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建筑

教堂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堂
  • 建筑
  • 宗教建筑
  • 基督教
  • 天主教
  • 新教
  • 建筑史
  • 艺术史
  • 西方建筑
  • 教堂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6984
商品编码:11249980116

具体描述

CHURCH ARCHITECTURE
两千年信仰?崇拜?空间

 

[英]戴维·斯坦克利夫(David Stancliffe)著
吴丹青 吴中庆 等 译 ISBN:978-7-5347-7698-4 开本:1/16  总页码:272页 版别:大象出版社 定价:1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读者对象:
1. 基督徒读者,帮助其了解从《圣经》时代到现今,不同历史时期教堂建筑风格变化的历史、神学及崇拜仪式背景;
2. 对建筑、历史、宗教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特点:
1.  500多张精美彩色照片、平面图以及线条图;
2.  内容覆盖了全世界从《圣经》时代到现今的绝大部分教堂;
3.  提供了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洞察了人类无止境的追寻和探索,捕捉他们对 的感知;
5.  本书由教堂建筑专家撰写,他还熟知各种礼拜仪式。

目录:
前言 7

 

第1章
神圣空间
人间与天国的接点 9

 

第2章
上帝的“金銮殿”
从教会实现和平开始 26

 

第3章
灯塔之光
修道院和王室的竞争,中世纪的魅力 50

 

第4章
罗马式建筑:诸王们的语言
地上的壮观,华丽的装饰 79

第5章
哥特的视角:横空直上
指向那 人类视野的上帝 109

 

第6章
后期哥特
顶上的辉煌,自天堂垂挂 135

 

第7章
文艺复兴与天主教的复兴
从经典到巴洛克 ——在人群中接触上帝 167

 

第8章
印刷术的革新与发明
欧洲大陆的激进改革与英格兰的改良演变 192

第9章
哥特复兴
浪漫派的传奇与教会的复兴 219

 

第10章
20世纪的礼仪之变
探寻正宗的“现代”教堂建筑 245

 

内容简介:
教堂建筑很多世纪以来在西方建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伊斯坦布尔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型中央穹顶、巴黎圣母院的拱扶垛和独特的哥特式拱形结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气势宏伟的广场都已成为欧洲的标志性符号。探寻这些神圣建筑的来龙去脉,不能仅仅依从各种建筑风格的发展轨迹,而应当追问伟大的教堂建造者们渴望什么?对于教堂建筑中所蕴含的人神关系,各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并表达的呢?这些问题都是本书的中心内容。
戴维?斯坦克利夫对教堂建筑的描述 了建筑工艺和礼仪功能,他赞同 8世纪的大主教吉曼努斯(Germanus)所说的一句话:“即使 简陋的小礼拜堂也是一座小小的‘人间天堂’。”他开篇讨论了神圣空间以及环境对人类经验的影响,追溯了教堂建筑从《圣经》时代至今的演变历程,其间涵盖了早期罗马家庭教堂建筑,再经东方教会的发展,直到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代及之后建筑风格的转变。后面的章节则聚焦于宗教改革以及印刷术的发明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对当代教堂建筑理念进行了探索。书中的每一章不仅讲述了教堂建筑风格的变化,还讲述了塑造此风格的历史、神学和礼拜仪式背景。

作者简介:
戴维?斯坦克利夫从1993年开始担任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在此之前,他是朴茨茅斯大教堂教长,监督大教堂的落成及重整。近些年,他担任“英国国教礼仪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教堂维护及大教堂建造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他还是执业音乐家,曾指挥乐队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圣母晚祷》;并出版过多部涉及教会崇拜和基督徒生活的著作。


《古籍墨韵:书法艺术的千年传承》 《古籍墨韵:书法艺术的千年传承》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美学特征、技法精髓及其文化内涵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流派,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梳理自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至楷书,乃至当代书法创作的脉络,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书法波澜壮阔的画卷。 一、 溯源与萌芽:文字的诞生与早期书体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溯至中国文字的起源。从神秘莫测的甲骨文,到庄重肃穆的金文,再到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篆书,每一种早期书体都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方式,更是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的生动载体。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古老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工具的演变(从刀刻到毛笔的过渡),以及它们在不同载体(龟甲、青铜器、石刻)上的呈现形式。作者将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深入探讨这些早期书体如何孕育了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意识,为后世书体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变革与发展:从隶变到楷模的演进 汉代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象形意味的减弱和符号化、规范化的增强。本书将详尽阐述隶书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经典隶书特征的形成原因。我们还会深入分析隶书在不同碑刻(如《曹全碑》、《乙瑛碑》)中的风格差异,以及它对后世楷书、行书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后,本书将笔锋转向魏晋时期。这是中国书法艺术趋于成熟和多样化的重要阶段。本书将重点介绍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成就,解析他们的书法作品如何将隶书的端庄与行书的流畅相结合,创造出飘逸洒脱、遒劲自然的风格。同时,我们将探讨魏晋时期文人阶层对书法艺术的推崇,以及佛教思想对书法审美的影响,解析“尚意”之风的兴起。 三、 繁荣与高峰:唐宋书法的辉煌 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本书将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唐代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我们将重点介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风格,解析他们如何将唐代严谨、雄浑、尚法的时代精神融入笔端,形成各自独特的法度与气韵。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草书在唐代的蓬勃发展,介绍张旭、怀素等狂草大师的艺术创新,解析他们如何以奔放的笔墨表达内心的激越情感。 宋代书法则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更注重个人情趣和生活感受的抒发。本书将着重介绍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艺术。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打破唐人尚法的束缚,倡导“尚意”,将诗、文、书融为一体,形成或行云流水,或恣意挥洒,或雄强豪放的书风。同时,本书还将探讨宋代文人审美情趣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以及书法在士大夫生活中的地位。 四、 传承与创新: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书法 元代书法承接宋韵,并开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本书将介绍赵孟頫的书法,解析他如何以秀丽的笔法和对古法的继承,为元代书法注入新的活力。 明代书法则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我们将分析明代书法的复古思潮,以及以文徵明、董其昌为代表的书法家的贡献。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明代晚期出现的个性化、野逸化的书风,如徐渭、傅山的创作,解析他们如何通过书法表达个人情感和反叛精神。 清代书法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碑学研究和金石考据。本书将介绍清代碑学的兴起,以及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碑学大家的成就,解析他们如何从汉碑、魏碑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雄浑古朴的书风。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书法艺术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将梳理近现代书法大家如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等人的艺术探索,解析他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精神,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将探讨现代书法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艺术家们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所做的努力。 五、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质与文化意义 除了对书法历史脉络的梳理,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特质。我们将分析中国书法中的“笔墨情趣”、“结构之美”、“韵律之感”以及“意境之营造”。本书将尝试解读书法作品中的“气韵生动”是如何通过点画、结构、章法等要素得以体现的。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刻阐释中国书法艺术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中国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格修养的体现。我们将探讨“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何渗透于书法创作之中,以及书法作品如何成为个体精神世界和时代精神的载体。本书还将探讨书法在文学、绘画、篆刻、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中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六、 技法精髓与临池之道 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书法艺术,本书还将包含精炼的技法解析。我们将介绍毛笔的执笔方法、运笔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练习掌握点、画、钩、捺等基本笔画的形态和力量。本书还将引导读者理解不同书体的用笔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临帖来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经验。本书提倡“临池之道”,强调勤奋练习、用心体会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古籍墨韵:书法艺术的千年传承》是一部集历史性、艺术性、学术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流畅的文笔,为广大书法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深刻、具有启发性的书法艺术鉴赏与学习指南。本书旨在让读者在品味墨香的同时,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宗教历史其实没有太多的了解,更偏向于世俗化的文化研究。所以,对于《教堂建筑》这本书,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世俗与神圣的交汇点”。教堂不仅仅是宗教场所,它们更是城市的地标,是中世纪商业活动的中心,甚至是公共集会和防御工事的一部分。这本书如果能跳出纯粹的教义或美学分析,将教堂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比如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性作用,或者它作为权力象征的意义,那将拓宽我的视野。例如,宏伟的教堂往往也是主教权力和世俗贵族相互角力的舞台,我想知道这些权力的博弈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的规模、装饰的奢华程度上的。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教堂维护、修复历史的介绍,了解现代科技是如何介入保护这些古老遗产的,那就更具现实意义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专业的书籍向来是敬而远之,总觉得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专业术语,比如“券心石”、“拱券”、“肋拱”之类的,读起来费劲。但这次被《教堂建筑》这个名字触动,可能是因为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庄严而又充满故事感的气息。我更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更贴近普通人视角的方式来叙述,不必事事都深究到结构力学层面,而是侧重于那些能引发情感共鸣的部分。比如,某个著名大教堂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怎样的社会角色?它是如何见证了城邦的兴衰和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如果作者能穿插一些关于建造者、设计师——那些默默无闻的石匠和匠人们的故事,那就更妙了。我喜欢那种人与建筑之间产生的连接感,想象着一个工匠在寒风中打磨一块石头,怀着对上帝的敬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永恒的建筑之中。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那就值了。

评分

我家里已经有几本关于世界名画和博物馆导览的书了,它们大多侧重于展示结果——那些精美的艺术品本身。我对《教堂建筑》的期待是,它能够聚焦于“过程”和“空间感知”。我更感兴趣的是教堂内部空间的序列感,从外部低矮的入口到中殿的豁然开朗,再到圣坛的收束,这种空间处理如何影响信徒的心理状态?设计师是如何利用高度、比例和光线来引导人们的目光和精神的?这背后蕴含着一套精妙的空间心理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的详细解读,并结合不同教堂的实际照片进行对比分析,那就太好了。比如,为什么有些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平面,而另一些则不同?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抉择,是如何在最终的宗教体验中产生巨大差异的?我渴望了解建筑语言如何被用来“诉说”信仰。

评分

这本《教堂建筑》的介绍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对历史与艺术的深度挖掘,着实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心驰神往,那些高耸的尖拱、精美的飞扶壁,无不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虔诚与技艺的巅峰。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入那些宏伟的圣殿,不仅仅是看图鉴赏,更想了解它们背后的建造工艺,比如是如何做到在那个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将如此庞大而精巧的石材结构稳固矗立的。我想知道那些彩绘玻璃窗是如何在光影的变幻中,将圣经故事娓娓道来的,光线穿透彩色玻璃洒在冰冷石板上的那一刻,想必是神圣而震撼的。如果书中能详尽地剖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教堂风格的演变脉络,比如从朴素的罗马式到繁复的巴洛克式,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尤其好奇那些隐秘在建筑结构中的象征意义,每一根柱子、每一个雕塑背后是否都藏着深刻的神学内涵。总而言之,我希望它不仅是一本建筑学的教科书,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宗教、美学和工程学的深度游记。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图书往往是出于一种“收藏”的冲动,希望拥有那些能代表某一领域顶尖成就的著作。《教堂建筑》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具备了某种权威性。我期望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能有所建树,不仅仅是罗列图片和介绍基本常识,而是能深入到建筑材料的考证、地域性技术的差异,乃至不同教派对建筑形式的影响。例如,东正教的穹顶结构与西欧的尖拱结构在神学理解上是否存在根本性的分野?如果书中能有严谨的学术引用,详尽的术语表,以及对建筑史学界主流观点的梳理和探讨,那么它将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部工具书。我期待它能成为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旅游指南”。我希望能够通过它,构建起一个清晰、多层次的、关于西方宗教建筑的知识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