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

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文 著
图书标签:
  • 中共党史
  • 党史研究
  • 历史人物
  • 重大事件
  • 政治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分析
  • 转折点
  • 中共历史
  • 政治事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193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16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4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些话题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开了个头。有些枯燥有些很生动,还有些,以个人背景、经历和观察,触及特定历史时段的细微处。

  呈现历史关键点中那些人与事,人与事态的交互作用,是本书编选思路。不怕挂一漏万,也真不拘一格,意在补过往之阙,解当下之惑,借历史之鉴以为未来。

内容简介

《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从作者李海文从事党史研究30余年来写的数百文章中,精编28篇(含附录)而成。时间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涉及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彭真、张浩、师哲、江青、聂元梓……涉及事件:反王明斗争、解决张国焘问题、国共第二次合作密谈、出兵朝鲜、越南停战谈判、“文革”第一张大字报、农村包产到户……

作者简介

李海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生平小组副组长、组长、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中共党史资料》主编。出版专著:《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整理人),《周恩来年谱》(1898-1948,副主编),《世纪对话——忆法制奠定人彭真》(合著),《张浩传》(合著)等。主编《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之路》《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等。

目录

序言

毛泽东的成功与失误
附:我在台湾谈毛泽东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中毛泽东的立场
周恩来——坚韧不拔,相忍为党
李求实与“左联”及反王明上台的斗争
东方旅社事件与李求实等人的被捕牺牲
长征的故事是如何流传的
附:徐梦秋编辑《二万五千里》
张浩在共产国际与中共抗日对蒋政策转变与解决张国焘
问题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1935—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密谈过程
共产国际态度与中共从反蒋到联蒋抗日政策的改变
周恩来与新四军第五师中原突围谈判
一波三折,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的复杂过程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越南停战谈判经过
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由来及职权
我所知道的师哲与《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聂元梓“第一张大字报”与康生、曹轶欧的关系
1966年夏天,我在北京大学见闻
周恩来劝止红卫兵大串联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发表经过及影响
1972—1973年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设备由来
毛泽东从未向华国锋谈过“腥风血雨”中接班
前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池必卿忆贵州“包产到户”经过
审理林彪、江青集团“两案”的经过与面对的难题
访许崇德:忆彭真与1982年宪法的制定

附编:我的公公严佑民在逆境中
附编:回忆我的父母李琪、李莉
未收录本书文章记列

精彩书摘

  毛泽东从未向华国锋谈过“腥风血雨”中接班
  叶剑英转述毛泽东的一段话出处何在?
  胡绳前辈在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百周年诞辰文章《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中这样写道:

  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几个月,社会上传出了他的一段谈话。这时,“文化大革命”似乎已经临近尾声,但谁也不知道局势将如何发展。据说那年6月13日毛主席讲的这段话,说的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后事。他是这样说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这段话中最重要的是说:“我一生办了两件事。”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国政权。他说:“对这件事,持异议的人甚少。只有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个海岛收回罢了。”(这是指台湾)然后他讲第二件事:“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看来毛主席那时确实在病榻上对少数几个人讲过这样一段话。记录是否绝对准确,固然很难说,但恐怕是八九不离十吧。《胡绳全书》第3卷(上),第196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绳的话表现出历史学家的严谨,没有讲得那么确定。
  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就讲得更多些:

  这一年,毛泽东在他的住所召见华国锋等,又一次谈到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毛泽东这番话,充分表现出他的复杂心态。他把“文化大革命”列为自己一生当中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重。明知对这场“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而他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怎么交这个班?毛泽东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毛泽东传》这样写的根据是什么呢?书中特别注明参见叶剑英1977年3月22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记录。叶剑英的这个讲话,是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的,但是听到、看到的人比较少。
  叶剑英不止一次讲这一番话。1976年8月15日向熊向晖讲过,1977年3月22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过,1979年夏在六所,叶剑英向起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讲话的写作班子也讲过。当时我所在的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有不少同志参加了这个写作班子,聆听了叶剑英讲话。那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3年,大家经常讨论“文化大革命”,总结教训,研究成因、过程及结束。叶剑英所转述毛泽东的这段话当天就在机关传开了,引起大家心灵的震动和共鸣。首先是惊愕,毛泽东这样看重“文化大革命”!那还能否定“文化大革命”吗?毛泽东预料到在“血雨腥风”中交班?那他为什么不自己解决“四人帮”?华国锋是不是听了这些才下决心粉碎“四人帮”的?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样估计的?一连串的问题。那时思想活跃,气氛宽松,大家议论纷纷,各持己见,直抒胸臆,争论不休,人人激动,场面热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人建议这段话就选入毛泽东选集或全集。研究历史,出选集、全集都要有文字依据,或是手稿、或是讲话记录稿,当时就查毛泽东这段话是否有原始文字记录。因为要出版毛泽东选集、全集,从全国各地集中了大量资料,直接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拿到许多档案。但就是没有查到这段话的任何原始文字材料。胡绳当时任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完全了解这个情况。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既没有全文引用这段话,也没有指出毛泽东是向谁讲的,只是含糊地说:“看来毛主席那时确实在病榻上对少数几个人讲过这样一段话。记录是否绝对准确,固然很难说,但恐怕是八九不离十吧。”
  而逄先知、金冲及是1980年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对此情况并不知情。
  1979年夏在六所,叶剑英向起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讲话的写作班子讲的这段话,也没有用在他的公开讲话中。但是事隔不久,邓力群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引用了这段话。邓力群的讲话广为传播,很快理论界、新闻界都知道了叶剑英传达的毛泽东的这段讲话,成为研究毛泽东晚年思想、心态一个重要的史料,广为引用。
  “血雨腥风”中交班的含意是什么?
  这段话之所以引起强烈的震动,一个是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另一个是关于在“血雨腥风”中交班。胡绳专门为此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另一篇是《对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的说明》,可见他对此段话之重视。在研究毛泽东生平思想的著作中、在研究“文革”的著作中这段话常常被引用。199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时,胡乔木曾经建议把毛主席的这段话引用上。
  对这段话应如何理解呢?胡绳回忆:

  1991年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时,胡乔木同志曾经建议把毛主席的这段话引用上,证明毛主席到最后对“文化大革命”失去了信心。但因为这本书的篇幅有限,如果引用这段话,还得多说些话,所以没有引用。现在我在这文章中引了,也算实现乔木同志的一个嘱咐。不过,这里也没有引用全。毛主席说,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说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根据这两句话也许还不足以证明他这时候对“文化大革命”已经失去信心了。实际上他下面还有几句话。他说:“这两件事(包括第一件事,第一件事他说台湾还没有收回)都没有做完。这笔遗产将移交到下一代去了。和平移交不行,看来要在动荡中移交了,搞不好就要血雨腥风”。这反映了毛主席在逝世前三个月,身体很坏,心情很伤感。自然规律使他生命不能再延长一些,精力更充沛一些,要不然,他恐怕要重新考虑这些问题。《胡绳全书》第3卷(上),第205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1993年在《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中,胡绳写道:

  毛主席在那时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显然已不是那么绝对自信。但是他的看法和历史的定评,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对毛主席所说的两件事,历史的定评是:前一件事是改变中国的悲惨的、痛苦的命运,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胜利。后一件事却是巨大的错误和巨大的失败。
  毛泽东把“文化大革命”当做他一生中所做的两件大事中的一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件事确实极为浓重地带有他个人的印记。但是后人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不能同意他自己所作的这个概括,不能同意把他的后半生概括为“文化大革命”这个巨大的错误。
  毛泽东的前半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达到了完全的胜利。他的后半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却没有能够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虽然在他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并且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但是历史不能忘记他首创进行这种探索的伟大功绩。
  综合本文的论述,毛泽东一生是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要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革命不能沿袭别国的模式,而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独特的道路。毛泽东敢于和能够抵制从国际来的错误的影响,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才使他能够完成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是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毛泽东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这种探索开花结果,但是在他的学生手里,能够抗拒任何风霜的花和果实已在中国的大地上繁茂地生长起来。
  《毛泽东传》的作者则认为:“毛泽东这番话,充分表现出他的复杂心态。他把‘文化大革命’列为自己一生当中做的‘两件大事’之一,显然是不适当的,也不符合实际。但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重。明知对这场‘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而他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怎么交这个班?毛泽东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那么,毛泽东是什么时候讲的这段话?
  胡绳认为:“毛主席临终前不久,讲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讲话的时间是6月13日,不知怎么,错写成4月30日,应该改正。”
  毛泽东研究专家陈晋是1993年播放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的撰稿之一,此电视片说这段话是毛泽东6月25日讲的。
  这两位权威人士的讲法不同。我们期待《毛泽东年谱》的出版,对此能有更权威的结论。
  那么,毛泽东是向谁讲的这段话?
  这段话,是由叶剑英讲出来的,他不止一次讲这个话。可是没有一个人讲这个话是毛主席对叶剑英讲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的《毛泽东传》,认为是向华国锋等讲的。199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中说毛泽东向华国锋、王海容讲的。
  毛泽东是不是向华国锋讲过这个话?1993年12月播放电视专题片《毛泽东》时,一天晚上我到华国锋家里。华国锋伯伯郑重其事地称呼我为:“海文同志”,他从来都称我海文,这次加上“同志”两字,格外地严肃和郑重。听他这么叫我,我心中一惊,仔细听他讲下文。他说:“毛主席从来没有向我讲过这段话。电视里讲的是错的。”
  2007年我得知中央文献研究室即将出版1949—1976年的《毛泽东年谱》,为了不再以讹传讹,特地向正在主持编写工作的熊华源讲了这件事。他很重视,向室领导逄先知报告。中央文献研究室为此特别向华国锋的秘书询问此事,曹万贵秘书的回答十分肯定,毛泽东从未向华国锋讲过此事。据汪东兴回忆说,毛泽东多次向他讲过这个话,不知确否,尚待进一步求证、研究。

  [附记]本文在本书首次发表。

  ……

前言/序言


《破晓的轨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中的关键节点与灵魂人物》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叙事史,亦非枯燥的事件罗列。它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聚焦于那些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如同星辰般闪耀的转折点。这些节点,或是一个思想的火花,一次起义的硝烟,一场运动的兴衰,一个政策的颁布;它们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而在这一个个波澜壮阔的节点背后,总有一群身影,他们的决策、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牺牲,抑或是他们的迷茫与挣扎,构成了历史前行的强大驱动力。 本书将沿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选取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刻,深入剖析这些时刻所蕴含的历史逻辑与多重面向。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是”与“否”的评判,而是力求呈现事件发生的复杂背景,参与者面临的时代困境,以及不同选择可能导向的不同未来。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与新思想的萌芽 我们将从晚清时期社会秩序的崩塌开始。这是一个充满屈辱与阵痛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孕育变革的时代。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天朝上国”的幻灭: 1840年的炮声,不仅打碎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迷梦,更让无数国人开始审视自身文明的脆弱与落后。我们将聚焦于这场战争爆发前的社会心态,以及战争结束后,士大夫阶层对“通商”、“夷务”等观念的初步认知和挣扎。在这场冲击中,林则徐的禁烟壮举,虽然未能挽救倾颓的大厦,但其坚定的民族气节,以及由此引发的与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正面碰撞,无疑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起点。我们将探讨禁烟行动背后的考量,以及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中外矛盾,又如何在更深层面上催生了“睁眼看世界”的思潮。 太平天国运动的狂潮与社会结构的动荡: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如同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风暴,它不仅是反对封建压迫的农民起义,更带有深刻的宗教色彩和社会改革的诉求。我们将深入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经济根源,考察其“拜上帝教”的独特意识形态,以及“天朝田亩制度”所蕴含的朴素的社会公平理想。同时,我们也会审视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内部矛盾、宗教狂热与政治权力斗争,以及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巨大冲击。在这场运动中,洪秀全、杨秀清等核心人物的决策与性格,成为影响运动走向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他们的权力欲与宗教虔诚的交织,构成了那个时代复杂人性的缩影。 洋务运动的起步与“中体西用”的困境: 在内忧外患之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我们将剖析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考察其“自强”、“求富”的口号背后,技术引进的艰难与阻碍。我们会重点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它试图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纳西方的器物技术,但这种思想在面对西方文明更深层次的政治、思想、制度层面的挑战时,显露出的局限性。曾国藩的“办大事”的战略思维,李鸿章在外交与实业领域的殚精竭虑,以及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将是本部分关注的焦点。 第二部分:变革的呼唤与革命的浪潮 随着旧秩序的进一步动摇,一股股变革的力量开始汇聚,最终催生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 戊戌变法的短暂与顽固势力的阻碍: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由知识分子主导的,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君主立宪的尝试。我们将详细梳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改革蓝图,分析其思想的来源与局限。我们会深入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既包括守旧势力的强大阻力,也包括改革者自身在策略、组织上的不足,以及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权谋。光绪皇帝在变法中的角色,他渴望变革却受制于人的无奈,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张力,都将是本节的重点。 义和团运动的失控与八国联军的侵略: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充满民间自发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其带有迷信色彩的“扶清灭洋”口号,最终被反动势力所利用,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我们将考察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背景,分析其口号的复杂内涵,以及它在地方上的发展蔓延。同时,我们将审视清廷在面对义和团和外国列强时的摇摆不定,以及慈禧太后下令向各国宣战的重大决策。这场灾难性的事件,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帝制的终结: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我们将回顾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党人艰苦卓绝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分析其“三民主义”的提出与演变。我们将详细解析武昌起义的经过,以及它如何迅速引发全国响应。本书将着重分析这场革命的性质,它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革命的局限性,例如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以及未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的坚定信念、革命策略的演变,以及他与当时其他政治力量的互动,都将是分析的重点。 第三部分:新时代的开启与探索的曲折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时期,各种思潮涌动,各种力量角逐,中国人民在曲折中寻求着民族复兴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与“德先生”、“赛先生”的呐喊: 在辛亥革命未能带来社会根本变革的背景下,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我们将探讨这场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重点分析“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背后,对思想解放的渴望,以及对西方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推崇。我们将分析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的思想基础。陈独秀对西方思想的引进与批判,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介绍,胡适对白话文和实用主义的倡导,都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五四运动的怒潮与民族觉醒的宣言: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我们将深入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以及其背后民族尊严受到挑战的深层原因。我们将考察五四运动的政治诉求,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以及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场运动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早期探索: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将回顾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转变过程,考察共产国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曲折历程。我们将审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以及早期党员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行初步的探索。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员的信仰历程,以及早期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路线的探索,将是本节的重点。 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将力求呈现历史事件的“多棱镜”效应,即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不同立场、不同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关键节点和其中人物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感受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无数中国人在探索国家命运、民族复兴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智慧。这是一段充满牺牲、充满探索、充满希望的轨迹,而理解这些轨迹,就是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正走向何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读者,平时喜欢看一些能引发思考的历史类书籍。最近刚听朋友推荐了《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这本书,感觉书名很吸引人。我一直觉得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一些关键的时刻,就像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样,一个小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把我带回到那些中共党史上重要的“拐点”时期,让我能看到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复杂,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物又是如何经历艰难抉择的。我不想看那种干巴巴的年代记,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书中的故事,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当时面临的压力,以及他们的思考过程。如果能看到一些之前不太了解的人物,或者对一些熟悉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共党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脉络有着长期关注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深层解读和更具启发性思考的读物。市面上关于党史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倾向于宏观叙事,或者侧重于意识形态的阐述,而忽略了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和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暗示了这本书将聚焦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并且将这些转折点与具体的人物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拐点”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其成因,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在这些关键时刻,那些核心人物是如何凭借其智慧、魄力,甚至是一时的冲动,来推动历史车轮向前。这种微观视角下的宏观解读,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党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学生,尤其对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时期特别着迷。在学习中共党史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有些地方的叙述过于概括,很多重要的转折点,比如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虽然知道它们的重要性,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和“现场感”。这本书的书名《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恰恰点出了我学习的痛点和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拐点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人物,展现他们的性格、思想斗争,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是如何做出抉择的。不仅仅是领导者,那些在幕后默默推动历史前进,或者是在某个重要事件中扮演了意想不到角色的普通党员,如果也能有所展现,那将是极大的惊喜。历史的厚重感,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些人物的经历和他们面对的复杂局面之中,期待这本书能带来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硬壳封面,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有种扎实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史部分非常感兴趣,但很多时候觉得叙述都比较宏大,缺乏一些微观的细节和生动的人物侧写。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我关注的重点——“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这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我期待它能像解剖刀一样,将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剖析开来,展现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以及他们在那一刻的决策、挣扎与远见。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瞬间和关键人物的选择所汇聚而成,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拐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整个历史走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读史书最怕的是枯燥的论述和空泛的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用鲜活的笔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那些风云变幻。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政治发展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试图通过阅读来构建对历史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我所关注的重点。历史的演进并非线性平滑,往往是在关键节点上,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博弈、决策与行动,才得以突破瓶颈,开启新的篇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拐点”事件的内在逻辑,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导致这些拐点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在这些关键时刻,那些核心人物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甚至是个人魅力,来塑造历史走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人未曾充分揭示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人物并非被动的棋子,而是能够积极地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动主体。

评分

对于中共的发展史

评分

纸质很一般哈,看后追评~

评分

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八错!

评分

很不错,内容丰富,超级点赞!

评分

很不错,内容丰富,超级点赞!

评分

很不错,内容丰富,超级点赞!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单位买的看着还好,送货快

评分

想买很久了,终于赶上大折扣活动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