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抗击.演变成中日两国间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就处心积虑,亡我中华。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中国仍是积贫积弱的国家,很清楚自己的力量与实力,在日军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面前,中国的态度是“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一味地屈辱地妥协与退让,并不能换来暂时的和平与安宁、日本的贪得无厌与得陇望蜀,打破了中国忍让的底线.为了保持民族的生命、国家的尊严、人类的正义,以及每一个国民的人格,就只好与日寇拼命了。”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套装上中下册)》通过历史档案,描述抗日战争的下面战场,让读者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牺牲和作战的过程与历史的真实,让为国家、为民族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们得以正名,含笑九泉。
作者简介
王晓华,民国史专家。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曾在河南大学《史学学刊》工作:现为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从1993年以来,先后发表专著:《远征颂》《塞外雄风一一西北军传奇》《北洋枭将孙传芳》《滇缅军魂》《百年生活变迁》《百年风俗变迁》《百年演艺变迁》《百年证券变迁》《决胜神州》《京华名士袁寒云》《吃在民国》《民国子午线》《民国军服图志》《抗战海报》《杏花烟雨一一一江苏旧影》《汉奸大审判》《台湾光复纪实》《模范南昌-一新生活运动》等。
与张庆军合著:《多棱镜下的蒋介石》《国共抗战大肃奸》《民国di一舰》《中原大战》《秘密之剑一德国顾问在中国》《大红大黑周佛海》《百年中国奥运》《黄埔恩怨》等。
戚厚杰,江苏沛县人。曾当过兵,扛过枪,也进过大学校门。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退休研究员。曾作过民国军事史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主要著述有《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日谍在中国》《洋顾问列传》等。曾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的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1937.7-1938.10)
第一章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第一节 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抗战
一、日军肇事,制造“卢沟桥事变
二、中国守军奋起,誓死保卫卢沟桥
第二节 国民党的抗战准备
一、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二、国民党的备战举措
第三节 日本增兵,扩大战事
一、日军增兵平津
二、冀察当局的妥协退让
三、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第四节 平津失陷
一、激战南苑及北平陷落
二、天津作战及失陷
第二章 冀察作战
第一节 战时体制的确立
一、中国大本营的设立
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第二节 平绥线御敌
一、平绥线东段布兵
二、借道张家口
第三节 喋血南口
一、汤军团血战
二、南口失陷
第四节 平汉路北段作战
一、阻敌琉璃河
二、保定失陷
三、到敌人后方去
第五节 津浦路北段的抵抗
一、内讧的第6战区
二、短促的作战
第三章 太原会战
第一节 雁北失守
一、破产的大同会战
二、李服膺被诛
第二节 平型关战役
一、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二、脆弱的防线
第三节 忻口血战
一、原平保卫战
二、浴血忻口
三、奇袭阳明堡
四、忻口退守
第四节 娘子关战斗及太原失陷
一、战斗部署
二、娘子关御敌
三、太原失陷
第四章 淞沪会战
第一节 兵出淞沪
一、会战前的准备
二、先敌攻击
三、将帅不合
第二节 海空军抗战
一、海军抗战
二、八一四空战
第三节 混战上海滩
一、淞沪激战
二、壮哉,“八百壮士
三、慌乱的撤退
第四节 南京保卫战
一、唐生智临危担重任
二、浴血石头城
第五章 徐州会战
第一节 津浦路沿线序战
一、津浦路南段游击战
二、淮河阻击战
三、韩复榘弃守津浦北段
四、孙桐萱、邓锡侯奋力稳定北线
第二节 临沂战役
一、庞炳勋力战阻敌
二、以日寇血雪耻的张自忠
三、消嫌共御侮
第三节 滕县保卫战
一、滕县外围战
二、浴血滕县城
第四节 台儿庄大战
一、兵聚鲁南
二、国共协力
三、大战台儿庄
四、汤军之怠与败军诡辩
五、有守无攻的“大捷
第五节 徐州突围
一、双方兵力部署
二、血战禹王山
三、蒙城保卫战
四、豫东告急
五、紧急大撤退
六、兰封之战
第六章 武汉会战
第一节 黄河决口
一、根据两份情报下定一个决心
二、花园口决堤
第二节 中日双方作战计划与意图
一、日军会攻武汉计划
二、中国保卫武汉作战计划
第三节 沿江要塞作战
一、马当、湖口要塞失陷
二、田家镇保卫战
第四节 第9战区江南作战
一、万家岭大捷
二、庐山阻击战
第五节 武汉海空战
一、武汉空战
二、海军长江抗战
第六节 第5战区江北作战及放弃武汉
一、黄(梅)广(济)阻击战
二、逐鹿大别山
三、信阳失守武汉放弃
第七节 广州失守
一、日军进攻广州的部署
二、仓促防守,广州失陷
三、统帅部的对策
四、粤北作战及厦门沦陷
第二编 战略相持阶段的作战(1938.11-1941.11)
第七章 南国风雨
第一节 南昌会战
一、英雄所见
二、冈村宁次的“N号作战
三、南昌失守
第二节 上高会战
一、日军的“锦江作战
二、罗卓英扬眉吐气
第三节 桂南战役
一、南宁告急
二、干掉了中村正雄
三、铁血昆仑关
第八章 南岳雄峙
第一节 南岳雾霭
一、长沙大火
二、南岳会议
第二节 第一次长沙会战
一、生铁碰上了钢
二、将在外
第三节 第二次长沙会战
一、森严壁垒
二、“加号作战”与“伯陵防线
三、功亏一篑
四、廖龄奇之冤死
第九章 襄枣血红
第一节 随枣会战
一、襄东——兵家必争之地
二、第5战区的“反扫荡”计划
三、鄂北烽火
四、鄂西狼烟
五、枣阳混战
第二节 枣宜会战
一、战火又燃
二、钟毅为国捐躯
三、襄东烽烟
四、枣阳反击
五、张自忠率部出征
六、张自忠尽忠报国
七、为总司令报仇雪恨
八、襄阳之战
九、大洪山歼敌
十、保卫宜昌
第十章 北国烽烟
第三编 相持阶段后期作战及反攻(1941.12-1945.9)
第十二章 豫湘桂鄂大作战
第十三章 远征凯歌
精彩书摘
一、正面攻击敌人为第9战区,飞行第44战队协助我军攻击。
二、军企图以第6,第40师团从12月24日夜开始攻击,在新墙东南地区击溃新墙河左岸地区之敌后,再击溃泪水左岸地区之敌。
三、第6师团应于24日夜发起攻击,在新墙西方地区突破敌线,捕捉该地区以西之敌,进入关王桥四五公里处之三江口附近。
四、第40师团应于24日夜发起攻击,在潼溪街东方地区突破敌线后,捕捉该地以西之敌,进入关王桥附近。
五、第3师团应于25日拂晓,以一部炮击潼溪街附近的敌阵地,协助第40师团的攻击。主力转移到第6师团的右侧,在新墙河渡河,捕捉所在之敌,进入归义附近。
日军这次进攻长沙的行动,由于是匆匆决定,且带有阿南惟几和参谋长木下勇两个人的私愤因素,因而从准备进攻时就暴露出这次行动的弊端。
12月18日,第11军司令部主任参谋长岛村矩康前往第6、第40师团联系作战。其不在期间,汉口的司令部首脑之间,对进攻长沙发生争论;一方认为,大本营决定了太平洋战争,中国战场即成为次要战场。在华中地区应实行局部休战,在武汉周围实行保境防御,维持目前的局面,况且无论是大本营还是派遣军总司令部也没有主动要第11军进攻的命令。这样突然决定进攻,准备行动也是仓促得很。
另一方则认为,现在大本营已决定了向太平洋进攻,中国战场应以积极的进攻予以配合,况且中国军队为配合香港英军的作战,第9战区派出两军南下,因此第11军应以积极的进攻予以牵制。
前言/序言
《烽火岁月:民族血泪的史诗》(套装) 卷一:黎明前的黑暗——抗争的种子(1931-1937) 九一八事变,这声刺破东方黎明的枪响,不仅撕裂了山海关的安宁,更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屈辱与悲愤。本书《烽火岁月:民族血泪的史诗》(套装)卷一,将带您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入探寻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与不屈。 我们不聚焦于宏大的战役全景,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微观叙事,勾勒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如何在短短数月内沦陷,无数普通民众如何在冰天雪地里挣扎求生,又如何在绝望中燃起抵抗的火种。从东北义勇军的星星之火,到中共早期组织的秘密联络,本书力求还原每一个个体在国家危亡之际的选择与呐喊。 我们将细致描绘东北各阶层人民面对侵略时的不同反应:一部分心怀家国的爱国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组织起朴素的武装力量,与日伪势力展开殊死搏斗。即使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他们的每一次反击,每一次微小的胜利,都凝聚着民族的尊严和不屈的意志。我们将展现那些在山林间、在冰河畔,用血肉之躯筑起抵抗长城的普通士兵和民众。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在面对国家主权被践踏时的犹豫与彷徨。我们将通过史料梳理,呈现国民党内部对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争议,以及在国际压力和国内民意下的艰难抉择。这段时期,虽然正面战场尚未全面展开,但潜流暗涌,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为后续的全民族抗战埋下了伏笔。 在文化层面,本书将关注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们如何用笔墨和创作,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那些慷慨激昂的诗歌、揭露日寇暴行的文章、充满民族气节的戏剧,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文字,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我们将引用当时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片段,力图重现那个时代文化界激昂的呼声。 卷一的叙事,将以东北沦陷为起点,逐步过渡到“华北事变”的紧张局势,描绘出“七七事变”前夕,整个中华民族所处的风雨欲来、山雨欲来的严峻局面。本书力求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屈辱、挣扎与觉醒,为读者理解中国人民为何能够最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走向全民族抗战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拷问与礼赞。 卷二:山河破碎,怒吼惊天——全面抗战的序曲与激战(1937-1940) 卢沟桥的枪声,宣告了中华民族进入了最残酷、最艰苦的全民族抗战时期。《烽火岁月:民族血泪的史诗》(套装)卷二,将带您深入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洪流,感受那个年代,中华儿女如何在山河破碎的危局中,以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 本卷将聚焦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所组织的大规模正面战场防御战。我们不会止步于罗列战役名称,而是深入剖析每一次战役背后的战略意图、战术运用,以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军队如何展现出的英勇顽强。我们将细致描绘淞沪会战的惨烈,上海这座东方巴黎如何在战火中化为焦土,中国军队如何以少胜多,予敌重创,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本书将通过对战役细节的还原,展现中国士兵们面对飞机大炮时的无畏,他们用简陋的武器,面对钢铁洪流时的血性与牺牲。 我们将深入探讨“八一三”事变前后,国民政府为何最终下定决心进行全面抵抗,以及在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的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本卷将勾勒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国家存亡的政治博弈。 本书也将细致描绘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等华北战场上的重要战役。我们将展现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的优势装备和强大攻势时,如何运用灵活的战术,层层阻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将还原那些战役中的英雄事迹,比如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中,如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比如国民党军队在娘子关、南口等地的顽强抵抗,他们用生命阻挡了日军西进的步伐。 在深入军事层面之外,卷二还将关注抗战初期的社会动员。在国难当头之际,全国人民,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抗战中。我们将描绘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怀揣救国理想,奔赴前线;我们将展现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我们将记录妇女们,在后方默默奉献,支援前线。本书力求展现这场战争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战争。 同时,本卷也将触及抗战初期的国际斡旋与援助。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是如何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以及在有限的援助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将分析当时复杂的世界格局,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卷二的叙事,将以武汉会战为高潮,展现中国军队在战略撤退中,保存实力,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的决心。虽然武汉的陷落标志着中国正面战场进入新的阶段,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坚定。本书将以沉雄的笔力,描绘出抗战初期,中华民族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惊人力量,以及这场战争如何将无数个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铸就了一曲悲壮的民族史诗。 卷三:血火洗礼,浴火重生——持久抗战与曙光初现(1941-1945) 当中华民族的抗战烽火燃烧至第六个年头,世界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珍珠港事变的枪声,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引燃,也意味着中国长期孤立无援的局面即将改变。《烽火岁月:民族血泪的史诗》(套装)卷三,将为您呈现抗战后期,中国人民如何在严峻的考验中坚持抗战,并在盟国的协同下,逐步走向胜利的光明。 本卷将重点关注抗战后期的正面战场。我们将深入分析国民政府在艰难条件下,如何维系战略持久。虽然正面战场面临着物资匮乏、兵力损耗等诸多挑战,但中国军队并未放弃抵抗。本书将聚焦于如常德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后期重要战役。我们将不回避其间的失利,但更侧重于展现中国军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依然坚守阵地,为国家民族的存亡拼死搏斗。我们将通过具体战役的细节,展现中国军队的顽强与牺牲,以及他们在战略撤退中,如何尽力保存实力,为最终的反攻积蓄力量。 卷三将深入探讨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之一的角色。我们将展现中国在牵制日军陆军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盟国在中国战场上的协同作战。本书将还原如“驼峰航线”的艰辛运输,以及盟军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战略情报侦察与支援。我们将分析中国在制定同盟国共同战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在争取国际援助中的努力。 同时,本卷也将关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探讨通货膨胀、物资短缺等问题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做的努力。本书将呈现中国人民在战争的长期消耗下,所表现出的惊人韧性与爱国热情。 我们将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在抗战后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虽然本书的叙事重心在于正面战场,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敌后战场的牵制和配合,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书将简要提及敌后战场在打破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扩大抗日根据地、以及对日军进行袭扰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期更全面地展现抗日战争的复杂性。 最后,卷三将聚焦于抗战胜利的曙光。我们将描绘日本帝国最终走向覆灭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人民如何迎来民族解放的伟大时刻。本书将呈现中国军队在战略反攻阶段所取得的胜利,以及全体中华儿女如何共同庆祝抗战胜利。 《烽火岁月:民族血泪的史诗》(套装)卷三,旨在通过对正面战场后期战况的梳理,以及对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作用的分析,展现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后,最终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胜利。本书不渲染虚假的英雄主义,而是力求以史料为依据,以真挚的情感,重现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铭记那些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先烈,并从中汲取力量,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