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地植物研究

北京湿地植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霆 等 著
图书标签:
  • 湿地植物
  • 北京植物
  • 植物学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保护
  • 植物研究
  • 北京生态
  • 湿地生态
  • 植物区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8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10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保护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总体植物多样性、珍稀和指示植物多样性、湿生和水生植物多样性3个方面为基础,确定北京湿地的优先保护次序,并据此提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议。同时研究湿地外来植物的数量、分布、危害程度以及控制措施,进行湿地植物区系分析和植被分类。本书可供从事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工作的专业人员使用参考,也可供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北京湿地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质地貌
1.1.3 气候
1.1.4 水文
1.1.5 土壤
1.1.6 植被
1.2 湿地概况和分类
1.2.1 水系历史概述
1.2.2 总体概况
1.2.3 各水系湿地概况
1.2.4 湿地植物群落生境类型划分
第2章 北京湿地维管束植物
2.1 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
2.1.1 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2.1.2 湿地植物多样性
2.1.3 生活型分析
2.1.4 湿地植物属的分布区特征
2.2 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分析
2.2.1 多样性指数的选择
2.2.2 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2.2.3 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性分析
2.2.4 基于总体植物多样性的湿地分组
2.3 湿地维管束植物类群及其多样性
2.3.1 湿地维管束植物类群划分
2.3.2 湿地不同类群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析
2.3.3 基于典型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湿地分组
2.4 湿地珍稀和指示植物多样性特征
2.4.1 研究方法
2.4.2 湿地珍稀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析
2.4.3 湿地维管束植物指示种多样性分析
2.4.4 基于珍稀和指示植物多样性的湿地分组
第3章 湿地植物外来种多样性特征
3.1 外来种和入侵种的确定
3.2 外来种数量及群落分布特征
3.2.1 总体数量特征
3.2.2 群落分布特征
3.3 入侵种危害程度和防控方法
第4章 湿地植被分类
4.1 植被分类原则
4.2 北京湿地植被主要分类单位与系统
4.3 湿地植被分类
4.3.1 草甸植被型组
4.3.2 沼泽植被型组
4.3.3 水生植被
第5章 北京市重要湿地植物和植被
5.1 怀柔水库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研究
5.1.1 维管束植物基本组成
5.1.2 湿地植物分布格局
5.1.3 湿地植物生物量分析
5.2 野鸭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研究
5.2.1 研究区域概况
5.2.2 取样方法
5.2.3 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5.2.4 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的分布格局及珍稀植物研究
5.2.5 湿地维管束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5.2.6 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5.2.7 野鸭湖湿地植被优先保护区域系列研究
5.3 汉石桥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研究
5.3.1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5.3.2 湿地植物基本组成
5.3.3 汉石桥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测度
5.3.4 汉石桥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研究
5.3.5 汉石桥湿地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研究
5.4 怀沙怀九河自然保护区水生植物研究
5.4.1 沉水植物群落划分
5.4.2 沉水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5.4.3 水生植物分布
5.5 其他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
5.5.1 汤河湿地水生植物分析
5.5.2 金牛湖湿地水生植物分析
5.5.3 拒马河湿地水生植物分析
6 湿地优先保护级别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6.1 北京湿地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缺乏
6.1.2 水体污染
6.1.3 资源过度利用
6.1.4 旅游强度过大
6.1.5 占用湿地
6.2 基于湿地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的确定
6.2.1 优先保护原则
6.2.2 赋分及其权重确定原则
6.2.3 湿地保护优先级别划分
6.3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6.3.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3.2 市(省)级自然保护区
6.3.3 县(区)级自然保护区
6.3.4 湿地保护小区
6.3.5 湿地公园
6.3.6 湿地恢复小区
参考文献
附表 北京市湿地维管束植物名录及分布

前言/序言


塞纳河畔的低语:巴黎水岸生态与城市变迁史 本书主题: 深入剖析巴黎塞纳河沿岸的生态演变、水文历史、城市规划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河流在法国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核心地位。 内容概述: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聚焦于流经巴黎的生命之河——塞纳河。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水道,更是巴黎这座“光之城”的血脉、历史的见证者和生态系统的关键载体。本书将从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塞纳河的生态现状、历史变迁及其在巴黎城市肌理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察。 第一部分:河流的骨架——塞纳河的自然地理与水文特征 本部分将奠定研究的基础,详细阐述塞纳河的自然属性。我们将从其源头开始,追踪河流穿过巴黎盆地的地质构造过程。重点分析影响巴黎水文的关键因素,包括其潮汐效应(尽管不如大西洋沿岸显著,但对内河航运和河岸地貌有重要影响)、季节性水量变化,以及沉积物迁移的动力学。 河流地貌的塑造: 探讨河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河岸的冲刷与沉积作用,如何形成了如今巴黎著名的内湾(如 Île de la Cité)以及平坦的河漫滩地貌。 水体化学与生物多样性基线: 在回顾历史污染记录的同时,本书将建立一个基线生态模型,分析塞纳河中上游地区未受大规模城市化冲击前的典型水生植被群落、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鱼类洄游路径的自然状态。 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 分析过去五十年中,极端降雨事件和夏季干旱频率增加对塞纳河水位波动的影响,及其对河岸植被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第二部分:人类干预的足迹——巴黎城市化进程与河流的改造 塞纳河的历史,就是巴黎的历史。本部分深入探讨自罗马时期 Lutetia 建立以来,人类如何以不同的目的和技术手段改造和利用这条河流,并探讨这些干预措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港口与航运的兴衰: 考察中世纪以来,巴黎港口(如 Les Halles 附近的码头)的建设如何改变了河岸的物理形态,堤坝、船闸和加固工程对水流速度和沉积模式的改变。 “灰水时代”: 详细描绘 19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塞纳河的时期。这一时期,河流的自净能力被彻底压垮,水生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将引用当时的卫生报告和环境监测数据,重现那段“污染之河”的历史。 奥斯曼改造与河岸景观的定型: 深入分析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的宏大城市规划如何通过修建宏伟的石砌堤岸(Quais)来控制洪水,并为城市提供景观视野,同时指出这种“石化”河岸对自然栖息地丧失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生态复苏的探索——从污染到生态走廊 进入 20 世纪后期,巴黎开始正视塞纳河的生态危机。本部分将聚焦于近几十年来的治理努力、科学监测以及生态恢复的实践。 水质净化工程的里程碑: 详细介绍巴黎大都会区实施的大型污水处理系统升级工程(如 Seine-Aval 净化厂),及其对河流溶解氧水平和水体透明度的显著改善效果。 生物监测与物种回归: 追踪关键指示物种(如特定的蜉蝣和石蛾幼虫)的回归,以及鱼类种群的变化。重点分析鳟鱼(Truite Fario)在巴黎段水域重新出现的技术和生态意义。 “亲水性”城市规划的回归: 考察近年来推行的“自然化”河岸项目,例如在某些支流或特定区域尝试恢复滩涂、软化硬质堤岸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对昆虫和鸟类栖息地的重建效果。分析“蓝色/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在塞纳河沿岸的应用。 第四部分:塞纳河的未来——气候适应与人水共生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塞纳河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和社会需求,并探讨其作为城市绿洲的角色。 应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弹性规划: 讨论城市如何在防洪与生态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特别是针对未来更频繁的洪水和低水位时期的管理策略。 河流的文化景观与公众参与: 分析塞纳河在电影、文学和艺术中的永恒地位,并探讨公众对河流生态保护的意识提升(如“Opération Mer Propre”等活动),以及河流作为休闲空间(划船、皮划艇)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跨界合作与流域管理: 探讨巴黎及其周边地区(如诺曼底地区)在整个塞纳河流域层面进行生态协调管理的重要性,确保上游的环境质量能持续惠及巴黎段。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了最新的环境科学数据、详尽的历史文献考证,以及独家的城市规划案例分析。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配以对河流生态之美的细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塞纳河——这座世界级城市动脉的立体、多维的生态史卷。它不仅是对一条河流的研究,更是对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刚翻完这本《北京湿地植物研究》,感觉收获颇丰,但同时也有一些期待落空的地方。这本书的图文质量确实不错,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北京几种典型湿地生境的划分和介绍,比如永定河冲积扇湿地、南海子公园湿地以及北京近郊的一些季节性湿地。作者在描述这些生境时,很细致地描绘了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最重要的——植被群落的构成。我了解到,像芦苇、香蒲、藨草这些我们常见的湿地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分布密度、伴生种以及它们所适应的水文条件,都有着微妙的差异。书中的插图,尤其是那些手绘的植物侧写图,线条流畅,比例精准,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这一点对于我这种植物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去过北京郊区的几个湿地公园,一直对那里的植物感到好奇,但又苦于资料稀少,无法深入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详细的百科全书,为我揭开了北京湿地植物世界的神秘面纱。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湿地植物,还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可能不太为人知的物种进行了介绍,比如一些水生蕨类和莎草科植物,这些是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书中的信息量很大,内容也足够专业,但语言组织上又尽量贴近普通读者,很多地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专业的术语,这一点做得很好。不过,让我稍感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多地侧重于对现有湿地植物群落的描述和分类,而对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比如它们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水位变化、土壤盐碱度的影响,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比如鸟类、昆虫等,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没有达到我个人期待的深入探讨程度。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专著,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过程多少有些挑战。书名《北京湿地植物研究》就已经预示了其内容聚焦于科学研究。书中对北京地区不同类型湿地的划分,例如河漫滩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地理学和水文学分析,这为理解植物的分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湿地生境下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感到好奇,比如使用了哪些样方调查技术,如何统计植物的频度、密度和盖度。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统计学公式和模型,但能感受到作者严谨的科研态度。书中列举的植物名录非常详尽,并且附带了拉丁文名,这对于需要进行精确信息查找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一些珍稀或濒危湿地植物的记载,比如北京地区一些特有种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威胁。这部分内容让我对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比较正式,学术术语较多,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理解。我希望如果未来有修订版,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增加一些更通俗易懂的解释,或者为一些关键概念提供更详细的背景介绍,比如“群落演替”、“生态位”等。此外,书中对植物形态的描述,虽然专业,但缺少一些直观的图片辅助,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文字想象,这让我在理解一些细微的形态差异时感到有些困难。

评分

我之前对北京的湿地植物了解甚少,这本书《北京湿地植物研究》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城市周边,还有如此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且孕育着如此丰富的植物生命。书的结构安排很有逻辑,从大的地理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植物种类和群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北京不同时期湿地植被演变的一些探讨,虽然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地质和气候变化的信息,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但作者的分析清晰明了,让我对湿地生态的动态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书中的植物描述,除了专业的名称和形态特征外,还融入了一些关于植物生态习性的介绍,例如它们在土壤类型、水深、光照等方面的偏好,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这让我看到,每一株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在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我特别被书中描绘的那些适应特殊环境的植物所吸引,比如那些能在盐碱地生长的植物,或者那些能在低氧环境中生存的水生植物,它们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令人赞叹。这本书让我对湿地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也激发了我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的想法。唯一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是,书中对一些植物的民间俗名和应用价值的介绍相对较少,如果能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或许能让更多普通读者感受到湿地植物的魅力和实用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市民,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详细的书籍来介绍我们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风貌,而《北京湿地植物研究》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为我描绘出了北京湿地植物的分布图谱。书中对北京不同区域湿地资源的介绍,无论是怀柔水库周边的草甸湿地,还是通州大运河沿岸的河口湿地,都让我对家乡的自然景观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具体植物的详细介绍,不仅提供了学名,还常常配以插图,让我能轻松辨认。我之前去过一些湿地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植物,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这本书正好解决了我的困惑。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湿地植物在生态功能方面的讨论,比如它们如何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栖息地,以及在调节局部气候方面的作用。这些内容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湿地及其植物的重要性,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曾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引去寻找一些特定的植物,虽然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但每一次的发现都充满了乐趣。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群体能更加广泛,让更多市民能够了解和爱护我们身边的湿地植物。或许,在未来的版本中,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湿地植物科普教育的建议,或者提供一些适合家庭进行野外观察的指南,那样会更有意义。

评分

读完《北京湿地植物研究》,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如此丰富和有趣的植物世界。书里对北京湿地植物的介绍,不单单是简单的罗列名称,而是深入到了每个物种的“故事”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北京野鸭湖湿地的一些描述,作者详细介绍了那里的优势物种,比如不同种类的水稻、菰以及一些浮叶草本,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的。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具有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例如一些开花季节特别美的鸢尾科植物和睡莲科植物,配上了精美的彩色照片,让我对这些植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甚至激发了我想去实地考察一番的冲动。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它仿佛带着我走进了那些生机勃勃的湿地,去感受植物的生长脉络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章节,虽然篇幅不长,但观点明确,强调了保护湿地及其植物对于整个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湿地植物,其实是整个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我之前总觉得湿地就是一片水和一些草,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穷奥秘。当然,书中对一些学术性的研究方法和数据统计的介绍,对我来说稍微有些晦涩,我更多的是被那些生动的植物描述和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如果能再多一些关于湿地植物在人工环境下(比如城市绿化、湿地公园建设)的应用案例,以及它们在改善水质、固碳等方面的具体功能分析,那就更完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