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學的實踐》作者G.R.埃爾頓作為英國近代政治史的學者,固守19世紀以來的實證史學傳統,強調曆史學的自律與自足,維護政治史的核心地位,排斥社會科學理論,在治史思想上二是保守趨嚮的典型代錶。
內容簡介
作為英國近代政治史的學者,G. R. 埃爾頓固守19世紀以來的實證史學傳統,強調曆史學的自律與自足,維護政治史的核心地位,排斥社會科學理論,在治史思想上是保守趨嚮的典型代錶。《曆史學的實踐》一書凝結瞭G. R. 埃爾頓在曆史學研究、寫作、教學等方麵的實踐經驗,是對傳統史學路數的清晰、簡明的概括,不亞於一份實證主義史學的宣言書,與愛德華?卡爾的同時代名作《曆史是什麼》形成鮮明對比。
作者簡介
G. R. 埃爾頓(1921-1994),執教於劍橋大學曆史係,曆任欽定近代史講座教授(1983-1988),皇傢曆史學會主席(1972-1976)等。埃爾頓在英國近代政治史等領域成果卓著,享有盛譽,代錶作有The Tudor Revolution in Government , England under the Tudors,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 1559-1581等。
精彩書評
在曆史學的討論課上,標準的慣例是一開始指定埃爾頓的《曆史學的實踐》和E.H.卡爾的《曆史是什麼?》……以呈現這門學科在自我瞭解時的可行之路。
——多米尼剋·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
埃爾頓先生可能是曆史事業中的一個獨行者,但是他代錶瞭一個需要定期加以重申的明確的傳統。這是偉大的19世紀職業曆史學傢尼布爾、蘭剋以及他們的信徒的傳統……
——休·特雷弗-羅珀(Hugh Trevor-Roper)
目錄
序言/1
第一章 目的/1
當前的爭論/1
自治/7
類型/l1
競爭者/19
目的/33
第二章 研究/43
曆史真理的可能性/43
事實與方法/49
原始資料/55
證據與批評/61
想象/70
第三章 寫作/74
控製/76
模式與偏見/80
風格/88
聽眾/97
範疇/100
篇幅/104
分析與敘述/107
第四章 教學/120
本科生教學——教什麼?/123
本科生教學——如何教?/135
研究生/143
編後記/150
索引/191
譯後記/203
精彩書摘
會的目的一關心對智力的訓練而不是製造想象上的閤意之人(有價值的世界公民、聯閤國的贊美者,或者甚至是蘇聯之友)的話。
這一方案的其他部分必須考慮什麼可以被講授;新的主題,不管多麼引人注目,必須證明是建立在足夠廣泛的、嚴肅的學術性工作之上,它們的問題及其處理不得是無關緊要的,之所以講授它們,原因存在於它們有能力激發受到訓練的智力的想象和協調能力。在這裏,應當賦予學生某種選擇的自由,盡管經驗證明過多的選項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這方麵的建議是毫無意義的;環境和可資利用的纔能決定瞭什麼能夠被完成。就我而言,我總是喜歡為那些渴望選擇一緻性而不是多樣性的人提供某些東西,同樣也喜歡為其他類型的學生提供;我覺得迫使一個學生去收集許多孤立的論題是毫無用處的,如果他不想這麼做的話,但是,迫使彆人接受狹隘地構想齣來的課程這種單一的緊身衣也是不閤理的。通過超越英吉利海峽,主科是英國史的學生可能使他的想象得到很好的訓練;他無需跨越大海,雖然我希望他渴望這麼做,我自然願意為他提供機會。事實上,應當鼓勵他超越的界限是另一種類型的:如果他的熱情研究集中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或社會問題,那麼,在他的選擇中,也應當指導他涉獵思想史領域。
然而,有一件事情需要再次予以強調。曆史係的本科生應當授以曆史,而不是所謂跨學科研究的混閤物,後者在改革論者的圈子裏愈益流行。既然目的在於訓練他的心智,那麼就他正在做的事情而言,必須有一個具體的內容和嚴格的大綱。少量曆史與少量哲學和文學的混閤——由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興趣的專傢講授——看起來是提供眾所周知的通識教育的一種好方式;但是,根據真正的大學經驗,它事實上是一種糟糕的方式。大學必須對頭腦加以訓練,而不是以形形色色的信息和未經消化的觀念來填充未受到訓練的頭腦,隻有對一門可以確認的學科的適度研究(依照它的規則和實踐進行),纔能夠達到那一基本目的。毫無疑問,曆史老師應當關心學生的通識教育;他們應當希望學生瞭解詩歌和藝術,瞭解哲學或神學概念,理解經濟學傢、法學傢和自然科學傢的少許學說。
前言/序言
今天,從事研究工作的曆史學傢的人數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在這些人數眾多的活躍的學者當中,許多人可能偶爾對他們的技藝進行瞭反思,但隻有少數幾個人把他們的思想公諸於眾。在這方麵,雖然許多人可能博學聰慧,但現實的結果卻是,除瞭一些在研究方法上提供指導的手冊之外,絕大多數論述曆史學的著作由如下人士撰寫:研究曆史思想的哲學傢,以史學傢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傢和史學史學者,以及偶爾為自己的行動(作為一項社會事業)辯護的史學傢。
《曆史的迷宮:探尋人類文明的復雜軌跡》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曆史演進過程中那些錯綜復雜、往往被簡化敘述所掩蓋的麵嚮。它摒棄瞭宏大敘事對細節的過度篩選,轉而聚焦於一係列關鍵轉摺點和被忽視的群體經驗,旨在構建一幅更為立體、充滿張力的文明圖景。通過對政治權力結構、經濟範式變遷、文化衝突與融閤,以及日常生活實踐的細緻考察,本書挑戰瞭既有的曆史綫性進步觀,揭示瞭曆史進程中潛藏的非連續性、偶然性和多重因果鏈條。作者采取跨學科的視角,融閤瞭社會學、人類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工具,力求在宏觀趨勢與微觀行動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與裂痕——早期社會形態的重估 本部分著眼於人類早期聚落嚮復雜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重點探討瞭“定居”這一行為對社會結構、認知模式和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不同於傳統史學將農業革命視為純粹的生産力飛躍,本書側重於分析土地所有權概念的誕生如何催生瞭早期等級製度和權力固化。我們審視瞭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和早期中國文明在資源分配、法律構建以及神權閤法化方麵的差異化路徑。 一個核心論點在於,早期國傢形態的建立往往伴隨著對非主流敘事的係統性壓製,知識的集中和記憶的標準化是統治精英鞏固權力的關鍵手段。例如,通過對早期楔形文字記錄的重新解讀,本書揭示瞭在官方編年史之外,存在著大量關於飢荒、瘟疫和地方反抗的民間記錄片段。這些片段暗示瞭早期城邦的穩定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建立在持續的社會調適和高壓治理之上。 此外,本書對早期全球連接(Pre-modern Connectivity)進行瞭詳細的考察,超越瞭傳統陸路商道的綫性描述。它關注貿易路綫中的信息流動、技術擴散以及隨之而來的疾病傳播對不同文明發展速度的影響。例如,通過分析早期玻璃珠或特定香料在歐亞大陸的擴散速度,我們可以反推當時區域間信任網絡和風險評估體係的復雜程度。 第二部分:帝國的循環與邊界的流動——權力、閤法性與解體 帝國是人類曆史上反復齣現的主題,但本書采取批判性的立場,審視瞭帝國“常青”神話背後的脆弱性。本部分分為三個關鍵研究領域: 1. 軍事動員與財政極限: 本部分研究瞭羅馬帝國晚期、唐朝中後期以及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的財政結構。我們論證瞭,盡管技術和組織能力有所提升,但維持龐大疆域和官僚體係的邊際成本最終超過瞭其邊際收益。本書通過對稅收記錄、貨幣貶值率和軍費開支的對比分析,揭示瞭帝國解體並非單一的軍事失敗,而是內部經濟失衡與外部壓力共同作用下的結構性崩潰。 2. 邊緣地帶的能動性: 傳統曆史常將帝國邊緣視為被動的接受者或單純的侵略源。本書則著重探討瞭“邊界地區”(Frontier Zones)作為創新中心的角色。這些地帶的居民,無論是遊牧部落還是邊境定居者,往往是文化、技術和軍事創新的熔爐,他們對帝國權力中心的規範既進行模仿也進行顛覆。對中世紀歐洲和濛古帝國邊疆策略的比較研究顯示,帝國對其外部世界的認知和處理方式,深刻地影響瞭其內部治理的性質。 3. 法律體係的張力: 帝國需要統一的法律來治理多元的民族,但過度統一的法律又會扼殺地方適應性。本書探討瞭“習慣法”與“中央法典”之間的持續張力,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哪一方的解釋權占據上風,以及這種權力平衡如何影響瞭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第三部分:觀念的革命與日常生活中的抵抗 本部分將焦點從精英階層的政治鬥爭轉嚮社會觀念的緩慢轉型以及普通民眾在曆史進程中的能動性。 1. 認知的轉嚮:中世紀晚期思維的重塑: 科學革命並非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建立在長期緩慢的認知轉變之上。本書追溯瞭從經院哲學到早期人文主義思潮中,關於“自然秩序”、“人類中心論”以及“時間感知”的微妙變化。我們考察瞭工匠的手稿、教會懺悔錄中的記錄,以理解知識是如何在學術圈之外流傳和被改造的。時間不再被視為純粹的循環重復,而是被賦予瞭方嚮性和積纍性,這為現代曆史意識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2. 物質文化的政治學: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衣物、食物、住所——是權力關係的隱形載體。本書分析瞭某一特定時期(如17世紀歐洲)特定紡織品禁令或咖啡館的興起,並非僅僅是經濟或文化現象,而是權力主體試圖控製社會互動空間和身份錶達的嘗試。民眾對奢侈品的追求或對特定食物的拒絕,構成瞭對主流社會規範的無聲抵抗。 3. 記憶的戰場:被遺忘的革命: 曆史的編纂往往偏愛那些留下清晰文字記錄的社會運動。本書緻力於挖掘那些“失語”群體的經驗,如奴隸、佃農、被驅逐的宗教少數群體。通過口述史的殘片、法庭記錄中的辯詞、以及官方對騷亂的描述(往往帶有強烈的偏見),我們試圖重構那些未被納入“主流敘事”的衝突和追求。例如,對北美殖民地時期農民起義的分析,揭示瞭資源獲取與政治權利之間的關聯,遠早於成熟的政治哲學理論的齣現。 結語:曆史的未來:連續性與斷裂的辯證 本書最終的目的是闡明曆史研究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套確定無疑的答案,而在於培養一種對“必然性”的懷疑精神。每一個“現在”都是無數偶然性疊加的結果,而非單一“命運”的展開。通過對復雜因果網絡的深入挖掘,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當前社會結構的局限性與可能性。曆史學傢的任務,是在浩瀚的文獻和碎片化的證據中,辨識齣那些塑造我們世界的深層結構,並洞察未來可能齣現的新的斷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