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很多人期盼的自占自解,将在《易经的智慧(6)》中呈现。曾教授语句平易而哲理深刻地首先讲解了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种在中国远古传说中被认为是天垂象的图像,使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并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德、以人为本。之后阐释了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等9卦即从旅居之要到永怀希望所蕴含的人生的大智慧,使《易经》成为我们的人生指南。
作者简介
  曾仕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旅游卫视《泰学》栏目首席主讲人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
  人类自救协会理事长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
  著有《长安家风》、《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易经的奥秘》、《胡雪岩的启示》、《论语的生活智慧》、《现代易学院》系列、《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系列、《易经的智慧》系列、《道德经的奥秘》、《坤道》、《孝就是道》、《大学之道》等数十种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百二十一集 龙马负图
第一百二十二集 神龟载书
第一百二十三集 天人合德
第一百二十四集 以人为本
第一百二十五集 行旅之道
第一百二十六集 旅居之要
第一百二十七集 柔得其宜
第一百二十八集 谦顺有为
第一百二十九集 和悦相处
第一百三十集 乐观人生
第一百三十一集 当散即散
第一百三十二集 重聚人心
第一百三十三集 卦中有卦
第一百三十四集 自占自解
第一百三十五集 调节得宜
第一百三十六集 政通民和
第一百三十七集 广施诚信
第一百三十八集 诚心不妄
第一百三十九集 宽留余地
第一百四十集 顺势而为
第一百四十一集 守成艰难
第一百四十二集 福过灾生
第一百四十三集 审慎进取
第一百四十四集 永怀希望
精彩书摘
  《易经的智慧(6)》:
  洛书与河图,看起来图象不一样,但实质上意义相同。这也是《易经》中的基本道理,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无论是河图洛书,奇数都代表阳,偶数都代表阴。但是为什么河图中的偶数是二四六八十,而洛书中却只有二四六八,没有十呢?
  跟河图相比较,洛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五个字:见五不见十。或者说现五不现十也可以,把五现出来,把十隐藏起来。这个对我们影响太大了。洛书重在阴阳的变化,这点我们要特别小心。它相对的都是十,四跟六这两个斜角加起来就是十,八与二这两个斜角加起来也是十。可见它把十藏在四个角落里面,所以它不是乱来,也不是不要,而是藏在那里。
  更妙的就是它整个的数字加来加去都是十。北方一加上南方九是十,东方三加上西方七是十。可见竖的加起来是十,横的加起来还是十,十藏在四方八面,只有当中的五屹立不摇。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所变,有所不变;同时要把有所不变抓紧了,才可以放心的有所变。五立于中央是不能变的,中国人之所以动不动就要巩固领导中心,就是这个意思。领导中心一不稳,那什么都完了。五是体,后来我们把它叫作经。为什么中国人很重视经典呢?就是从这个五来的。我们看五经博士、仁义礼智信等等,很多东西都是五,这是有道理的。十是用,是变。所以用五藏十,就是持经达变,这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我们今天的人就是缺乏这样的修养,动不动就讲求新求变,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变到最后就没有根了。五是根,怎么可以变呢?为什么五是根呢?因为五是土。土为什么是根呢?因为金木水火离开土就都没办法存在。如果水没有土,水就流光了,就是因为有土才能保持那个水,水才可以被利用;火如果没有土,火就往上冒,最后也不见了;金没有土藏不住;木没有土长不了,茂盛不起来。所以土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不能变的。
  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土,把有土视为有财,过去的人有钱就买土地,跟这个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过去中国人认为别的都是假的,只有土地才是真的。老实讲,一个人如果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那其他的都不要讲了。可见中央土就是我们的经,就是我们的命脉。我们后来把它生发成经典,意思是万事不能变的东西才叫经典。有了经典可以帮助人把道悟通,我们就可以去随机应变。那个时候我们就不会投机取巧,因为四个正的都是阳的。
  洛书中的“见五不见十”,不仅蕴含着“持经达变”的深刻道理,而且告诉我们,只有万事不变的东西,才能被称之为“经典”。洛书中同时也包含着五行,而五行就是气的运行方向。那么洛书中的五行,与河图是否相同呢?
  洛书中气的运行,跟河图比较就有很大不同了。从一到三是阳气的运行,是顺时针的,从七到九则是逆行的,这两个是连不起来的。照理说应该是一三五,然后是九七,那才应该是阳的顺的路。可是现在有一个是逆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好从小就走正道,可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大家想想看,如果每一个人一生出来,也不用教育,也不用学习,自己慢慢就走上了正道,那人就跟动物完全一样了。那就是按照本能而行事,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没有什么自主性,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了,那宇宙怎么会进步呢?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说出来的。人跟野兽不同,人跟动物不同,就是人有不一样的禀性,或者叫作天性。我们可以改造,但是不能乱改,我们可以求变,但是不能乱变。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是按照阳的路线去顺行,当然没有关系。如果搞错了,不知不觉或者不得已,比如被逼得逆行了怎么办呢?这也没有关系,我们补救就好了,这就是《易经》“无咎”的观念。
  现在我们知道了,阳是顺时针走的。人只要活着,就应该按照顺的阳的途径去走,这样当然最好了。可是万一走逆了,难道就不活了吗?如果走逆了,那么再走一遍顺的就好了,这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我们慢慢就知道,一个人要成功,可以顺取顺守,也可以逆取顺守。很多人是逆取顺守:我没有办法,机会都被人家霸占了,资源都被人家掌握了,我只能先站住脚才行。可是有一点点成绩的时候,我就开始守正了,或者叫守中。中就是土,守中就表示站稳了脚跟。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想通了:我们可以顺行,也可以逆行,但是不管顺行逆行,我们都要想尽办法,最后回归正路就对了。
  至于阴中的四到二、八到六,跟河图的方向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就清楚了:河图是太极生两仪,就是生出阴阳两种气,阴的气是逆的,阳的气是顺的;可是洛书告诉我们,两仪还可以变出四象。洛书里面气的走向,则出现四个系统:一到三,七到九,四到二,八到六,这四个系统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两仪生四象的变化,同时告诉我们:我们要慢慢地去加大我们的变化。可见我们是不反对变的,只不过我们反对没有原则的变。如果离经叛道了,就是离开了那个中土的经,把五都丢掉了,就是乱变,就叫离谱。我们常常讲,这样子太离谱了,就是变得人家不能接受。现在的人因为对经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几乎都在乱变。所以,我们千万要小心! 
              序言
 
 
				 
				
				
					《龙马负图:古圣先贤的启示与人生永恒的向往》  引言:解码生命蓝图,寻觅心灵归宿  人类的文明长河中,总有一些古老的智慧之光,穿越时空的阻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些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妙之论,而是深植于生命本质,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应对变迁、如何最终实现个体价值与精神圆满的深刻洞察。本书,正是试图从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龙马负图”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象征出发,层层剥茧,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生命旅程的宏大叙事,以及其中所指引的“永怀希望”这一人生最根本的动力。  我们选取“龙马负图”作为起点,并非仅仅因为它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地位,更因为它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思想的源头之一,承载着宇宙生生不息、万物演化的早期朴素认识。传说中,伏羲氏在河边看到龙马,背负着“河图”,从中悟出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理性思考与秩序构建。这幅图,可以被理解为一张原始的生命蓝图,一份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密码。而“龙马”本身,也象征着一种充满生机、刚健有为、同时又潜藏着深邃智慧的精神。  从“龙马负图”所代表的初始启示,到“永怀希望”所象征的生命终极追求,本书将带领读者展开一段深度的心灵探索之旅。我们并非要复述枯燥的古代典籍,而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可以理解、可以实践的生命指南。我们将深入探究,在个体生命漫长而曲折的“旅居”过程中,如何借鉴先贤的经验,理解自然的节律,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并最终确立并坚守那份永不枯竭的希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所有挑战与机遇。  第一篇:龙马负图——文明的曙光与最初的启示  1.  “龙马负图”的象征意涵: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探讨“龙马负图”所蕴含的关于宇宙生成、天地开辟的早期朴素哲学思想。这并非科学上的精确描述,而是古人对世界本源的哲学猜想,是早期文明对自身存在依据的追问。        八卦的诞生与文明的开端: 追溯八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符号系统,如何从“河图”中演化而来,以及它如何成为理解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基础。八卦象征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石。        先民的智慧与朴素的科学精神: 分析“龙马负图”背后所体现的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归纳与思考。这种观察并非僵化的记录,而是融入了对生命、对规律的敬畏与探求,是理性萌芽的体现。        “负图”的启示: “龙马负图”的“负”字,暗示着一种责任与传承。这张图并非仅仅是神奇的符号,更是沉甸甸的智慧,需要被承载、被解读、被发扬。这其中蕴含着对知识、对规律的尊重,以及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期望。  2.  从原始符号到生命哲学:        从象形到抽象: 探讨八卦如何从最初的自然物象(如山、泽、水、火)的抽象符号,逐渐发展成为描述更广泛宇宙现象的哲学工具。        阴阳五行学说的初步解读: 介绍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这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如何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天人合一的萌芽: “龙马负图”的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人与自然(龙马)的某种连接与互动。探讨这种早期对于人与宇宙之间相互关联的朴素认识,为后来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基础。        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八卦的产生,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更是为了在混乱的自然界中建立秩序,以指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体现了中国文化早期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第二篇:旅居之要——人生行路的智慧与安顿之道  1.  “旅”的本质:        人生如旅: 将个体生命比作一场漫长的“旅居”,强调人生过程的动态性、变化性与不确定性。我们身处其中,既是过客,也是体验者。        “居”的含义: “旅居”并非简单的漂泊,而是强调在旅途中寻找“居”的安顿之处。这种“居”可以是物理上的落脚点,更可以是心灵上的归宿,是精神上的稳定与和谐。        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 分析“旅居”过程中,我们所面对的外在环境(社会、人际、机遇、挑战)与内在心境(情绪、观念、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  2.  应对变迁的智慧:        顺应自然,而非对抗: 探讨中国传统智慧中“顺天应人”、“因势利导”的思想。理解自然节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在变迁中找到生存之道。        变与不变的哲学: 在无常的世界中,如何找到那些“不变”的原则与核心价值?学习辨识表象的变动与本质的稳定。        “中庸”之道: 介绍“中庸”作为一种重要的处世原则,如何在极端与平庸之间找到平衡,在矛盾与冲突中保持冷静与和谐。        风险的识别与规避: 在“旅居”过程中,如何通过审慎的观察与判断,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恰当的策略进行规避。  3.  安顿身心的方法:        内心的宁静: 探讨如何通过修身养性、调整心态,在纷扰的外界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包括对情绪的觉察与管理,对欲望的调适。        知足常乐: 理解“知足”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对当下拥有的珍惜与满足,是对不必要贪求的超越,是通往内心自由的重要途径。        反思与内省: 强调持续的反思与内省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通过回顾过往,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自我。        感恩的力量: 认识到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感恩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化解怨恨与不满,提升幸福感。  第三篇:永怀希望——人生不竭的动力与终极的向往  1.  希望的本质与来源:        生命力的象征: 将“希望”视为生命内在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促使我们前进、克服困难、追求美好未来的原动力。        超越困境的力量: 探讨希望如何在逆境中支撑我们,让我们不至于绝望,并激励我们寻找解决之道。        希望的来源: 希望并非凭空而来,它可能源于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价值实现的追求,对亲情的温暖,对未来的期许,甚至是微小的善意与鼓励。        希望的“永”: 强调“永怀希望”的重要性,即希望并非一次性的情感,而是一种持续存在、贯穿生命始终的精神状态。  2.  如何在“旅居”中孕育和守护希望:        积极的认知与心态: 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认知模式,将挑战视为机遇,将失败视为学习的契机,从而保持乐观的心态。        设定目标与规划: 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够为希望提供方向与动力。即使目标遥远,微小的阶段性成功也能滋养希望。        建立支持系统: 亲情、友情、社群的力量,能够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是希望的重要来源。        从微小处着手: 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也要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能点燃希望的火苗。        信仰与价值: 探讨超越物质层面的信仰或坚守的价值,能够为人生提供更深远的意义感,从而支撑起永恒的希望。  3.  希望在人生中的意义与价值:        创造的动力: 希望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与未来。        韧性的培养: 永怀希望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心理韧性,能够更快地从挫折中恢复。        人生价值的实现: 希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驱动。没有希望,个体很难追求卓越,实现潜能。        对未来的积极影响: 一个怀抱希望的个体,不仅能影响自身,也能感染他人,甚至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生命的尊严: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希望也能帮助我们保有生命的尊严,不放弃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结语:生命旅程的永恒主题  从“龙马负图”所代表的文明启蒙,到“旅居之要”所揭示的人生处世之道,再到“永怀希望”所指向的生命终极动力,本书串联起了一条关于生命意义与实践的思考路径。我们相信,无论是身处何种境遇,理解并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发现内心的力量,并最终,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始终怀揣那份最宝贵、最强大的——永恒的希望。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更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