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冷战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包括美国和前苏联等各有关国家大量解密与开放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的,本套书就是在利用这些新档案资料作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的北京大学国际冷战史专题讲义。《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着重于讲述冷战背景下中国对外政策形成和变动的情况,涉及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朝鲜战争与冷战在亚洲的兴起、台海危机与中美之间的冲突、中国外交的革命化进程、中国联美反苏的战略出台、建立反对苏联霸权的国际统一战线、80年代中国外交的变化。
前言
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其对战后东亚的影响 杨奎松
第一节 有关冷战发生原因的探讨
第二节 美苏冷战的意识形态根源
第三节 美苏冷战之欧洲起源
第四节 美苏冷战之亚洲起源
第五节 雅尔塔会议与苏联的有限目标
第六节 美苏关系的恶化及对战后东亚的影响
第二章 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冷战在亚洲的兴起 沈志华
第一节 中苏结盟的背景及谈判结果
第二节 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国的大举介入
第三节 中国被迫出兵朝鲜作战
第四节 前苏联航空兵与中朝联军并肩作战
第五节 中苏同盟的经济基础与前苏联对华援助
第六节 结束战争:中国站在亚洲冷战的最前沿
第三章 缓和亚洲局势的“窗口时间” 蔡佳禾
第一节 走向和平共处的尝试
第二节 日内瓦会议与中国的和平努力
第三节 台海危机与中美关系的再度紧张
第四节 万隆会议与中国重塑和平形象
第五节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的冲击
第六节 莫斯科会议与中苏分歧的隐现
第四章 革命与危机的年代 陈兼
第一节 大跃进兴起与中国内外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逆转
第三节 第二次台海危机与中美对抗的继续
第四节 西藏叛乱与中印关系恶化
第五节 中苏分歧深化与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起始
第五章 中国外交的革命化进程 牛军
第一节 50年代后期中国对外关系动荡的起因及影响
第二节 1960年的对外政策调整
第三节 1962年对外政策的再度转向
第四节 中苏论战及其后果
第五节 援越抗美政策的形成
第六节 中国安全战略的调整
第六章 中国联美反苏的战略出台 李丹慧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工作的严重干扰
第二节 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苏联因素
第三节 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
第四节 中苏越盟友关系的转变
第七章 建立反对苏联霸权的国际统一战线翟强
第一节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中美建交的曲折过程
第三节 推动建立世界反霸统一战线
第四节 冷战背景下东亚的最后一战
第八章 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
第一节 “战争与革命”还是“和平与发展”
第二节 构筑中美关系的新基础
第三节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及其意
附录:大事记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中国在那个时代的外交决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处理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权衡。我之前一直以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铁板一块,但这本书揭示了其中复杂的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的博弈,以及中国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寻求自身独立的立场。例如,书中对中苏关系在不同时期发生的演变,从最初的“蜜月期”到后来的“论战”,再到逐渐疏远,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多角度去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上争取合法地位,以及如何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描述。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中国外交人员的艰辛努力和高超智慧。而且,书中对中国与一些亚非拉国家建立联系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和独立性的努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更是中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寻找自己定位和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早期活动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冷战时期,如何争取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在获得席位后,如何利用这个国际平台来阐述自己的立场,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作者对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场合的发言,以及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所提出的主张,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中国如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论述。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如何扮演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和倡导者的角色的。而且,书中对中国在一些国际裁军、和平发展等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过去以为,在冷战时期,国际组织的作用非常有限,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在意识形态对立如此严重的时代,中国也能够通过国际组织,有效地传播自己的声音,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在冷战时期,作为一名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有为的参与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抗美援朝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巅峰之作,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冷战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中国的外交舞台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作者对当时微妙的地缘政治格局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将中国如何在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夹缝中周旋,如何利用国际形势为自身发展争取空间,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周边地区,比如东南亚和南亚,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其他新兴国家建立的联系,都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定义为某个阵营的追随者,而是着重强调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和战略智慧。那些关于中国如何通过经济援助、军事支持以及意识形态输出,来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同时又避免被两大超级大国完全绑架的论述,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过去对冷战时期的中国,总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就是跟着苏联走,或者就是跟美国对着干。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灵活、更加有策略的中国。特别是作者在分析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时,那种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细节的描述,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有什么不同,历史的车轮又会朝着哪个方向转动?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关于中国在冷战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如何处理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复杂关系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是铁板一块,但书中却揭示了其中暗流涌动的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的博弈,以及中国在夹缝中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空间的努力。例如,书中对中国与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之前对这些国家的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中国在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维护友好关系,同时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关系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同盟,而是深入分析了各方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双方的决策。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在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战略选择的分析。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在支持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也需要为自身的发展考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并非只有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也包括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
评分这本书在描绘中国在冷战时期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和深刻。我之前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这层表象之下,双方在某些领域,尽管充满敌意,却也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和试探。作者对中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重大事件中,如何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博弈,以及在这些冲突中,中国是如何 Calculated risks,如何把握火候,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关系极度紧张的背景下,双方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以及通过第三方国家进行的间接沟通,这本书都给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历史描绘成非黑即白,而是呈现了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图景。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如何利用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立场,来影响一些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西方国家采取的不同策略,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外交也并非全然封闭和对抗,而是充满了策略和智慧。
评分教科书了一点,还算权威
评分翻开书后你会发现里面作者的豪华阵容
评分所以雨化田算是几流高手呢?
评分可事实是,雨化田手里的兵器,相当地,花哨!
评分所以雨化田算是几流高手呢?
评分第二节 中美建交的曲折过程
评分挺好的书,尤其是附录还整理了大事年表,很好
评分阅读后,帮助也大,很喜欢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种级别的高手应该是像东方不败那样,就算手里啥都没有,淡定地挥一挥衣袖,对手就变成一团肉糊的,最多补几针绣花针就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