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旧的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国际格局将走向何方,世界各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国家认为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主张世界应当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形成平衡与制约,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但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加紧推行独霸全球的战略,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这就造成大国关系的不稳定,世界形势的不安定。
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关系发生在一个整体、联系和共存的体系内,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与竞争的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国际格局的演变集中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和运作状态,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主要国际力量对比、互动、组合而形成的。国际格局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它是国际舞台几个力量中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它是几个大国或集团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势;它形成一定的体系、制度与秩序。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
第一章 战后国际形势与国际力量对比
第二章 冷战的形成
第三章 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
第二编 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
第四章 苏联对外战略调整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第五章 西方阵营的变化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七章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东西方关系缓和
第八章 美苏争霸新态势
第三编 战后两极体系的瓦解
第九章 走向多极世界
第十章 苏联外交政策的高速与美苏关系
第十一章 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第四编 向新的国际体系过渡
第十二章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政策
第十三章 欧洲格局的重建
第十四章 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形势
第十五章 冷战后的中东和非洲局势
第十六章 联合国任重道远
结语
精彩书摘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动荡
两伊战争
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夺取政权,宣布废除帝制,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根据新宪法,霍梅尼被确定为“伊斯兰革命领袖”,是至高无上的宗教领袖,掌管军政大权,是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霍梅尼上台后,伊朗与伊拉克之间固有的矛盾加剧。伊朗和伊拉克之间长期存在着边界纠纷、宗教和民族矛盾。边界纠纷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两国界河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存在着争执。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而成,长约200公里。下游100公里是两伊界河。这段边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属于伊拉克。根据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签署的边界条约,双方同意在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约11公里的两个河段以该河的深水线为界。随着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阿拉伯河作为输油航道的地位不断上升,两国因界河问题的争执和冲突时有发生。1975年经阿尔及利亚协调,两国就边界问题又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决定在1913年边界议定书和1914年划界委员会会议纪要的基础上划定两国的陆地边界,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的河界。
霍梅尼上台后,主张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使两伊原有矛盾更加突出。伊朗和伊拉克地处文明交界处,分属于不同的民族,两国在深层次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也有矛盾。伊朗大多数人口为波斯族,而伊拉克人则主要是阿拉伯人。两国都是伊斯兰教国家,但伊朗95%以上的人为什叶派教徒,什叶派领袖霍梅尼流亡海外期间,曾被伊拉克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伊拉克主要是逊尼派掌权,但什叶派在伊拉克的穆斯林中约占60%。他们深受波斯文化影响,与伊朗的什叶派有着密切的联系。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的主张、特别是他公开表示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教徒进行“伊斯兰革命”,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对伊拉克政权产生了不利影响,致使两国矛盾在霍梅尼上台后不断激化。
1980年4月,伊拉克宣称要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导致两国的矛盾迅速集中在边界问题上,边界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并不断升级。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定,阿拉伯河全部主权归伊拉克所有,并于22日出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两伊战争共进行了8年,是二战后除越南战争以外最长的一次战争。战争初期,形势对伊拉克有利,但到1982年中以后,伊朗不仅收复失地,而且把战火烧到了伊拉克境内。此后,双方边界战场形势进入了胶着状态。在地面部队僵持的同时,双方开始互相袭击油田设施和对方港口的油轮,试图破坏对方的经济命脉。1986年初以后,双方的地面战斗重又激烈展开,造成军民的重大伤亡。国际社会从战争一开始就积极努力调停,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敦促交战双方立即停火,将军队撤至国际公认的边界内,释放和遣返战俘,由联合国秘书长出面组织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并负责制定和审查该地区安全与稳定措施。由于这个决议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和40条,规定拒绝执行该决议的一方将遭受制裁,因而对两伊构成了较强的政治压力。
……
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