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学化学

文科大学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茹,廖立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
  • 大学化学
  • 文科
  • 教材
  • 基础化学
  • 高等教育
  • 理科
  • 学科教育
  • 化学原理
  • 实验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13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53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字数:4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科大学化学》是针对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和学习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文科大学化学》。内容涵盖化学与当今社会生活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对一些化学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引出化学在当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文科大学化学》共7章,包括化学发展简史与物质结构基础、能源中的化学、环境中的化学、化学与人类健康、生命中的化学、材料中的化学和化学实验。各章节后附有适量习题。书后附有常用基本化学数据、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简况以及元素周期表。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化学发展简史与物质结构基础 1
1.1 化学发展简史 1
1.1.1 “化学 一词的由来 1
1.1.2 化学的萌芽 1
1.1.3 近代化学理论的创立 b
1.1.4 现代化学的兴起 9
1.1.5 化学的继往开来 21
1.2 物质结构基础 23
1.2.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 23
1.2.2 元素周期表 25
1.2.3 化学键简介 30
1.2.4 晶体结构 36
1.2.5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 40
习题 42
第2章 能源中的化学 43
2.1 能源概述 43
2.1.1 能源的分类 43
2.1.2 能量的转化 44
2.2 化学热力学基础 45
2.2.1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45
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46
2.2.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7
2.2.4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49
2.2.5 熵与热力学第三定律 50
2.2.6 吉布斯一亥姆霍兹公式 51
2.2.7 永动机与热力学定律 5 l
2.3 化石能源 53
2.3.1 煤 54
2.3.2 石油 57
2.3.3 天然气 59
2.3.4 可燃冰 59
2.4 化学电源 6 l
2.4.1 干电池 62
2.4.2 蓄电池 62
2.4.3 燃料电池 65
2.5 核能 66
2.5.1 核裂变、核电站 66
2.5.2 核聚变 69
2.6 太阳能 69
2.7 氢能 71
2.7.1 氢的制备 7 l
2.7.2 氢的储存 72
2.8 其他能源 73
2.8.1 生物质能 73
2.8.2 地热能 73
2.8.3 海洋能 74
2.8.4 风能 75
习题 75
第3章 环境中的化学 77
3.1 大气环境中的化学 77
3.1.1 大气的组成和层次 77
3.1.2 气体定律 79
3.1.3 大气污染 8 l
3.1.4 大气污染的防治 93
3.2 水环境中 的化学 96
3.2.1 水的基础知识 97
3.2.2 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102
3.2.3 水体污染 111
3.2.4 水质指标与水处理 115
习题 123
第4章 化学与人类健康 126
4.1 化学与健康的关系 126
4.1.1 概述 126
4.1.2 人体中的化学 127
4.1.3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27
4.2 影响健康的因素 133
4.2.1 吸烟与健康 133
4.2.2 钦酒和健康 134
4.2.3 饮食与健康 134
4.2.4 运动与健康 135
4.3 食品与健康 136
4.3.1 营养与健康 136
4.3.2 食物的污染与毒性 161
4.4 药物与健康 164
4.4.1 杀菌剂 165
4.4.2 助消化药 165
4.4.3 抗生素 165
4.4.4 止痛药与毒品 166
4.4.5 兴奋剂 168
4.5 日用化学品与健康 168
4.5.1 化妆品 168
4.5.2 洗涤用品 171
4.5.3 口腔日用品 173
4.5.4 口用化学品中 的不安全因素 174
习题 175
第5章 生命中的化学 177
5.1 生命的物质基础 177
5.1.1 生物的物质组成 177
5.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78
5.1.3 糖类 180
5.1.4 脂类 186
5.1.5 蛋白质 191
5.1.6 核酸 194
5.2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201
5.2.1 酶 202
5.2.2 生物合成反应 203
5.2.3 人体能源物质的代谢 204
5.2.4 食物的消化 205
5.2.5 糖分解反应 208
5.2.6 自由基 210
5.3 生命过程 211
5.3.1 DNA的复制 213
5.3.2 RNA的生物合成 214
5.3.3 DNA拉制下的蛋白质的合成 215
5.3.4 基因 217
5.4 化学仿生学 220
5.4.1 化学仿生学的基本概念 220
5.4.2 酶的人工合成与仿生 221
5.4.3 生物仿生膜的合成 223
5.4.4 昆虫信息素及其人工合成 224
习题 226
第6章 材料中的化学 227
6.1 概述 227
6.2 金属材料 227
6.2.1 金属材料概述 227
6.2.2 金属元素通论 228
6.2.3 金属腐蚀与防腐 234
6.2.4 重要金属结构材料 238
6.3 无机非金属材料 243
6.3.1 概述 243
6.3.2 新型陶瓷材料 244
6.3.3 耐磨耐高温材料 245
6.3.4 纳米材料 246
6.4 有机高分子材料 249
6.4.1 高分子概述 249
6.4.2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256
6.4.3 传统高分子材料 260
6.4.4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 263
6.5 新型复合材料 265
6.5.1 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 265
6.5.2 新型复合材料的分类 266
6.5.3 新型复合材料在高技术中的作用 266
6.6 信息材料 267
6.6.1 半导体材料 268
6.6.2 光导纤维 269
6.6.3 化学传感器 270
习题 272
第7章 化学实验 275
7.1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 275
7.1.1 化学实验事的安全规则 275
7.1.2 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276
7.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78
7.2.1 常用仪器的洗涤及干燥 278
7.2.2 实验室用水标准 279
7.2.3 化学试剂的分级及使用 280
7.2.4 试纸的分类及使用 282
7.2.5 加热与冷却 283
7.2.6 液-固分离 285
7.2.7 天平的使用及称量 289
7.2.8 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91
7.3 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98
7.3.1 pH计的使用 298
7.3.2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99
7.4 水的净化及物质的检测 302
7.4.1 水的净化 302
7.4.2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定性鉴定 303
7.4.3 食品中有害金属离子的鉴定 306
7.4.4 化肥中氮的检测 307
7.5 物质的制备 309
7.5.1 五水硫酸铜的制备 309
7.5.2 人造纤维的制备 311
参考文献 313
附录 315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对话:古典文学中的人性光辉与时代印记 一本深入剖析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深度研究之作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学者或研究机构名称]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具有学术声誉的出版社名称]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的浅尝辄止的导读,而是一次深入文脉肌理、探寻精神内核的学术远征。我们聚焦于自先秦两汉至明清鼎盛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核心文本,旨在揭示这些不朽篇章背后所承载的复杂人性、深刻哲思以及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图景。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古典文学研究体系。 --- 第一部分:源头活水——先秦至魏晋的文学奠基与精神觉醒 本部分追溯中国文学的滥觞,重点探讨《诗经》与《楚辞》作为文学源头的无可替代性。对于《诗经》,我们不满足于“风、雅、颂”的简单分类,而是深入分析其所反映的周代社会结构、祭祀礼仪与民间疾苦,探讨现实主义精神的早期萌芽。在《楚辞》部分,着重分析屈原的浪漫主义情怀,辨析“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并将其置于战国末期士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哲学困境中进行考察。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诸子散文的辉煌。重点剖析《论语》、《孟子》、《庄子》和《韩非子》等文本,研究它们如何以高度的逻辑性和生动的叙事性,确立了后世散文的典范。特别是庄子的哲学思辨,如何通过其极富想象力的寓言故事,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宇宙观,这对后世诗歌的意境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学转向是本部分的高潮。在政治动荡与玄学兴起的背景下,文学开始从“载道”的工具性中解放出来,走向个体生命体验的表达。我们详细梳理了“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曹植、曹丕的文学自觉。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将倾注大量笔墨分析“竹林七贤”的精神诉求,探讨山水诗的勃兴,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背后的隐逸哲学——这既是对官场腐败的消极抵抗,也是对个体精神自由的积极追求。 第二部分:盛世的华章——唐诗的巅峰与格律的成熟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本部分以编年体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的文学特征。 我们对盛唐气象的分析将集中于李白与杜甫的“双峰并峙”。李白,探究其诗歌中浪漫主义的“仙气”与“酒气”,如何体现了盛唐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及其对道家思想的独到继承。杜甫,则被置于“诗史”的宏大叙事中,细致分析其“三吏”、“三别”等作品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在技术层面上如何将律诗推向炉火纯青的境地。 中晚唐的转向亦不容忽视。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回归与反思,探究其“老妪能解”的语言策略。而韩愈、孟郊的“奇险”风格,则揭示了对盛唐风格的继承与突破。最后,李商隐、杜牧的唯美主义与伤逝情怀,为唐诗的宏大叙事画上了一个精致而略带忧郁的句号。 第三部分:词的兴起——从歌筵到心声的抒写 宋代,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占据了核心地位。本部分将详细考察词体如何从唐末的“艳科”一步步发展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 早期词人如柳永,如何以铺陈直叙的方式,描摹市井生活与离别愁绪,奠定了婉约派的基调。随后,苏轼的横空出世,标志着词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的开端。我们深入分析苏轼如何以豪放之风,打破了词只能言“闲愁”的藩篱,使词能够容纳更广阔的生命体验。 南宋的词坛则展现出更为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李清照的“易安体”,是探讨女性视角在文学史上独立发声的典范。其语言的清丽与情感的真挚,构成了婉约词的极致。而辛弃疾的“稼轩体”,则将家国之思、恢复之志融入词中,其慷慨激昂与内心的郁愤形成了强烈的张力,是研究宋代知识分子复杂心境的绝佳切入口。 第四部分:寓言与传奇——宋元话本与戏曲的叙事革命 小说和戏曲在宋元时期的兴盛,代表着文学重心开始向世俗传播和大众审美倾斜。本部分不再将目光局限于纯粹的文人创作,而是考察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转化的过程。 重点分析宋代“话本”的结构特征,探讨它们如何为后世长篇小说的叙事模式奠定基础。在戏曲部分,将详述元曲(杂剧)的结构(正名、四折一楔子)与表演特点。我们着重剖析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的作品,研究其如何通过舞台冲突,将历史故事、神怪传奇与现实矛盾熔于一炉,特别是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对自由爱情的歌颂。 第五部分:世情百态——明清小说的人性深度与社会批判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对社会肌理描摹最为深刻的领域。本部分将对四大名著进行专题研究,并辅以其他重要作品的个案分析。 对于《三国演义》,研究其“拥刘反曹”的历史观与英雄叙事策略。在《水浒传》中,重点辨析“忠义”观念的复杂性,以及对底层反抗力量的复杂态度。 《西游记》的分析将超越简单的神魔故事层面,探讨其包含了多少佛、道、儒三教融合的哲学隐喻,以及孙悟空反抗权威的精神内核。 《金瓶梅》则被视为明代社会风俗的“百科全书”,深入剖析其对世俗欲望、伦理败坏的冷静写实,及其语言的白描功力。 清代小说,如《红楼梦》,将被置于专题研究的核心。本书将着重探讨曹雪芹如何运用悲剧美学,构建了一个大观园的“乌托邦”幻灭史,分析书中对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以及其语言艺术的登峰造极。 第六部分:古典美学与永恒主题 全书的收束部分,将提炼出贯穿始终的几大主题,进行跨越朝代的比较研究: 1. “道”与“情”的永恒张力: 儒家入世的责任感与文人个体情感的抒发之间的拉扯。 2. 历史的循环观与知识分子的姿态: 从出世的玄思到入世的讽谏。 3. 语言的审美变迁: 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雕琢,再到宋词的精妙,直至明清白话的成熟。 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宏观视野,又兼具微观文本分析深度的古典文学图景,证明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依然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最直接、最鲜活的钥匙。 --- 本书特点: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 选取关键段落进行逐字逐句的精微分析,挖掘潜在的文化密码。 时代背景关联: 强调文学作品与其创作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的紧密互动关系。 跨体裁比较研究: 打破诗、词、曲、赋、小说的壁垒,展现文学体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继承发展。 适合读者: 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历史文化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的很有趣,它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元素周期表或者反应类型来推进的,而是围绕着一些“主题”展开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色彩的化学”那一章,它从颜料的起源讲到染料的发展,再到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鲜艳的颜色,背后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和反应原理,都讲得非常生动。比如,它会讲到古代的紫色染料是如何珍贵,以及后来化学合成的发明如何改变了这一点。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们习以为常的五彩斑斓的世界,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而迷人的化学故事。另一章是关于“材料的革新”,从古代的陶瓷、金属,到现代的塑料、高分子材料,作者带领我们回顾了材料科学的发展史,以及这些材料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他没有简单罗列材料的种类和性能,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我发现,化学不仅仅是试管里的实验,它更是构建我们物质世界的基础。这本书的这种“主题式”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化学之旅,每一站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阅《文科大学化学》之前,我对化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课本里的那些公式和实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化学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我们喝的水,再到我们穿的衣服,都离不开化学。书中关于“化学与健康”的章节,让我对药物的作用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我对一些常见的疾病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并不是一本医学科普书,但它通过化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奥秘。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化学与能源”的探讨,它讲述了我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来获取能源,以及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这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如此庞杂的化学知识,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化学一窍不通的文科生,而是一个对这个奇妙世界有了更多好奇和理解的探索者。它点燃了我对化学的兴趣,让我看到了化学学科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拿到这本《文科大学化学》纯属偶然,朋友搬家送了我一堆旧书,这本赫然在列。翻开第一页,我本以为会看到枯燥的化学公式和理论,但没想到,它从“化学与生活”这个切入点开始,讲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质,比如洗涤剂、防腐剂、甚至是烹饪中的化学反应。作者并没有直接丢给我们一堆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这些看似遥远的化学原理,拉近到我们身边。比如,他会解释为什么肥皂能洗干净油污,背后的化学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苹果放久了会变黄,是不是某种化学变化在作祟。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了“食品添加剂”,我以前对这个词总是有点担忧,但这本书通过分析不同添加剂的功能和安全性,让我对它们有了一个更客观的认识。它不像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也不像专业教材那样晦涩难懂,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化学老师,坐在你身边,用最简单的方式,跟你聊化学。而且,它没有回避一些争议性的化学话题,而是以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文科背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友好的化学启蒙。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内容的趣味性,更在于它所传达的一种“化学思维”。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比如,在探讨“环境问题与化学”这一章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工业污染,而是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了污染物的产生机理,以及治理污染的化学方法。他强调了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双重作用:既可能产生污染,也可能成为解决方案。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化学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化学轶事”让冰冷的科学变得有人情味,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无数次的探索和修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科学家的故事”的叙述,它让我了解到,即使是伟大的化学家,也并非神乎其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和坚持。这种真实的描绘,让我觉得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如此的真实和充满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科生学习化学,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但《文科大学化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完全摒弃公式,但会把公式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解释它代表的物理意义和化学含义。比如,在讲到化学反应速率的时候,它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就像冬天烧水比夏天慢一样,然后才引出相关的速率方程。而且,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也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很多时候,一个形象的比喻或者一个清晰的图示,比长篇大论的文字解释更能让人茅塞顿开。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分子世界”的描述,作者通过一些巧妙的比喻,把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和分子,变得仿佛触手可及,让我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舒服。它更像是一本“对话式”的化学书,作者仿佛在引导读者一起思考,一起发现。对于我这种平时不太接触科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通了我和化学之间的壁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