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昌地形志》存稿辑校

《魏延昌地形志》存稿辑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张穆 著,安介生 校
图书标签:
  • 地方志
  • 魏延昌
  • 地形志
  • 历史地理
  • 辑校
  • 古籍
  • 民国
  • 地方文献
  • 地理学
  • 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5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700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延昌地形志》是清代著名学者张穆所撰著的北魏断代地理志。因张穆过早去世,《魏延昌地形志》未及最终脱稿出版,稿本几经易手,最后失散,仅存目录一卷,司州三卷。这些遗稿不仅是研究北魏地理问题的重要参考,也是研究张穆本人的学术思想的难得资料。《存稿辑校》为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安介生先生对《魏延昌地形志》辑校整理、详细注释,力求为学术界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版本,也为北魏及沿革地理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参考。

目录

辑校说明--兼论张穆《魏延昌地形志》存稿的学术价值
凡例
《魏延昌地形志》序
《魏延昌地形志》自序
《魏延昌地形志》总目
《魏延昌地形志》分目
《魏延昌地形志》卷之一
司州上
司州
河南尹
洛阳
河南
河阴

东垣
新安
颍阳
堙阳
治城

石台
东汝南
南汝原
新城
陆浑
《魏延昌地形志》卷之二
司州中
荥阳郡
荥阳
成皋



阳武
中牟
苑陵
开封
颍川郡
长社
许昌
阳翟
鄢陵
新汲
临颍
汲郡
朝歌

获嘉
修武

山阳
林虑
东郡
白马
凉城
东燕
酸枣
长垣
小黄
封丘
济阳
尉氏
扶沟
阳夏
雍丘
圉城
《魏延昌地形志》卷之三
司州下
河内郡
野王
怀

平皋

沁水

白水
清廉
苌平
西太平
建兴郡
阳阿
高都
玄氏
长平
安平郡
端氏
滢泽
平阳郡

平阳
禽昌
襄陵
临汾
泰平
北绛
永安
正平郡
曲沃
南绛
河东郡
蒲坂
闻喜
安定
北解
南解
猗氏
北乡郡
汾阴
北猗氏
高凉郡
高凉
龙门
河北郡
大阳
河北
安邑

恒农郡
北陕
陕中

恒农
卢氏
南陕
宜阳
金门
东亭
南渑池
石城郡
石城
同堤
渑池郡
北渑池
俱利
鲁阳郡
山北
河山
汝南
符垒
襄城郡
襄城
繁昌
龙山
龙阳
块城
南阳
北舞阳
云阳
西舞阳
昆阳
高阳
征引文献及版本目录
抱歉,我无法直接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魏延昌地形志》存稿辑校内容的图书简介。 根据您的要求,我需要提供一个详细的图书简介,但同时不能包含您指定的那本书(《魏延昌地形志》存稿辑校)的任何内容。这意味着我需要知道您希望我描述的是哪一本具体的、不同的图书,才能撰写一份与其内容相符的简介。 由于您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图书的名称或主题,我无法凭空构建一个既详细又符合“不包含《魏延昌昌地形志》存稿辑校内容”这一限制的简介。 为了帮助我完成您的请求,请您提供以下信息: 1. 您希望我撰写简介的图书的 完整名称 。 2. 这本书的 核心主题、主要内容、作者、或写作背景 等关键信息。 一旦您提供了这些信息,我将严格按照您的要求,撰写一份详尽的、自然流畅的、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迹的图书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人观察世界方式的大门。它不像现代地图那样冰冷、量化,而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对地方的深厚情感。通过这些详尽的记录,我仿佛能够跟随着那位前贤的脚步,去想象在没有现代测绘工具的时代,人们是如何依赖观察天象、河流走向乃至植被分布来构建他们对脚下土地的认知的。那种对地形的描述,是带着温度和感性的叙事,它关乎生存、关乎信仰、关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史,读起来,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触感温润,那种微微泛黄的纸色,仿佛穿越时空,带着历史的尘埃与墨香。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幅远山近水的意境图,寥寥数笔勾勒出一种深邃的地理美学,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一种对山川河流的敬畏之中。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文字本身的庄重感,尤其是在那些手绘的地图插页部分,线条的精细度和对地形的还原度,都体现了编校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原著的尊重。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匠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复原品,让人对手中的这份文献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编校质量,从其对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呈现方式上,可见一斑。它没有采取那种生硬地将所有差异罗列出来的方式,而是巧妙地通过版本对比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微小的文字变动背后,可能蕴含的时代背景变化、地方口音的演变,甚至是测绘标准的悄然更迭。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即便是对专业术语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文献学研究的精妙之处。可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论展示”,让我对如何对待和解读古代的地理文献,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

初读这套辑录,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对前人文献的简单汇编,更是一种深度的学术重构与生命力的注入。编校者在史料的梳理与考证上所下的功夫,绝非一般“整理”二字可以概括,他们如同精密的考古学家,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小心翼翼地剥离出每一处细节的脉络,并通过严谨的校注,还原了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理细节的“原貌”。那种对文献的尊重与审慎,体现在每一个脚注的精准性上,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存稿”与“辑校”之间那种紧张而富有张力的对话关系,这无疑为后续研究者搭建了一座极其坚实可靠的桥梁。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其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未完全牺牲可读性。那些关于特定山脉走向、河流源流的详尽描述,虽然专业性强,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富有画面感的叙事笔法,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地名和数据,瞬间活了起来。它如同一个耐心而博学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那些古老的地貌之间,时而驻足于某处险峻的隘口,时而流连于某片富饶的冲积平原。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让人深深体会到,地理学远不止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历史、文化和生存智慧交织而成的宏大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