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机械安全工程》是根据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开发分委会2006年“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出版规划和该专业机械安全技术课程教学要求而编写的。 《机械安全工程》的特点是用安全系统的认识方法解决机械安全问题,重点是探讨如何从物(机)的安全状态来保障人的安全,侧重于危险机械和机电类特种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方面的有关知识的阐述,内容翔实,注重实例,便于教学,易于理解。
内容简介
《机械安全工程》以安全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为主线,在阐述各类机械在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以危险性较大的机械和以起重运输机械为代表的机电类特种设备以及相应的作业过程为主要对象,介绍各类危险机械和机电类特种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识别机械危险有害因素及作用机理,机械事故发生原因、条件、过程及规律,阐述进行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理论与程序,通过机电类特种设备典型事例分析,较全面地体现出机械安全技术的体系和内容。
《机械安全工程》是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安全监察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机械设备制造操作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W绪论
一、机械安全的重要性
二、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
三、用安全系统的认识方法解决机械安全问题
四、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W机械安全基础
第一节�W基本概念
�W一、基本术语与定义
�W二、机械的组成规律和工作原理
�W三、机械使用环节、状态与机械安全
第二节�W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机械事故原因分析
�W一、危险有害因素
�W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W三、由机械产生的危险
�W四、机械危险的主要伤害形式和机理
�W五、事故原因分析
第三节�W实现机械安全的途径与措施
�W一、采用本质安全技术
�W二、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
�W三、安全防护措施
�W四、安全信息的使用
�W五、附加预防措施
�W六、实现机械安全的综合措施和实施阶段
第四节�W机械安全风险评价
�W一、基本概念
�W二、风险评价的程序
�W三、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W危险机械安全技术
第一节�W磨削机械安全技术
�W一、磨削加工的特点
�W二、磨削加工危险因素识别
�W三、砂轮的特性
�W四、砂轮的安全速度
�W五、砂轮装置的安全技术
�W六、磨削机械使用与安全管理
第二节�W木工机械安全技术
�W一、木工事故特点和危险因素识别
�W二、木工机械加工操作区安全技术
�W三、木工平刨床安全技术
�W四、锯机的安全技术
第三节�W压力加工机械安全技术
�W一、危险因素识别与冲压事故分析
�W二、压力机主要技术参数与工作原理
�W三、离合器和操纵系统
�W四、压力机作业区的安全防护装置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W起重机械安全技术
第一节�W起重机械基本知识
�W一、起重机械的类型
�W二、起重机械的性能参数和工作级别
�W三、起重机械的基本组成
第二节�W起重机械安全防护装置
�W一、超载限制器
�W二、起重力矩限制器
�W三、缓冲器
�W四、限位器
�W五、防碰撞装置
�W六、防偏斜装置
�W七、抗风防滑和锚定装置
�W八、防止起重机臂触电的安全装置
�W九、其他安全防护装置
第三节�W起重机械常见故障及重要零部件的报废标准
�W一、通用桥式、门式起重机和电动葫芦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W二、流动式起重机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W三、塔式起重机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W四、门座式起重机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W五、金属结构件的报废标准
�W六、机构主要构件的报废标准
�W七、电器装置常用器件的报废
�W八、安全防护装置的报废
第四节�W起重机械安全作业管理及检验
�W一、一般安全要求
�W二、安全管理措施
�W三、安全技术检验与监测
�W四、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
第五节�W起重机械安全操作技术与要求
�W一、起重作业中的危险性及危险要素
�W二、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要求与规程
�W三、安全操作技术
第六节�W起重机常见事故类型及防范
�W一、起重机常见事故类型
�W二、典型事故案例
�W三、事故防范与要求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W厂(场)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
第一节�W厂(场)内机动车辆基本知识
�W一、厂(场)内机动车辆的类型
�W二、叉车的分类与主要技术参数
�W三、搬运车的分类与主要技术参数
�W四、常用叉车、搬运车的结构
�W五、动力装置
�W六、传动系统
�W七、制动系统
�W八、转向系统
�W九、行驶系统
�W十、叉车的工作装置
第二节�W厂(场)内机动车辆的重要安全部件
�W一、制动器
�W二、转向器
�W三、轮胎
�W四、货叉
�W五、起升链条
�W六、高压胶管
�W七、安全阀
�W八、限流保护器
�W九、护顶架
第三节�W厂(场)内机动车辆常见故障及分析
�W一、传动系统常见故障及分析
�W二、制动系统常见故障及分析
�W三、转向系统常见故障及分析
�W四、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分析
第四节�W厂(场)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及检验
�W一、一般安全要求
�W二、安全管理措施
�W三、厂(场)内机动车辆的安全检验与检测
第五节�W厂(场)内机动车辆安全操作技术
�W一、安全操作规程
�W二、装载禁忌
第六节�W厂(场)内机动车辆常见事故类型及防范
�W一、常见事故类型
�W二、发生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W三、典型车辆伤害事故案例
�W四、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W电梯安全技术
第一节�W电梯基本知识
�W一、电梯的分类
�W二、电梯的主要技术参数
�W三、电梯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W电梯安全保护装置
�W一、限速装置
�W二、安全钳
�W三、缓冲器
�W四、终端限位保护装置
�W五、门锁装置
�W六、其他安全保护装置
第三节�W电梯安全作业管理及检验
�W一、电梯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W二、电梯的安全检验
�W三、电梯的安全监察
第四节�W电梯的安全操作技术与要求
�W一、电梯安全操作要求与规程
�W二、电梯安全操作技术
第五节�W电梯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W一、曳引机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W二、轿厢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W三、电梯门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W四、安全装置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W五、电梯导向与平衡装置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W六、电气系统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W客运索道安全技术
第一节�W客运索道基本知识
�W一、客运索道的分类
�W二、客运索道的基本参数
�W三、客运索道的组成
第二节�W客运架空索道安全防护装置
�W一、锚固和张紧装置
�W二、抱索器
�W三、运载工具
�W四、线路支架和托(压)索轮组
�W五、加减速器和脱挂器
�W六、其他安全防护装置
第三节�W客运架空索道常见故障及重要零部件的报废标准
�W一、循环式索道常见故障与排除
�W二、往复式索道常见故障与排除
�W三、客运索道钢丝绳的损坏与报废
第四节�W客运架空索道安全作业管理
�W一、一般安全要求
�W二、客运索道的特殊安全要求
�W三、客运索道的安全检验
�W四、客运架空索道的安全监测与监察
第五节�W客运架空索道安全操作技术与要求
�W一、客运索道运行中的危险性及危险要素
�W二、客运索道的安全操作技术与规程
第六节�W客运架空索道常见事故类型及防范
�W一、常见事故类型
�W二、典型事故案例
�W三、常见事故与防范措施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W绪论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
1.了解机械安全的重要性。现代机械系统是集多种技术于一身的复杂机械系统,使用范围大,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无处不在,是人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了解机械安全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对研究机械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是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和劳动方式紧密相关的,大致经历了安全自发认识阶段、安全局部认识阶段、系统安全认识阶段和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3.掌握如何应用安全系统的认识方法解决机械安全问题。在机械系统中,与安全相关的要素可归结为人的行为、物(机械、作用对象或物料和作业场所环境)的状态、安全管理水平三要素。机械安全是由组成机械的各部分及整机的安全状态,使用机械的人的安全行为,机械和人的和谐关系来保证的。因此必须采用系统安全的观点和方法,从人、物,以及物人关系三方面来解决机械系统的安全问题。
4.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学习方法。
一、机械安全的重要性
人类通过活动表现自己的存在,机械延伸了人类自身的功能,强化了改造大自然的能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以来,科学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进步。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安全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安全工程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达百余所,安全工程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新兴专业之一。
加强教材建设,是促进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本届(2004-2008年)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充分吸收现有教材成果和借鉴上届教指委安全工程专业教材成功编写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启动了“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出版工作。第一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职业卫生概论》《工业通风与除尘》《化工安全》《工业防毒技术》《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防火防爆技术》《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等15种。
本套规划教材的编写力求满足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新发展,立足现实,反映前沿,力求创新,既包括已经成熟并被公认的理论与学术思想,又反映安全工程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与代表性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方法,并借鉴吸收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理念与方法。
现代制造系统中的人机工程学应用:面向优化人机交互与系统可靠性的设计策略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现代复杂制造系统背景下,如何科学、系统地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和方法,以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全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系统设计师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理论框架和实用工具箱。 第一部分:人机工程学基础与系统安全概述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其在现代工业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详细剖析人机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操作者(人)、工作对象(设备/机器)、环境以及信息传递通路。重点解析了信息加工模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人机系统安全理论框架: 探讨从传统可靠性工程向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和系统安全(System Safety)过渡的必要性。引入了经典的SHELL模型(Software, Hardware, Environment, Liveware)以及更现代的HFACS(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用于系统地解构和分类人为失误的根源。 操作者能力与局限性: 深入分析人类在物理和心理层面的局限性,包括工作负荷(Workload)的量化评估,疲劳的生理学指标监测与干预,以及长期压力对决策质量的影响。我们提供了针对不同任务类型(如监控、控制、维修)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评估工具集。 第二部分:工作环境的优化设计与物理界面管理 本章着重于物理层面的环境控制和操作界面设计,这是保障操作人员直接工作安全和舒适度的关键。 工作场所与工效学设计: 涵盖了标准化的人体尺寸数据库应用(如ANSI/HFES 100),以及针对站姿、坐姿和动态作业环境下的工作台高度、视野范围、工具布局的优化原则。特别关注了重复性劳动损伤(RSI)的预防,包括手持工具的振动隔离技术和操作姿态的生物力学分析。 物理环境因素控制: 详细论述了照明(照度、色温、眩光控制)对视觉任务性能的影响模型,噪声控制的剂量效应评估,以及温湿度控制对认知绩效的非线性影响。我们提出了基于实时环境监测数据的自适应环境调节策略。 显示与控制界面设计(HMI - Hardware Interface): 遵循“信息清晰、响应及时、易于操作”的原则。深入探讨了颜色编码、图形符号的认知一致性,以及警报管理系统(Alarm Management)的设计规范(如ISA 18.2标准),旨在避免“警报疲劳”和关键信息遗漏。 第三部分:认知过程、决策支持与信息系统安全 本部分将视角从物理操作提升到高级认知活动,探讨如何在复杂信息环境中设计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认知负荷下的信息呈现: 阐述了心理模型(Mental Model)的构建及其与系统实际状态的一致性。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信息结构化技术(如分层组织、情境化数据展示)来减少操作者的记忆负荷和认知负担。 人机交互(HCI)与多模态交互: 探讨了除了传统的键盘/显示器之外,现代制造系统中的触控、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新兴交互模式的设计考量。分析了不同模式在高干扰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抗噪性,并给出了多模态信息融合的设计准则,确保信息冗余性不转化为认知干扰。 人为失误的预测与干预: 详尽分析了系统性失误(Systemic Errors)和操作性失误(Operational Errors)的区别。引入风险矩阵分析,结合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情境压力,对特定操作步骤的失误概率进行前瞻性评估,并设计强制性检查点(Forcing Functions)和故障恢复流程。 第四部分:高级制造环境中的特定人机工程学挑战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当前高新技术制造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自动化程度提高带来的新挑战。 自动化与监督安全: 随着自动化率的提高,操作员的角色正从“执行者”转变为“监督者”。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动化偏差(Automation Bias)的心理机制,即过度信任自动系统导致的技能退化和监控疏忽。提出了人机共融(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HRC)的设计框架,强调机器与人之间责任边界的清晰划分和透明度。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在培训与维护中的应用: 探讨了沉浸式技术在创建高保真操作环境方面的优势。重点讨论了感知一致性(Perceptual Consistency)的保持,以避免在虚拟环境中习得的动作在真实环境中失效。分析了AR引导维护中信息叠加的深度、位置和时效性对操作准确率的影响。 安全文化与组织因素: 将人机工程学扩展到组织层面。讨论了安全沟通链的有效性、高风险环境下的团队协同(Teamwork)模型,以及如何通过组织设计来培育主动的安全报告文化,使人机工程学成为持续改进的驱动力而非仅仅是设计规范的集合。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对未来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自适应系统和柔性制造中,如何重新定义“最佳人机匹配点”,以确保技术进步的同时,人类的安全性、健康与尊严得到充分保障。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掌握从宏观系统设计到微观操作细节的全方位工程化方法,以设计出更智能、更可靠、更人性化的现代制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