政治的空間與時間
惟王建國
政治在人身之美
把天下擺平
知祭院的所事
今日先要正學問
改製先從打破經濟的迷惘起
減産可以使人有閑暇,知道思省
要産業有情意
下捲 天際遠雷(劉慕沙譯)
民族的精神統一與世界的思想統一
民族的精神統一問題在於中心
大自然的法則決定世界
公準、先是無與物質生滅
「無」與物質生滅
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則
1.意誌與息的法則
2.陰陽變化法則
3.無限時空與有限時空的統一法則
4.連續與不連續性的統一法則
5.循環法則
精彩書摘
太古劫初成時
今天美俄帶來全人類的浩劫,這一段因果要從太古說起。
大自然有季節。譬如竹筍應季節而生,可成竹子,但是遲生的竹筍則中途而萎,成不得竹子。曆史上距今二韆數百年前是一季節,中國、希臘、印度同時齣來空前絕後的大哲學傢,而過瞭這個季節,就不能再有瞭。趕不上季節茁來的筍與煮僵瞭的豆子一樣,豆子若煮僵瞭,就再煮也是煮不熟的瞭。
宇宙、銀河、地球皆有其季節。宇宙自轉以數十億年為季節,及時而生齣來的無數星雲都成瞭銀河去瞭,而尚有落後齣來的那些星雲就隻能是準星,成不得銀河而消滅。銀河自轉數萬年一周,地球自轉一年一周。但銀河尚須應於宇宙的季節,故銀河有二重的季節,應於其自轉的數萬年為季節,而同時尚有其與宇宙相閤的數十億年的季節。而地球是及時來瞭一次飛躍,度過瞭劫,故惟地球有生命,而尚有錯過瞭這季節的許多星體則沒有生命。至於地球的季節,則又另有三種,一種是應於太陽的季節每一年為一周,而尚有其應於銀河的季節的,以萬年單位為一周,與應於全宇宙的季節的,以億年單位為一周。地球是三十數億年前齣現瞭生命,而同時彆的那些星體則錯過瞭,如今天文學上要想發見地球以外可有彆的星體也有生物,那是徒勞。
地球自誕生至今的五十億年,當初是與一般的星體同,自氣體而至液體固體。亦有彆的星體是似曾經有過水的。但氣體固體乃至液體都隻是無機體,其後是地球起瞭造山造海運動,一部分無機體突變而成瞭有機體。無機體是隻有生意(因為自然界的凡物皆是有著大自然的意誌與息的),而到瞭有機物則是還更有瞭生命的命。無機物不能自己營造,有機物都能攝取異物,把來變為自己的體質,而得成長與增殖,這纔是命,命是生之遂行。此有機物再進化就齣現瞭所謂生物,如太古的海藻與三葉蟲。而地球以外的星體,其中或許也是有過造山造海運動的,但是不能無機體變為有機體。因為變是要經過一次飛躍,若一次飛躍失敗即從此再沒有第二次機會瞭。地球上的無機體便是那次飛躍成功的突變而為有機體,而不及參加此飛躍的則從此水石永遠隻是水石,再沒有變成有機物的機會瞭。
亦有參加瞭這次飛躍而失敗的,它不能變為有機體,但已不能迴到原來的無機體,而成瞭維爾斯,維爾斯不能攝取異物消化之而營造為自己的細胞,它隻會侵犯動植物的現成的細胞,而使之皆成為癌細胞,即因省瞭消化營造這一段手續,故癌細胞可以驚人的速度增殖,成瞭對生命體的最大的災害。維爾斯的種類是從彼時以來,經過瞭多少億年亦永遠隻是維爾斯。它不是病菌,病菌尚且是生物,而維爾斯不是。病菌可殺死,癌細胞卻因其本來沒有生命,所以難被殺死。
有機體核酸的核是有瞭魄瞭,亦即是開始有瞭生命的命瞭。大自然有意誌與息的,故萬物的單位白銀河至原子,一一皆有統率其全體的中心,如原子是有它的核。但這裏可注意的是這原子核的中心又何在則不分明。大自然的意誌與息原來不可分,而原子核因是物的最初,尚多少似之。要到原子,纔其中心分明。可是再到瞭由幾個原子組成的無機體物質的分子,其中心何在又是不分明瞭。素粒子沒有核,原子核內沒有核,分子沒有核,許多要分子組成瞭物體,譬如一塊石頭,纔有石頭的中心。但是有機體的核酸則有核。核酸的核是有瞭魄瞭。大自然的意誌與息在物為靈氣,意誌為靈,息為氣,自然界的萬物皆有靈氣。但要到瞭人類這靈氣纔成為魂魄,而有機體的核酸是先有瞭魄瞭。有魄則是意識到瞭有自己,有意欲能遂行,這纔跳齣瞭無機體之列,亦且若乾離脫瞭大自然的意誌瞭,而有其自己的命定瞭。但亦因此反為不及自然物的有靈氣,而落入瞭生命的無明,要到其後人類渡洪水開瞭悟識,重新與天地萬物的靈氣相接,纔於魄之上更有瞭魂瞭。
從無機體到有機體的飛躍,其間脫落者是維爾斯,從有機體更進化到植物動物,最後到得天地人的人,其間更有許多次大劫小劫,飛躍成功的就進化,飛躍失敗的不得進化,亦不得退迴到原來,而成瞭像維爾斯化的半馬人、一闡提、撒旦之類,帶來災殃。
劫與季節相因,是不連續。季節中國人多是叫節氣,有個“氣”字。科學隻知周期,而沒有把周期與不連續作為一個問題來想。西洋人不知有節氣的一個“氣”字,他們隻有人事的紀念曰,如宗教的逾越節與國慶節,而沒有自然界的節。元旦也不是節氣之節,立春纔是的。立春、立夏、夏至、立鞦、立鼕、鼕至這些節氣,西洋人全然不知。他們更不知銀河的自轉周期的節氣與不連續。中國人纔感知萬物是同時應於地球的與銀河係的與全天體的節氣,而進化史上的飛躍便也是在於這裏。《莊子》、《孫子兵法》與禪宗說的一個“機”字,亦隻是在於這節氣裏。“機”字一般中國人皆曉得,西洋人可是皆不曉得。西洋人隻知條件,條件與節氣無關。達爾文的進化論即隻知條件。曆史上若錯過機會,從節氣脫落瞭,便再有好條件,亦都枉然。如現在的猴子便雖再過億萬年也是不能進化為人類的瞭。再如北歐的舊石器人不曾參加那次渡洪水而創始新石器文明的,以後他們便怎樣的篡取摹仿文明,也永遠是隔著一層,如西洋人直到瞭現在,他們先就不感知節氣。又則是距今五六韆年前至約二韆數百年這一段,把文明來理論學問化的節氣,中國是有伏羲畫卦爻到孔子作《易·係辭》來應之瞭,而巴比侖的則未完成,至希臘而更傾斜於物之形(不但體積麵積,連運動與力等等凡可以數學處理的皆是形),而不知其背後尚有物之象與物之意,以後直至於今,他們不知的就永遠不知,他們西洋雖與我們自漢朝以來常有交往,亦一點沒有受到影響。便是日本人,他們雖傳得中國的理論學問,亦至今於理論不親的隻是不親。
西洋人不知物象物意,所以總是與物對立。西洋人不知無,雖在數學上遭遇瞭無理數,亦不知的還是不知。他們在物理學上所發見的素粒子的諸現象,可說是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則的最顯明不過的情報瞭,亦他們不知的依然不知。所以他們的營造,到瞭産業國傢主義就完全是維爾斯式的把自然界的物與社會體來總癌化瞭。
西洋人乃成瞭與自然界萬物是異質的東西。自然界的萬物沒有不吉,成瞭維爾斯纔有不古。自然界萬物沒有無明,齣瞭維爾斯式的人種纔會無明。舊約創世紀裏說知識是原罪,即是指的西洋那種像豆子煮僵瞭的文化。
西洋人在進化史上的飛躍乃是像維爾斯的脫落者。但他們不全是北歐蠻族的後裔,亦還有美索波達米亞與地中海古文明國人種的後裔,而且殘留有古文明的良知與美德,是西洋社會的良細胞,如數學、物理學,及誠實、勇敢、熱誠,今都成瞭實行産國主義的信心與精力,而就在産國主義的貪婪的擴大中這些美德急激的被破壞,像維爾斯的把動植物有生命的良細胞來癌化瞭,所以産國主義經濟會是這樣異常的急速增殖。
維爾斯是在生命的“生”之一字上脫落瞭,西洋人所營造的亦是因為違背瞭生命之理。維爾斯把良細胞都癌細胞化之後,那動物或植物就死亡,産國主義的異常速度的擴大營造,亦一樣的使其社會死亡。西洋先是人的良知如數學與物理學被當作科學,即是數學與物理學的癌化瞭(岡潔所以要力辯數學不是科學),又人的美德亦都癌化瞭,如誠實變質為隻守契約,勇敢變質為對異己者殘酷,熱情變質為貪婪。現在到瞭産國主義的營造,乃全麵的徹底的違反瞭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則。一、工廠的製品沒有生命。二、一味的連續,擴大生産一停亦不能停。三、隻有統計的確率,沒有物的個性。四、窒塞瞭時間空問。而此四者皆因白始即不知物有意誌與息與陰陽變化。五、即是不能還元,所以成瞭汙染。萬法皆宛轉歸於自身,惡業亦是到頭皆歸於自身,如美國人現在,是連工作的意欲亦在急激的喪失瞭。一樣産國主義的日本,教育界調查學生的傾嚮,去年是三無,無讀書的意欲、對事無責任、對人無感激,而今年還多瞭二無,無遊玩的意欲、無對於美的感覺,成瞭五無。此是人類自身在要死亡瞭。西洋文化的癌化,是早在希臘時期已潛伏,人體的癌潛伏期大抵是十幾年,一個民族文化的癌的潛伏期則久至二三韆年,要到現代産國主義的擴大經濟纔是癌腫的末期癥狀,今番的世界經濟不景氣,是癌已在作痛,什麼方法都遲瞭。
要劫毀的由它去劫毀
今美國是西洋史的終焉,已經業重無救。人類是生存於善,不能生存於惡。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善的,由於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則都是善的。萬物是善的,所以都是美的,連一塊石頭,一隻蝴蝶,皆無有不美。惟動物對自體的意識過剩,從大自然的意誌與息離脫瞭,纔齣現瞭惡,人類的問題也是在其自體意識。自體意識是無明之始,而亦是悟識的種子,無明是我與自然為敵對,悟識則我與物為賓主,而為天地人的人。原來自體意識是從大自然的意誌分得的,自己來獨立成業,原可以是好,但若從大自然的意誌脫落瞭,乃至背反瞭,如人的私意本可以與天意是父子,即變為相反對,成瞭仇敵,那就不好瞭。譬如石頭的惟是大自然的意誌與息,而動植物與人類則有瞭自己的意欲與呼吸,但你雖能呼吸,若與大自然的息斷絕瞭則死,你的意欲若與大自然的意誌斷絕瞭則到頭會連活下去的氣力亦沒有,亦隻有是死。
人類連同飛禽走獸都是為善者昌,為惡者亡,為惡而尚未亡者,是因為尚殘存有善,此殘存之善,尚可以做齣一番世界,要到連此殘存之善亦喪失盡瞭,這纔會亡,這亡是永遠的死。
原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除瞭《易經》的《係辭》與《書經》的《洪範》,沒有把來簡單明確的說明過。一般所謂惡,往往與反與非混為一談,其實反並不是惡,非也並不是惡。惡乃是死,與近於死的東西。而善則是生。
《易·係辭》:“天地之大德日生。”萬物的一切的善都是從這個“生”字,如梅枝縱橫分布無不是極美的,即因其是生齣來的,所以是天成的。萬物有有生意,有有生命的,總之都有一個“生”字,如石頭雖沒有生命,但是有生意,所以中國人日本人觀賞之,西洋人對石不感,是其對於物的生意不感。西洋人惟有生命的一個“命”字。
生沒有惡,而命則有惡,因為命有死。生是喜慶的,而死則是凶。我小時在紹興讀小學,街上經過棺材店我最驚心,要繞道走,其實這裏所謂死,是命滅而生不見得亦滅,如人死燒成灰,化為土,亦灰土還是有生意之物。這樣的死還不可怕,另外還有一種真死纔是可怕。真死是連物的生意的一個“生”字亦銷亡瞭的死。自然界有對命來說的死,沒有對生而言的死,真死是對生來說的死,這隻有人類所作的東西裏纔有。真死惟人的所作中纔有。譬如學書,有人把筆法寫死瞭的,就再改學也是不能復活的瞭,那種死的筆法字體點綫是真的死,你看著就不舒服,怎麼的亦把它無奈,便是把它毀棄瞭,亦毀滅不瞭那死相,真正的是萬劫不復,永世也不得托生瞭。
“命”的死尚在自然的造化流轉中,惟有“生”的死連造化都不收。今時流傳著的東西,以日本為例,如能樂、茶道、劍道、圍棋、和服、和式建築與器皿等,都是前人創造的,而現在産國主義日本的大量的製造營為,卻沒有哪一樁是可傳給子孫的。因為創造是要有生命的,而今時癌化瞭的文化已是全麵的沒有瞭生命。我起先還以為問題在産國主義製度,卻原來西洋文化的癌化而走到瞭這種製度,像癌腫的是結果,這纔是絕望的瞭。
今西洋文化都被産國主義的擴大經營所吞蝕瞭,先是人的知性低落,今世紀四十年代後科學上的原理發見力喪失瞭,隻講技術學情報學。知性低落瞭,其次即是道德心與宗教心的喪失,美的觀念的喪失,知識的意欲的喪失,逐漸變得勞動的意欲,玩耍的意欲都喪失瞭,到頭連活下去的氣力都沒有瞭,人類的世界像天體中一顆白矮星的進入瞭死亡期,停止活動,這時就大爆發而消滅。這大爆發就是核兵器的世界大戰。
這裏的形勢過程,先要指齣的是國營企業壓倒私營企業,破壞瞭自由經濟的機能。譬如中國今獲得瞭日本的協力開發經濟,日本願意供應大量的資本與技術,倒是中國要求縮減,因為不能消化。共産國傢的國營産業沒有民間企業為背景,所以中共、蘇俄及其東歐的衛星國,皆是除軍事工業外經濟凋敝,蘇俄連其糧食都不能自給。而現在的美國經濟原來亦是學的蘇俄的,惟不像蘇俄的以共産方式,而是實行重稅政策來一舉擴大財政預算,以國營企業來領導民營企業,這就是美國日本及西歐的産國主義體製的經濟。這於推動一國的經濟,當初很有效,還勝於蘇俄的,因為這邊的如美國日本的國營是有廣大活潑的民間産業為其背景的。可是財政預算年年遞進擴大的結果,國營企業壓倒瞭民間産業,自由經濟的廣大活潑的機能急激地喪失,便美國日本的增産率也衰弱下去瞭。孤獨的國營産業及與之結托的民營企業隻可以是在武器製造上求擴大。蘇俄的經濟萎縮,惟軍事工業擴大,今美國的亦是同一原理,日本亦其財界今已不再顧忌,公言景氣不好,隻有是一舉擴大製造武器輸齣瞭。
……
前言/序言
《今日何日兮》 文壇孤影,時代迴聲:鬍蘭成生命軌跡與思想印記 鬍蘭成,一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瞭復雜而深刻印記的名字。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瞭傳奇色彩,也伴隨著爭議。他的思想,如同他的人生,復雜而迷人,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迴望,也有對現實世界的敏銳洞察,更不乏對人生個體價值的獨特求索。本書《今日何日兮》並非一本傳統的文學作品選集,而是一次深入鬍蘭成精神世界的探索,旨在通過梳理他的人生經曆、思想脈絡以及其作品中蘊含的獨特視角,為讀者展現一個更加立體、鮮活的鬍蘭成。 生平鈎沉:亂世中的行者 要理解鬍蘭成的思想,首先需要瞭解他的生平。他齣生於民國初年,經曆瞭北洋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一係列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特殊的時代背景,塑造瞭他既“入世”又“齣世”的雙重性格。從年輕時投身革命,到後來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再到隱居鄉間,直至晚年旅居日本,鬍蘭成的人生軌跡充滿瞭戲劇性。 書中將細緻描繪他的人生節點,例如: 少年求學與思想啓濛: 探究他早期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及在那個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他如何吸收西學,形成初步的世界觀。 民國時期的人際交往與政治參與: 梳理他與當時眾多文人名士的交往,如張愛玲、魯迅、周作人等,分析這些交往對他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將深入探討他參與政治的動機與實際處境,力圖還原曆史的復雜性,避免簡單的道德評判。 戰時的經曆與思想轉變: 詳細闡述他在抗戰時期的經曆,特彆是他為汪精衛政權服務的這段特殊時期,以及這段經曆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他對政治、曆史和人性的看法。 隱居與創作的歲月: 描繪他選擇退隱後的生活狀態,以及在相對寜靜的環境中,他如何沉澱思緒,創作齣諸多重要的作品。 晚年生活與精神寄托: 介紹他旅居日本後的生活,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情感,他晚年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追溯與反思。 本書力求以史料為依據,以客觀的態度,呈現鬍蘭成的人生圖景,讓讀者能夠看到一個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思考、並且始終保持著獨立精神的個體。 思想鈎織:人性之魅,文化之根 鬍蘭成的思想,是他人生經曆最直接的映射。他繼承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現代性,並在人性的光輝與陰影中尋找安頓之道。他的思想並非體係化的學術論述,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個人化的感悟與體認。 本書將重點剖析以下幾個方麵: “知人論世”的人性觀: 鬍蘭成深受中國傳統“知人”智慧的影響,他關注人性的復雜性與多麵性,不以簡單的善惡二元論來評價人。他認為,人性的光輝常常隱藏在日常生活的瑣碎與不完美之中,理解人,就是要理解其在特定環境下的選擇與掙紮。他對於“好人”的定義,並非道德的完美,而是生命力的飽滿與對生活的熱愛。 “從容”的人生哲學: 在動蕩不安的時代,鬍蘭成始終追求一種“從容”的態度。這種“從容”,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在混亂中保持內心的安定,在變幻中看到永恒。他反對激進與偏激,提倡一種順應自然的生存方式。他從中國古典哲學中汲取養分,將“道”的觀念融入到對人生、曆史和藝術的理解之中。 對“政治”的審視與超越: 鬍蘭成對政治有著深刻的體悟,但也常常以一種超然的態度來審視它。他認為政治隻是人生的一麵,而非全部。他曾試圖在政治漩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最終發現,個體生命的真實與尊嚴,遠比政治的得失更為重要。他對“權術”的洞察,以及對“理想主義”的警惕,都值得我們深思。 “民國”情結與文化迴響: 鬍蘭成對民國時期有著復雜而深厚的情感。他懷念那個時代文人的風骨與情趣,也看到瞭那個時代文化的活力與創造力。他的作品中,處處流露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眷戀,例如對詩詞、對戲麯、對民間藝術的喜愛。他試圖在現代的語境下,重新發掘和傳承中國文化的精髓,讓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生機。 “山河”意象與傢國情懷: 盡管鬍蘭成的政治立場曾飽受爭議,但他的作品中卻充滿瞭對中國山河的熱愛。他將對故土的眷戀,對民族命運的關切,融入到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曆史事件的迴顧之中。這種“山河”意象,不僅僅是地理的描繪,更是他內心深處傢國情懷的體現。 本書將通過解讀鬍蘭成的經典語錄、人生感悟以及他對曆史事件的獨到見解,來呈現他思想的獨特魅力。我們並非要復述他的觀點,而是引導讀者進入他思考的場域,去感受他思想的溫度和深度。 文學精神:溫情、詩意與寫實 雖然本書不以作品選集的形式呈現,但鬍蘭成的文學精神,是他思想和生命最直接的載體。他的寫作風格,溫情脈脈,又帶著一絲滄桑;他的視角,詩意盎然,又充滿寫實的力度。 書中將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展現他的文學特質: “溫情”的筆觸: 鬍蘭成在描繪人物時,總是帶著一種溫情。他善於捕捉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以及個體在生活中的掙紮與堅持。他筆下的人物,無論好壞,都有其可愛可憐之處,都值得被理解。 “詩意”的錶達: 他的語言,常常帶著古典的韻味,如同詩歌一般優美而富有哲理。他善於運用比興、象徵等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詩意的棲居。 “寫實”的洞察: 盡管語言充滿詩意,但鬍蘭成的觀察卻極其敏銳和寫實。他能夠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弱點,也能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他筆下的場景,往往生動傳神,如同親眼所見。 “敘事”的魅力: 他的敘事,並非綫性推進,而是充滿瞭跳躍與聯想,如同他的人生一樣,充滿瞭麯摺與迴響。他善於在看似不經意的敘述中,透露齣深刻的含義。 本書將通過對鬍蘭成人生經曆和思想的迴溯,來摺射齣他獨特的文學精神。我們並非要分析他的寫作技巧,而是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對他人生和思想的理解,來體會他文字背後的溫情、詩意與寫實的力量。 時代的迴響:當下價值與曆史反思 鬍蘭成的思想和人生,盡管屬於過去,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思考,對於當下的我們,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如何理解個體與時代的復雜關係?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思考,又不至於脫離曆史的洪流?鬍蘭成的經曆,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參照。 如何認識人性的復雜性? 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如何以一種更寬容、更深刻的眼光來看待他人,理解人性的幽微之處? 如何尋找內心的安定? 在充滿焦慮與不確定性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如何從傳統文化和生命智慧中汲取力量,尋找內心的寜靜與從容? 如何對待曆史的遺産? 對於曆史人物和事件,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來麵對?是全盤否定,還是批判繼承?鬍蘭成的爭議性,也促使我們反思如何處理曆史的復雜性。 《今日何日兮》旨在提供一個思考的平颱,引導讀者走進鬍蘭成的精神世界,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迴聲,去體味他生命中的光輝與暗影。這並非一次簡單的追憶,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性、曆史與文化的深刻探索。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對鬍蘭成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希望他的人生軌跡與思想印記,能夠在我們心中激起新的思考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