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機械安全工程》是根據高等學校安全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材開發分委會2006年“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規劃教材”齣版規劃和該專業機械安全技術課程教學要求而編寫的。 《機械安全工程》的特點是用安全係統的認識方法解決機械安全問題,重點是探討如何從物(機)的安全狀態來保障人的安全,側重於危險機械和機電類特種機械設備安全技術方麵的有關知識的闡述,內容翔實,注重實例,便於教學,易於理解。
內容簡介
《機械安全工程》以安全係統的基本理論和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應具備的思維方式為主綫,在闡述各類機械在安全方麵的基本知識和共性問題的基礎上,以危險性較大的機械和以起重運輸機械為代錶的機電類特種設備以及相應的作業過程為主要對象,介紹各類危險機械和機電類特種設備的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識彆機械危險有害因素及作用機理,機械事故發生原因、條件、過程及規律,闡述進行機械安全風險評價的理論與程序,通過機電類特種設備典型事例分析,較全麵地體現齣機械安全技術的體係和內容。
《機械安全工程》是院校安全工程專業及其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安全監察人員、安全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機械設備製造操作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W緒論
一、機械安全的重要性
二、人類對機械安全的認識
三、用安全係統的認識方法解決機械安全問題
四、本課程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W機械安全基礎
第一節�W基本概念
�W一、基本術語與定義
�W二、機械的組成規律和工作原理
�W三、機械使用環節、狀態與機械安全
第二節�W危險有害因素識彆及機械事故原因分析
�W一、危險有害因素
�W二、危險有害因素的分類
�W三、由機械産生的危險
�W四、機械危險的主要傷害形式和機理
�W五、事故原因分析
第三節�W實現機械安全的途徑與措施
�W一、采用本質安全技術
�W二、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
�W三、安全防護措施
�W四、安全信息的使用
�W五、附加預防措施
�W六、實現機械安全的綜閤措施和實施階段
第四節�W機械安全風險評價
�W一、基本概念
�W二、風險評價的程序
�W三、風險評價的方法和工具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W危險機械安全技術
第一節�W磨削機械安全技術
�W一、磨削加工的特點
�W二、磨削加工危險因素識彆
�W三、砂輪的特性
�W四、砂輪的安全速度
�W五、砂輪裝置的安全技術
�W六、磨削機械使用與安全管理
第二節�W木工機械安全技術
�W一、木工事故特點和危險因素識彆
�W二、木工機械加工操作區安全技術
�W三、木工平刨床安全技術
�W四、鋸機的安全技術
第三節�W壓力加工機械安全技術
�W一、危險因素識彆與衝壓事故分析
�W二、壓力機主要技術參數與工作原理
�W三、離閤器和操縱係統
�W四、壓力機作業區的安全防護裝置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W起重機械安全技術
第一節�W起重機械基本知識
�W一、起重機械的類型
�W二、起重機械的性能參數和工作級彆
�W三、起重機械的基本組成
第二節�W起重機械安全防護裝置
�W一、超載限製器
�W二、起重力矩限製器
�W三、緩衝器
�W四、限位器
�W五、防碰撞裝置
�W六、防偏斜裝置
�W七、抗風防滑和錨定裝置
�W八、防止起重機臂觸電的安全裝置
�W九、其他安全防護裝置
第三節�W起重機械常見故障及重要零部件的報廢標準
�W一、通用橋式、門式起重機和電動葫蘆的常見故障與排除
�W二、流動式起重機的常見故障與排除
�W三、塔式起重機的常見故障與排除
�W四、門座式起重機的常見故障與排除
�W五、金屬結構件的報廢標準
�W六、機構主要構件的報廢標準
�W七、電器裝置常用器件的報廢
�W八、安全防護裝置的報廢
第四節�W起重機械安全作業管理及檢驗
�W一、一般安全要求
�W二、安全管理措施
�W三、安全技術檢驗與監測
�W四、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
第五節�W起重機械安全操作技術與要求
�W一、起重作業中的危險性及危險要素
�W二、起重機械安全操作要求與規程
�W三、安全操作技術
第六節�W起重機常見事故類型及防範
�W一、起重機常見事故類型
�W二、典型事故案例
�W三、事故防範與要求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W廠(場)內機動車輛安全技術
第一節�W廠(場)內機動車輛基本知識
�W一、廠(場)內機動車輛的類型
�W二、叉車的分類與主要技術參數
�W三、搬運車的分類與主要技術參數
�W四、常用叉車、搬運車的結構
�W五、動力裝置
�W六、傳動係統
�W七、製動係統
�W八、轉嚮係統
�W九、行駛係統
�W十、叉車的工作裝置
第二節�W廠(場)內機動車輛的重要安全部件
�W一、製動器
�W二、轉嚮器
�W三、輪胎
�W四、貨叉
�W五、起升鏈條
�W六、高壓膠管
�W七、安全閥
�W八、限流保護器
�W九、護頂架
第三節�W廠(場)內機動車輛常見故障及分析
�W一、傳動係統常見故障及分析
�W二、製動係統常見故障及分析
�W三、轉嚮係統常見故障及分析
�W四、液壓係統常見故障及分析
第四節�W廠(場)內機動車輛安全管理及檢驗
�W一、一般安全要求
�W二、安全管理措施
�W三、廠(場)內機動車輛的安全檢驗與檢測
第五節�W廠(場)內機動車輛安全操作技術
�W一、安全操作規程
�W二、裝載禁忌
第六節�W廠(場)內機動車輛常見事故類型及防範
�W一、常見事故類型
�W二、發生車輛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W三、典型車輛傷害事故案例
�W四、傷害事故的預防措施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W電梯安全技術
第一節�W電梯基本知識
�W一、電梯的分類
�W二、電梯的主要技術參數
�W三、電梯的基本構造
第二節�W電梯安全保護裝置
�W一、限速裝置
�W二、安全鉗
�W三、緩衝器
�W四、終端限位保護裝置
�W五、門鎖裝置
�W六、其他安全保護裝置
第三節�W電梯安全作業管理及檢驗
�W一、電梯安全使用管理措施
�W二、電梯的安全檢驗
�W三、電梯的安全監察
第四節�W電梯的安全操作技術與要求
�W一、電梯安全操作要求與規程
�W二、電梯安全操作技術
第五節�W電梯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
�W一、曳引機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
�W二、轎廂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
�W三、電梯門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
�W四、安全裝置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
�W五、電梯導嚮與平衡裝置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
�W六、電氣係統常見故障分析與排除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W客運索道安全技術
第一節�W客運索道基本知識
�W一、客運索道的分類
�W二、客運索道的基本參數
�W三、客運索道的組成
第二節�W客運架空索道安全防護裝置
�W一、錨固和張緊裝置
�W二、抱索器
�W三、運載工具
�W四、綫路支架和托(壓)索輪組
�W五、加減速器和脫掛器
�W六、其他安全防護裝置
第三節�W客運架空索道常見故障及重要零部件的報廢標準
�W一、循環式索道常見故障與排除
�W二、往復式索道常見故障與排除
�W三、客運索道鋼絲繩的損壞與報廢
第四節�W客運架空索道安全作業管理
�W一、一般安全要求
�W二、客運索道的特殊安全要求
�W三、客運索道的安全檢驗
�W四、客運架空索道的安全監測與監察
第五節�W客運架空索道安全操作技術與要求
�W一、客運索道運行中的危險性及危險要素
�W二、客運索道的安全操作技術與規程
第六節�W客運架空索道常見事故類型及防範
�W一、常見事故類型
�W二、典型事故案例
�W三、常見事故與防範措施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W緒論
本章學習目標
通過本章的學習,應當:
1.瞭解機械安全的重要性。現代機械係統是集多種技術於一身的復雜機械係統,使用範圍大,在人們生産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無處不在,是人類進行生産經營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瞭解機械安全對生産和生活的重要性對研究機械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2.瞭解人類對機械安全的認識。人類對機械安全的認識是與經濟發展的不同形態和勞動方式緊密相關的,大緻經曆瞭安全自發認識階段、安全局部認識階段、係統安全認識階段和安全係統認識階段。
3.掌握如何應用安全係統的認識方法解決機械安全問題。在機械係統中,與安全相關的要素可歸結為人的行為、物(機械、作用對象或物料和作業場所環境)的狀態、安全管理水平三要素。機械安全是由組成機械的各部分及整機的安全狀態,使用機械的人的安全行為,機械和人的和諧關係來保證的。因此必須采用係統安全的觀點和方法,從人、物,以及物人關係三方麵來解決機械係統的安全問題。
4.掌握本課程的研究對象、主要任務和學習方法。
一、機械安全的重要性
人類通過活動錶現自己的存在,機械延伸瞭人類自身的功能,強化瞭改造大自然的能力,推動瞭人類文明和社會的發展。20世紀以來,科學極大地促進瞭高新技術的進步。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確立瞭“安全發展”的指導原則,極大地促進瞭我國安全科學事業的發展,同時為安全工程學科提供瞭良好的發展機遇。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開設安全工程專業的高校已達百餘所,安全工程專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新興專業之一。
加強教材建設,是促進我國安全工程專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本屆(2004-2008年)高等學校安全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充分吸收現有教材成果和藉鑒上屆教指委安全工程專業教材成功編寫經驗的基礎上,於2006年啓動瞭“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規劃教材”的組織編寫和齣版工作。第一批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規劃教材包括《安全學原理》《安全管理學》《安全人機工程學》《安全係統工程》《職業衛生概論》《工業通風與除塵》《化工安全》《工業防毒技術》《機械安全工程》《電氣安全工程》《防火防爆技術》《鍋爐壓力容器安全》《安全經濟學》《安全心理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等15種。
本套規劃教材的編寫力求滿足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係和課程教學的新發展,立足現實,反映前沿,力求創新,既包括已經成熟並被公認的理論與學術思想,又反映安全工程學科領域具有前瞻性與代錶性的最新理論、技術和方法,並藉鑒吸收世界上發達國傢的先進理論、理念與方法。
現代製造係統中的人機工程學應用:麵嚮優化人機交互與係統可靠性的設計策略 內容概要: 本書聚焦於現代復雜製造係統背景下,如何科學、係統地應用人機工程學原理和方法,以提升係統的整體安全性和運行效率。全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旨在為工程技術人員、係統設計師以及相關專業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麵、深入的理論框架和實用工具箱。 第一部分:人機工程學基礎與係統安全概述 本部分首先奠定瞭人機工程學的理論基礎,闡述瞭其在現代工業係統設計中的核心地位。我們將詳細剖析人機係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操作者(人)、工作對象(設備/機器)、環境以及信息傳遞通路。重點解析瞭信息加工模型(感知、認知、決策、執行)在故障分析中的應用。 人機係統安全理論框架: 探討從傳統可靠性工程嚮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和係統安全(System Safety)過渡的必要性。引入瞭經典的SHELL模型(Software, Hardware, Environment, Liveware)以及更現代的HFACS(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用於係統地解構和分類人為失誤的根源。 操作者能力與局限性: 深入分析人類在物理和心理層麵的局限性,包括工作負荷(Workload)的量化評估,疲勞的生理學指標監測與乾預,以及長期壓力對決策質量的影響。我們提供瞭針對不同任務類型(如監控、控製、維修)的生理和心理負荷評估工具集。 第二部分:工作環境的優化設計與物理界麵管理 本章著重於物理層麵的環境控製和操作界麵設計,這是保障操作人員直接工作安全和舒適度的關鍵。 工作場所與工效學設計: 涵蓋瞭標準化的人體尺寸數據庫應用(如ANSI/HFES 100),以及針對站姿、坐姿和動態作業環境下的工作颱高度、視野範圍、工具布局的優化原則。特彆關注瞭重復性勞動損傷(RSI)的預防,包括手持工具的振動隔離技術和操作姿態的生物力學分析。 物理環境因素控製: 詳細論述瞭照明(照度、色溫、眩光控製)對視覺任務性能的影響模型,噪聲控製的劑量效應評估,以及溫濕度控製對認知績效的非綫性影響。我們提齣瞭基於實時環境監測數據的自適應環境調節策略。 顯示與控製界麵設計(HMI - Hardware Interface): 遵循“信息清晰、響應及時、易於操作”的原則。深入探討瞭顔色編碼、圖形符號的認知一緻性,以及警報管理係統(Alarm Management)的設計規範(如ISA 18.2標準),旨在避免“警報疲勞”和關鍵信息遺漏。 第三部分:認知過程、決策支持與信息係統安全 本部分將視角從物理操作提升到高級認知活動,探討如何在復雜信息環境中設計有效的決策支持係統。 認知負荷下的信息呈現: 闡述瞭心理模型(Mental Model)的構建及其與係統實際狀態的一緻性。重點介紹瞭如何運用信息結構化技術(如分層組織、情境化數據展示)來減少操作者的記憶負荷和認知負擔。 人機交互(HCI)與多模態交互: 探討瞭除瞭傳統的鍵盤/顯示器之外,現代製造係統中的觸控、語音識彆、手勢控製等新興交互模式的設計考量。分析瞭不同模式在高乾擾環境下的可靠性和抗噪性,並給齣瞭多模態信息融閤的設計準則,確保信息冗餘性不轉化為認知乾擾。 人為失誤的預測與乾預: 詳盡分析瞭係統性失誤(Systemic Errors)和操作性失誤(Operational Errors)的區彆。引入風險矩陣分析,結閤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和情境壓力,對特定操作步驟的失誤概率進行前瞻性評估,並設計強製性檢查點(Forcing Functions)和故障恢復流程。 第四部分:高級製造環境中的特定人機工程學挑戰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當前高新技術製造領域麵臨的突齣問題,如自動化程度提高帶來的新挑戰。 自動化與監督安全: 隨著自動化率的提高,操作員的角色正從“執行者”轉變為“監督者”。本書詳細分析瞭自動化偏差(Automation Bias)的心理機製,即過度信任自動係統導緻的技能退化和監控疏忽。提齣瞭人機共融(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HRC)的設計框架,強調機器與人之間責任邊界的清晰劃分和透明度。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在培訓與維護中的應用: 探討瞭沉浸式技術在創建高保真操作環境方麵的優勢。重點討論瞭感知一緻性(Perceptual Consistency)的保持,以避免在虛擬環境中習得的動作在真實環境中失效。分析瞭AR引導維護中信息疊加的深度、位置和時效性對操作準確率的影響。 安全文化與組織因素: 將人機工程學擴展到組織層麵。討論瞭安全溝通鏈的有效性、高風險環境下的團隊協同(Teamwork)模型,以及如何通過組織設計來培育主動的安全報告文化,使人機工程學成為持續改進的驅動力而非僅僅是設計規範的集閤。 總結與展望: 本書最後對未來人機工程學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驅動的自適應係統和柔性製造中,如何重新定義“最佳人機匹配點”,以確保技術進步的同時,人類的安全性、健康與尊嚴得到充分保障。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掌握從宏觀係統設計到微觀操作細節的全方位工程化方法,以設計齣更智能、更可靠、更人性化的現代製造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